?

新高考選課制度背后的唯物史觀探析

2022-07-05 22:04梁宇
中學生學習報 2022年37期
關鍵詞:總成績唯物史觀科目

梁宇

摘要:新高考選課制度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唯物史觀為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提供了正確的方法。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新高考選課制度,將使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新高考選課制度的動因,理解其出現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新高考選課制度;唯物史觀

一、新高考選課制度的內容

高考是選撥人才的方式,現在的高考已經不再是以往“一考定終身”了,尤其是新高考選課制度的實施,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新高考選課制度實施后,現行的新高考模式主要有“3+1+2”和“3+3”兩種,他們與舊高考最大的不同,一是取消了文理分科,二是選考科目為改為等級賦分,三是錄取方式變化,以“院校專業組”/“專業(類)+院?!睘槠叫兄驹竼挝?志愿填報單位的數量也有所變化。

(一)“3+1+2”新高考選課制度模式

“3+1+2”新高考概念中的“3”是指語文、數學和外語,這是全國統考必考科目,所有學生都必學必考,且滿分均為150分,總分是450分,各科目均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是首選科目,學生必須在物理和歷史科目當中選一科,滿分是10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而且省級招生考試機構也按照物理和歷史這兩個類別分別公布招生計劃、劃線和投檔錄取?!?”代表再選科目,在完成“1”的情況下,學生還要從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2個科目。每科滿分均為100分,以等級賦分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

(二)“3+3”新高考選課制度模式

“3+3”新高考概念中的第一個“3”也是指語文、數學和外語這三個科目,每門滿分是150分,采取原始分記錄考生總成績。第二個“3”是指學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任選3門選考科目,每門滿分100分,并采用等級賦分計入高考成績。目前實施這種模式的主要省份有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其中浙江省是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這7個科目中任選三科。

二、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新高考選課制度

(一)用唯物史觀分析新高考選課制度改革的動因

從唯物史觀角度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經濟的發展決定教育發展的水平,教育的發展又能夠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我國高考選課制度的改革也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發展規律。

建國之后,包括進入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亟需專業人才去發展薄弱領域,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高考制度選擇了文理分科的形式,而進入新時代,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們更需要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因此在高考這種選拔人才方式上進行了改革。一方面,新高考選課制度適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唯分數論和“一考定終身”的應試高考模式將會束縛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此外,在分數的刺激下,地區、區域和城鄉入學也存在差異,出校較為普遍的擇校難的現象,加分造假和違規事件時常發生。新高考選課制度既是國家發展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國家通過致力于新高考改革,完善選拔人才的方式,推動教育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全能型人才。從唯物角度出發,任何改革都是因為現行制度或關系不適合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高考選課制度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新高考選課制度也會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逐步完善。

(二)用唯物史觀分析新高考選課制度改革的內容

在新高考選課模式中,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密切相關。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歷史則是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將這兩門科目作為高中學習必學和高考必考科目,有利于為考生進入大學開展專業學習打下扎實基礎,也有利于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物理、歷史兩科的基礎性不僅在于學科知識的基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構建科學思維方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方面的重要性。中學階段如果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是很大的缺憾。物理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歷史學科的地位也如此,在學科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政治其實是正在進行中的歷史。歷史學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民族靈魂的根基。帝王將相、年號歷表、法條律令、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是歷史記載的文明要素,屬于歷史知識。歷史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承載著將我們描述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的歷史觀念,以及讓我們能夠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的歷史記憶。用唯物史觀視角去分析,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到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改革和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理解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樹立歷史觀和大局意識,理解當下黨的政策、透過現象去看本質分析社會現象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歷史和物理一樣也成為新高考選課首選科目。

在新高考選課制度中還需要指出的兩點,一是學生選擇的面擴大,有多種科目組合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二是,通過等級賦分計入考生總成績的方式,取代了“一考定終身”,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在“3+1+2”選課模式之下,學生共有12中科目組合方式可以選擇。學生在選課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學習情況、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理想的高校等,進行自主選擇,不僅緩解了學生的壓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還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制定科學的職業規劃。同時,等級賦分計入考生總成績的方式也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學生的選考科目的試題難度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將不同學科原始分按照一定的規則轉化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因而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因此,從唯物史觀去分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我國進入新時代,凸顯里新時代條件下的嶄新面貌和鮮明品質,人們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責任和擔當,同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增強,更加強調以人為本。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的出現,人們的思想意識在提升,國家對于用人需求也在改變。也就是說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也隨之發生變化,新高考選課制度的根源也在此。從“分分計較”到“以人為本”,更加體現了核心素養背景下教育的目標,這也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生動顯照。

參考文獻:

[1]袁佳.新高考選課制下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8.

[2]胡玉翠. 唯物史觀下新高考改革:動因、挑戰、策略[J]. 統計與管理,2020,35(01):109-114.

猜你喜歡
總成績唯物史觀科目
如果十二星座是語文老師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高考“新科目”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飛鏢比賽
中學英語園地·教研版(2008年1期)2008-03-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