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止“一線路”:明代衛所制度與貴州地域社會變動

2022-08-10 15:45吳才茂
晚晴 2022年7期
關鍵詞:衛所王昌齡洪武

文/吳才茂

“一線路”的形成

明代貴州衛所分布呈“一線路”的特點,為世人所道及,這種觀點,明代就頗為盛行,如嘉靖期間兵部尚書楊博就說:“貴州初屬四川行都司,永樂間,始建省治。官則流土相參,民則漢夷錯處,不當中土一大縣。一線之路,外通滇南。官軍月糧,仰給川、湖二省……大抵貴州開為云南,無貴州是無云南也?!泵鞔賳T普遍認為,經營貴州的目的,只是要借助其地理上的“一線路”優勢,維護入滇驛路的暢通。

基于這樣的認識,到明代中期,出現了恢復洪武舊制的呼聲,即撤銷貴州布政司、按察司,只保留貴州都司。如景泰元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淵上奏:“布、按二司并各府大小官吏及從征官軍俱各取回,止照洪武年間設立宣慰司及都司衛所?!毕默u干脆說:“貴州宜仍洪武舊制,置行都司,罷藩臬郡縣”。

在當時出現的“罷省派”認為,只要設置貴州都司及轄下衛所就足夠了。因此,貴州衛所分布呈現出“一線路”形態,成為不證自明結論。實際上,從設置時間來看,并非前人所簡單以為的元代開辟通往云南路線,然后貴州衛所沿線依次分布,“一線路”的形成經過了非常復雜的變動過程。

首先,土官歸附與明王朝的對策。洪武初期,根據貴州的形勢,明王朝對貴州中東部的策略是以安撫為主,尤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重建,藉此把這些羈縻政權納入明王朝制度建設的系統之中。因此,直到洪武十四年之前,貴州地區除了洪武四年設置貴州衛、永寧衛和洪武十一年黃平守御千戶所之外,并無其他衛所建置,主要的工作,還是招撫土官并對土官進行管理。

其次,控制交通線政策的出臺。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指出,云南雖屬西南夷,但屬中國,既屬中國疆域,那么就在“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的范圍之內,在“詔諭”未歸附的情形下,必須征討,云南戰略由此出臺。在征服云南的過程中,貴州地區的建設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一是穩固已降服的土官,進一步招降未歸附的羈縻政權;二是面對貴州西部的復雜局勢,“留兵筑城”,建立衛所,成為朱元璋此期經營貴州的主要策略;三是控制交通線戰略的出臺。

洪武十五年七月,朱元璋指示傅友德等人:“往往人來,皆說各處守御衛分好生無糧。以朕遠料,云南莫若大將軍撥下,止守云南大理、楚雄、臨安、曲靖、普安,其身子里守御處所,如東川、芒部、烏蒙,除烏撒見少存,其余且休占住軍,都發去廝殺。等殺得蠻子畏服了,然后將東川位于七星關南一日半,烏撒往北一日半,立為一衛,令東川人民供給。其烏撒,令烏撒人民供給,務要歲足軍食。七星關立為一衛,或烏蒙、或芒部,合令那處蠻人供給,務要歲足軍食。自永寧迤南至七星關,分中札一衛,令六詔、羿子等蠻人供給,務要歲足軍食。若如此,道路易行,軍士排在路上,有事,會各衛官軍剿捕。若分守諸處,深入萬山,蠻人生變,頃刻道路不通,好生不便。符到之日,諸將當美飲食,撫軍士,將諸蠻盡行平定,方敢旋師,如敕奉行?!敝煸斑M一步告訴傅友德:“兵既艱食,固不宜分,止于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衛,黑張之南、瓦店之北,中置一衛,如此分守,則云南道路往來無礙矣?!庇纱丝梢?,當時所謂控制交通線策略的出臺,只是停留在四川經貴州進云南這一條線上,并不是后世所言之“一線路”。

明代貴州政區、衛所、土司分布圖

其三,“一線路”的最終形成。貴州中東部的衛所設置,與少數民族社會變亂有密切關系。從洪武十八年開始,貴州中東部地區社會變亂蜂起,《明史》稱:“靖、沅、道、澧之間,十年內亦尋起尋滅?!辟F州西部也不平靜:“畢節羅羅諸蠻復叛,攻掠屯堡,殺傷屯田軍士五百余人,百戶宋禮御之,亦為所殺,群蠻遂并力攻堡,復殺閣雅驛丞,劫掠糧馬,焚六廣河巡檢司。于是,威清衛青龍山井堡啰啰相煽而起,掩襲守堡官軍……南侵貴州,北蹂畢節,東接沙溪,西通威清之境,往來殺掠?!痹谶@樣的情況下,武力平叛與衛所設置并舉,“一線路”上的衛所,在洪武十五年至洪武三十年這段時間內,逐漸形成。

