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壯鄉文化原點傾聽民族精神的回響

2022-07-23 15:08王迅盧恩來
紅豆 2022年6期
關鍵詞:壯鄉花山先民

王迅 盧恩來

壯族作家牙韓彰近期創作的組詩《花山蛙鳴》在《詩刊》《民族文學》《廣西文學》等刊物相繼發表,受到文藝界的廣泛好評。組詩以詩性的想象穿越歷史,于壯鄉文化原點對話駱越先祖,傾聽民族精神的回響,詮釋花山巖畫的文化神采。

在百家爭鳴、思潮迭起的春秋戰國時期,遠離中原的壯鄉駱越先民在廣西左江流域的巖壁上繪制了赤紅如血的原始稻作文化史詩,那就是廣西的文化瑰寶——花山巖畫。古代壯族以蛙為圖騰,花山巖畫中類蛙起舞的“蹲式人形”陣列展現了兩千年前駱越先民詭秘恢宏的群體祭祀圖景,傳達了先民祈望風調雨順的樸素心愿。詩人游歷花山勝景,心潮澎湃,以詩為媒,贊頌這銘刻于巖壁的千古“蛙鳴”。

姆六甲,壯族創世神話中司掌生育與起源的地母神。在組詩中她是俯瞰壯鄉后代的花山女神。在詩人眼中,姆六甲并非抽象空洞的女神,她帶有壯民族的生命氣息。不但如此,詩人還把高貴的神性毫不吝嗇地賦予她:

擁有女神

一切的魅力和能量

顛倒

我和萬千眾生

這個形象的魅力和能量在于,她的身上流淌著千百年來壯族文化的血脈,承載著民族圖騰精神,激發駱越后人直面生存現實的文化自信?!芭瘛币庀笤谥袊姼枇髯冎?,其蘊含的意義空間發生了變化,從古典詩歌中夢幻的愛情對象演變成對地域山川的親情象征與精神象征。在這種情感關系和精神血緣維系下,花山女神成為世俗信仰的文化符號:

兩千年來

只能以世俗的身份

仰望你

隔山隔水的崖壁

仰望你

千秋不變的

千秋媚眼

《花山蛙鳴》組詩表達了詩人對女神的由衷崇敬,吐露出現代壯族知識分子對壯鄉先祖的深厚情意和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

駱越王是傳說中駱越古國人巫合一的傳奇首領,他治國征戰的余威在壯族民族傳說中延綿不絕,千百年來在駱越后人心中不斷產生回響。巖畫的繪制就是這種余威的顯現:

萬千子民

能否航渡

兩千年來

喧囂不安的靈魂

能否航渡

人神共有的

情感波濤

據考古研究,左江是古駱越國的水運要道。巖畫繪制在險要之地,有祭祀水神招魂、護佑舟渡平安的寓意。詩人想象乘舟先民在歡呼雀躍地慶祝駱越王凱旋,但對那一葉扁舟是否能承載起先民熾熱的情感,詩人試圖在追問中建立起情感的張力結構。而無論如何,千百年來壯族先民不斷為追求美好生活付出辛勤勞動,為勝利而自豪高歌的形象經過詩人的初步勾勒躍然紙上。

“蹲式人形”群像的雙手雙腳模仿蛙形,極力舞動,恰如群蛙爭鳴,以仿若無限的生命力向天地呼號,這是花山巖畫中最為多見的圖景。詩人的神經深入巖壁上紅色身影所標示的精神通道,窺見兩千年前花山臺地上祈盼族群生生不息的踏地之舞:

是否想告訴我

你萬千子民的一員

花山腳下剛下過雨的大地

稻穗飄香之后

就是飽滿

就是

顆粒歸倉

詩人把踏地之舞與農作豐收聯系起來,融入世俗日常的祈愿之中。在組詩中,詩人還想象自己與花山女神一同等待赤紅銅鼓的鳴響,這種遠古之聲預示著征戰得勝的消息。女神期待著駱越王與將士及赤紅色戰犬平安歸來后輕微的鼾聲……這些畫面傳達了詩人穿越民族史的浪漫之思。無形之中,詩人在對巖畫的感悟中找到了壯族先民的精神原點。雖然跨越了兩千年的時間,但詩人以豐富的聯想激活了歷史的現場,與祖先發生了強烈共鳴。駱越古國已然在歷史長河中遠去,而左江流域依然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頑強不屈、強健奔放的駱越后人。他們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在八桂沃土上生生不息。

身為駱越后人的牙韓彰以詩對話花山巖畫,對話壯鄉的精神原點。在詩人的遐想中,花山女神依舊靜靜地俯瞰駱越后人生生不息。雖然駱越王和先民早已在歷史長河中消逝,他們為和平與富裕的生活拼搏、為勝利與豐收歡慶的身影卻永久烙印在崖壁上,身雖逝而魂猶存。在組詩中我們看到,那源于壯鄉祖先文明的“蛙鳴”依然渾厚有力:

此地

有祖先們的積聚

有圣地的神奇和誘惑

我的祖先,跨越千里明江

以相同的姿勢,一致向我傳達

兩千年前,某次

凱旋的盛宴,或病痛的祈禱

詩人以頗有節奏感和旋律感的詩句道出了“蛙鳴”的含義,仿佛是在詢問駱越民族無數的后代:大地是否風調雨順?后人是否和平安定、人丁興旺?

在與駱越先民的對話中,詩人為他們追求幸福生活而直面血與火的考驗所做出的堅毅之舉所感動?;氐浆F實,我們能感受到,如今壯鄉各民族的幸福、和諧、安寧的生活,是詩人閑庭信步于花山山水間,回應祖先鄉音的底氣。面向未來,詩人又與先人達成了精神與理念的共鳴,思索新時代壯族人民如何去迎接挑戰,獲得更好的發展。中華先民最原始樸素的情感形態便是用詩歌和繪畫記錄下來的,花山巖畫記錄了先民古老而濃烈的生命意識。詩人作為駱越后人以詩歌寫作與之呼應,表現新時代壯鄉各民族團結一致的現代生命意識,展現了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在組詩中,兩千多年的時間跨度被反復提及。兩千多年后,駱越先民在巖壁上留下的藝術杰作喚來了壯鄉文化創新。如今,花山文旅保護與開發已見成效,二〇一六年花山巖畫獲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型壯族神話實景劇《花山》落地。

牙韓彰常年從事媒體和文化工作,對花山文化的保護、宣傳和發展作出了切實的貢獻。如今以詩人的身份再度游訪花山,牙韓彰把駱越祖先文化納入詩歌創作的美學體系中,試圖通過《花山蛙鳴》組詩與先民對話,詮釋花山巖畫的精神內涵,既為花山巖畫進行了浪漫的現代解讀,又為讀者勾勒出巖畫的豐厚神韻,更為身處新時代的駱越后人面對花山巖畫所蘊含的民族遺存與精神傳統提供了審美參數。因此,《花山蛙鳴》關于花山文化的現代想象與詩學闡釋必將對廣西寧明花山巖畫的宣傳、傳承和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謝? ?蓉

猜你喜歡
壯鄉花山先民
這兒真美
“五花山”的由來
幸福吉祥伴壯鄉
壯鄉頌歌
夢飛壯鄉
漢晉先民的喪葬觀:以“魂瓶”為中心的考察
鏡頭下的良渚: 還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館
壯鄉三月趕歌圩傳歌傳情傳知音
出神入畫——全國知名畫家走進花山作品選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