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領導力分析

2022-07-13 20:52覃美靜
領導科學論壇 2022年6期
關鍵詞:諸葛亮領導力

摘要:諸葛亮的領導力包括識人、養人、勵人和用人等四個方面,展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治軍與治國思想。文章以《心書》為例,結合相關歷史事件和文獻,運用當前學界關于領導力的相關理論對諸葛亮的識人、養人、勵人和用人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取了其合理內核,對現代組織領導者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諸葛亮;領導力;《心書》

作者簡介:覃美靜,南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廣西南寧530001)。

中圖分類號:C9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103(2022)06-0025-05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一位善于識人、用人的領導者。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和領導智慧,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他的用人之失和領導弊端,也給我們許多警示。何謂領導力(Leadership)?文茂偉指出,在相關研究的英文文獻中,“Leadership”是指實施有效領導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中國日常用語中,人們也習慣將“領導力”等同為領導能力[1]。許多英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和學者都曾對“領導力”進行闡釋,雖然定義繁多且不盡相同,但大都認為領導力是一種對組織構成人員發揮影響的能力。目前,學者普遍認為領導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個人領導力,即由領導者對組織成員發揮影響的個體能力;二是組織領導力,即在組織內部產生的、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的集體能力。本文所討論的“領導力”為第一種,即個人領導力。陳翔和戴淑芬認為,諸葛亮的領導力包括識人、養人、勵人和用人等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都展示了他過人的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治軍與治國思想[2]。因此,下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入手,結合相關歷史事件和文獻,運用當前學界關于領導力的相關理論對諸葛亮的領導力進行分析。

一、識人

所謂識人,即指識別和甄別人才。在諸葛亮所著的《心書》中,識人有三條準則,依次為才之大小、類別和人心,對現代組織識人仍有啟示作用。

第一,人才依據能力高低有大小之分。如《將器》篇所言:“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可分為“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人之將”“十萬人之將”和“天下之將”[3]55。在學校、企業等現代組織機構中,人才因其能力之高低,可分為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

第二,人才依據能力特點和特性有類別之分。如《擇才》篇中勇士分為六種,有好勇善斗的“報國之士”、勇冠三軍的“突陣之士”、行動敏捷的“搴旗之士”、騎射上乘的“爭鋒之士”、百發百中的“飛馳之士”和善發強弩的“摧鋒之士”[3]59。因此,領導者應先識別人才的能力和特長,再加以善用,如慕課(MOOC)團隊中的人員分工也可依據特長分類,善于統籌的團隊管理者、擅長信息處理的技術人員、教學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和科研能力卓越的研究員。

第三,人才因其人心各異有可用與否之分。知人知面難知心,為此諸葛亮在《知人》篇中提出識別人才心性的七觀法,即“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知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3]47。具體而言,在識別人才的心性時,提出大是大非的問題以考察他的志向;運用窮追詰問的言辭以考驗他隨機應變的能力;通過詢問應對各種難題的計策以察看他的見識和謀略;通過棘手的任務和人為制造的逆境以查證他的勇氣;通過日常交往以觀察他的自控能力和真實性情;通過誘之以利以驗證他的廉潔;通過委托要務或約定承諾以查驗他的信用。七觀法是諸葛亮識人準則的精髓,對現代組織機構的人才招聘工作有很大啟示,蘊含了對人才的七大要求:遠大的志向、應變的能力、超群的智慧、過人的膽識、良好的品性、廉潔的作風和可靠的信用。

諸葛亮的識人之道蘊含著“量才而用”的智慧,可以有效地識別不同類型、能力大小不一的人才,還可以甄別德才兼備的人才。據《華陽國志·卷七》載,建興二年,丞相亮開府,領益州牧,啟用蔣琬、李邵、馬勛等人作為中央和地方的要員。諸葛亮還在成都筑館招賢,以延四方之士,為后來的南征北討奠定了人才基礎。

然而,諸葛亮識人過于以德為重,“很多方面沿襲了漢朝舉孝廉之風”[4],將許多有真才但“個性張揚”的人才拒之門外。諸葛亮的識人術過于看重個人的天性和天賦,將一個人是否能當領導完全歸結于先天的遺傳,忽視了人的能力與品性是可以改造的這一事實,這是不科學的。設想一下,若諸葛亮和劉備一樣具有感化人才之心,能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理上有歸屬感,自覺聽命于上級領導,方是識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二、養人

