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評彈雙檔中琵琶的伴奏

2022-07-17 04:28蔣亞敏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2年17期
關鍵詞:彈詞民樂唱腔

我原是一名戲曲劇團樂隊中的琵琶演奏員,后調入南京市文化館從事專業音樂藝術的培訓和輔導工作。因喜歡蘇州評彈,前幾年有緣結識了省評彈團的潘永斌老師和黃娟老師,并拜他倆為師,開始學習評彈藝術。兩位老師不僅教我演唱一些傳統經典流派唱腔,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當代的新作品。我們師生時常會共同演出,享受著舞臺表演的精彩與快樂。

評彈藝術有單檔和雙檔節目。男女雙檔節目一般是男主角彈奏三弦,女主角彈奏琵琶。如果都是女主角雙檔,那二人就都彈奏琵琶。評彈女演員,除了說與唱以外,能夠熟練地彈奏琵琶,也是必備的基本功。好在我從小就練有琵琶這一專功,但是,戲曲或民樂中的琵琶演奏,與評彈表演中的琵琶伴奏,完全不是一回事。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對評彈藝術中的琵琶伴奏,有了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怎樣才能伴奏好雙檔節目

首先,我認為伴奏的人一定熟悉演唱人的曲調,自己也要會唱。潘老師對我說,以前在演中篇《秦香蓮》書目時,因為對搭檔的唱腔不熟悉,常常覺得各彈各的調,很不協調。一個好的評彈雙檔,伴奏絕對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炫個人技巧。我在演出中深深感到,唱與彈的關系應該是以唱為主,以伴奏為輔。千萬不能因為個人琵琶演奏技巧出色,而不考慮唱的需要。在二位老師的指導下,我對這些方面的問題是比較重視的,覺得應該從書目劇情和人物感情出發,使之與唱融為一體,真正起到伴奏的作用。

我與潘老師拼的這個雙檔伴奏可能與別人有所不同。例如潘老師的唱,因為他以前沒有固定的雙檔,所以他有他的獨特風格,若要伴奏潘老師的唱,單憑一些基本技巧是不行的,因為他的唱中有不少的“小腔”、“小活兒”,唱起來裝飾音很多,有些甚至記譜也不能記下來。所以,有時你認為已經了解老師了,但還是很難伴奏好,關鍵還是你對他唱腔里的內在東西與他的唱法不理解,他有時唱到某一個地方要發揮了,而你卻沒有想到,客觀上你就起了一個限制作用。用我們的話說,就是“絆住”了,而他最怕的就是被同伴“絆住”。漸漸地我掌握了一些規律,在伴奏時,就一定要跟在他的唱腔后面,不能平行,更不能超前。另外,黃娟老師的唱就比較自由,有時候我的琵琶應該走在她的前面,有時候應在中間,有時候就要在后面。不管你在哪一面都不應該去拉住她,而應該去托她一把,起到托腔的作用。

雙檔之間,伴奏的人應該多了解各自的特點,就拿快彈慢唱來說,從慢轉快,或是從快轉慢,都不是沒有規則的,要掌握好分寸和節奏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須在舞臺實踐中多配合、多研究。

二、琵琶在伴奏中的技巧運用

我認為琵琶的特點一定要掌握,民樂中的琵琶彈法與我們彈詞中的彈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自己的特點。

第一、就拿輪指來說,我們評彈與民樂不同,評彈伴奏的輪指速度較民樂演奏要快一些,而且多運用四指輪滾,其中包括長輪與半輪。在民樂演奏中也運用四指輪的指法,在伴奏時特別用得多的是半輪,半輪運用在這種過門中是很適宜的,如果改用五指的全輪那好像就多了一個手指,彈起來會不順手,聽起來的效果也沒有韻味和特點。

第二、利用琵琶四根弦不同高低的音來彈奏雙音,(比如5215)這樣也能豐富伴奏。較多地運用,能起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第三、要用一些簡單的和音。比如在《望蘆葦》里“山草上”一句,這里的過門彈了以后效果不好,容易有拖拉的感覺,會影響演唱的感情。怎么辦?后來我在多次的實踐中,注意加強節奏感,這就起到了“托腔”的作用。

