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探析

2022-08-29 12:52劉余力
關鍵詞:墓道遺民陶器

張 博, 劉余力

(1.洛陽市文物勘探中心, 河南 洛陽 471023; 2.洛陽理工學院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23)

洛陽在西周時期被稱作成周,是西周時期的東都,這在古文獻里有明確的記載?!蹲髠鳌ふ压辍吩唬骸拔舫赏鹾现T侯城成周,以為東都?!苯┠甑目脊虐l現,充分證明西周建都洛陽的史實[1]。周人滅商后,將原來居住在殷墟的商人押解到東都洛陽,文獻中將這些遷居洛陽的商人稱為殷遺民。生活在洛陽地區的“殷遺民”,死后就埋葬在洛陽。這樣,在洛陽地區就形成了大量的殷遺民墓葬。張劍、謝虎軍、余黎星等對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進行過相關研究。張劍將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與北窯周人墓進行比較,發現二者在墓葬方向、墓葬底部是否有腰坑及坑內是否殉狗等方面有明顯區別。他又將洛陽地區殷遺民墓分為帶墓道的大型墓、不帶墓道的豎穴墓及小墓道的洞室墓三類[2]273-283。謝虎軍將洛陽地區的兩周墓葬分為A、B兩組,歸納出B組墓葬具有分布分散、普遍帶腰坑、殘存人殉、少見兵器、陶器組合復雜等特點,并認為B組墓葬即殷遺民墓葬[3]34-40。余黎星等從不同的角度對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葬進行了分類,依據墓室結構的不同,分為有腰坑墓、有腰坑和二層臺墓、有拐尺形墓道腰坑及二層臺等;依據葬具的差別,分為木棺墓、木棺槨墓;依據葬俗葬式的不同,分為仰身直肢葬墓、側身直肢葬墓[4]。此外,還有學者對其他地區的殷遺民墓葬進行過研究。牛世山考察了河南安陽殷墟及周邊地區的殷遺民墓葬[5],陳翔探討了河南滎陽西司馬墓地發現的殷遺民墓[6],印群研究了北京琉璃河遺址的殷遺民墓葬[7],張禮艷探討了陜西豐鎬地區的殷遺民墓葬及相關問題[8],印群分析了山東曲阜魯故城遺址的殷遺民墓的腰坑殉狗問題[9]。以上研究成果,為筆者進一步研究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提供了資料和思路。

本研究所討論的殷遺民墓葬,與“商人”“周人”等概念密切相關,且文中會使用這些概念,故先對它們進行辨析與界定。

一、“商人”“殷遺民”“周人”辨析與界定

“商人”指商族人(或稱商部族人)。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其先祖為契,契之母為“簡狄”。后契封于商地,商族因此得名。商王朝時期的商族人主要活動在黃河中游地區,以今河南省境域為活動中心。商王朝時期的商族文化包括二里崗文化和殷墟文化兩部分[10]26,87。一般所說的“商人”,主要是指商王朝時期的商族人,也包括先商時期的商族人。西周時期的商族人,則稱為“殷遺民”。

“殷遺民”,黃樹余認為:西周武王滅商之后,生活在原商王畿之地的殷遺民和其他地方商部族的人,以及生活在原商的統治區內,服從商人統治,以商為正統,反對周代商,以殷遺民自居的諸方國之人[11]。對“殷遺民”的界定,從時間上看,黃樹余認為是在武王滅商后;從所包含的對象來看,他認為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居住于商王畿的商部族人,另一類是居住于商統治區內以商為正統的人,這一類人,既有商部族人,也有非商部族人。范學謙認為:主要指商滅亡之后存留下來的商民,包括被周朝俘虜的殷人,自愿歸附周代接受統治的殷人,以及不愿做亡國之民而主動遷徙他處的殷人[12]。范學謙在界定“殷遺民”時,默認其包含商族人和非商族人兩類。筆者認為,所謂“殷遺民”,當指生活在西周時期的商族人、與商族人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非商族人以及他們后代?!耙筮z民”以商族人為主體,也包含非商族人。這些非商族人,已被商族人同化,與商族人在文化、信仰、行為、心理等方面相同,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周人”指周族人(或稱周部族人)。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族先祖后稷名棄,其母為姜原。周王朝時期的周族人活動區域以今西安、洛陽為中心,東到今山東省,北達今山西、河北二省,南到今江淮流域。所謂的“周人”,不但包含西周王朝時期的周族人,而且包含先周時期的周族人。