所謂養人,即指管理和培養人才。在《心書》中,養人有很多法則,現主要分析其中對現代組織管理有很大啟示的三條:為將之道、練兵之法和用兵之道。第一,為將之道要以仁德為先,方得人心。諸葛亮提出,固用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后智勇……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愿斗,則兵和刃接,而人樂死矣[3]26。諸葛亮認為,將帥領兵的要訣是廣泛籠絡人心,將帥要精通禮、樂、詩、書,使自己先具備仁義志勇之德,方能以懷柔之策對待戰俘,壓制恃強凌弱者,幫扶弱小之人,善待并親近有智謀的部下,堅決打擊好進讒言的小人,將戰利品先分給部下。只要將帥掌握了這些要訣,則上下齊心,將帥一聲令下,士卒必奮勇殺敵,不畏生死。一句話,為將者要先修己德,才能以仁義待人,盡得人心。在現代組織中,管理者應具備很強的道德信念,尊重部屬的尊嚴和價值,誠信待人,公平行事,獲得追隨者的信賴。

第二,練兵之法重在養德,方能鑄就戰魂。如《習練》篇指出,夫軍不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3]122。諸葛亮提出要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諸葛亮強調了練兵的重要性,若士兵不經過教育和訓練,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一個敵兵,反之亦然;他還強調了練兵的第一要務是提升士兵的思想道德修養,在訓練時要讓士兵明白何為“禮”、何為“義”,要教誨他們培植忠信思想,要講明軍隊的規章戒律,要賞罰分明以約束他們的行為和督促他們的上進。簡言之,練兵之法首在思想品德教育,讓士兵明曉國家大義,秉承精忠報國的信念,如此便可軍魂永駐。對于現代組織機構而言,培養人才的首要任務亦是思想道德教育,如學校通過校訓、校歌、?;盏容d體,向學生宣傳學校的治學精神和辦校理念;企業通過品牌形象、員工守則、競爭機制等向員工宣傳企業文化。無論是何種組織機構,都要悉心教育和提升人才的精神和品德,讓其變得更為正直、更為忠誠、更為堅定。

第三,用兵之道在于人和,方能上下齊心、一呼百應。如《和人》篇主張,“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3]70諸葛亮告誡將帥,要注意部隊內部官兵之間、官官之間、兵兵之間的和諧、團結,只要有了人和,部下會竭盡全力沖鋒殺敵。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謀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議論紛紛,讒言與惡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過人的智慧,也不能打敗一般的庸人,更何況是人數眾多的敵軍呢?現代組織機構的管理者們也要重視組織內部的和睦,關鍵還是在于以仁德為先、以誠信為本,構建領導者和追隨者的相互信任關系,上下同心同德,則政令通達。

簡言之,諸葛亮強調以仁德治軍,為將者以德服人,為士者以德為戰魂,將士關系因德而和,此乃諸葛亮的克敵制勝法寶。以一次諸葛亮以少勝多的戰役為例,魏王親率二十多萬大軍征討蜀國,諸葛亮祁山屯兵僅有十余萬兵馬,且其中有四萬人因服役期滿即將還鄉。蜀魏兩軍力量懸殊,有將領建議讓老兵們延期服役一個月,諸葛亮斷然拒絕,他認為統兵作戰,以信用為根本。即使大敵來臨,戰事嚴峻,也不能耽誤服役人員的行程,道義不可偏廢。于是,諸葛亮下令各部讓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早日和家人團聚。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兵們深受感動,堅持留下作戰,其他士兵也被諸葛亮的信義打動,都愿意以死相報,士氣高昂,在戰場上以一當十、奮勇殺敵,最后將魏軍擊敗。

諸葛亮的養人之術強調領導是道德型管理者,具有誠實、公正、仁義的特性,通過明確表達倫理、價值觀信息,有意識地表現出行為楷模式的倫理行為,來贏得追隨者的信任,從而使組織凝聚力最大化。

