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優質稻研發的歷程、問題與展望

2022-10-11 03:30趙正洪胡文彬汪麗周政劉騰飛劉燁
中國稻米 2022年5期
關鍵詞:優質稻湖南省優質

趙正洪胡文彬汪麗周政劉騰飛劉燁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長沙410125;2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長沙410125;3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下游秈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長沙410125;4萬年縣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江西 萬年335500)

水稻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約60%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湖南是我國重要的水稻主產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前列[1]。長期以來,我國水稻育種和栽培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產量;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內農產品供應日漸豐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稻米品質,優質稻也越來越受到企業和農戶的青睞[2]。近年來,在黨中央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優質稻育種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21年,有367個國審水稻品種米質達到國標優質2級及以上,占當年國審水稻品種總數的一半以上,優質率是2016年的4.5倍[3]。品種是農業發展的源頭,是農業科技的“芯片”,對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高農產品核心競爭力起著重要支撐作用。湖南作為傳統的水稻生產大省和育種強省,優質稻品種的培育受到主管部門、科研機構和種業公司的高度重視,成功培育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水稻品種,有效推動了湖南乃至周邊地區優質稻產業發展,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對稻米品質的需求,豐富和繁榮了我國優質米市場,徹底改變了我國高檔大米市場高度依賴泰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的局面。

1 優質稻研發背景

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院士主持的雜交水稻研發成功,我國水稻單產顯著提高,總量大幅度提升,1974年湖南稻谷總產首次突破150億kg,糧食短缺問題得到了緩解。改革開放以后,全國糧食生產出現了3次嚴重的相對過剩性波動,稻谷總量大、品質差、生產效益低,嚴重增加了地方財政負擔,影響了農民種植效益,削弱了種田積極性;湖南省水稻生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且表現突出[4]。發展優質稻產業,提升稻米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是解決糧食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

水稻產量增加帶來的糧食過剩問題,引起了政府和農民對水稻品質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的3次相對過剩性波動便是優質稻生產“三起三落”的重要原因。1982—1984年,農民種糧積極性急劇提高,全國糧食總產大幅增加,達到了4 200億kg,直接導致了改革開放以來第1次“賣糧難”。針對這一局面,湖南省于1984年成立“湖南省優質大米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湖南省優質大米開發工作實施方案》,頒布了《水稻優質品種》等4項地方標準,并組織了首屆優質稻評選活動,推動了湖南省優質稻品種培育和開發;1985年,原農業部組織的全國首次優質稻座談會在長沙召開,正式拉開了湖南乃至南方稻區優質稻研發的序幕。1990—1992年,受國民經濟影響,糧食生產出現第2次“賣糧難”情況;此時,湖南省放開優質稻議價市場,相比普通稻稻谷,優質稻稻谷每百公斤高出16元以上,再次掀起了優質稻種植和開發的高潮。1994—1995年,由于經歷了人民幣貶值、出口增加等國際環境影響,加上政府鼓勵生產政策,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直接導致1996年糧食增收,提前實現了2000年生產目標,但是市場需求有限,最終造成糧食過剩,出現第3次“賣糧難”。為解決“賣糧難”的問題,1999年,湖南省出臺了《湖南省優質稻標準》,隨后發布“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質稻米標準體系研究”“超泰米”“湖南省湘米優化工程項目”等一系列研究專項,有力推動了湖南省優質稻品種和配套技術的升級。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國家對優質稻產業扶持政策的不斷完善、供需信息溝通的提升,以及地方政府對特色農產品的支持,優質稻研發和生產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此后,湖南水稻育種的指導方針確立為高產兼顧優質,并持續至今[5]。

