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薦讀

2022-07-06 06:58
讀寫月報(初中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塔拉家庭母親

1.內容簡介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高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里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聲。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里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進入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2.推薦理由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會喜歡《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葼枴どw茨

塔拉在這本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我們應為所愛之人付出多少?我們必須背叛他們多少才能成長?——《Vogue》

這個故事像一劑鎮靜劑,能讓大象都安靜下來。韋斯特弗娓娓道出了她那令人無法想象的奇異成長歷程,極具誘惑力和悲劇色彩,引起強烈共鳴?!都~約時報》

3.經典書摘

奶油色鞋子

我的母親名叫法耶,是郵遞員的女兒。她在城鎮里長大,住在一幢黃色的房子里,周圍是白色尖樁柵欄,柵欄旁種著一排排紫色鳶尾花。她母親據說是山谷里最好的裁縫,所以年輕時的法耶總是穿著剪裁完美的漂亮衣服,從天鵝絨夾克到滌綸長褲,從羊毛套裝到華達呢裙,應有盡有。她到教堂做禮拜,也參加學校和社區活動。她過著正常有序的體面生活,可謂無懈可擊。

這種表面的體面是她母親精心炮制的結果。我的外婆拉魯成年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正值二戰后理想主義成為狂熱思潮的十年。拉魯的父親酗酒,那時還沒有“成癮”和“同理心”這些術語,酗酒的人不叫“酗酒者”,而被稱為“酒鬼”。她來自“非正?!奔彝?,卻生活在一個虔誠的摩門教社區中。和許多社區一樣,父母罪行的惡果禍及子女。鎮上沒有一個體面的男人會考慮娶她為妻。她認識并嫁給了我外公——一個剛從海軍退役的好脾氣的年輕人?;楹笏阒铝τ跇嫿ㄒ粋€完美家庭,至少外表上如此。她相信這樣會保護女兒們免受社會的傷害,不像她過去那樣遭人冷眼。

其成果之一就是白色的尖樁柵欄和一衣櫥的手工縫制衣服。另一個成果是她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嚴厲的年輕人,此人長著一頭烏黑發亮的頭發,喜歡不走尋常路。

也就是說,我母親對堆積在她身上的體面做出了任性的回應。外婆想把自己從未有過的禮物送給女兒,這個禮物就是一個好的家庭出身。但法耶不想要這個。我母親雖然不是社會變革者——甚至在最叛逆的時期她也謹遵摩門教信仰,忠于婚姻和母性——但20世紀70年代的社會劇變似乎至少對她產生了一個影響:她不再想要白色尖樁柵欄和華達呢禮服。

母親給我講過幾十個關于她童年的故事,關于外婆如何為大女兒的社會地位而煩惱,為她的凹凸紋細布裙是否剪裁得當而煩惱,為她的藍色天鵝絨寬松長褲的顏色正不正而煩惱。這些故事幾乎總是以我父親乘虛而入,出賣天鵝絨換取藍牛仔褲而告終。有一件事深深銘刻在我的記憶中。那時我七八歲,正在房間里換去教堂的衣服。我拿了一塊濕抹布擦臉、手和腳,但只擦會露出來的部分皮膚。我選了一件長袖棉布裙,這樣我就不必洗胳膊了。母親看著我把裙子胡亂地套在頭上,嫉妒點亮了她的雙眼。

“你要是外婆的女兒,”她說,“我們會天不亮就起床梳頭,然后一早上都為穿哪雙鞋更漂亮而苦惱,是該穿白色那雙,還是奶油色那雙?!?/p>

母親的臉上擠出一絲苦笑。她想從記憶中找點兒幽默,尋到的卻是偏見?!凹幢阕罱K選擇了奶油色那雙,我們也會遲到,因為到最后關頭,外婆又會慌作一團,開車到表姐唐娜家去借她那雙奶油色鞋子,因為她那雙的鞋跟低一點?!?/p>