三、勵人

所謂勵人,即指約束和激勵人才。在《心書》中,勵人法則主要有二:整肅紀律和激勵士氣。第一,整肅紀律是用制度去約束人才,關鍵在于紀律嚴明和賞罰分明。如《整師》篇所言,“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盵3]136諸葛亮指出,行軍打仗,靠法令嚴明、令行禁止取勝,若賞罰不分明,法令沒有威信,鳴金不能使兵卒止步,擊鼓不能使兵卒前進,即使有百萬大軍,也不堪一擊。在現代社會,組織紀律制度同樣重要,要賞罰并用、恩威兼施,全體組織成員的行動才會高度統一、步調一致,增強組織行動力。

第二,激勵士氣是用物質獎勵和誠信精神來激勵人才,重點在于有功必賞和以誠待人。如《勵士》篇所言:“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勵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盵3]67簡單來說,將帥對待自己的士兵,要委之以高位,封賞以錢財,這樣士卒就沒有不來投奔歸順于你的;要以禮相待士卒,這樣士卒就沒有不為你拼死效力的。在現代組織管理制度中,對組織成員的嘉獎、記功、晉升和授予榮譽稱號業已形成比較完善的規章條例,管理者們要尊重部屬,為他們樹立誠信榜樣,而部屬則會服從指令,積極完成任務以作回報。

諸葛亮治軍向來以賞罰分明、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而著稱,為他的部屬所敬仰。例如,公元228年,諸葛亮親率大軍第一次北伐,卻因錯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不得已而退回漢中。為明軍令,諸葛亮斬殺馬謖,還將與馬謖一起逃跑的偏將張休和李盛一同斬首,黃襲被奪了兵權,參軍陳式被判髡刑。在懲處了有罪之人后,諸葛亮又表彰了有功的王平,封其為討寇將軍,封亭侯,統五部。最后,他還一再上書,申斥自己用人不當的罪責,主動要求降職三級。劉禪收到書信后,將諸葛亮降為右將軍,行丞相事務。

由上可知,諸葛亮的勵人之法重在以獎勵和懲罰的手段來激勵和約束將士,強調組織目標、行動結果、部屬的順從和績效,并依靠組織的賞罰手段來影響部屬。領導通過明確角色和任務來指揮部屬,以某種獎勵和利益作為部屬努力完成任務的交換條件。事實上,這種領導方式十分適用于軍隊組織,使將士在戰場上可以做到令行禁止、盡忠職守、奮勇當先。

四、用人

所謂用人,即指選拔和任用人才。在《心書》中,用人法則主要有三:以德為先、充分授權和培植心腹。第一,諸葛亮的用人原則是以德為先,如《將弊》篇詳述了將帥應該力戒的“八弊”:“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能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之而不以禮?!盵3]50詳細說來,身為將帥,有八種弊病是大忌:一是對財物的需求永遠不滿足,貪得無厭;二是妒忌有賢德和才能的人;三是聽信讒言,親近能說會道、巧言諂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敵情,卻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五是遇事猶豫不決;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為人虛偽奸詐而自己又膽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辯而又傲慢無禮,不按制度辦事。對于現代企業選拔管理者,這些考察標準仍然適用。

第二,諸葛亮的用人原則要求充分授權,如《出師》篇中記載,“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于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盵3]5這段話闡述了君主授權于將領的情景。古時,在國家危難之秋,國君就選拔有品德才干的人擔任將領保家衛國。出師之前,君主先齋戒三日,進入君主的祖廟祝禱,面朝南方而立,將領則面向北方,太師將象征權利的斧鉞獻于君主。君主將鉞柄授予將領,即指從現在起,軍隊由將軍全權指揮。當企業陷入危機時,應選出德才兼備之人,委以重任、授予大權,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三,諸葛亮的用人原則講求培植心腹,如《腹心》篇明言,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識者為心腹,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3]61。睿智的將帥一定會選用學識淵博、足智多謀的人做自己的心腹,選用機智聰明、謹慎保密、有很強判斷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還會選擇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諸葛亮的這種用人原則仍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大小不一的組織機構中,但鑒于諸葛亮后期苦于無接班人,組織領導者應培養兩種類型的部下:一為互補型的,可做助手;二為替代型的,可做接班人。