2 優質稻研發歷程

2.1 第一階段(1981—1990年):資源搜集、評價與利用

資源是品種改良的前提條件,“六五”至“七五”期間是湖南省優質稻種質資源搜集、引進、評價與利用的主要時期。這一時期湖南省廣泛搜集了當地農家品種,并從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泰國、美國、巴西、古巴及全國其他地區引進了優質稻種質資源8 000余份,現入庫保存有1 000多份[6];20世紀80年代,在湖南江永縣、茶陵縣,以及海南等地開展了野生稻資源收集工作,進一步豐富了湖南省水稻種質資源的多樣性[7]。1984年、1986年湖南省先后舉辦了第1次和第2次優質稻評選,評選出48個優質稻品種,其中大多是引進的資源。

這一階段引進的資源大多數米質較好,雖然難以直接應用于大面積生產,但許多品種在以后的水稻品質改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8]。如1979年黃發松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引進香稻資源066,從中系統選育出的80-66在198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米品種”,并于1985年通過認定,隨后該品種被全國22個省份引種。據不完全統計,利用80-66培育的品種多達30余個,如湘晚秈5號、湘晚秈9號、湘晚秈10號、湘晚秈13號、天龍香103、中優早3號、中香1號、中健2號、海香1號、鄂香1號、中佳3號、粵香占和野清占等[6,9-10]。

2.2 第二階段(1991—2000年):產量與米質初步協調

湖南省利用國內外優質資源對現有品種進行全面改良,米質和產量均大幅提高。1992年審定的湘晚秈3號,米質達到進口優質米Basmati的食味標準,且產量高于同熟期常規晚稻,1995年被認定為湖南省3等優質稻品種,并被開發成“貓牙米”和“香絲米”等系列優質品牌大米[11]。1993年審定的遲熟早稻品種湘早秈15號(又稱湖南軟米,從IR19274中系統選育而來),米質達到湖南省2級優質米標準,開發出的大米品牌“湖南軟米”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2]。1994年審定的香型優質稻湘晚秈5號,是以香稻品種80-66為母本、矮黑粘為父本雜交選育而來,是湖南省審定的第1個香稻品種,被評為省級2等優質稻品種,其米質主要理化指標均達到省、部標1等(出口)優質米標準,米飯蓬松,軟而不粘,食味可口,冷后不回生,米質和食味接近國外優質大米的水平[13]。

這一時期,優質雜交稻、優質早秈稻和高檔優質晚稻選育均取得良好的進展,產量也有大幅提升。1995年湖南省進行了第3次優質稻評比,9個通過審定的優質稻品種(組合)的平均單產達到419.3 kg/667 m2,比同熟期對照品種(組合)增產1.18%,且米質均達到湖南省3等及以上[8]。1998年湖南省第4次優質稻評比中,有36個優質稻新品種和組合達到湖南省優質稻3等及以上,其中雜交稻組合有6個(如金優207和香兩優68等);達到優質稻2等品種有8個,占優質稻當選品種總數的22.0%。特別是在第3次優質稻評比中評選出的早稻品種湘早秈31號(原名:豐優早11號),在湖南省區試中平均產量達414.5 kg/667 m2,比同熟期對照湘早秈13號增產2.9%,并連續6年成為湖南省主導品種(年推廣面積均在20萬hm2以上),該品種的選育與應用還獲得了“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湖南省第1個常規稻品種獲此殊榮。

此時期育成的優質稻品種的品質與產量均得到顯著提升,品質和產量的矛盾得到初步的協調[4],培育出的品種品質基本接近澳洲袋鼠絲苗、泰國茉莉香米等進口品牌大米,為下一步品質全面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第三階段(2001—2015年):品質與產量取得突破

進入21世紀,湖南優質稻育種進入了全面創新的階段。湖南省專門設立“超泰米”研究課題,并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超泰米”理念,全面對標泰國茉莉香米等國際名牌優質米,并針對現有品種白度較差、米飯縱向伸長度不夠、米飯的蓬松性和柔軟性差等問題,制定了新的品質育種目標[4]?!笆濉睍r期,湖南優質稻育種的主攻方向確立為優質、產量兼顧。

