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2022-07-23 14:59王鵬程武婧嫻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

王鵬程 武婧嫻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壯大。但是,生態文明建設依舊是一個短板。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將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過程,既能真正做到尊重自然,又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新農村的發展蓄力。本文在對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環保意識不足、生態農業發展較弱、環境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并提出了完善環保法規、發展綠色農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議,以此推動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讓新農村煥發出新活力,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加大環保力度,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在開發“金山銀山”的同時保住“綠水青山”。

鄉村振興戰略是圍繞著“三農”問題提出來的鄉村發展戰略,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進一步實現城鄉協調融合發展的重要措施,其發展過程是國家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不斷進步的重要體現。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而制定的、符合我國國情的鄉村發展戰略,不同于其他國家在鄉村振興方面的自然推進過程,既有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又有利于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鄉村振興也應提升自身的現代化水平,遵循“生態宜居”原則打造出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有效治理格局。

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復雜性與綜合性的特點,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建設農村的生態文化,旨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建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

就生態文明體系而言,其核心內涵源自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體系和生態產業等方面,以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經濟進步與發展之間的有效共存,使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得以運行,助力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致力于構建資源節約型社區,打造環境友好型社區,這是建設美麗中國新的趕考之路。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一)提升生產力,助推新農村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億,其中農村人口5.56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找準農村的發展重心,落實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部分地區為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采取了填湖造地、拓展耕地等舉措,使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充分認識到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聯性,只有落實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實現生產持久化。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有助于提升生產力,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可以推動生產力的提高。研究發現,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直接影響到周邊地區的農業與經濟發展,因此落實好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滿足,與此同時,也為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解決生態環境治理問題至關重要,生態環境治理是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

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是良好的生態,建設美麗中國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而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條件。只有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為鄉村振興設置好生態屏障,才能使農村地區成為綠水青山的重要載體,才能最大度地發揮出農村資源環境的作用,從而使新農村實現全方位的綜合振興。

二、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

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任重道遠。進入工業社會后,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對環境保護缺乏自主意識,而過度發展經濟、開發資源不僅影響到了生物多樣性,同時導致土地的沙漠化等問題出現,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負擔。要改善這種情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綜合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來看,農民的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耕作污染雖然可以提高農業的短期效益,但對子孫后代是不利的。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除了與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有關,公民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也不夠。

(二)生態農業發展較弱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民的衣食住行都要靠他們的辛勤勞動。為解決溫飽問題,使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在較長時間的農業發展中普遍追求速度和產量。農藥與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力地提升了農業的產出,有效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所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農藥與化肥的使用不僅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而且打破了生態平衡,更為嚴重的是長期的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威脅到了人類的身體健康。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穩定性來源于其多樣性。一味追求產量和速度而忽視生態系統平衡與保護的農業發展模式已凸顯出其弊端,正視農業的發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更是一個必須審慎對待的問題。

(三)環保設施有待完善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間比較短暫,當前基礎設施不完善,加之國土面積大、物產豐富,存在不同地區對環境保護設施的需求大相徑庭的現象。當前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包括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業生產效益與生產水平比較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等,使得農業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得到保證。

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歷史因素的制約,導致農村地區不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對于建設新農村產生了嚴重阻礙。雖然許多地方政府向農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設施,但這并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需求。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環保法規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更加重視農村地區生態文明的建設,健全相關的環境法律法規,不僅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還可以助推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完善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就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

同時,在實踐中要根據生態環境治理的要求,不斷創新環保法律法規,以當前農村的發展需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提升社會發展水平,助力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二)發展綠色農業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以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只有加強對自然的保護,抵制無節制的開采,才能保持生態平衡。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農業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和必由之路。

農村地區的發展不僅要促進農業結構的創新與優化,也要發揮出先進技術的作用和價值,促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提升。從農業發展和生態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綠色農業的高效發展,不僅可以降低土壤的污染,也能降低河水的污染。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鼓勵發展綠色農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目標,不但可以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有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在實現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充足的資金保障。第一,政府要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第二,設立專門的資金項目,負責投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也可以用于研發先進的生產技術。第三,吸引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加大資金的投入,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更多資金來源。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既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核心戰略,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手段。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加強對傳統農村生態文明的保護,也要從傳統生態文明中提煉有益因素,借助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挖掘生態文明密碼,從而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助推新農村建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9.

[3]郭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社區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市場,2022(02):33-34.

[4]黃守宏.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N].人民日報,2021-12-14(009).

[5]黃琦.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管理探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2):132-134.

[6]梁夢宇.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21.

[7]柏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8):7-8.

[8]王國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創新模式研究[J].農家參謀,2021(17):7-8.

[9]張靖坤.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中國農村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南方農機,2020,51(14):1+6.

[10]夏藝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環境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2,61(02):195-198.

[11]李俊.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問題及路徑[J].百色學院學報,2022,35(01):112-116.

課題:本文系云南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理論研究(編號:A3032019173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鵬程系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通訊作者:武婧嫻系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研究)

[責任編輯:潘慧琳]

猜你喜歡
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