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市萬福路滑坡穩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討

2022-07-05 09:52鑒倩倩秦志明李成慶
資源信息與工程 2022年3期
關鍵詞:坡面錨索裂隙

張 崴, 鑒倩倩, 秦志明, 李成慶

(1.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有限公司,廣西 桂林 541002;2.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滑坡概況桂林市萬福路K5+735—K5+930段左側公路邊坡中的K5+793—K5+815段發生突發性滑坡地質災害,滑坡體主要為中等風化灰巖,沿高陡人工邊坡滑塌崩落,造成過往的一輛貨車側翻、破損嚴重,司機受傷,并對路面及部分公共設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毀壞。2 滑坡區地質環境桂林市位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該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 524.4 mm,最大年降雨量為2 032.6 mm,日最大降雨量為283.2 mm;4—7月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聟^的地貌單元為峰林平原區的石峰段,石峰坡面為陡斜坡或坎坡及緩斜坡,山體自然坡度30°~50°,無地下水出露。邊坡出露地層有第四系溶蝕殘余堆積(Qkl)紅黏土及泥盆系上統桂林組(D3g)灰巖。其中紅黏土主要分布于山體局部自然斜坡坡面,褐黃色,可塑狀,層厚0.5~2.0 m;灰巖呈灰白色,中等風化,中—厚層狀,巖石質堅性脆。由于滑坡區位于太平圩斷層和蘆笛巖斷層交匯處,受區域地質構造影響,滑坡區巖石裂隙發育,巖體破碎。3 滑坡及邊坡的特征K5+735—K5+930段左側公路邊坡山體自然坡度為30°~50°,修建萬福路時,經人工削坡形成一段長約195 m、最高約40 m的高陡巖質邊坡,坡向為166°,坡度為70°。削坡后坡面未采取任何防護加固措施。經勘查發現,除了K5+793—K5+815段已崩滑外,K5+815—K5+872段邊坡也存在變形破壞跡象,邊坡穩定性差。邊坡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K5+793—K5+815段邊坡坡眉與坡腳萬福路高差為28~35 m,為現狀滑坡段,滑坡平面呈“簸箕”形,滑坡的前緣剪出口高程約197.5 m,后緣高程約219.2 m,主滑方向為166°,滑坡的長度約37 m,寬度約25 m,面積約600 m2,滑坡體的平均厚度約5.5 m,體積約3 300 m3?;麦w物質主要為中等風化灰巖?;娉收劬€型。在K5+793—K5+807段邊坡前部巖體滑坡后形成高約15 m的陡崖,陡崖處坡面光滑,巖體完整,坡眉線以上未見有明顯張拉裂隙發育,該段邊坡整體處于穩定狀態。但在K5+807—K5+815段邊坡形成高約15 m、厚約4~8 m的破碎邊壁,該處巖體被裂隙切割成多個鍥形體,且存在縱向拉裂縫,隨時都有向臨空面滑塌的可能(圖1)。

圖1 K5+793—K5+815段邊坡照片

K5+815—K5+872段邊坡坡眉與坡腳萬福路高差為33~40 m?,F場調查發現,在該段坡眉線后方1~5 m處發育有一條長57 m、寬0.5~1.0 m的構造裂隙,裂隙傾向為170°,傾角約73°,裂隙內充填可塑—軟塑狀紅黏土。坡面縱向裂隙發育,產狀主要有118°∠53°、95°∠86°,長度10.0~30.0 m不等。裂隙切割坡面形成多處松動的巖塊,破碎帶厚度約1.5 m。在坡腳綠化帶內發現有數塊落石,塊體方量在0.2~0.5 m3之間。經現場勘查分析,該段邊坡穩定性差,在降雨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很可能出現巖石墜落甚至滑塌現象(圖2)。

圖2 K5+815—K5+872段邊坡照片

4 滑坡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

萬福路滑坡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所造成的,其主要影響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雨水、人類工程活動等。

(1)地形地貌:原山體地形較平緩,植被發育,地形坡度30°~50°,后因修路削坡,將原平緩、自穩的邊坡開挖形成高陡邊坡,形成新臨空面,為滑坡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2)地質構造作用:受區域地質構造影響,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使邊坡的整體和局部穩定性降低。

(3)地層巖性:坡體主要為中等風化灰巖,裂隙發育,巖體破碎,有利于降雨、地表水的入滲,邊坡巖土體及結構面在水的作用下,其抗剪強度顯著降低。并且,裂隙內充填的紅黏土在浸水后膨脹,加快了裂隙的變形發展。邊坡巖土體受外在因素影響后其自身物理力學性質顯著降低,不利于邊坡的穩定。