2001年審定的優質香型常規晚秈品種湘晚秈13號,在湖南省第4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2等優質稻品種,并且有10項指標達到了省頒1等優質米標準,食味媲美“泰國香米”[14]。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玉針香、農香18、農香19和農香21等4個品種被評為湖南省1等優質稻品種,這是湖南省首批1等的優質稻品種。玉針香(審定編號:湘審稻2009038)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繼湘晚秈13號、天龍香103等之后育成的米質更優、綜合性狀更全面的1等優質稻新品種,先后獲得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并在第三屆取代泰國香米成為秈稻組對照品種。湘晚秈17號和農香18是湖南省評選出的首批國標1等優質稻品種,產量達到甚至超越雜交稻對照;截至2018年,湘晚秈17號和農香18在湖南累計推廣面積分別達69.3萬hm2和17.7萬hm2;并開發出“沁香1號”“桃花香米”“蘭溪大米”“常德香米”等多個湖南大米品牌,推動了湖南省優質稻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湘晚秈5號、湘晚秈11號、湘晚秈13號,分別榮獲1999、2003和2006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2019年,1等優質香稻湘晚秈17號和農香18的選育及應用,獲該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湘晚秈17號等品種的成功培育,進一步提高了湖南省優質米的檔次和水平,增強了“湘米”品牌的市場競爭力[15]。

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優質稻評選中,2等優質稻中首次出現雜交稻品種,3等優質稻中有11個為雜交稻品種,占總數的84.62%。此后歷屆湖南省優質稻評選,雜交稻品種的數量開始逐年增多,并出現一批推廣面積較大、經濟效益較好的品種。常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的三系不育系金23A,其保持系金23B米質達到部標優質2等,是國內第1個達到部標2等優質米的三系不育系;以金23A為母本的金優系列雜交稻組合,具有米質優、豐產性好、適應性廣的特點[16]。截至2001年,金優系列雜交稻組合累計推廣面積147萬hm2以上,并于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湖南省第7次優質稻評選中,兩系遲熟雜交中稻品種Y兩優302被評為湖南省2等優質稻品種,平均單產573.8 kg/667 m2,比對照增產7.3%,增產效果極顯著;2015年,湖南省審定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桃優香占,2013年被評為湖南省2等優質晚稻品種,并于2018年獲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平均單產543.2 kg/667 m2,比對照增產4.7%;2017年湖南省審定的秈型三系雜交晚稻品種隆晶優1212,2015年被評為湖南省2等優質晚稻品種,平均單產658.0 kg/667 m2,比對照增產4.9%。

這一時期,湖南省優質稻育種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了一批有重大應用價值的高檔優質新品種,米質、食味等指標達到甚至超越了泰國香米,促進了“湘米”品牌的興起和高檔優質米的蓬勃發展。但是,此階段培育的大多數優質稻品種依然抗性不佳,容易遭受稻瘟病和稻飛虱等病蟲危害,限制了品種的推廣應用。

2.4 第四階段(2016年至今):米質、產量與抗性進一步協調統一

“十三五”之后,湖南優質稻育種全面進入新時期,不但在品質上趕超泰國香米,產量和抗性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2020年審定的常規晚稻品種農香42,在2017年湖南省第11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1等優質稻,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558.4 kg/667 m2,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4.1。2020年審定的中熟雜交晚稻泰優農39,在2018年湖南省第12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1等優質稻,2019—2020年平均單產583.5 kg/667 m2,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3.8。2020年審定的雜交稻品種悅兩優2646,在2018年湖南省第12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1等優質稻,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644.5 kg/667 m2,比對照增產3.0%,稻瘟病綜合指數3.1~6.0。2020年審定的秈型雜交水稻悅兩優美香新占,在2020年湖南省第13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1等優質稻,2019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518.7 kg/667 m2,比對照博優998增產5.9%,稻瘟病綜合指數4.2~5.8。