平心而論,諸葛亮的用人法則是有利有弊的。首先,他的以德為先準則,與倫理型領導思想相通,強調領導者以德服人。依此準則,諸葛亮為劉備任用了一大批“忠直之士”,除孟達和魏延有過反叛外,朝中一直比較安定、平穩,沒有出現內訌、篡權事件;軍中也很少有人鬧獨立、搞分裂,少有投敵叛國者。然而,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边^于重德讓蜀漢錯失了魏延,用人唯賢讓一批有德卻才不配位的人占據要職,如馬謖、王平等人??傊?,由于諸葛亮采用重德行而輕才干的政策,對所選拔人才的德行要求嚴格,不允許德行上有任何過失,這不僅阻礙了人才個性的發展,也加劇了蜀漢政權后期的人才匱乏[5]。

其次,關于他的充分授權原則,諸葛亮關于“授權”有一套“雙重標準”,對己是要求全權授予,對部屬則是事必躬親。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自接受顧命大臣的任命后還身兼數職,封武鄉侯,領益州牧,既是三軍統帥,還是制定戰略戰術的軍師;為北伐南征,他將所有事務攬到自己身上,甚至對軍中士兵杖罰二十以上都要親自過問審察。陳小赤直言不諱地指出,這種事必躬親的做法不僅拖垮了諸葛亮的身體,而且抑制了人才的培養和發展[6]。當代組織領導者們應引以為戒,要善于授權,以調動組織全體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7]。

再次,著重分析他的培植心腹法則,即諸葛亮區別關照部屬。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得失也在于這種領導方式,他的得即通過培養心腹,能夠最大限度地把控蜀漢政權軍權,并壓制地方豪強,穩固漢中局勢,集中力量南征北伐。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諸葛亮的心腹論雖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但也為日后蜀漢政權的顛覆埋下了隱患,他的用人方略“使后期的蜀漢政權缺乏政治凝聚力,讓益州當地士人對其的認同程度降低”[8],甚至產生“身在漢營心在曹”的投敵叛國心理,加速蜀漢政權的最終顛覆。

領導者由于部屬貢獻、時間壓力、個人喜好等原因將下屬區別對待,并形成質量不同的領導者-成員交換關系,高質量的領導者-成員交換關系使領導者將部屬看作“圈內成員”,低質量的交換關系中的部屬被看作“圈外成員”?!叭瘸蓡T”與領導之間有更多的感情聯系,更受領導信任和關照,他在服從領導時更為積極、主動,更能發揮最大的才智完成工作任務?!叭ν獬蓡T”與領導之間的關系是在權利系統基礎上形成的,是一種純粹的工作關系,與領導接觸少,受到的獎勵和機遇也少。這種領導方式本身是有利有弊的。在組織遭遇危機時,或有高難度的任務要完成時,需要能力強、忠誠度高的部屬。但長久來看,這種領導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因為對小部分“圈內成員”的特殊關照,會使其他大多數“圈外成員”感到不平、不滿,缺乏歸屬感,從而破壞了組織內部的合作與和諧,甚至導致整個組織的消亡。

五、結語

誠然,諸葛亮憑借杰出的領導能力和指揮才華,建立了赫赫功勛,從隆中對到孫劉聯盟,從赤壁之戰到南征北伐,從治國理政到治軍掌兵,他似乎無所不能,常常算無遺策、克敵制勝。他所提出的識人、養人、勵人和用人原則,都與現代領導力理論有不謀而合之處,對現代組織領導者仍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文茂偉.當代英美組織領導力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陳翔,戴淑芬.《心書》識人用人學——諸葛亮用人之道[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4(6).

[3]張堃,章理佳.諸葛亮兵書——《心書》新編譯評[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

[4]莫培軍.諸葛亮、曹操、劉備不同用人觀之鏡鑒[J].領導科學,2011(11).

[5]黃鸝.蜀漢政權荊襄人才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2.

[6]陳小赤.論諸葛亮識人用人之失[J].領導科學,2019(5).

[7]李倩雯.領導用人藝術研究——以楊時齋、林肯、諸葛亮用人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4(12).

[8]葛偉.曹操與諸葛亮的人才觀對比[J].領導文萃,2012(17).

責任編輯:周玉婷

猜你喜歡
諸葛亮領導力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沒看過的書
領導力的“藍海戰略”
領導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領導力中國醫院院長評選揭曉
諸葛亮隆中決策
諸葛亮喂雞求學
領導力愿望清單
《領導力21法則》
論新態勢下領導力的開發與運用
諸葛亮坦然報家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