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生存力”培養是教育的必需

2022-08-11 06:03高益民李宗宸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教育家 2022年28期
關鍵詞:防災日本學校

高益民 李宗宸 |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一起沉船事故引發的思考

2020年11月19日,日本瀨戶內海發生了一起沉船事件。一艘載有52名六年級小學生、5名教師、5名船員的游船在撞擊暗礁后沉沒。

船體觸礁的那一刻,72歲的導游向孩子們下達了穿好救生衣的指令,不到10分鐘,所有的孩子都穿戴妥當,安靜地等待下一步指令。這時,船體已經開始下沉,海水很快沒過了腳面。在船長的指揮下,孩子們依次跳入海中,有條不紊地離開正在沉沒的船體,等到游船翻過來倒扣在海面上之后,一些孩子爬了上去幫助觀望周邊海面的情況,其他孩子則浮在海面上等待救援。

附近的漁民接到救援信號后,隨即趕往事故現場。當他們到達時,孩子們都在安靜地等待救援。由于漁船無法太靠近沉沒的船體,孩子們又按照漁民的指示有序地游向漁船,先到的孩子上船后大聲鼓勵后面的孩子,等全體人員都登上漁船后,孩子們向前來救援的漁民們鞠躬并齊聲致謝。

這起沉船事故發生后,所有人在一小時內獲救,沒有一人傷亡。人們驚嘆于事故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的驚人生存力,同時也好奇究竟什么樣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這樣的素養。

1996年,日本首次在《展望我國21世紀的教育》報告中提出了“生存力”這一概念,可以說,它是20世紀下半葉日本社會激蕩和教育變革的產物。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經歷了從經濟高速發展到經濟泡沫崩潰的巨大落差,“學歷主義”導致填鴨式教育盛行、應試之風泛濫,人們不知該如何應對社會的不確定性和安全感的喪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希望通過教育改革應對時代的挑戰。

“生存力”在日本被定義為“在今后劇烈變動的社會中能夠克服困難堅強活下去的能力”,日本文部省分三方面闡述了生存力的內涵,即“主體能動地學習的能力”“充實、豐富的人性與社會性”和“身心健康的基礎”。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日本大幅削減了主科授課時長,新增了“綜合學習”“信息”等活動類和實踐類課程。

這一改革下的“寬松教育”,被質疑降低了對知識學習的要求并導致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因此,2008年,日本修訂了課程標準,繼續使用“生存力”概念,但對其內涵進行了調整,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煉出“扎實的學力”“豐富的心靈”和“強健的體魄”三方面核心內涵。

2017年,日本再次修訂全國課標,將包括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特點考慮在內,把“知識與技能”“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學習態度與人格涵養”定位為生存力培養的三大支柱,提出通過建立面向社會需要的課程體系、采取凸顯主體性和對話性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強化學校層面的課程管理三大舉措,培養學生的生存力。

生存力內涵的演變體現出日本教育界對教育發展規律和時代變化趨勢的認識與探索,培養生存力作為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在日本基礎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真實環境中培養生存力

生存力教育是鮮活生動的教育。日本教育界認為,培養生存力最基本的環節之一,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生活和自然的機會。日本在2017年新版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在中小學加強開展體驗活動,讓兒童體會生命的有限、自然的寶貴、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等重要價值理念。信息化時代,雖然網絡能讓學生以一種更容易的方式接觸到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等平時不易獲取的“間接經驗”和“模擬體驗”,但是對兒童成長而言,動用感官去經歷“直接經驗”仍不可或缺。

日本曾有位名叫橋本武的教師,他的課被贊譽為“全世界都想上的課”。他僅用一本小說作為整個初中三年的語文教材,通過“跑題”讓學生獲得關于語言和文學的直接體驗。比如,小說中提到了“粗點心”,他就帶著學生試吃各種各樣的糖果;提到了“放風箏”,他就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風箏,并帶著他們放風箏。這些全方位的、生動活潑的體驗,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傳授了“是什么”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了將知識用于生活的能力。

雖然這是一個特例,但重視學生親身體驗是日本學校教育的重要特點。即使面臨新冠疫情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日本中小學仍會組織修學旅行,旨在讓學生適應復雜多變的真實環境,豐富兒童與同伴、與社會、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培養兒童的“真情實感”。

生存力教育是關于生活的教育。日本的生存教育是依托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的現實生活教育。例如,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物品管理方面的技能和習慣。日本家庭教育里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教會孩子5個“S”,它源自日語讀音縮寫:第一個是整理(Seiri),指要及時清理不需要的東西;第二個是整頓(Seiton),指要將物品放在指定的位置,所有物品使用完畢要歸回原位,方便隨時取用;第三個是清掃(Seiso),主要指打掃衛生和清理環境;第四個是清潔(Seiketsu),主要指要保持環境、物品以及自己身體的衛生;第五個“S”最重要,是日語的“躾”(Shitsuke),也就是規訓,是讓家長不光要講前4個“S”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把方法內化成習慣,不能動不動就產生“今天孩子太累了,算了吧,別讓他收拾包了”這類想法,不能用這樣那樣的理由把“4S”的訓練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學校教育里關于前4個“S”的指導同樣非常具體和明確。例如,教師們平時非常注重訓練學生整理自己的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品,會告訴學生什么東西要裝什么袋子、什么盒子、什么箱子、什么包等,只要是實際生活中需要的就不厭其煩。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培養兒童“學會生存”的能力,就需要教育回歸到生活中去,并由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實施和開展。

生存力教育要融合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之中。日本2017年新版課程標準將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數理邏輯能力、信息運用能力等作為培養學生生存力的基礎,并強調要加強在傳統文化、防災和安全、消費者意識、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理解等方面的教育。對上述領域的重視,凸顯出日本教育對全球化、信息化等國際發展大趨勢的順應,是面向未來而進行的教育更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校雖然有定期的防災訓練等特別教育活動,但生存教育并不都是通過特定課程來實施的,同時也融合在常規的學科課程中。

以防災安全教育為例,不同學科、不同主題的課程都可以充分實施防災教育——在社會課上,教師會圍繞“學校的周邊”等主題向學生介紹防災設施設備及避難方法;地理課上,教師會圍繞臺風的產生和特征,講解遇到臺風時的對策;生活課有“社區探險”活動,帶學生了解社區的基本布局以及公安、消防等保障機構的位置和聯系方式等;綜合學習課上,學生進行“海嘯”主題的探究式學習,模擬海嘯方式,討論面臨地震、海嘯時如何避難等。

除了圍繞課程開展的教學之外,日本還非常重視關于防災的實踐活動,不少地區將防災避難演練作為與運動會、社團活動等同等重要的學校慣例活動。日本的小學活動中,經常會模擬各種情景進行應急避難演練,比如地震時學生正在教室,或正在家里吃飯、休息,或正在上下學途中,或正在體育館里訓練,或在地震的同時發生火災,等等。

總而言之,生存力培養強調知識基礎,但更強調知識的綜合貫通與實踐應用;強調間接經驗的獲取,但更強調真實生活情境下的直接經驗的感知與體驗;強調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力的培養,但也有針對性地突出災害等特殊情況和艱苦條件下生存意志和生存技能的訓練;強調學校教育的責任,但更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共育。

猜你喜歡
防災日本學校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中國“防災減災日”問答
探尋日本
自然災害高風險區居民防災素養調查
“安全”開會
地震讓日本防災食品熱賣
學校推介
日本混亂中迎接希拉里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