進入新時期,湖南的優質稻育種呈現出產量、品質和抗性協同改良,常規稻和雜交稻并駕齊驅的發展趨勢。常規稻中的“湘晚秈”和“農香”系列品種,雜交稻中的“晶兩優”“隆晶優”和“悅兩優”系列品種的育成,滿足了不同區域、不同環境對中、高檔優質稻品種的需求,對于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起到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全基因組測序、重離子束誘變育種等新技術的成熟與應用,提高了育種選擇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不僅讓優質稻的抗性、產量和品質得到顯著的提升,也讓優質稻鎘低吸收特性改良取得巨大突破;韶香100等低鎘優質品種有望近期通過審定,制約“湘米”產業發展的“鎘”問題也將解決。湖南優質稻育種正在朝著“優質、豐產、高抗、安全”的目標大步邁進,必將為優質、綠色、安全的湖南稻米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3 湖南優質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3.1 優質稻品種進一步豐富

1984年以來,湖南省共開展了13次優質稻評比活動,共評選出優質稻新品種(系)和組合323個,其中優質糯稻7個(表1)。1984年和1986年分別評選出了26個和22個優質稻品種(品系),均為3等優質稻品種為主。1995年評選出的14個優質稻品種中湘晚秈5號和益晚秈4號首次達到了湖南省2等優質稻標準,此后達到省2等優質稻標準的品種逐漸增多。在2006年湖南省第6次優質稻評比中,36個早、晚秈優質稻新品種和組合入選,農香18、農香19、農香21和玉針香等4個品種達到省1等優質稻標準,填補了湖南省1等優質稻品種的空白。此后湖南省優質稻品種的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相繼培育出農香24、農香42等1等優質稻品種。

表1 湖南省各時期優質稻評選結果統計

常規稻品質提升的同時,雜交稻品種的稻米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改善,截止湖南省第13次優質稻品種評選,共評選出了泰優農39、悅兩優2646、悅兩優美香新占3個米質達到國標1等的優質雜交稻新品種。多檔次、多類型優質稻品種的育成,滿足了人民群眾“吃得飽,吃得好”的迫切需要,推動了湖南省乃至全國優質稻產業的發展。

3.2 優質稻評價體系及配套生產技術逐步完善

1988年湖南省標準局組織制定和頒發了《優質大米》《優質稻米檢驗方法》《水稻優質品種》和《優質稻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對湖南優質稻育種、評選和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面臨標準不夠統一、內容不夠詳細的問題。1994—1997年,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主持國家科委下達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優質稻米)標準體系研究”專題,系統提出了水稻品質、產量潛力、生育期、抗性等評價指標;制定了不同等級大米的各項內在和加工指標;制定了優質稻谷品質標準(稻谷純度、凈度、碾米品質、水分含量等)和優質稻谷、大米的檢測方法等評價標準,為國家制定優質稻米標準提供了參考[6]。1998年湖南省技術監督局組織專家對湖南省優質稻米系列地方標準進行了修訂,使湖南省的優質稻米標準更加完善,進一步與優質稻國際標準接軌[4]。

湖南省農業廳、湖南水稻研究所分別主持了“優質米栽培技術體系研究”,研究了氣候生態條件、土壤條件對稻米品質形成的影響和不同灌溉方式對米質、產量的影響,以及鉬和稀土對提高稻米品質的作用。通過這些研究,較好地解決了優質與高產、優質與抗性、氣候與品質、衛生品質、土壤肥料等因子與品質的關系[4,6]。1996年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承擔的“優質食用水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針對優質稻穗粒數較少、千粒重低、干物質生產量不足等缺點,構建了“提高優質稻生物學產量、經濟系數、整精米率,減少農藥污染”的調優保優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形成了優質稻“三高一少”栽培技術[17],該項成果獲得了2000年度“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3 湘米品牌競爭力顯著提升,高檔優質米產業迅速發展

