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融合的歷史演進與發展路徑

2022-09-27 08:54□許
山西農經 2022年17期
關鍵詞:農耕科技農業

□許 穎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1 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融合的歷史演進

從距今約1.2 萬年前誕生的農耕雛形,到當下不斷革新和突破的農業科技,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在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交融演進、生生不息,推動著社會不斷發展和中華文明持續進步。歷史上的中華農業文明、農業科技革命總是在以農耕文化為道德確認和思想指引的前提下賡續演進、不斷前行。

1.1 原始農業時期

廣義的農耕文化是指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套適應農業發展、生活需要的精神和物質的文化集合。人類是從游牧、狩獵、采集生活過渡到簡單農業文明的,人類在農業起源地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農業文明。1 萬年前人類單純從采集、狩獵、浦魚、畜牧等活動中滿足生活之需,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對勞動對象施加影響,直到農具耒耜的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才開始出現,人類逐步走向筑室而居、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農具的發明和動物的馴養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和單位土地的熱量輸出,使人類獲得食物的來源趨向穩定,同時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勞動的高級分工和專業化。

種植“五谷”、養殖“六畜”、馴化禽獸、養殖水產,人們在這些生產生活經驗中逐漸掌握了原始的天文、氣象、水土、種肥等基本常識及相關農業技術,通過觀象授時了解寒來暑往、風雨水旱等自然規律并據此組織農耕生產?!秴问洗呵铩分杏小懊褚运臅r、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的記載。早期的農業氣象理論不僅能夠指導農業生產,還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內容體現于祭祀、音樂、宴會、歌舞等活動中。

隨著種植業、養殖業的社會分工和技術進步,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文化圈以及黃河、長江、遼河流域的區域文明(古國文明)先后形成,逐漸衍生出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代表性農業文化開始出現,農耕文化雛形得以產生。

1.2 傳統農業時期

傳統農業階段主要存續于歷史上的封建時期。傳統農業以鐵犁、牛耕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滿足了人們對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需要,人口的快速增長刺激了社會生產分工,促進了農耕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進步、人口繁衍、私有制的產生和文字的出現,更加豐富了農耕文化的內容。中國夏代末已出現關于農業生產的原始文字。清中期的《耕織圖》石刻,每一幅圖都表現了一種農事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中國的科學技術觀是一種有機統一的自然觀,傳統農業使農民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習慣,形成了有地域特點的地方農業知識和與農業有關的傳統技藝,豐富了農耕文化的農業思想、農事習俗等。例如,中國東周時期形成了極具區域特色的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國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7 個農耕文化體系。

1.3 近代農業時期

1.3.1 第一次農業科技革命時期

中國漢唐時期從中亞、西亞地區引進了多種作物及蔬菜品種,如小麥、胡豆、胡谷、胡麻、胡瓜、胡葵、胡蒜、胡椒等,作物引進和曲轅犁、筒車等農具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奠定了社會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宋元時期的海上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農業文明,大運河的疏浚為多個朝代的漕運提供便利,使農耕文化和先進農耕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并逐步打開了其向海外傳播的渠道。明永樂年間菲律賓蘇祿國東王沿運河北上,與明成祖朱棣確定了兩國相互尊重的關系并開展農業貿易合作,為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宋太宗時期誕生了最早的農技人員——“農師”。南宋非常重視農業生產技術推廣,1146 年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在皇城南郊開辟籍田,勸導臣民重視農桑。元代時期則有組織地進行農業推廣,編輯、印刷農事資料來指導農民種植和養殖。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將元朝農學家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印發推廣至全國。自1780 年開始,全國從朝廷到各府、州、縣都要求設勸農官或治農官,甚至把“勸課農?!弊鳛榈胤焦賳T考核的重要內容。

1.3.2 第二次農業科技革命時期

農業的工業化過程逐步加速,以廣泛應用機械、良種、化肥、農藥為特征。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一直處在殖民半殖民地、封建半封建社會歷史沼澤地中的中國,沒有及時汲取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農學體系停留在傳統的經驗農學上面,農業科技和社會文化等大為落后。實際上,近代中國有大批仁人志士嘗試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成果,學習和傳播西方農學思想,如晚清末年張之洞等人在湖北積極倡導和推動西方農學傳播,大力發展農業教育和傳播農業知識,引進美國陸地棉種在湖北推廣種植。在政府層面,清末設立了杭州蠶學院、湖北務農工藝學堂等農業教育機構,農業推廣獲得了較好成效。1933 年農村復興委員會成立,主要救濟內容包括農業技術項目,還擴展到了農村教育與農村文化等領域??傮w來說,這一時期我國傳統農耕文化、農業科技受到封建思想模式的制約和影響,與西方國家逐漸拉開距離,發展極其緩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發展與農業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先進、科學的農耕文化。

1.3.3 第三次農業科技革命時期

由于雜交優勢讓農民增產,相對減少了大批量農作物對土地的需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先進國家在農業領域就業的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的比例迅速下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 世紀60 年代,工業狀況落后一直制約著中國農業的工業化過程。