因此,應該指出的是,從明初進入貴州開始,其初衷并非僅出于經營云南這么簡單,內在的動因還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戰略思想,在朱元璋的“疆域”觀中,本身就包含了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的意味,即所有的“夷”,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換言之,從洪武四年開始置貴州衛、永寧衛開始,明王朝即試圖努力開拓貴州地區,而后來所設都勻衛、五開衛、銅鼓衛等衛,都是以開拓少數民族地區為主的。只不過貴州地區的復雜程度,特別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將帶來的沖突,超出了朱元璋的估計,在大規模的社會變亂面前,其對策只能是以武力開拓為先,屯兵戍守為后。加上經營云南的道路,當時雖可由四川經烏撒而入云南,但由統治中心南京出發,最為便捷的仍是辰沅普安大道。因此,才呈現出來了“一線路”上的分布特點。而都勻衛、銅鼓衛不在“一線路”上。

作為“文化孤島”的隆里所

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所村,是明代五開衛轄下的千戶所,現在居住的人群,也以漢族為主,并宣稱是衛所軍戶后裔,另外,由于古城建筑完整,被外界稱為“漢文化孤島”。那么,這些人是如何堅守漢族身份的呢?講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

一是通過身份記憶和歌謠傳唱來堅守這種身份認同。隆里人會說“我們祖先是朱元璋和永樂帝派來鎮守邊疆的”,他們也會以對聯的形式表達這種情感,如江氏宗祠門聯“祖籍肇江南溯前代芳聲子盡孝臣盡忠斕陵世序傳香遠,孫支繁黎北憶先人勛業武封候文封相濟水根源啟運長”,又如胡氏宗祠門聯“派衍自鳳陽憶我先人當日奉命行軍曾垂偉績豐功榮增史冊,族聚于隆里斯爾后輩及時追蹤步武共播令名寄譽光耀祖宗”。另外,還有 一 些 歌 謠, 如“ 城 內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唱的是隆里所人口問題,又如“好女不出江,好牛不過江。南面不翻巖坎橋,西門不翻平水橋,北門不翻三拱橋,東門不翻董家凹”唱的是婚姻圈,再如“陶姚王、鮑尹張、七百戶、加所王,三千戶、江李楊,鎮撫胡、都司莊、指揮一、是東王”唱的是姓氏和官銜,這些歷史記憶與歌謠傳唱,在正史系統和民間文獻中,皆有所本。舉例而言,《清軍冊》就載:“正軍千戶三員:江騰蛟,田二十四畝,糧六石三斗;李占先,田二十四畝,糧六石零七升,楊腫秀,田二十五畝,糧六石八斗。正副百戶七員:陶舜臣,田二十畝,糧六石;姚世臣,田二十畝,糧六石;王老清,田二十畝,糧六石;王廷聘,田二十畝,糧六石;尹仲義,田二十畝,糧六石;鮑承勛,田十九畝,糧五石九斗;張起龍,田二十畝,糧六石。鎮撫一:胡起鳳,田二十畝,糧三石三斗?!边@和姓氏官銜三字歌謠暗合。

二是隆里所人引入王昌齡作為社會文化符號。從明代中后期開始,隆里所與王昌齡有關的遺跡開始得到塑造,舉凡龍標寨、龍溪、龍標山、龍標沖、狀元祠、狀元墓、狀元橋、狀元閣、狀元碑、狀元亭、龍標書院等皆是。當然,這其中對隆里所影響最大的是龍標書院,隆里所人王師泰《重修龍標書院碑記》稱:“仰惟少伯王公……盛唐才子,指秦郡而遠赴黔中,射鴨名堂,尉因郊重,翔鸞棲枳以香傳。蓋獲屈惟一時,而龍標遂名千古。隨風明月,寄予到達夜郎之西。前明時之封墓建祠,實造端于萬歷、天啟之際。地開文運,橋號‘狀元’,邱垅巋然,碑碣炳若。幸育才之有地,豈遺韻之無存?此龍標書院之所由……此龍標書院,根于唐少伯先生,重修于前明梓里先輩。當年鴻臚少卿業為重建,而今日諸君子雅意更新者也?!痹诒闹?,王師泰細致地追溯了王昌齡的才子風流及其對龍標的影響,并尤其強調了龍標書院與“狀元”王昌齡之間的關聯,其意自然很明確,“從此春干秋羽,盛集衣冠”,繼續在科舉事業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而龍標書院,亦籍王昌齡之名頭,成為黎平府八大書院之首,學生多時可達110 人,隆里所之所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其功甚偉。

誠然,科舉的成功,并非王昌齡陰蔭的結果,然作為隆里人追尋的先賢,王昌齡確實起到了鼓勵士子、振奮人心以及在促進文運方面的重要作用。因為民眾相信,“望狀元遺冢,矩步先型”,才使隆里所“科甲蟬聯,南魁北榜,歷歷堪稽,是隆里實為開邑之光,尤為合所之冠”,同時還希冀其能進一步“程指后學”。這種“曾開隆里之科甲,遂起龍標之景運”的信念堅持,既是隆里所人能保持在科舉成績上不斷進步的動力,也是他們得以在歷史變遷中堅守身份不變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歡
衛所王昌齡洪武
書法
書法作品
[唐]王昌齡詩二首(書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書法作品
春滿人間
清代衛所裁并概述
愛國情懷永流傳
清代東南四省衛所裁撤研究
衛所、藩王與明清時期的宗族建構——以韶山毛氏為中心的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