母親盯著窗外,出了神。

“白色還是奶油色?”我說,“不都是一樣的顏色嗎?”我只有一雙去教堂的鞋子,是黑色的,或者說至少我姐姐穿的時候是黑色的。

穿好衣服后,我轉身對著鏡子,一邊撣去領口上的泥垢,一邊心想母親能從那樣的世界逃離真是太幸運了。在那個世界,白色和奶油色有重大區別。這樣的問題可能會毀掉一個完美的早晨,一個本可以牽著盧克的山羊到爸爸的廢料場四處尋寶的早晨。

我父親吉恩是那種看上去既嚴肅又調皮的年輕人。他的外表很引人注目——烏黑的頭發,棱角分明的臉,鼻子像一枚箭頭一樣指向兇巴巴的深邃的眼睛。他常常抿著嘴笑,像是在開玩笑,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笑料似的。

雖然我的童年也是在父親成長的那座山中度過,我們還在同一個食槽喂過豬,但我對他的童年知之甚少。他從未說起過,所以我對他的了解全部來自我母親。她告訴我,我父親小時候,山下爺爺曾經脾氣火暴,一點就著。母親使用“曾經”一詞總是讓我覺得好笑。我們都知道最好別惹爺爺生氣。他脾氣暴躁是事實,山谷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證實這點。他飽經風霜,全身上下像他放養在山上的野馬一樣粗糙而結實。

4.精彩書評

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月孤獨

記憶的開端是塔拉五歲時的想象,一片槍林彈雨和喊叫聲中,她聽到有蟋蟀的聲音。

塔拉的教育是從何時開始的?從她有記憶開始。和我們大家一樣,這份最初的記憶關于自己的親人、家庭。

這個家庭并不貧窮卻拒絕送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甚至仇視政府,專制的父親一心只想著囤積糧食彈藥以應對“世界末日”。

這就是塔拉教育的開端,出生即困局。

但塔拉并不覺得這是困局,因為家庭與外界的閉塞讓父親成為了絕對的中心。父親所傳授的他口中的摩門教教義,還有諸如小便完不洗手——“又不尿在手上”這樣的生活習慣,一切都是這么理所當然。

這就是教育殘酷的一面,并非人人生而平等,至少從原生家庭開始。當她養成便后洗手這一“常識”時,已是她走到外面上大學時。

如果是一般的教育類暢銷書的故事,困局之后,便是如何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勤奮學習,最終考上大學,然后逐漸與原生家庭剝離。在這個過程中,一路過關斬將,從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其中還必然附帶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格言和學習方法。

然而這就不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而叫《山區女孩的風雨劍橋夢之我在凌晨四點半》。如果這樣我們也不稱之為教育,而稱之為上學。

在書中,塔拉無學可上。

家暴、燒傷、跌落、車禍、血肉模糊,通常情況這些情節出現在一本書上我們最大的心情是悲傷;然而在這本書中我對此感到憤怒,不止因為父親偏執地拒絕去醫院,也阻止家人去醫院。更重要的是他讓這些一遍又一遍地發生,其中帶著刻意與猖狂。

你說這位父親愚昧無知,他卻知道大型工程設備的使用方法,知道在車子撞到電線桿后避免身子同地面和金屬車架同時接觸以防觸電;說這位父親毫無人性,他卻又在離別時透露溫情:“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

父親偏執難以理解,故事荒誕不經,其他人也一言難盡——哥哥肖恩受重傷后念及的第一個人是妹妹,可家暴她起來卻不由分說;母親似乎偏愛塔拉卻不知何時早已潛移默化隨了父親。每一個人都難以琢磨性情不定,僅有一個哥哥泰勒給了塔拉音樂的啟蒙,似乎埋下了一顆種子。

沒有哪一句話能比馬克·吐溫這句話更能概括——“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的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p>

這是塔拉的現實,也是家庭教育的現實,很多時候你沒得選。就像電影《岡仁波齊》中那個孕婦在磕頭朝圣途中所誕下的嬰兒,一生下來就要踏上一條他不知所來也不知所去的朝圣路?;蛟S有人為他感到圣潔和幸運,我只為他感到悲哀,因為無論他本意是否愿意跟隨家人的信仰與生活方式,在他將來的早期家庭教育中,他沒得選。

