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印學兩君子

2022-10-13 11:47徐建成
民主 2022年8期
關鍵詞:印泥印譜刻刀

□徐建成

西泠印社,名聞遐邇。社內曾有兩位治印大家,都是民進人。一位是張魯庵,1954年加入民進。另一位是高式熊,1956年加入民進。兩人皆是寓居上海的印壇耆宿,也同為篆刻大師趙叔孺的入門弟子。兩人是師友關系,并與眾多書畫、印學名家交游甚密,享有很高的名望。

2019年,高式熊駕鶴仙去。上海民進人深為懷念。因為高式熊在世時,只要對社會有益的事,他總是熱心腸,來者不拒,有求必應。各種慈善義拍、公益活動中,總能見到他的身影。他不顧年邁,奉獻付出,時時刻刻體現民進人特有的謙遜修養與君子風范。晚年時,高式熊還了卻了一大心愿,那就是解決了一項國家級技藝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魯庵印泥”的保護傳承問題。

說到印泥,乃中國文房四寶之外的另一寶,也是傳統文人賦魂藝術作品的點睛、信諾之寶。印泥制作是一種獨門功夫。眾所周知,市場上所賣的普通印泥往往稠薄不勻,色澤不鮮,為金石書畫名家不屑。最為遺憾的是,采用普通印泥所蓋的印鑒,留在宣紙上幾年之后,要么褪色,要么油性化開,污毀作品本體乃至影響作品價值。采用“魯庵印泥”所蓋的印鑒,長久不走色。民國時期,印泥制作曾有“南張北徐”之雅譽,南張即為“魯庵印泥”創始人張魯庵,而北徐即為擅長宮廷印泥制作的徐正庵。諸多藝術名家包括齊白石、張大千,在創作時都曾長期使用過“魯庵印泥”。

張魯庵(1901—1962年),又名張魯盦,原名錫誠,字咀英,寧波慈溪人,是趙叔孺的主要子弟之一。他出身于中藥經營世家,設參行藥鋪于滬杭,是杭州中華老字號藥鋪“張同泰” 的第五代大掌柜。不過,青年時代的張魯庵,興致并不在經營上,而是尋求傳統藝術之道。他初從趙之琛,后改宗鄧石如,兼法古璽漢印,刻治作品皆有法度。1927年定居上海后,他潛心師從趙叔孺習印。

張魯庵在趙叔孺親授下學習篆刻的同時,開始收藏江浙皖一帶刻印名家的印章以及書畫名家珍藏或使用的印章,還花重金收集歷代各種印譜。有一次,他從繪畫大師吳湖帆手中,收購到清代金石大師陳介祺輯錄的《十鐘山房印舉》(殘缺嚴重)時,一次性就花了四百大洋。他的這一收藏癖好幾乎達到了“飛蛾撲火”的境界,卻在身后全部捐獻給了西泠印社。據統計,他共收藏捐贈的善本印譜有433部,秦漢官私印、明至近代篆刻家刻印有1524方,可以說,他無私地為國家的金石文物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

除了收藏印章印譜和篆刻治印外,張魯庵還有兩項絕技令人稱道:一是改良篆刻刀具;二是創制“魯庵印泥”。

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印者最依賴的一件工具是刻刀。傳統鋼制刻刀,硬度明顯不足,最大的弊端是每刻一方印章就需磨一次。一把刻刀的優劣直接影響印章創作刀功的自由度發揮。張魯庵先是采用碳素鋼制作刻刀,贈給同門師兄弟,得到認可。但是,后來他發現碳素鋼刻刀也有缺陷,不能得心應手用于刻制堅硬的牛角等材料。于是,又嘗試使用風鋼。當時產于英國的風鋼價格極高,由他制作完成的風鋼刻刀,不但鋒利無比,而且式樣美觀,可以一次刻制犀角等印章十余方而依舊鋒刃不卷,堪稱刻刀中的極品。

早在杭州生計經營時,張魯庵就已經開始關注印泥制作并自行試制。由于得不到制作秘訣,沒有取得成功。定居上海后,他又開始自行研制,并下決心一定要突破技術和配方的兩大難題。于是,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文友一起分析油料、顏料、艾絨、朱砂等印泥原料和配比,經過無數次的實踐,終于研制成了獨具配方的“魯庵印泥”。這種印泥在民國時期上海的市場時價要達到每兩十二大洋,十分稀貴。