東周時期,周王朝統治下的商族、周族已基本上融為一體,華夏族逐步形成[13]6。因此,對“商人”“殷遺民”“周人”的界定,其年代下限只到西周晚期。

二、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確定及判斷標準

(一)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確定

195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等單位在洛陽老城擺架路口、泰山廟、東大寺、下窯村一帶發現39座墓葬,發掘者按時代將這批墓葬分為:殷人墓、西周墓、戰國墓、唐代墓及其他。發掘者所謂的“殷人墓”,共20座。發掘者稱:它們的墓形、夯土、畫幔、腰坑、狗骨、殉人、銅弓飾、銅鏟、鉛戈……車痕等跡象,都可于殷墟中找到其類型[14]。簡報中所謂的“殷人墓”,現在看起來不是商人墓,而是西周時期的殷遺民墓。這批殷遺民墓,是目前洛陽地區最早見諸報道的殷遺民墓。1983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洛陽東關發掘了5座西周墓,發掘者稱“它們當屬于一類性質的墓葬,即人們所說的殷遺民墓”[15]。這是筆者所檢索到的最早將洛陽地區西周商人墓稱殷遺民墓的資料。從此以后,殷遺民墓這一稱呼頻繁出現于各類考古著作和文章中??梢?,最遲至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已經認識到西周時期商人墓與商晚期商人墓、西周周人墓的差別。

(二)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判斷標準

洛陽地區發現的西周墓,既有殷遺民墓,也有周人墓。以往的簡報,在判斷洛陽地區殷遺民墓時,多以是否設腰坑、坑內是否殉狗,是否隨葬酒器作為標準。如若墓底設置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品中有較多青銅酒器,發掘者則認為該墓屬殷遺民墓。

筆者認為,判斷是否屬殷遺民墓,需要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第一,墓葬特征。西周時期殷遺民墓設二層臺,墓底有腰坑、坑內殉狗,隨葬較多酒器,或銅質、或鉛質。隨葬的陶器中,以罐為主,最常見的組合為罐、鬲、簋或罐、鬲、簋、豆。第二,墓葬所處的墓地。古代聚族而葬,殷遺民亦如此。在判斷殷遺民墓葬時,先要分析這一墓區是否屬于殷遺民墓地。如果不屬于殷遺民墓地,即使該墓具有一些殷遺民墓的特征,也要進一步甄別。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地有三處:瀍河兩岸、澗河兩岸和洛陽東郊。瀍河兩岸同時也是西周時期周人墓地,周人墓地位置偏北,殷遺民墓地位置偏南[16]。第三,青銅器銘文的內容。殷遺民墓葬中的青銅器,銘文中多有族徽。周人墓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無族徽。在判斷殷遺民墓葬時,要將以上三條結合起來,以墓葬特征為主,輔以其他兩點,不能孤立地依據其中一點進行判斷。

三、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分布區域

筆者將洛陽地區發現的殷遺民墓葬,按發現年代的早晚,將發現時間、地域、具體地點、數量、主要特征、所屬時代、規模等要素記錄清楚,做成表格如下(見表1)。

表1 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一覽表

自20世紀50年代洛陽地區發現殷遺民墓葬始,見諸報道的殷遺民墓葬約112座。張劍、謝虎軍認為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總數在300座以上[2][3],這個數字應該包含未正式發表的資料。這些墓葬,分布區域廣泛,北到邙山南坡,南到洛河北岸,東至漢魏故城一帶,西至澗河兩岸。筆者經過疏理后發現,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集中分布在三個區域:瀍河兩岸、澗河兩岸和洛陽東郊。其中瀍河兩岸最多,約97座;澗河兩岸及洛陽東郊也有少量分布,分別是10座、5座。

