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部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2022-07-06 02:22孔尚軍付明超趙澤瀅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關鍵詞:椎動脈頸椎病手法

孔尚軍 付明超 趙澤瀅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觀察針灸結合枕部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臨床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方法:將65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3例,對照組32例。治療組采用針灸結合枕部推拿手法,對照組只采用針灸法,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兩個療程后,采用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及臨床評定量標準作為療效觀察指標。結果2個療程后,治療組臨床顯效率為60.6%,對照組臨床顯效率為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配合枕部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佳,重視枕部推拿手法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枕部推拿手法;椎動脈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 R2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7--01

現代醫學認為,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臨床一般多將其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其它型及混合型七種類型[1-2]。椎動脈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系統(Vertebral-Basilar Artery,VBA)供血不足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臨床常表現以眩暈為主癥,多伴有視物旋轉,復視,眼震,耳聾,耳鳴,心慌胸悶,惡心嘔吐,頭痛,頭悶及頸項肩背不適等癥狀,頸部活動常受限,頸部旋轉時可加重病情,眩暈癥狀嚴重甚至出現猝倒[3]。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各種不良生活習慣養成,缺乏運動,飲食無規律,熬夜,長期低頭伏案工作,長期電腦操作等因素加快了頸椎退變速度,經臨床觀察,CSA趨于年輕化,發病率逐年升高[4]。自2012年9月~2014年10月,筆者以針灸配合枕部推拿手法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課題65例均為2013年9月~2015年10月,于我院針灸科就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齡在29歲~75歲之間。病程在2天~3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頸椎病專題會議紀要》制定的CSA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CSA病理分型診斷標準[5]。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確診為CSA者;②年齡在20歲以上;③治療前一周內停用一切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堅持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不滿足納入標準條件者;②符合納入標準并伴其它型頸椎病;③一周內接受任何藥物內服或外用者;④年齡<20歲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合并有心腦血管、胃腸道、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⑦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⑧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針刺法治療CSA,參照王啟才主編的《針灸治療學》取風池穴(雙側)、百會穴、大椎穴、頸夾脊C3-C5穴(雙側)、后溪穴(雙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以75%酒精常規消毒后,以1.5寸毫針(0.35x50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針刺風池穴,針尖向鼻尖方向緩慢進針0.5-1寸,針刺得氣后局部產生酸脹感并可向頭頂顳部擴散;以1.5寸毫針快速平刺百會穴,進針0.5-1.0寸,快速捻轉數十次;以1.5寸毫針直刺大椎穴,進針1-1.5寸;以1.5寸毫針直刺或向頸椎斜刺各夾脊穴,進針1-1.5寸,平補平瀉;1.5寸毫針直刺后溪穴,進針0.5-0.8寸,平補平瀉;風池及頸夾脊C3-C5穴左右各一組接電針儀(G6805-II型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選用連續波頻率50Hz,留針30min,,電流輸出量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

治療組另用枕部推拿手法:

①頸枕部松解手法:患者取端坐位,術者于其后方,囑患者放松,分別依序施以掌揉、指撥、拿捏、滾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手法輕柔,方向以脊柱為中心,向兩側移動,反復依序施法2~3min;術者一手扶患者前額使其固定,一手用拇指指腹點按、揉撥風池、風府、玉枕、腦戶、腦空等頸枕部經穴,以鼻尖為施力方向,手法先輕柔疏散后穩重滲透,操作以風池穴為主,使患者局部有酸脹感為佳,雙手交替進行,2~3min。一手用拇指指腹行撥揉法、點按法,依序從風池、天柱、風府穴開始沿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經脈循行線施法,手法輕柔穩重,逐步施力,由上而下,直至肩背處,單側操作,雙側交替施法5~8min;拿捏頸項部,左右交替2~3次。

②經穴點揉手法:患者坐位,術者用雙手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點按、按揉其雙側(或單側)風池、風府、大椎、肩井、天宗、曲池、內關、后溪、天柱、玉枕、腦空、百會、太陽、聽宮、聽會、督脈經穴以及心俞、脾俞、胃俞等背部膀胱經穴等穴位,其中風池、風府、大椎、百會、內關點按30次,余穴5次,力量深透,耗時5~8min。