而相反,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即使印度教父親反對他學習科學,但在母親的堅持下,他依舊能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歷經大海波濤后他究竟走向何方,他有得選。

這樣只說家庭,教育顯得像幸運抽獎。當然不是。我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很疑惑:為什么猶他州的義務教育制度下的司法機關執行如此死板,不上學竟然出動槍械讓家庭放人以至于家庭囤糧積彈對抗愈深。讀到后來我才明白所謂的政府的槍械和暴力不過是父親不知是精神疾病還是故意捏造的謊言。但我又覺得疑惑,既然沒有與政府持槍對抗,那政府的教育部門干什么去了?

據我所知,如果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如果不去上學那校長可是急得不得了,更別說一家幾個孩子都不去上學。畢竟指標在那兒,派人上門走訪必不可少,不明事理自有法律嚴懲。

后來我了解到并不是每個國家都實行中國那樣的義務教育,早在197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阿米爾人因宗教信仰原因拒不送孩子去學校上學,終于法院決定改變局面,以“義務教育”為由罰了三個家庭五萬美金,后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裁定:以“義務教育”為由,違反憲法“信仰自由”條款,不具有正當性,聯邦最高法院維持復審判決。

至今,美國仍有近200 萬適齡兒童在家接受教育。

塔拉小時候沒有法律保障她上學的權利,在爸爸不顧安全導致她從高空跌落的事故發生后,她終于勇敢地說出了“要去上學”。

從此開始,她開啟了另一段人生。在作者看來,這并不是一個不斷與原生家庭剝離重獲新生的故事,而是這個過程中的失去、改變、獲得,一個關于教育與家庭的故事。

作者并不認為給她無盡苦難的家庭一文不值而毫不留情地將之拋擲腦后,也不認為她的學歷就是金光閃閃的是她奮斗的唯一?;蛟S《山區女孩的風雨劍橋夢之我在凌晨四點半》會這么寫,但這并不是教育的意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你來自何方不容忘記,你飛得更高你有更多選擇的余地,你要飛往哪一座山?哪一座山屬于你?無論你飛往哪里抑或是飛回去,這都取決于你。而其他人只能停在山谷原地,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你聽到更多——爆炸聲、轟鳴聲、鳥叫聲、讀書聲;你看到更多——廢料廠的鐵銹、災難后的燃燒與流血,山谷不同心情的風,劍橋大學宛如石山的哥特式教堂;你理解更多——“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無論你是這句話所說的人,還是相反。

這本書并不講如何去成功考取大學,如何去劍橋讀碩士博士。她始終在談教育,那究竟什么是教育?我想起讀高中的時候,那時課間只有十分鐘,老師只有一個,學生請教排隊可能排了三四個。老師跟前面的同學耐心講題,后面一點的同學也許就開始互相講解起來了。我則偶爾走神,目光四處游離,不時思索著辦公室墻上雅斯貝爾斯的那句話: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p>

我回憶著故事中的塔拉,我不知道她生而為一棵什么樹,一朵什么云,一個怎樣的靈魂;但無疑,泰勒的音樂搖動了她,克里博士和斯坦伯格教授推動了她,喚醒她靈魂的是包括她自己在內的許多人。

一篇短短的文章其實談不了這本書,畢竟這代表著塔拉多年的受教育歷程。這短短的文字更談不了教育,因為這代表無數人無數年的受教育歷程。

在談教育時,我談了家庭、社會、法律,但都不夠。我們只能知道,教育是關于你是誰,你看見了什么,你聽到了什么,你理解了什么,你做出了什么樣的決定又遇到了什么樣的人,之后你是否改變又決定去往何方,你有得選還是沒得選。

5.作者簡介

塔拉·韋斯特弗,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于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猜你喜歡
塔拉家庭母親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關性質的研究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給電線桿“穿”衣服的小女孩
給母親的信
給電線桿“穿”衣服的小女孩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意大利塔拉莫納奇奧遺址
悲慘世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