四、墓葬分類及典型墓葬舉例

洛陽地區發現的殷遺民墓葬,以豎穴土坑墓居多,少量帶墓道,大部分不帶墓道。無墓道的墓葬,墓坑大小各不相同。綜合洛陽地區發現的殷遺民墓葬,按是否帶有墓道及墓坑的大小,可分為三種類型:A型墓指帶有墓道的墓葬,B型墓指墓坑長4米、寬3米左右的墓葬,C型墓指墓坑長3米(個別長3.5米左右)、寬2米以下的墓葬。與洛陽北窯西周墓的分類進行對照,可知A型墓即大型墓,B型墓為中型墓,C型墓乃小型墓。在洛陽地區發現的112座殷遺民墓中,A型墓有6座,B型墓3座,C型墓91座,余皆不清楚。按時代早晚可分為三式:Ⅰ式、Ⅱ式、Ⅲ式,Ⅰ式、Ⅱ式、Ⅲ式墓所對應的時代分別是西周早期、中期、晚期。Ⅰ式68座,Ⅱ式24座,Ⅲ式8座,另有12座因時代不清無法分式。

(一)A型墓

共6座,均為Ⅰ式。

1973年至1974年,在瀍河西岸北窯西周遺址內,發掘了32座西周早中期的殷遺民墓葬,其中有1座帶南北向墓道,北墓道向東拐折,編號為M14[17]。該墓長5.2米、寬3米、深10.8米。墓葬兩頭均有斜坡墓道,南墓道長23米、寬1.6米;北墓道長18米、寬1.6米,距墓坑8米處東拐。墓槨頂板置于二層臺上,頂板上朱繪云雷紋,東西兩側放置石璋、蚌魚等。西南邊的二層臺上豎置一塊制作粗糙的石磬。因盜擾嚴重,隨葬器物僅見陶鬲、簋、罐、壺、盆等陶器。以該拐道墓為中心,周圍還發現31座西周早中期墓葬。這32座墓葬,除1座無腰坑,其余皆設腰坑,葬俗多頭南腳北。與這批墓葬鄰近的北窯西周墓地周人墓,墓室基本不設腰坑,葬俗多頭北腳南。因此,以拐道墓為中心的這批墓葬,皆為殷遺民墓葬。

(二)B型墓

共3座,均為Ⅰ式。

1972年,在洛陽原機車工廠托兒所內,發掘了1座,編號M13[18]。方向正南北,有槨痕,推測為一棺一槨。人骨架被毀,墓底中部設有腰坑。隨葬有鼎1、甗1、簋1、尊1、爵2、觶1等銅禮器7件,還有陶罐7、鬲3、簋2、爵2、觶1等15件,另有蚌泡、銅飾及獸骨等。甗、簋同銘“冉且丁”,尊銘“冉父丁”,“冉”是商代銅器銘文中常見的族徽符號。該墓設有腰坑,隨葬爵觶等青銅酒器,銅器銘文中有族徽符號,墓主人應為“冉”族中的某位殷遺民。

(三)C型墓

共91座,其中Ⅰ式59座,Ⅱ式24座,Ⅲ式8座。

在北窯村南、瀍河西岸的隴海線上,發掘了1座Ⅰ式墓葬,編號C3M20,與北窯西周貴族墓地僅相隔三四百米[19]。該墓為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內填土經夯打。一棺一槨,墓底中部有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器物主要有銅器、陶器、蚌飾、玉飾及貝飾。銅器有鼎1、簋1、卣1、尊1、斝1、觚1、爵2、觶1及銅錛1,多為酒器。其中銅卣、尊、斝、觚及一件爵上均鑄銘文“登作尊彝”,另一件爵上鑄“戈父已”,銅觶上鑄銘文“戈”字?!案辍笔巧檀坠俏暮徒鹞闹谐R姷纳倘俗迨?,墓主人應為“登”族中的殷遺民一員。

