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藝術在裝置藝術中的情感表達

2022-07-07 14:44王婧
數碼影像時代 2022年2期
關鍵詞:藝術家裝置藝術

王婧

裝置藝術作為從西方引進的一種當代藝術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主流藝術形式,其中影像藝術更是當代藝術中較為前衛的能更加直接表達作者藝術情感的方式之一,通過對五官的強烈刺激,讓欣賞者對作者的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綜合材料藝術是當代裝置藝術的一種手段,更多的是通過不同質感的材料對藝術進行表達,在觀感上比繪畫更加強烈,產生共鳴。

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

裝置藝術可以稱之為“撿廢品”的藝術,將日常生活中的“邊角料”進行藝術性的拼接、組合,形成一種具有藝術意識形態,能夠表達藝術家思想的藝術品。裝置藝術在當今仍然是個比較新的話題,在國內的大部分作品還是停留在學習西方表面形式上的東西。如何從本質上借助裝置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想闡述的藝術觀點,成了本文最重要的內容。

影像藝術是裝置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藝術家通過獨特的拍攝手法,將各種鏡頭拼接、整合,形成聲光電的合成,對觀者五官感到強烈的藝術刺激的作品。作品更多的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對當今的社會和自己身處的環境產生的焦慮不安,還有當代年輕人對未知世界迷茫的反思,結合自己的作品,闡述影響藝術和綜合材料藝術在作品中的運用。

影像藝術

影像作品《觸不到的人》

作品《觸不到的人》是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的作品。作品由一套三扇門組成的互動裝置及混合現實實時影像組成,透過貓眼,觀看者能看見自己的背影與不同空間門前的人并列在一處。觀看者們以肢體的互動影響混合現實視覺畫面,形成視覺的連鎖反應。

作品中的三扇門被設立在三處不同位置,將攝像機置于觀眾身后。觀眾在貓眼內看見自己的背影,通過混合現實與另一扇門前的觀眾背影并置,畫面均為實時。在不同空間被并置在一個畫面的觀眾,其互相的觸摸動作將會影響自己與其他門內貓眼畫面,觸發不同的畫面特效,三位觀眾肢體對影像的影響形成遞歸循環的連鎖反應,向下傳導。

影片內第一章記錄了較小空間內,觀看者在不同方向的三扇門前的交互。第二章記錄了觀看者在遠距離不同空間的三扇門前的交互。人們從未曾看過的視角審視自己,同時與其他人在物理空間的距離和虛擬世界里的觸摸產生了荒誕感??萍及l展模糊了虛擬與現實邊界,“壓縮”了空間距離,此作品旨在引發人們對于愈發復雜的混合現實世界中,對自我存在及自己與他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思考。

影像作品《六十分鐘的沉默》

吉利安.韋英是英國著名的影像裝置藝術家,她的《作品六十分鐘的沉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作品多以生活紀實為主,用平實的畫面表現深刻的意義,甚至讓人誤以為是簡單的生活紀錄片,實則表現的是具有深度觀念的藝術作品。

作品《六十分鐘的沉默》是幾十位演員穿上警察的衣服扮作演員,靜止站立一個小時,并且排排站立成要準備拍照的樣子,把這個時間段放大拉長,觀察大家的動態,由剛開始的靜止不動到慢慢的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小動作,直到這個集體的形象逐漸瓦解,實際上,人類的忍耐程度不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越強,而是忍耐程度都是有限。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之間的變化和作品之間的變化都形成了一個微妙的關系,讓觀者不禁回味。

《青春的撞擊》

《青春的撞擊》是2011年完成的一部影像作品,作品以影像的方式呈現,通過每一幀重復,每幾秒就多增加一個球撞擊的畫面,到最后鋪滿整個屏幕這樣的方式呈現,使畫面越來越有沖擊感。

當球桿擊中球,重重撞擊的一瞬間,球向著四面八方散開,預示游戲開始了。游戲過程就是球與球撞擊的過程。臺球雖然是個隨處可見的娛樂項目,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一些打擊之后,那段時間的心理是相當脆弱的,一點點的事情都會影響到心情,對任何東西都感到敏感,需要一個觸點激勵重新振作時,在偶然之間發現了其中能夠激發我們的良藥,能夠讓再次回復平靜。

從小到大背負的東西越來越多,責任越來越重,面臨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狀況心理總是有抵觸。其實,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這樣的心理,人對于未知的東西雖然好奇,但總是害怕的。在作品中,由越來越多的小畫面組成,看似縮小,意義實則放大了,球與球之間相互抵觸,畫面與畫面之間的似乎也有球在撞擊。多個畫面的拼接使畫面越來越有沖擊力。