湖南是最早開發優質大米的省份之一,生產的“貓牙米”“絲苗米”等深受市場歡迎。2010年以來,湖南省政府啟動了“做優做強湘米產業”工程,堅持基地建設、良種選育、培植龍頭3個輪子“扣齒連動”,加強品牌創建和科技創新,湖南大米品牌建設開始進入新的時期[18]。2022年,湖南省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2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創建名單的通知》文件精神,利用自然資源、區位交通和技術等優勢,在常德市、益陽市、岳陽市3市的9個(區)縣,聯合52家單位,重點打造“洞庭香米”優勢特色產業,挖掘發展潛力,破除發展瓶頸,推動“洞庭香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湘米”品牌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通過夯實產業化發展的企業主體作用,湖南省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和品牌。如湖南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金健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銀光糧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洞庭春米業有限公司、綠海糧油等獲得了“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目前已有20個以上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超過40個品牌被授予“湖南名牌”,近200個產品被評為“中國放心糧油”,5家企業進入“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強”[18-19]。隨著優質稻產業的蓬勃發展,進口泰國香米的規模在不斷萎縮,泰國大米在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從2000年的99.9%下降至2016年的26.3%,平均價格從2012年885.3美元/t下跌至2016年的約500.0美元/t。進口優質大米占有率和價格的下降,說明泰國大米的優勢開始消失,而中國優質稻米品質和產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22]。

4 湖南優質稻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4.1 優質稻品種耐逆性較弱、廣適性不強

雖然湖南省優質稻品種的數量得到較大的提升,但品種遺傳背景窄、新種質資源缺乏、特色品種不足的問題。審定品種雖多,但是推廣面積超百萬畝的品種數目很少;優質稻的產量雖然有所提高,但在大面積示范推廣中,一般產量仍在6.0 t/hm2左右,相比超級雜交稻8.0 t/hm2左右的產量,其豐產性還有待提高;最適生態區較窄、抗倒伏能力較差,綜合農藝性狀有待進一步改良[3]。多數優質稻品種表現為高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推廣范圍有限,應用時間短,大面積推廣風險大[23];耐淹、快發、抗倒等特色品種不多,不利于輕簡栽培技術的應用。

4.2 優質稻生產規?;?、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技術體系不完善

優質稻生產離不開高質量生產管理措施。優質稻品質除了受品種自身基因影響外,還與各地氣候生態條件、栽培管理水平、綜合配套技術有著密切關系[24]。當前,湖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高水平農業生產者不足,水稻生產方法守舊,管理粗放,效益較低;部分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對新技術重視,但限于自身知識水平、綜合管理能力等問題,當生產面積達一定規模后,在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等方面難以做到科學的統籌安排,配套生產技術效果大打折扣,影響了優質稻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經濟效益。優質稻品種要發揮其品質和產量潛力,需要根據地域條件選擇最適品種以及配套栽培技術,粗放型管理難以發揮優質稻品種的價格優勢[25]。優質稻栽培的技術要求明顯高于普通稻,如果在稻谷上無法體現價格優勢,勢必會造成優質稻種植效益減低,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不高,最終阻礙當地優質稻產業的發展。另外,大量中小型糧食加工企業,受限于自身的經營規模和管理能力,在產業鏈上游參與度較低,難以引領農戶種植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散戶種植較多,品種零碎散亂,糧源難以保證,稻米品質穩定性差,大米品牌難以塑造。

4.3 湖南大米的品牌多亂雜,市場影響力不強

湖南大米品牌建設近年來雖有成效,但與東北“五常大米”和廣東“絲苗米”相比,“湘米”品牌的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湖南作為我國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水稻的高產并未能帶來高效益,“稻強米弱”的整體格局依然存在,大米品牌化水平和稻米產業鏈的發展與品牌強省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水稻種植資源整合不夠,標準化、規?;潭炔桓?,農業人口雖多,但水田分布較散,水稻種植仍以散戶種植居多,且稻農的種植技術較為落后;二是加工企業多、品牌多,但經營規模小,沒有形成聚集效應;再加上前些年傳媒對重金屬污染的負面報道,這些都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湖南稻米產業的發展[18]。