第四、“滑音”的運用。我以前很喜歡聽音樂,覺得古琴演奏中的滑音效果特別好,還有吉他中也有這種滑音,都很悅耳動聽,我想能不能用到評彈的琵琶伴奏中來呢?然而,琵琶上是有品位的,不能像古琴、吉他一樣有這樣的效果,但我還是覺得可以換把位順勢滑下去的手法,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效果。以上這些都是一些琵琶在彈奏基本技巧與彈詞伴奏特點相結合方面,所探索出來的一些方法和感受。

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巧與方法之后,怎樣運用自如呢?我們的彈詞是一種曲藝,而不是戲曲或歌曲之類的藝術,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對來說是有較大的靈活性的,是因人、因時、因地而改變和發展的。如果說今天這個演員的精神狀態比較好,能進入人物角色感情,現場發揮的也好,那他很可能將原來的那句唱腔加以變化,有可能會延長等。這種情況下你的伴奏就不能生搬硬套了,否則,他唱了五拍,你還是彈奏四拍,原封不動,那正好彈與唱交叉,音樂就完全亂套了。所以說要掌握這一點很重要,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說,似乎也是一個方便的地方。在我們唱與彈里面,1、5這兩個音用得很多,也就是說在復雜多變的伴奏中你要把這兩個音符的位置擺準。

我們的伴奏之所以又同又不同,是因為它的大框架是一樣的,但其中的小變化是根據演唱者的變化而不斷隨之變化的。假如我們唱的是七字句的話,那么前兩個字的伴奏可以自由一些,當中的字你就要注意一點,到第五個字的唱腔出來,你就要為最后兩個字的結束作好準備。我最近聽了一下潘永斌老師的錄音,發現他以前伴奏過的《戰長沙》、《刀會》、《望蘆葦》等唱段的每一段的前兩個字的伴奏都不同,而到了最后的幾個字是相同的。為什么呢?這里就說明一個伴奏的普遍規律問題,只要你掌握這一點,那不管你唱的節奏長短,都能給演唱者起到好的伴奏作用。當然,有時也要注意演員的特殊性。

三、琵琶伴奏的吸收與創新

彈詞包括“說噱彈唱演”五個部分,“彈”是其中之一,而且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評彈“張調”的形成與發展,與琵琶的伴奏是有密切關系的。以前的琵琶伴奏是比較簡單的,不可能有交響樂隊那樣的立體音響和豐富的層次,因為交響樂隊有著許多樂器,而且根據分工不同來組成若干聲部,從而達到整體的統一,各個聲部之間,既有個性而又有共性。當然,彈詞的伴奏也有琵琶、三弦、秦琴、二胡、阮等,不過多數還是用琵琶與三弦相互伴唱的。

我從小從事音樂學習,又專功琵琶演奏,總想用自己對琵琶樂器的理解和能力,在評彈伴奏中進行一些吸收與創新。我喜歡音樂,尤其是民族民間音樂,比如廣東音樂里“7”和“4”的音就用的比較多,同樣西洋音樂中用的也很多,而評彈原來的彈奏上是不用的?,F在舞臺上評彈演唱的節奏變慢了,原來的過門又簡單,且又不適應,我想能不能加一些音符進去呢?原來的所謂“蘇調”,其中主要用的音符是“1”與“5”,“1、5”調彈起來就是“12356”這幾個音,而“4”“7”這兩個半音根本不用。在藝術實踐中,我就在這個基礎上把“4”“5”“7”加進去了。隨著將節奏放慢,一種適合于慢的唱腔的過門就形成了。但這里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這兩個音(4、7),在過門里的時值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重,因為這兩個音是經過音,只是起一個橋梁擺渡的作用,否則,就會給人一種不協調、不流暢的感覺。當然,把“4”這個音符擺在前面也是可以的,這些在開始的時候僅僅是一種嘗試,但經過不斷的藝術實踐之后,慢慢地就把它固定下來了。當然,吸收也好,創新也好,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而絕非是不遵規律或隨心所欲的創新。

作者簡介:

蔣亞敏(1968.04-),女,漢族,江蘇省宜興市,南京市文化館,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猜你喜歡
彈詞民樂唱腔
從音樂唱腔角度談越劇跨性別扮演藝術的歷史發展
想和你們聊聊民樂
簡論江南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民國時期彈詞的電臺傳播
關于秦腔須生的唱腔和舞臺表演藝術
淺談京胡在荊州花鼓戲唱腔音樂伴奏中的運用
金鐘獎首涉民樂組合茉莉花民樂組合和圣風組合共獲金獎
我,民樂高手
天道為酬勤 大略駕群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