《青春的誕生》

作品創作于2013年,素材均來自于我研究生同學的口述,簡單敘述自己的姓名、家鄉、生日。每一個人生階段接觸不容的人,都會產生不同的關聯,可奇怪的是,為什么這些特定的人會產生聯系。每一個人的口述所產生的時間像是一個“代碼”這些原本沒有任何接觸的“代碼”碰撞在一起又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時間關聯。

利用簡單的素材堆疊,將一個一個微妙的關系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強烈觀念意識的藝術作品。

作品結合了影像藝術的形式,隨著攝影技術和當代藝術的發展,影像藝術漸漸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并賦予了影像藝術觀念,使之成為藝術家在創作是經常采用的方式。

影像藝術有幾個基本的概念,創作者是藝術家或觀念藝術家,影像與攝影的歷史,攝影與現代藝術的歷史非常緊密。影像藝術包含的范疇有流動影像\圖片\新媒體藝術等。而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起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抽象,感覺上新媒體藝術離人們還有些距離,其實不然。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像。cg(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像、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其實新媒體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發展階段表達藝術的手段,這種方式賦予藝術更多方更全面的表達形式,從人們設想的數碼多媒體概念來看,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還只是一個粗胚,人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發掘。

通過對影像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了解,以及與作品表達內容的結合,選擇了借助影像的方式進行創作。

綜合材料藝術在作品中的運用

《風景的可能性》

來自西班牙當代藝術家Luciana Novo,是一位多媒介的女性雕塑藝術家,這件藝術作品是利用石膏、紙、色彩創作的綜合材料雕塑作品。

飽和度柔和顏色宛如中國張掖的丹霞地貌,是一件“顏值”極高的藝術作品,讓觀賞者有了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同時,藝術家創作的這種風景的可能性,讓雄山峻偉的壯闊風景變得觸手可得,留給觀者一種奇幻的空間感。

綜合材料作品《吶喊》

這幅現代版的吶喊是2010年創作的作品,在電腦上按照蒙克的吶喊將照片進行篩選,拼貼,放大看是一幅一幅的吶喊小圖。吶喊——壓力的釋放,現代人生活節奏,上班族,學生,忙忙碌碌,庸碌的生活甚至沒有釋放的時間。

這樣的生活下每個人都像是罩著灰蒙蒙的紗網,看不清前方,憂慮與恐懼,孤獨和苦悶,迷茫與無助,在這種生活中不斷重復,外表忙碌的像陀螺,內心空虛如風一邊看不見邊,當壓抑到極致,人本能地做出了同樣的動作——吶喊。

這件作品是以蒙克的名作《吶喊》為原型衍生的綜合材料影像作品。畫面在血紅色的映襯下顯示出一種極其夸張的壓抑感,畫面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物象暗示出引發一聲尖叫,但極致的顏色襯托出了恐怖的氛圍,畫面中央的形象更加地讓人毛骨悚然,他捂著耳朵,面部驚恐,與畫面中的兩個路人格格不入,似乎在別人眼中,他已經是一個“瘋子”。

相比蒙克的《吶喊》現代人更多的是內心的釋放,也有的是想被人聽見的發聲。魯迅的小說《吶喊》里這樣說“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寄慰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边@是魯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吶喊。而當代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卻也有了空前的壓力,唯有吶喊出自己的內心,才能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墨客必備的工具,在那個會識字就可以叫做先生的年代里,“文房四寶”就是“文化人”象征。

由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現代人早已替代了這些最傳統的工具,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化,文字大多都是印刷和打印。

這個作品表達的是古代文人的書寫工具和現代人印刷品的結合。

現代版的文房四寶是2013年的作品。以文房四寶做造型用綜合材料創作了一組作品。

大?。阂幻鬃笥?。材料:以廢報紙為主,鐵絲網,石灰粉,塑形膏,紙漿,橡皮泥,乳膠,墨,木棍,一本書用這些材料和工具做成筆墨紙硯,筆筒,印章。用不同大小印刷的報紙鋪在表層,表達的是古代文人的書寫工具和現代人印刷品的結合,為了作品整體顏色的調整放在了黑卡紙上,使作品有了重量感,另外還有小印章的一定紅,也是為了增添在顏色上的亮點。

猜你喜歡
藝術家裝置藝術
SBS裝置VOCs排放控制探討
紙的藝術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轟趴裝置指南
一種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壓降的裝置與應用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干熄焦裝入裝置的改進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