在洛陽澗河東岸,洛陽市紗廠西路五女冢村東,發掘了2座Ⅰ式墓葬[20]。兩座墓葬東西并列,相距僅1.5米。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層臺,一棺一槨,墓底中間有一長方形腰坑。其中一墓僅有隨葬品4件,分別是銅鼎1、銅甗1、陶簋1、玉匕1。另一座墓隨葬品較為豐富,共出土器物12件,主要為銅器,分別為銅爵2、銅戈4、銅觚2、銅鈴2、玉圭2。值得注意的是,在2件銅爵鋬內器壁上均有一“冉”字,“冉”是商代銅器銘文中常見的族徽符號?!堵尻柨脊偶伞は纳讨芫怼穼⑦@2座墓歸于商代晚期墓葬[21]225-228,恐誤。兩座墓中出土的唯一陶簋,為盂形簋,折平沿,與洛陽西周早期殷遺民墓C3M568所出編號C3M568∶1陶簋形制相同,明顯具有西周早期特征。商晚期類似的陶簋,口沿折而下垂。因此這兩座墓應屬西周早期殷遺民墓葬。

在瀍河以西洛陽東站南邊,發掘了1座Ⅱ式墓葬[22]。該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棺一槨,葬式不清楚,墓室下部有熟土二層臺,墓底中部有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品有銅禮器5件,銅兵器2件,陶器17件,玉器5件,另有石器、鉛器、蚌器各1件。銅禮器分別為鼎1、鬲1、觶1、爵2。各器上均有銘文,鼎上銘文7字,為“單乍父辛寶尊彝”;鬲上銘文3字,為“覃且辛”;觶上銘文3字,為“交父辛”;爵上有兩處銘文,一處為“單”字,另一處為 “生六乍□”4字。陶器為鬲4、簋2、罐11。銅兵器為戈1、矛1。綜合判斷,這座墓葬應為 “殷遺民”的一支——“單”氏家族某位成員的墓葬。

五、墓葬特征

(一)墓葬形制

豎穴土坑墓,按墓口與墓底的大小關系可分為三類:口大底小的為正斗形土坑墓,口小底大的為覆斗形土坑墓,口與底同大的為豎井形土坑墓。A型墓都帶拐折墓道,擺駕口M1、M2、M3為正斗形土坑墓,報道者未說明東大寺M101、M104、北窯西周遺址M14屬哪種類型的土坑墓。因這6座墓形制、時代相同,筆者推測東大寺M101、M104、北窯西周遺址M14亦為正斗形土坑墓。B型墓中,下窯村M159和洛陽東車站M3∶01為覆斗形土坑墓,原洛陽機車工廠托兒所M13為豎井形土坑墓。C型墓中,既有正斗形土坑墓,也有覆斗形土坑墓和豎井形土坑墓。A型墓、B型墓墓底和墓壁多經過修整,四壁垂直且平整。C型墓大部分墓底和墓壁經過修整,而四壁大多不見修整痕跡。

(二)墓葬結構

A型墓墓壁裝飾布質畫幔,帶有耳室,槨與墓壁間堆積卵石,墓室下部設熟土二層臺,墓底中央設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墓內填土多經過人工夯打,結實堅硬。B型墓設二層臺,墓底置腰坑,坑內殉狗。墓四壁修理平整,有的涂白堊粉,墓底四角外伸,墓內填土經夯打。C型絕大多數設置二層臺和腰坑,腰坑內大多殉狗,墓四壁一般不修理,少見墓內填土有夯打的痕跡。

(三)葬具、葬式及隨葬器物

A型墓,一棺一槨,6座A型墓人骨皆被毀,故葬式不清。隨葬有青銅或鉛質禮器、陶器等,陶器組合為鬲、簋、豆、罐,或為鬲、簋、罐、壺、盆。還隨葬有較多的蚌魚和石璋,少量的石磬,個別墓還隨葬有弓形飾、銅鈴、鉛戈。

B型墓,2座墓一棺一槨,另1座棺槨不清。人骨皆被毀,葬式不清。隨葬品既有青銅禮器,也有鉛質禮器、石器及蚌飾等。青銅禮器的組合為鼎、甗、簋、尊、爵、觶,鉛質禮器的組合為鼎、尊、卣、爵、觚、觶、斝。陶器組合有兩類:一類為罐、鬲組合,一類為罐、鬲、簋、爵、觶組合。

