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穴電針治療頑固性面癱35例療效觀察

2022-07-06 02:22劉文軍羅興文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關鍵詞:針灸療法

劉文軍 羅興文

摘要:目的:探索周圍性面癱中頑固性面癱的針灸治療最佳方案,觀察采用雙穴電針治療頑固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針對后遺癥期特點施以不同針灸療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43%,對照組為62.86%,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結論:采用雙穴電針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較好。

關鍵詞:頑固性面癱;雙穴電針;針灸療法

【中圖分類號】? R2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7--01

面癱為針灸科常見病,屬于中醫學中的口僻,口眼歪斜,俗稱“歪嘴巴”“吊線風”,即西醫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原因不明的急性發病的周圍性面神經炎,最常見于貝爾麻痹,少數為亨特面癱。以眼瞼閉合不全和口角歪斜為主要癥狀,無半身不遂、神志不清。以16~50歲多見,由于該病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闡明,西醫無特異性有效療法。古今大量醫學文獻記載和報道及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了針灸治療面癱確有療效。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得當導致療效欠佳,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尤以眼瞼閉合不全多見[1],出現頑固性面癱。針對面癱后經過規范的綜合治療2個月以上,患者仍見口角歪斜,難以進行抬眉、閉眼、示齒、鼓腮等動作的頑固性面癱,筆者在常規針灸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雙穴電針療法,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自于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門診患者,共收集70病例均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5例,男12例,女23例;平均年齡48歲,平均(46.32+5.64)歲;病程最短66天,最長28個月,平均(6+2.13)月。對照組 35例,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齡41歲,平均(40.02+6.11)歲;病程最短71天,最長23個月。平均(6+3.16)月。組性別、年齡、病程相仿,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納入標準符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神經病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2];病程2個月以上;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3]面神經功能評分及《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起病突然,病前常有受冷、受潮、吹風史。②患者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③患者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底向健側牽斜。④根據損害部位不同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耳道與耳廓部感覺障礙或皰疹,淚液減少等 。

2、治療方法

2.1取穴 參考《針灸學》[4],近取攢竹、魚腰、陽白、四白、顴髏、下關、地倉、頰車、翳風,遠取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

2.2操作方法:對照組的針刺治療是在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0.28×40mm毫針直刺或斜刺,手法為平補平瀉法,進針得氣有酸、麻、脹、重感覺后,電針隨意接在面部的穴位上,通電留針20~25min。治療組強調針刺和選穴,即除了以上穴位外,還加上百會、承靈、率谷和夾承漿。在針刺時分組治療,即①組用0.25×25mm毫針從攢竹透睛明;再用0.28×40mm毫針從魚腰透魚尾;②組在眶下用0.28×40mm毫針從球后經下眼瞼向睛明穴方向透刺,另一針從絲竹空向太陽透刺;③組在口邊用0.28×50mm毫針從地倉透夾車,再用0.28×40mm毫針從夾承漿向骸孔方向透刺,甚至可以透到骸孔內;④組是用0.28×50mm毫針從夾車向地倉透刺,再用0.28×40mm毫針直刺翳風穴。進針須有酸、麻、脹、重等得氣感,針刺結束后,將組①與②作為一對電針線,又將組③與④作為另一對電針線 。各組的針柄基本形成交叉或半交叉狀,將各組透刺針的針柄夾在同一個電針線夾上,也就是“雙穴電針”。接上電針脈沖儀,運用疏密波,電流強度一般由小到大見肌肉受到電波刺激有節律的收縮以患者能耐受為宜,通電20~25分鐘。對照組與治療組在電針的同時,均用TDP神燈照烤患側面部,并在取針后都在患側面進行閃罐治療。10次為一療程,三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痊愈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復;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面容恢復正常,但有部分面肌功能未能完全恢復;好轉:臨床癥狀減輕,面容較治療前有所恢復,面肌功能恢復不夠滿意;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

3.2 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兩組痊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P<0.01;總有效率比較,P<0.01。兩組痊愈率及總有效率有明顯差異,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4、討論

中醫認為面癱病是因機體正氣不足,經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經絡,經氣陰滯,經筋失于濡養所致[5],最終,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成。西醫根據面神經受損節段部位的不同,疾病的發展及轉歸也不一樣,如果對面神經麻痹的認識不足,有的發病部位在面神經的莖乳孔處,有的是在登骨肌支處,有的是在膝狀神經節處,通常病變部在莖乳孔處,就是病情相對簡單的“Bell”氏面癱;而病變部在膝狀神經節則多為“Hunt”氏面癱,往往難治而易留下后遺癥。一旦失治誤治,往往會導致面癱的遷延難愈而形成頑固性面癱。

電針在治療頑固性面癱中發揮作重要作用,黃曉媛等[6]認為電針治療是通過對人體穴位的電脈沖刺激,能使面部肌肉松弛、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血流得到充分恢復,使患側面部異常的新陳代謝得以恢復和改善,局部的內環境紊亂趨向正常,新陳代謝恢復,癱瘓的面肌也得以恢復至正常。由上可知,電針在面癱的治療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筆者采用“雙穴電針”治療頑固性面癱基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同時根據電針的作用原理,在相近的兩個穴位上同時帶上電針,進一步擴大了電針的治療范圍和作用,從而是在普通電針療法的基礎上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療效。該方法簡便靈驗,值得提出來探討和研究,以便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管遵惠,郭翠萍,丁麗玲.針灸治療面癱無效病例原因的分析與方法[J].中國針灸,2002,22(3):197-198.

[2] 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

[3] 王聲強,白亞平,王子臣.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修訂案)[J].中國針灸,2009,(S1):71~73.

[4] 石學敏主編.針灸學[M].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25

[5] 薛輝,石旭星.面癱急性期針刺治療的可行性探討[J].陜西中醫, 2003, 24(9): 818.

[6]黃曉媛,李崖雪,孫申田. 不同電針波型在面癱后遺癥中的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 10) : 91–92.

猜你喜歡
針灸療法
中醫康復治療聯合針灸療法對促進中風患者康復的效果分析
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脊髓損傷后膀胱功能障礙優勢探
溫針灸療法結合康復運動對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
康復運動療法聯用針灸療法對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效果
武連仲教授五水穴及其臨床用法淺析
腰椎間盤突出的康復理療措施及臨床療效觀察
132例加減逍遙散聯合針灸治療月經不調臨床效果研究
針灸治療慢性頭痛41例臨床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