(4)雨水:滑坡區雨量充沛,一部分雨水形成地面流,對邊坡巖土體具有沖刷、侵蝕等破壞性作用;另一部分雨水沿結構面下滲轉化為地下水,長期滯留在結構面處,對結構面具有軟化作用,使結構面的抗剪強度降低,抗滑力減??;同時,滯留在裂隙中的地下水既產生孔隙水壓力,又增加了坡體的重量,使下滑力增大,對邊坡穩定性影響極大。因此,降雨是引發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1]。

(5)人類工程活動:萬福路的修建對邊坡進行爆破開挖后,形成高陡的人工邊坡,由于未及時進行防護加固治理,巖體應力重分布,加劇了裂隙發育。另外,對自然斜坡坡腳的開挖,即清除了邊坡的抗滑段,并提供了滑動位移的空間,促進了滑動變形的進程。因此,人類工程活動是加劇邊坡變形破壞的主要因素。

5 邊坡穩定性分析

5.1 定性分析

根據勘查結果,邊坡坡向166°,坡角70°,巖層產狀S0:10°∠8°,K5+807—K5+872段邊坡主要發育的結構裂隙及其巖層產狀:J1為 170°∠73°、J2為118°∠53°、J3為95°∠86°。采用赤平極射投影法對該邊坡整體穩定性進行定性分析(圖3)。

由赤平投影圖可知,邊坡在J1、J2結構面不利組合下處于不穩定狀態;其余結構面不利組合下切割體處于穩定—基本穩定狀態。在不利因素影響下,該邊坡極有可能再次發生滑坡或坡面落石現象。

5.2 定量分析

(1)計算模型。根據現場勘查結果分析,該滑坡主要沿不利結構面滑動失穩,滑動面可以簡化為折線型,在K5+807—K5+872段邊坡選取最不利剖面(1-1′、2-2′、3-3′)采用折線法—傳遞系數法計算邊坡穩定系數及剩余下滑力[1-3]。

折線法—傳遞系數法穩定系數Kf計算公式:

(1)

第n條塊抗滑力:

Rn=Wn((1-rU)cosαn-Asinαn)-RDn)tanφn+ciLi

(2)

第n條塊下滑力:

Tn=Wn(sinαn+Acosαn)+TDn

(3)

傳遞系數:

(4)

孔隙水壓力:

Nwi=γwhiwLi

(5)

滲透壓力平行滑面的分力:

TDi=γwhiwLicosαisinβicos(αi-βi)

(6)

滲透壓力垂直滑面的分力:

RDi=γwhiwLicosαisinβisin(αi-βi)

(7)

式中:Kf為穩定系數;Wi為第i條塊的重量,kN/m;rU為孔隙壓力比;αi、βi分別為第i條塊滑面傾角和地下水流向,(°);A為地震加速度,g;φi為第i條塊內摩擦角,(°);ci為第i條塊黏聚力,kPa;Li為第i條塊滑面長度,m;ψj為第i的剩余下滑力傳遞至第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γw為水的容重,kN/m3;hiw為第i條塊孔隙水的高度,m。

剩余下滑力計算公式:

Pi=Pi-1×ψ+Ks×Ti-Ri

(8)

下滑力:

Ti=Wi(sinαi+Acosαi)+TDi

(9)

抗滑力:

Ri=(Wi(cosαi-Asinαi)-Nwi-RDi)tanφi-ciLi

(10)

傳遞系數:

ψ=cos(αi-1-αi)-sin(αi-1-αi)tanφi

(11)

式中:Ks為設計的安全系數;其余注釋同上。

(2)工況組合。持續的強降雨是誘發邊坡變形破壞的最重要因素,對坡體穩定性影響較大,擬采用兩種工況對邊坡進行穩定性分析及剩余下滑力計算,即:工況Ⅰ—自重(天然狀態)、工況Ⅲ—自重+暴雨(飽和狀態)。

(3)計算參數選取。根據室內試驗成果、當地類似工程及地區經驗,結合反演分析結果,綜合確定邊坡穩定性計算參數(表1)。

表1 各巖土層物理力學參數表

(4)邊坡穩定性、剩余下滑力計算與結果評述。通過采用選定計算方法及參數,計算三個剖面的穩定系數和剩余下滑力。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滑坡穩定系數及剩余下滑力計算結果一覽表