C型墓,有的棺槨不清,有的一棺一槨,有的有棺無槨,有的棺槨皆無。除葬式不清者外,葬式清楚者皆為仰身直肢葬。均隨葬陶器,隨葬青銅禮器的墓19座,少數隨葬鉛質禮器。陶器組合有:第一類為罐、簋,第二類為罐、鬲、簋,第三類為罐、簋、瓶,第四類為罐,鬲、簋、豆,第五類為爵,罐、鬲、簋、豆,第六類罐、鬲、簋、豆、盂,第七類為罐、鬲、簋、豆、壺、尊。各類組合中,均以罐為主,最常見的組合為罐、鬲、簋或罐、鬲、簋、豆。

(四)族徽

六、相關問題探討

(一)墓主人身份

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葬特征明顯,各型墓之間的區別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A型墓共6座,均帶拐折墓道。商晚期和西周時期,帶墓道的墓,其墓主人皆為諸侯國君。山東益都蘇埠屯發現了一座有4個墓道的大墓,墓主人為商晚期東方諸侯國“薄姑氏”國君[23]。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發現一座有4條墓道的墓葬,其墓主人為西周早期燕侯[24]。陜西長安張家坡墓地,共發現4座帶墓道的大墓,其中1座有2條墓道,另3座有1條墓道。此4座墓葬的墓主人,為西周早中期的幾代井叔[25]。因此,洛陽地區發現帶墓道的殷遺民墓,其墓主人地位與諸侯國君相當,當為居住在成周的最高級別的貴族。張劍也持有相同觀點[26]183。青銅觚爵在商代是代表墓主人身份最重要的禮器,隨葬觚爵的多少是墓主人身份高低的標志。隨葬2套觚爵的墓主人在商代晚期是中小貴族,隨葬1套觚爵的墓主人是低級貴族[27]109,117-118。洛陽地區發現的91座C型殷遺民墓,有少量墓隨葬2套觚爵,有部分隨葬1套觚爵,大部分不隨葬青銅觚爵。彭裕商認為,周初遷往成周的殷遺民,并非一般的遺民,都是商代的貴族[28]。筆者贊同彭裕商的觀點。因此,C型墓的墓主人,當為中小貴族。

B型殷遺民墓,只發現了3座,其墓主人身份,或許介于高級貴族和低級貴族之間,為中等貴族。

(二)殷遺民墓葬與商人墓葬及周人墓葬的關系

1.殷遺民墓葬與商晚期商人墓葬的聯系與區別

在墓葬結構方面,殷遺民墓設二層臺,墓底有腰坑,坑內殉狗。隨葬品方面,殷遺民墓多隨葬觚、爵等青銅器酒器或鉛質酒器,青銅器上鑄族徽。安陽發現的商晚期商人墓,大都具有以上特點[27]19-133。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葬,顯然繼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不僅如此,殷遺民墓葬青銅器上出現的大部分族徽,均出現于商代晚期的商人墓。相同族徽屬同一家族。換言之,洛陽地區的殷遺民,他們就是商人的直系后裔。在墓葬形制與墓葬結構方面,殷遺民墓繼承了商晚期商人墓的風格,二者基本相同。

在隨葬陶器組合方面,殷遺民墓與商人墓完全不同。商晚期商人墓葬中的陶器組合,以觚、爵為主,與其他器物如盤、豆、簋、觶等搭配,形成多種組合[29]。殷遺民墓中隨葬的陶器,以罐為主,主要有罐、鬲、簋或罐,鬲、簋、豆等組合。在隨葬陶器組合方面,殷遺民墓與商晚期商人墓迥然有別;在陶器器形上,殷遺民墓葬隨葬的陶器器形,僅少量與商晚期商人墓中出土的同類陶器相似[30]。

2.殷遺民墓葬與西周周人墓葬的區別與聯系

在墓葬結構方面,殷遺民墓與西周周人墓完全不同。墓底設腰坑、坑內殉狗是殷遺民墓的典型特征,這些特征西周周人墓基本沒有。隨葬品方面,殷遺民墓多隨葬觚、爵等青銅器酒器或鉛質酒器,西周周人墓則多隨葬鼎簋等青銅食器。西周周人墓隨葬品有分層埋葬的現象,還有毀兵隨葬的情形。這兩點,殷遺民墓葬完全沒有。