4.4 優質稻研發缺乏相對穩定的經費支持

水稻育種是一項系統工程,周期長、見效慢。一個優質稻品種的育成大致需要5~8年,甚至更長,而新品種要得到市場的認可,也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時間。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優質米品牌的開發周期、商品流通環節、成果轉化推廣速度、消費者的觀念變化等問題[8]。因此,優質稻研發熱潮的起伏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波動,易造成從事品質改良科研人員研發目標的不穩定性,嚴重影響優質稻育種工作的專一性和持續性[4]。

5 湖南省優質稻發展的展望與建議

5.1 提升育種技術,選育綠色抗病安全優質稻新品種

湖南省發展優質稻的優勢明顯,基礎和儲備力量雄厚;加速開發優質稻,打開主導品種新局面,仍需不斷提升育種技術,選育廣適、高抗、綠色、安全的優質稻品種,滿足產業化發展要求的輕簡、高效、機械化栽培需求。采用分子設計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方法,聚合優良性狀,進行優質稻定向改良:利用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抗性基因定向改良優質稻抗性;利用影響稻米優質相關基因定向改良雜交稻親本;利用耐高低溫、高產、抗倒伏相關基因提高優質稻適應性,以便選育出適宜輕簡高效綠色栽培模式品種。改變高檔優質常規稻品種“優而不高(產量),優而不抗(病蟲害)”的局面,實現稻米品質與抗病、抗倒、重金屬低積累、適應輕簡栽培的多性狀聚合育種是急需突破的技術瓶頸。

5.2 持續支持優質稻研發,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議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優質稻品種研發、優異食味等位基因的挖掘,探索優質稻標準化基地建設、栽培技術體系建設和生產工藝建設等。建設一套完整的湖南優質稻育種、機理研究和標準化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切實提高湖南大米品質和生產標準,提高“湘米”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進一步完善、修訂優質稻品種評比和審定標準。湖南省地方標準《食用秈稻優質品種》(DB43/T 1906-2020)中2等和3等優質稻的整精米率、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等指標要求均高于國家標準。由于國家標準發布時間早,在技術層面的規定滯后于時代要求的發展,尤其在部分指標上的不完善降低了優質稻品種選育的門檻,導致優質稻品種的泛濫和農業資源的浪費。需要通過市場反饋和采集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需求及時更新評比和審定標準。

5.3 增強育種單位和企業合作,促進成果轉化實現共贏

湖南省擁有大批高檔優質稻品種,但這些品種大多由種子企業獨家獲得品種權,并負責市場銷售與推廣,育種單位提供技術指導,僅形成“育種單位+種業”單一模式,不利于優質稻米的良性發展。鼓勵建立“種植大戶+育種單位+種業+米業”模式,加強與糧食加工企業合作,延長產業鏈,推動優質大米加工銷售,開發高端綠色大米,并逐步形成品牌效益。

5.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障優質稻產業有序可持續性發展

政府需大力鼓勵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的組織或協會,提高優質稻生產的規?;徒M織化,發展“育種單位+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三位一體”產業化模式,支持并幫助企業與周邊種糧農戶簽訂定單種植和收購協議,協助育種者或育種單位為種糧農戶提供產前、產后技術與市場銷售服務,確保農戶增產增收,確保優質稻新品種示范、推廣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猜你喜歡
優質稻湖南省優質
果桑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優質
湖南省軍區幼兒園
湖南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何時何地召開
“優質父母”不能靠培訓速成
蔬菜桑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湖南省藝術創作規劃審稿會
貴州優質稻占全省稻谷產量62.2%
豇豆一優質稻一甜玉米周年水旱輪作栽培技術
不同生態區不同栽培方式對優質粳稻南粳9108品質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