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30年代警管區制在無錫的實踐*

2022-09-13 06:04秦韶華
檔案與建設 2022年8期
關鍵詞:管區民政廳昆山

秦韶華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推行警管區制是中國近代警政制度的重大革新。20世紀30年代推行之初,即引起當時警政當局和警政研究者的興趣。近年來,已有學者從警察學、法學視角關注并挖掘警管區制的當代價值,[1]但完整呈現警管區制在中國最初實踐的成果較少。江蘇是全國最早推行警管區制的省份,而無錫又是江蘇最早推行警管區制的地區之一。本文擬將這種警政制度在無錫的推行進程及成效作一次個案分析。

一、 警管區制在江蘇率先推行

自清末建警以來,中國近代警察勤務一直采用守望制兼巡邏制,行之既久,弊端叢生,效率低下,成為警政不彰的重要原因。20世紀20年代,赴歐美留學或考察警政的人員歸國后,紛紛倡導實行更加靈活高效的警管區制。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各級公安局編制大綱》首次規定了此制度,當時警管區稱為“巡邏區”。[2]大綱仍主要倡導守望制,因此在頒行后幾年內,警管區制并未在各地迅速推行。[3]

1934年7月,江蘇省政府委員會通過《警管區制實施計劃大綱》,在全國率先推行警管區制。同時,江蘇省民政廳擬訂了《警管區制說明書》,詳細地介紹警管區制的特點及具體實施方法,成為江蘇推行警管區制的指導書。[4]大綱公布后,江蘇決定先行舉辦警察訓練所,培養警管區人才。1935年6月,警察訓練所第一組學警訓練期滿后,省民政廳決定將他們派赴昆山縣試行警管區制。昆山推行未及一年,成績大著,得到省廳及當地人士的認可。[5]

1936年初,省民政廳廳長余井塘視察昆山警政后,決定擴大警管區制試驗范圍。無錫因此成為繼鎮江、昆山之后,江蘇第三個試行警管區制的地區。

二、 “昆山模式”在無錫復制與阻力

1936年8月7日,江蘇省政府決定調無錫公安局局長陳育初任常熟公安局局長,調昆山公安局局長張達接任無錫公安局局長。[6]同時,省民政廳將警官學校警士班新畢業的184名學警調錫;昆山公安局第一、二、三科科長與督察長等皆隨同張達來錫,協同辦理警管區制。顯然,省民政廳擬在無錫復制昆山的成功模式。張達起初并不樂意離開初見成效的昆山,但在晉省請訓后,遵省令到錫履新。

有了在昆山的成功實踐,張達對新的挑戰信心滿滿。到無錫之前,他已在《錫報》刊文自述辦理警管區制的概況及成效,大造輿論。[7]在張達的鼓吹下,無錫人對于新任局長以及警管區制充滿期待,認為“警政將放異彩”。[8]

張達沒想到的是,一場因人員變動而起的風波正暗中醞釀。根據省民政廳安排,184名學警到錫后,將調各分局原有一部分警士赴省受訓。聽聞此訊,原有警士“惴惴不安”,擔心失業。時任公安局局長陳育初進行了安撫,表示“其受訓期內之餉銀,仍得照原餉支給?!保?]安撫起到了短暫的效果,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

8月15日,張達正式到錫上任。根據省民政廳安排,無錫實行警管區制后,警官除保留3名外,其余一律變動,原有的督察長、督察員多晉省訓練,原有的第一、二、三科科長及庶務、會計、收發等人皆追隨陳育初到常熟任職??梢?,管理層大多去向較好,故變動較為平穩,但對于一般警士,當局未能妥善安置,結果釀成請愿風潮。

1936年無錫縣公安局新任局長張達

17日晚,143名警士出于對丟掉飯碗的擔憂,突然集合赴無錫縣黨部請愿,與張達等人在街頭相遇。請愿警士表示“自愿一律退職”,但要求“每名發給恩餉三月”。突遇變故的張達手足無措,被人打傷。省民政廳派來的學警聞訊趕來,準備彈壓,現場秩序大亂。面對風潮,無錫縣長隴體要令保安隊維持治安大局,防止形勢惡化,一方面進行安撫,保證“絕不會拋棄你們”。[10]此后,根據省民政廳明令,愿意晉省、調往他縣服務的警士最終確定為75名,其余警士一律遣散,并發給一個月的恩餉。[11]至此,一場因警管區制而起的風波歸于平息。風波過后,人事調整基本到位,無錫正式啟動警管區制。

三、 警管區制的初步實施

張達就任之初,因警力不足,決定先在城區推行警管區制,之后再推及農村。[12]在其擬定的試辦警管區制三年計劃中,明確了“三步走”的實施方案。全面抗戰爆發前,無錫剛好完成該計劃的第一步,即1937年6月前在城區實施警管區制。

作為新式的勤務制度,推行警管區制首先要處理好兩大關鍵問題:第一是警管區的劃分?!耙匀丝谥當盗繛榻?,以地段之廣狹為緯”,[13]人口、地段等成為主要的考量因素,而這必然以精確的戶口統計、翔實的地形地貌調查等為前提。第二是合格警察的選用。一個警察全權負責處理警管區內所有事務,這是警管區制的核心所在,必然對警察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圍繞上述兩大關鍵問題,張達積極推進,較為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步改進計劃。