在隨葬陶器組合及器形方面,殷遺民墓與西周周人墓相同或相似[31]80-99。洛陽東車站發現的M568,屬C型Ⅰ式殷遺民墓。墓中隨葬的M568∶5號陶罐、M568∶6號陶鬲,分別與洛陽北窯西周遺址出土的T2H80∶10號陶罐、T3H83∶2陶鬲器形相同[32]。洛陽唐城花園發現的C3M417,屬C型Ⅱ式殷遺民墓。墓中隨葬的A型陶簋、B型陶罐,分別與洛陽五女冢西周中期周人墓HM362出土的陶簋、陶罐器形相似[33]。洛陽龍錦嘉園發現的C3M1498、C3M1515,屬C型Ⅱ式殷遺民墓。C3M1498∶2號陶鬲,與西周中期洛陽澗濱周人墓AM21∶4號陶鬲器形相似;C3M1515∶1號陶簋,與AM21∶26號陶簋器形相同[34]。由以上分析可知,殷遺民墓顯然是受到周人文化的影響。

可見,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既繼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又融入西周時期周人的文化因素。二種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文化特征。

(三)殷遺民墓葬與成王遷殷遺民

《史記·周本紀》載:“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薄对姟ね躏L譜》載:“成王居洛邑,遷殷民于成周?!薄兑葜軙ぷ黯媒狻吩唬骸胺螳I民,遷于九畢?!笨钻俗?“九畢 ,成周之地”。以上文獻,都提到周人建國后,成王將商人遷移到洛陽。陸機《洛陽記》載:“上商里在洛陽東北,本殷頑民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边@條文獻提到的居住在洛陽上商里的殷遺民,顯然也是從其他地方遷到成周的。西周早期,是否有殷遺民遷居成周?這些文獻記載的內容,是否可靠呢?洛陽地區發現的這些殷遺民墓葬,繼承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及埋葬習俗,與西周時期的周人墓葬迥然有別。這些特征明顯的墓葬,屬于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殷遺民。西周時期,武王、成王分別在洛陽營建都城。文獻上一般將武王所營之都稱為“洛邑”,成王所營之都稱為“成周”。西周時期,洛邑和成周實為一體,二者組成一個完整的成周。成王所建成周,其中心區域在今洛陽瀍河兩岸[35]。目前洛陽地區所發現的112座殷遺民墓葬,從時代上看,屬西周早期墓葬較多,有68座;從地域上看,分布在瀍河兩岸的殷遺民墓葬占絕大多數,有97座??梢?,在西周早期今洛陽瀍河兩岸有大量的殷遺民墓葬。這些墓葬,當是殷遺民在此居住生活后留下的遺存。無論時代還是地域,均是成王遷殷遺民于成周的考古學物證。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到如下幾點認識。第一,判斷殷遺民墓葬,有三條標準:具有殷遺民墓葬的典型特征,屬于殷遺民墓地,銅器銘文的具體內容。第二,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主要分布在瀍河兩岸、澗河兩岸和洛陽東郊。這三個地方,是殷遺民墓在成周的三處墓地。第三,洛陽地區殷遺民墓墓主人,均為貴族,少量為與諸侯國君地位相當的高級貴族,大多為中小貴族。第四,洛陽地區的殷遺民墓葬,既保留了商晚期商人的文化因素,又融入西周時期周人的文化因素。兩種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洛陽地區殷遺民墓的特點。第五,洛陽地區發現的大量殷遺民墓葬,證明文獻記載成王遷殷遺民于成周,是真實可信的。洛陽地區殷遺民墓葬分為早、中、晚三期,對應西周早、中、晚三個時期,說明殷遺民自西周初年遷于成周后,終西周一代一直在成周居住生活。

猜你喜歡
墓道遺民陶器
西夏遺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整理與研究》評介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淅川縣雙河鎮遺址M19及出土陶器組合
模糊生死界線:東漢墓內祭奠活動的考古學觀察
內蒙古遼代契丹貴族墓葬門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新砦期 豬首形陶器蓋
新砦期 陶器蓋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