在1949—1978 年期間,中國農業經歷了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發展過程,農業物質生產實行統購統銷,這一階段國家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農業科技發展從屬于工業領域的發展。

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水平依舊不高,農業科技和科技創新推廣體制也沒有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農耕文化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思想,農業發展仍處于艱難而緩慢的低水平狀態。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突出“三農”的重要地位,通過主題設置與政策實施,將一些先進的思想理念納入農耕文化,釋放農耕文化活力,使得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科技和農耕文化發展。

1.3.4 現代農業時期

進入21 世紀以來,以高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低碳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為標志的新農業科技革命時期,是第四次農業科技革命起步階段。中國抓住機遇,不斷汲取世界農業先進文化成果,農業科技文化發展受到空前重視。2004 年以后,中央連續發布18 個涉農一號文件;2016 年以后,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農業科技的篇幅占比高達50%以上,農業科技發展勢頭迅猛,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農業文化更加繁榮;2021 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2021 年中國的全球科技創新指數躍升世界第12 位,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雄居世界第一方陣,農耕文化也“圈粉”世界。

2 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的內在邏輯

農耕文化是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是豐富的生物、技術和文化“基因”系統。農業生產既是農耕文化載體,又是農業科技的基礎條件,其促進了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各要素相互關聯、契合、協調、統籌,并共同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體。

從歷史上看,傳統農業社會的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農耕文化具有差異性、多樣性、活態性和適應性,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中也存在與傳統農耕文化有關的因素和事物,如以習俗、技藝、諺語、耕織圖等形式存在的農耕記憶和碎片。

唐躍文等(2020)分析了2016 年中國主要?。ㄗ灾螀^、直轄市)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文化發展的協調度、耦合度,結果顯示農業現代化與農村文化發展具有很大的關聯性,見表1。

表1 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文化發展的關聯情況

鄉村文化與農業科技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和強大的融合力。一方面,農業科技進步可以帶動、刺激鄉村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鄉村文化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進步。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融合度越高,農業發展的步伐就越快,反之則割裂、阻滯農業的發展。

3 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融合的路徑探索

3.1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提升農業科技與農耕文化融合發展的引領能力

現代農業科技革命的核心動力在于創新,農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世代傳承與不斷突破。二者融合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加快建立具有活力、高效運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技推廣,將良種和良法相結合、農機與農技相結合,通過試驗、示范、培訓、咨詢等方式,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與此同時,創新發展傳統農耕文化,弘揚具備現代科學要素的農耕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

3.2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集聚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融合發展的強大力量

農業發展必須堅持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的協調推進,發揮農耕文化知識的生態調節功能,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資源,運用傳統農耕文化,糾偏工業文明和化學農業帶來的各種負面問題。依托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凝練出特色鮮明的傳統農耕文化的點、線、圈,擴大農耕文化影響力,加強具備文化開發價值的農產品基地建設,突出“特、優、強、好”,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鄉村產業,推進農耕文化資源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3.3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立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融合發展的生態保障

充分普及綠色生態理念,汲取農耕文化智慧,形成新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優化農業綠色生態導向機制。構建激勵有效、約束有力的農業生態綠色發展制度環境,完善生態綠色農業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注重特色生態品牌建設,實施生態品牌戰略,增強農產品核心競爭力,實現良好的綜合經濟與社會效益。將傳統農耕文化融合到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去,實現二者之間有效支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3.4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促進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融合發展的交流互鑒

不同國家的農業文化技術呈現出不同特點,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中國農耕文化內容繁多、特色鮮明,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與科學知識。因此,現階段應以開放的心態學習、汲取西方農業文明精華,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農業科技文化合作戰略,擴大農業科技文化合作的“朋友圈”。加強與國際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技強國的技術合作,利用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總數量居于全球首位的優勢,增強農業文化話語權,傳播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故事、模式,以及農耕文化發展的中國氣派、中國方案、中國價值,增進中外農業科技交流和農耕文明互鑒,構建人類農業科技文化共同體。

3.5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讓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融合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

農業體系是生態、經濟、社會、文化共同形成的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現代農業生產功能早已輻射到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各個方面。應發揮農耕文化在新型農民培養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作用,挖掘農耕文化內涵,將其與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耦合聯動,從而推動民俗文化、傳統民居、古鎮村落及人文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共享,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學文化,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文化氛圍。

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技支撐能力,將農耕文化內涵轉化成為人民共享的新動能。構建展示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形式和文化載體,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科技培訓站及培訓網,積極開展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農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借助新媒體平臺,將與農業科技、農耕文化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等多媒體素材上傳至互聯網平臺,通過情景化、沉浸式的傳播模式,實現農業科技文化知識的互動交流與傳播,提升農民的文化品位。

在新發展階段,大力弘揚科學、大眾層面的農耕文化,汲取農耕文化智慧,是現代農業科技革命的內在性、根本性需求。加快農業科技發展步伐,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度重視農耕文化對人類自身心靈、道德的滋養,走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融合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農耕科技農業
農耕勞作磨毅力 南泥灣精神記心中
農耕感懷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老圃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