根據滑坡穩定系數計算結果,K5+807—K5+872段邊坡在天然狀態下(工況Ⅰ)處于穩定—基本穩定狀態,在暴雨狀態下(工況Ⅲ)處于基本穩定—欠穩定狀態。根據剩余下滑力計算結果,將工況Ⅰ與工況Ⅲ的剩余下滑力進行比較,取較大值作為邊坡治理的設計推力。

6 治理方案設計

根據滑坡及邊坡的結構特征、形成機制及邊坡穩定性狀態,制定K5+807—K5+872段邊坡的治理方案為:對邊坡滑坡堆積的石方采用機械破碎后清運至指定地點后,K5+807—K5+815段邊坡自高程197.5 m至坡眉頂采用鋼管樁+鎖梁+C25砼+錨索格構梁防護加固;K5+815—K5+872段邊坡人工清除坡面松動浮石后,采用錨索格構梁+錨桿掛主動防護網防護加固。經設計及驗算確定各支護結構詳細設計如下:

6.1 錨桿掛主動防護網工程

(1)錨桿掛網布置:為防止局部因裂隙發育而發生巖石剝落垮塌,在K5+815—K5+872段邊坡,自高程200.0 m至坡眉頂以上3 m處采取錨桿掛主動防護網防護加固。

(2)錨桿設計:錨桿設計抗拔力為60 kN,錨桿選用2A16鋼筋,長度為3.0 m,在K5+815—K5+872段邊坡錨桿布設間距為3.0 m×3.0 m,傾角為25°,孔徑為90 mm,孔內灌注M30水泥砂漿或純水泥漿。

(3)GAR2型主動柔性鋼絲繩防護網設計:掛網采用GAR2型主動柔性鋼絲繩防護網,防護網鋼絲繩直徑為8 mm,網格為200 mm,橫、縱向支撐繩采用Φ12 mm鋼絲繩。

6.2 錨索格構梁工程

為確保邊坡的整體和局部穩定。在K5+815—K5+872段自高程197.5 m至坡眉頂采取錨索格構梁對邊坡進行重點防護[4]。錨索的設計抗拔力為450 kN;主筋采用4Φ15.2 mm鋼絞線,長度19.0 m、26.0 m,水平間距與垂直高差均為3.0 m;錨索傾角為25°;孔徑為130 mm;錨索孔灌注M30水泥砂漿。格構梁采用400 mm×400 mm現澆鋼筋混凝土梁(C25砼);縱筋為6B16,箍筋為A8@100 mm;梁中心預留錨索孔。

6.3 鋼管樁+鎖梁+C25混凝土防護工程

對K5+807—K5+815段邊坡,自高程197.5 m至坡頂區域采取鋼管樁+鎖梁+C25混凝土進行防護加固。鋼管樁選用DZ40地質無縫鋼管(壁厚4.5 mm),長度為9.0 m,錨固段長度為4.0 m;樁中心距1.5 m×1.5 m;樁的孔徑為127 mm,孔內灌注M30水泥砂漿,入射角為10°;基礎2排支撐鋼管樁垂直入射。鋼管樁之間采用鎖梁連結,鎖梁為400 mm×400 mm現澆鋼筋混凝土梁(C25砼),縱向受力鋼筋為6B16;箍筋為A8@100 mm,梁中心預留鋼管樁孔。K5+807—K5+815段邊坡(滑坡處)坡面采用C25混凝土充填,充填高度與K5+815里程位置坡面持平。待鋼管樁施工完成后現澆2 m寬、5 m高的混凝土板,鎖梁置于混凝土板內。

6.4 M30水泥砂漿固結裂隙工程

邊坡后緣裂隙采用M30水泥砂漿灌漿固結,灌注時的壓力為200~250 kPa。

7 結語

桂林市萬福路滑坡為巖質滑坡,事發突然、危害性大,通過對地質災害點進行實地詳細調查及穩定性分析,遵循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提出滑坡治理方案。由于邊坡的巖體破碎,整體穩定性及局部穩定性均較差,設計采用了多種治理方式,確保治理后的邊坡整體和局部均處于穩定狀態。

猜你喜歡
坡面錨索裂隙
強采動錨索破斷機制及讓壓控制技術研究
懸澆拱橋索力設計計算分析
模擬降雨條件下林木裸露根系分布方式對坡面土壤侵蝕的影響
煤礦巷道頂板錨索受力特征與分區錨固機理
深水坡面巖基礎施工方法
革命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以延安革命紀念館藏一級文物“毛澤東騎過的馬”為例
基于能量的坡面侵蝕性徑流及其水沙傳遞關系
基于CT掃描的不同圍壓下煤巖裂隙損傷特性研究
園林坡面綠化施工技術研究
《老炮兒》:在時代裂隙中揚棄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