1962年,張魯庵臨終時,將“魯庵印泥秘方”托付給親密摯友高式熊,叮囑其務必將“魯庵印泥”的制作工藝傳承下去。

高式熊(1921—2019年),寧波鄞縣人,是翰林太史高振霄之子。父子二人皆受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高式熊在20歲時拜入印壇巨擘趙叔孺 、王福庵門下,他比張魯庵小20歲,與張魯庵算是兩代人,但恰恰又是同門的師兄弟關系。1947年,27歲的高式熊加入西泠印社,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社員。自打那時起,高式熊在印學研究、印泥制作方面又拜張魯庵為師,得其真傳。1955年秋,他倆在上?;I組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邀約同道集體合作刻成《魯迅筆名印譜》。1961年4月8日,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宣布成立,會址暫位于四明村的高式熊寓所。1962年,張魯庵病逝,高式熊悲痛萬分。為了遵囑張氏捐贈全部收藏印章印譜之遺愿,高式熊曾在張家閉門居間整理,盡心竭力聯絡,可謂厥功甚偉。西泠印社專門為張氏這批捐品開辟了一個專室陳列展示,以資紀念。

而傳至手中的“魯庵印泥”,如何傳承下去,高式熊卻經歷了心酸與無奈。因遭逢世事變故,“魯庵印泥”被迫停制封存。春回大地后,經年邁的高式熊奔走呼吁,“魯庵印泥”才被再度喚醒。2008年,“魯庵印泥”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闪钊送锵У氖?,“魯庵印泥”原有的多種配方在此時已經散佚,下落不明,僅存“魯庵印泥49號秘方”成為“魯庵印泥”唯一傳世的“血脈”。2012年,時年92 歲高齡的高式熊與張魯庵之子張永敏一道商定,把僅存的“魯庵印泥49號秘方”和部分張氏研制實物又一次無償捐給了國家。兩代人兩次捐贈之舉,殫精竭慮地把“中國印”的傳統瑰寶捐獻給了國家,其高風亮節令人感佩,頌為佳話。

中國的文房四寶業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的鎖起來了,有的供起來了,隨著傳承人的故去也就失傳了。而“魯庵印泥”通過高式熊的呼吁與捐贈,實現了一條生產性保護與傳承的探索之路,實屬幸事。

現如今,在高式熊的人才發現與培養下,李耘萍 、高式熊的女兒高定珠、高式熊摯友符驥良(1926—2011年)的兒子符海賢已經成為“魯庵印泥”第三代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還在上海靜安區設立了技藝傳習所,已編撰出版了《魯庵印泥制作技藝》《海派書法篆刻與魯庵印泥》《魯庵印泥如何保養》《魯庵印泥如何進一步發展保護》等成果,并與學校、社區合作,把傳統技藝推廣到社會大眾,取得了積極成效。

古人云:“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費,故制作極備,非若后人茍且?!碑斍?,很多傳統技藝專事絢麗,孰不知目不識古,毫無韻物之彩,現代人見聞不廣,因此不會辨識傳統技藝的精巧惟妙與博大精深。

高式熊為了保持“魯庵印泥”制作技藝的嚴肅性和完整性,在傳承實踐中始終強調“良知”,用料精挑細選,工藝完全手工,要求近乎苛刻?!棒斺钟∧唷彼弥徒蟹?,必須是大伏天里曬三年的蓖麻油,曬成像茶湯的顏色一樣。朱砂必須選自貴州、四川和湖南交界的地方,不能用其他一般的朱砂,而且要磨得極細,如粉塵一樣可以揚起來,再用伏油拌勻。艾絨一定要用福建漳州的種植物。為了防控污染、減少污染,印泥制作工序要分地點進行、分批次生產,由此確保印泥的產量基本上每年維持在五公斤左右。

“魯庵印泥”的復活,圓了高式熊多年的心愿。而高式熊的辭世,也標志著印壇一個時代的落幕,因為他是最后一位離開人世的1949年前入社的早期西泠印社成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絕藝,“魯庵印泥”制作必將不遺余力得到保護,并傳諸久遠。兩位前輩的君子風儀也將永駐民進人的心中。

猜你喜歡
印泥印譜刻刀
常州龍泉印泥:昔日貢品 今日精粹
刻刀風骨:秦勝洲作品選
趣圖
趣圖
特殊的“古籍”
昂貴的“印泥”
麥積山石窟藝術印譜
——王明亞篆刻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