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T MRI對單側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關節盤厚度與關節間隙的測量價值及相關性

2022-08-04 03:01王強牛梅彥王韜
河北醫藥 2022年14期
關鍵詞:單側患側下頜

王強 牛梅彥 王韜

顳下頜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syndrome,TMDs)為臨床常見病,主要臨床表現顳下頜疼痛、咀嚼困難、張口受限。在TMDs中,關節盤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其正常形態和位置是功能的基礎,根據關節盤移位程度分為可復性盤前移 (anterior disc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和不可復性盤前移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隨著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術不斷發展,MRI可直接觀察關節盤及其周圍解剖結構的變化,且無創傷、無輻射,適用于顳下頜關節區域的檢查[1],本研究采用1.5T MRI定量分析關節盤前、后帶厚度及關節間隙,分析相關性,探討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單側TMDs患者107例進行MRI檢查,其中可復組61例,不可復組46例??蓮徒M中,男17例,女44例;年齡13~59歲,平均(25.77±10.46)歲。不可復組中,男14例,女32例;年齡11~65歲,平均(32.71±16.83)歲。同期將107例健側做為對照。

1.2 納入標準 (1)單側確診為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對側顳下頜關節關系正常;(2)無下頜骨外傷史,排除下頜骨先天畸形和腫瘤;(3)無既往顳下頜關節疾病有創治療史。

1.3 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通用GE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成像機,采集線圈選擇2通道88.9 mm(3.5英寸)表面線圈。對患者雙側顳下頜關節行開、閉口斜矢狀面T2WI和質子密度加權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PDWI)掃 描。T2WI:TR 3 900 ms、TE 84 ms,PDWI:TR 2 020 ms、TE 2 ms。兩種序列矩陣均為 256×256,層厚為2 mm,層間距為0.3 mm。

1.4 數據測量及影像判讀 所有圖像均由兩位診斷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在聯影PACS工作站上進行分析及測量,選取關節盤最大截面的斜矢狀面MRI圖像,使用 MB-Ruler 測量軟件(Markus Bader,Berlin,德國)(精確到 0.01 mm)測量關節盤前、后帶厚度及關節前、上、后間隙。選取關節盤前帶及后帶最大層面厚度作為關節盤前后帶厚度[2]AA’、BB’。關節間隙測量參考詹伊寧等[3]的測量方法,過關節后結節頂點(PF)及前結節頂點(AF)作直線(x’),作為參考平面,過關節窩頂點(SF)作平行于 x’ 的直線 x,過髁突頂點(S)作平行于x’的直線 x”,x 與 x” 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關節上間隙(SS)。 過 SF 作髁突前嵴及后嵴的切線,切點分別為A和P; 過 A 點與 P 點分別作 SF-A 與 SF-P 的垂線,垂線上 A 點及 P 點到關節窩的距離即為關節前間隙(AS)及關節后間隙(PS)。見圖1、2。

圖1 關節盤厚度測量圖2 關節間隙測量

2 結果

2.1 單側TMDs可復組患側與健側關節間隙比較 患側關節前間隙較健側增寬,關節上間隙較健側略變窄(P<0.05);關節后間隙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單側TMDs可復組患側與健側關節間隙比較

2.2 單側TMDs不可復組患側與健側關節間隙比較 不可復組患側關節前間隙較健側增寬(P<0.05),關節上間隙及后間隙與健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單側TMDs不可復組患側與健側關節間隙比較

2.3 2組患側與健側關節盤前、后帶厚度比較 可復組關節盤前后帶、不可復組后帶均有增厚(P<0.05);但不可復組關節盤前帶厚度無明顯增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側與健側關節盤前、后帶厚度比較

2.4 2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行相關性分析 可復組與不可復組健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呈正相關(r=0.588,P=0.000;r=0.711,P=0.000),可復組患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呈相關(r=0.413,P=0.001),但不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無相關性(r=0.249,P=0.096)。見圖3~6。

圖3 可復組健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的相關性分析

圖4 不可復組健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的相關性分析

圖5 可復組患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的相關性分析

圖6 不可復組患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相當普遍,影響到全球高達28%的人口[4]。顳下頜關間盤移位是顳下頜關節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已被認為是聶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發病的一種潛在機制[5]。既往對顳下頜關節的研究多采用 X線及CT影像測量,但無法顯示關節盤的位置與形態,且對人體輻射量較大。MRI由于其軟組織分辨力高,能清楚顯示顳下頜關節骨性結構、附件結構及周圍組織,并且具有非侵入,無放射損害等優點,近年來已成為檢查顳下頜關節的首選成像方式[6]。

在TMDs的患者中髁突位置和關節盤移位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髁突后移位和關節盤前移位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重要表現。關節盤移位以關節盤前移位最常見[7]。

有學者認為關節前間隙增寬可能與關節盤的移位導致關節后韌帶受到牽拉,滑膜在前上隱窩受到擠壓,導致滑膜中血管充血、滲出,一些炎性物質聚集,纖維素沉積導致粘連有關[8];Lai等[9]發現,關節盤前移位患者關節盤、髁突和下頜骨應力值均大于正常側關節,使關節窩前斜面出現“磨平”現象??赡茉驗殛P節盤前移位后,關節盤后帶對于髁突前方骨質應力刺激增加,導致關節面下骨質過度負荷,引起骨質吸收及改建。從而出現關節間隙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可復組與不可復組患側關節前間隙均較健側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以上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證實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患者可復組與不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均有增厚,與既往研究結果[10-12]一致,這可能由于關節盤位置的改變會造成關節內部生物力學條件的變化,進而引起關節盤改建的結果。

以往部分研究發現髁突后移與盤前移之間存在聯系[13-15],然而對關節盤厚度與關節間隙關系研究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側107例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具有顯著相關性,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也具有較高相關性,但不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不具有相關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可復性關節盤前移與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在顳下頜開閉口活動時關節盤后帶對關節前間隙干擾程度不同,不可復組關節盤前移距離更長,盤髁距離明顯增大,關節盤明顯縮短變形,髁突失去正常形態(出現髁突骨贅、髁突變尖或骨質緣磨損毛糙、骨皮質增厚、骨質硬化)從而影響關節間隙變化。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可復組與不可復組患側關節前間隙均較健側顯著增加,且關節盤后帶均有增厚,健側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具有顯著相關性,在疾病早期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也具有較高相關性,但隨著疾病進展不可復組關節盤后帶厚度與關節前間隙失去相關性。MRI可客觀定量測量顳下頜關節紊亂患者關節盤厚度與關節間隙,為臨床更好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資料,并且關節盤厚度與關節間隙相關性研究結果對TMDs患者病程發展及預后評估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單側患側下頜
更正聲明
仰斜式擋墻單側鋼模板安裝工藝探究
單側和雙側訓練對下肢最大力量影響的Meta分析
MDT診療模式在顳下頜關節盤不可復性盤前移位中的治療效果
更 正
中風康復治療:最好發病48小時后就開始
單側咀嚼有損聽力
迷人的下巴
迷人的下巴
腦卒中康復操患者常做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