為確保戶口統計的效率和精確性,張達強化了警保聯系。經過警察、保甲的密切協作,1937年2月初,調查戶口工作順利完成。為劃清地段,張達率領屬下騎自行車、駕船,攜帶地圖,四處勘察城區地形地貌及河道走勢。[14]他們很快發現,如果嚴格按照人口、地段等劃分,不可避免地與保甲體系沖突,容易導致系統凌亂?!熬湾佅虏恕?,在現有警保體系上“嫁接”警管區制成為唯一可行的路徑。1937年2月5日,縣警察局召開臨時會議,明確“劃分警管區須依據保甲編制”。[15]

辦理警管區制的人員主要由省廳警官學校警士班畢業的警官、學警,以及昆山縣調任的警官組成,他們知識層次較高、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如省廳警士班畢業學員,為警官學校畢業;學警則均為初中畢業生或鄉村師范畢業生,學歷層次在當時可以充任小學教師等更為光鮮的職業。[16]上述人員組成了無錫推行警管區制的主干力量。

在推行的過程中,人數不敷分配,張達只得從舊長警中遴選。最終,從47名警士中擇優選錄學術、口試均合格者8人,連同公安局訓練畢業的1名女警,一同補錄進隊伍。[17]

對于其他舊有長警,張達實行裁警,裁撤未達要求的人員百余人,多數為收發、傳達及拘留所看役等雜差。裁撤之后,將餉銀加于現役長警,長警待遇隨之大幅提高。[18]警管區警士的待遇也是水漲船高,其月薪16元,逐年增加2元,增至26元為度。此標準已可比肩小學界,甚有過之。

與戶口調查、劃分警管區等同步進行的,是對舊有機構的調整。1937年2月1日,根據省民政廳要求,無錫縣公安局改稱警察局,原有的分局分別改稱警察所。

1937年2月5日,無錫城區警管區終于劃定。無錫城區共劃分為176個警管區,每一名警士管理100至600戶不等?!按_定公園路警察所劃分警管區58個,日暉橋警察所劃分警管區29個,江陰巷警察所劃分警管區48個,廣勤路警察所劃分警管區29個,水警隊劃分警管區12個?!保?9]

四、 觀察警管區制的多重視角

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無錫警管區制的實踐戛然而止,推行未及一年。雖然時間短,但成效已見。一是警察的整體素質顯著提升。隨著知識層次較高的新學警加入,以及不合格警員的裁撤,“一進一出”之間,警察隊伍整體素質大為改善。二是有力推動了鄉村警務建設。鄉區普遍設立派出所,并派專員負責。三是推動了警務的專業化建設。如催生了外事警察、交通警察、女子警察等新式警種。[20]此外,還引入了指紋鑒別、無線電等現代警政技術。

1937年2月,江蘇省拍攝紀錄片《三年來省政推行狀況》。影片攝制組搜羅各縣治績最佳的事業進行拍攝,如江陰的救濟事業、吳縣的水上公安、昆山的公安設施等,無錫則為警管區制。[21]于此亦可見無錫警管區制之成效。

目前學者對于警管區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全面抗戰后,對于全面抗戰前警管區制的研究鮮有涉及。對于全面抗戰后的警管區制,多持批評態度,認為是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重要標志之一。對全面抗戰前警管區制推行的評價,本文認為需要多重視角。

首先,警管區制的推行是中國警政近代化的重要步驟。在歐美、日本普遍推行警管區制時,中國警政的勤務模式跟進革新,迅速提升了警務近代化水平,并為解決農村警察之設置、平衡城鄉警務,提供了積極思路。

其次,就政府角度而言,警管區制的推行強化了社會控制能力?!案鞯剜l村向無警察之組織,城鎮間警察又均注意于守望巡邏之勤務,與民情尚隔膜,遑論深入民間。而警管區制之組織,即所以推進社會內層,可以熟諳民情、洞燭民情?!保?2]警察更深地介入民眾日常生活,“凡婚嫁出殯遷移等事,均應向該管分局所領取各種執照”。[23]

最后,警管區制也是政府為應付嚴重時局而采取的應急之策?!捌埐恍沂澜鐟馉幇l生,我國自必牽入漩渦,無可逃避。彼時,我國為應付國家存亡之戰爭,一切軍隊當集中于戰區或防區,地方治安唯有恃警察以維持?!保?4]可見,實行警管區制有加強警力、應對戰時治安的考量。

警察的“人地不相宜”問題是推行警管區制的一大不利因素。省廳派來的學警皆為外鄉人,口音與當地人不同,導致連調查戶口等簡單工作都成問題?!八麄兇蠖忌L在徐海一帶,為了地理和風俗氣候的關系,他們的方言和無錫不同,問答的時候難免發生困難?!保?5]無奈之下,公安局只好請出保甲長充當“翻譯”,配合學警開展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警管區制的實施效果。

猜你喜歡
管區民政廳昆山
黃旙綽與昆山腔考
國產690TT合金U形管彎管區性能測定
昆山三慮五金機械有限公司
昆山邁晟科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行政包干制:鄉鎮“管區”治理的邏輯與機制
河南省民政廳召開全省民政宣傳工作會議
廣東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卓志強 強化領導責任 狠抓工作落實
廣東省民政廳舉辦全省民政系統學習貫徹《慈善法》專題培訓班
江南“魚米之鄉”——昆山
日本為爭釣魚島備14艘驅逐艦 一旦有事快速馳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