③結束手法:患者坐位,采用拿法、按揉法、拍法等手法施術于患者頸肩部,共1~2 min。囑患者注意休息,忌用高枕并保持頸椎穩定。

3療效評價標準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眩暈、頸痛及其相關癥狀全部消失,不影響活動及工作,隨訪3個月無復發。

顯效:眩暈、頸痛及其相關癥狀基本消失,僅在勞累或天氣變化時有輕度癥狀,功能恢復,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

有效:眩暈、頸痛及其相關癥狀有所改善,但病情不穩定,停藥后有復發,對重勞動有影響。

無效:臨床癥狀或體征無變化,或反加重。

②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及臨床評定量表(2003年《中國康復醫學雜志》),察患者的功能狀態、眩暈程度、眩暈頻率、眩暈持續時間、頭痛、頸臂痛、生活及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體征等的積分變化。

③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兩組均采用TCD檢測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顱內左、右椎動脈及基底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張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

TCD檢查均在昭通市中醫院TCD室完成,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儀器(德國,DWL)探測患者椎動脈及基底動脈。檢查前囑患者放松心情,一般要求患者到達后休息5-10min,使其處于安靜狀態,穩定心率。

4結果

4.1 總體療效評價

4.2? CSA 功能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4.3? CSA 臨床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4.4 兩組治療前后 TCD 檢查結果比較

5討論

手法治療 CSA 手法種類繁多,大多以運動關節類手法為主,如牽引、側扳、倒懸等,短期內可取得良好療效[7-8],但仍存在安全隱患。理筋類手法安全性相對較高,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也得以肯定[9]。操作部位選擇在枕部是因為,枕部的伸肌群其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是頸椎內源性穩定的基礎,當伸肌群損害及痙攣可致相應頸椎節段失穩,活動受限,或異?;顒?,可表現為棘突偏歪、小關節紊亂及頸部活動受限。這種由頸肌特別是枕部伸肌群損害而促使內源性穩定結構受損加速的“向心性損害機制”更應受到重視。僅給予患者頸部肌肉層次的放松手法治療,即刻顯現的頸伸肌群體表伸展位移、載荷、柔性系數以及患者臨床主訴的顯著性改善。頸枕部推拿手法是通過總結臨床經驗而得出的臨床指導類手法,以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為治療原則。按揉手法能夠改善頸伸肌群的生物力學性能,并通過對頸脊柱穩定系統中神經系統的刺激,反射地調節伸肌群的收縮與舒張,使肌張力降低,而且手法有力又不失柔和,無特殊禁忌癥,操作相對簡單,危險性小,從安全性角度考慮,為防止推拿意外提供了最大保證[10]。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使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且臨床效果優于單一推拿治療組。針灸可舒筋活血、通經活絡,對病變組織的微循環進行改變,利于致痛物質及炎性滲出物在病變部位的吸收,加快體內嗎啡樣物質的分泌,使患者疼痛耐受力增強;推拿具有舒筋活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效果。兩者共用,可相互協調,互為補充,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637-1663.

[2]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

[3]趙定麟主編.現代頸椎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05-128.

[4]孫燕妮,王園.麗珠腦力隆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9,30(5): 387.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6]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348.

[7]張志國.定位托枕拔伸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中醫中藥,2008,5(11):113-114.

[8]安國俊.手法配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75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6):617.

[9]王春林.國內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研究進展[C].第十二次全國推拿學術年會暨推拿手法調治亞健康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集,2011:180-187.

[10]李義凱主編.脊柱推拿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460.

猜你喜歡
椎動脈頸椎病手法
頸椎病采用針灸治療的效果分析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針灸聯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
擬人手法真多情
CT和磁共振用于頸椎病診斷臨床價值比較
畫與理
七步洗手法
球囊擴張式支架治療癥狀性椎動脈顱內段狹窄的臨床效果分析
鈦項圈治頸椎病有科學依據嗎等
頸性眩暈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推拿治療臨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