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傳播新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以湖南省農學會科技服務站建設為例

2022-10-13 10:36
湖南農業科學 2022年9期
關鍵詞:服務站湖南省學會

肖 燕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省農學會,湖南 長沙 410125)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茖W普及又稱為科技傳播、科學傳播[1]。農業科技傳播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它涵蓋農學、傳播學、方法論等,以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模式為研究對象。農業科技傳播的宗旨:一是宣傳、貫徹“三農”重大方針政策;二是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發展,傳播科學理念,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成功經驗;三是扶持培養農業技術能手,提高農民科技素養。

我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具有明顯的“政府主管”特質,以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及其所屬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主導,以自上而下方式作為主要傳播途徑,并主要通過剛性的行政命令模式來實現各要素的整合。隨著我國農業市場化的推進,這種模式的實踐出現了政府指導失靈、市場參與失效、系統整合困局等問題[2]。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傳播的目標由追求增產轉向更注重優質、安全、高效、生態;工作的內容由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后服務縱深拓寬,并逐步發展成為農業咨詢服務;傳播途徑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驅動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參與咨詢式為主并輔以其它方式過渡;組織體系進一步向多元化綜合型方向發展,社會組織參與科技傳播的力量將不斷加強;傳播的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3]。

1 湖南省農學會的職能與優勢

湖南省農學會始建于1923 年,其前身是在京的湘籍農業科技工作者組織成立的中華農學會湖南分會?,F有10 個理事單位,包含了湖南省及中央駐湘農業科研院所、涉農大專院校及上市公司,會員由涵蓋農業類專業的5 000 多名科技工作者組成,是省內規模較大、頗具名望與影響的學術團體之一,具有非營利性、公益性、志愿性、自主性等組織特征。2014年被認定為全國第二批社會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機構,非常了解我省最先進的農業現代化技術。柏連陽院士擔任學會理事長,堅持黨建帶會建,創建省級一流學會,近5 年獲得湖南省5A 級社會組織、全國科協系統先進集體、全省先進社會組織、湖南省“十百千”示范社會組織、省科協社會組織行業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農業科技傳播是學會的主要職能,學會搭建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通過科技咨詢、舉辦研討交流活動、打造專家智庫等途徑,為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服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以科技工作者為依托,以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為抓手,以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為目標,培養鄉村本土人才,拓展農村科普領域,提升農村科普服務效果,助力全面鄉村振興。

湖南省農學會通過創建學會科技服務站探索農業科學傳播新模式,對存在問題進行客觀分析,為后續工作的調整和完善提供指引,為社會組織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傳播提出發展建議,為湖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貢獻。

2 湖南省農學會科技服務站建設的實踐與分析

2.1 學會科技服務站成立的背景

2009 年,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國科協等7 部門發布《關于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組織實施“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組織各類專家深入企業提供咨詢指導,廣泛動員各類學會、協會和院士專家深入企業一線,開展科技咨詢、技術診斷、人員培訓等服務活動。2012 年廣東省科協打破傳統的學會科技服務模式,啟動“學會科技服務站”建設,中國科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認為:廣東省創建學會科技服務站是一項開拓性、引領性的工作,是一項很有價值和值得思考的學會工作方式,是廣東省科協在推進學會改革中的一個創舉,是組織學會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有益嘗試,對于深化學會改革,增強基層學會實力、促進全國學會創新發展有著導向和示范意義。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農業科技推廣作出部署,要求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引入項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

學會建立科技服務站,借此將人才資源與“三農”需求有效鏈接,發揮學會人才智力集聚的優勢,加強科研工作者與農業企業的聯系,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構建共贏格局;借此整合學會資源與“三農”需求實現精準對接,找到更加快速、更加便捷、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服務途徑;借此將科普資源與基層應用嫁接,打通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2014—2022 年,湖南省農學會借鑒院士工作站以“需求為基礎,項目為核心,企業為主體,實效為根本”的原則,共建立19 個學會科技服務站,大體上分為三類。

2.2 湖南省農學會科技服務站的建設模式

2.2.1 產業特色企業建站模式(A)按照基層農學會推薦、企業自主申報、學會篩選的程序,在郴州市蘇仙區、桂東縣、永興縣,永州市藍山縣、祁東縣,湘西州永順縣、鳳凰縣的7 個企業建立科技服務站。服務對象多為當地政府招商引資建立的龍頭企業,生產單項商品,原材料收購對象只限于商品產區內的農民。企業負責人文化程度較高,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市場銷售都有周密安排。企業內部有獨立的、半自主的專業團隊來為農民提供產品推廣、投入供應及其他市場信息服務。學會服務以技術服務為主,企業提出技術需求,學會選擇對口專家現場調研指導,之后形成專家咨詢方案,幫助企業技術落實。以解決生產中的主要技術難題為目標。

典型案例:桂東縣玲瓏王茶業開發有限公司科技服務站。桂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生態示范縣,湖南省重點產茶區域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宜茶自然生態條件和悠久的生產歷史。公司向湖南省農學會提出鮮茶葉收購即時質檢問題,省農學會組織5 名專家,其專業涵蓋茶學、土壤學、植物昆蟲學、植物病理學及食品檢驗等學科,針對性提出四條技術措施,第一將農殘快速檢測法的監控目標確定為初篩/定性,第二有針對性地選擇快速檢測技術,第三指導茶農合理使用農藥,積極開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制茶樹病蟲害,并制定企業生產標準。第四對可疑的含農殘樣品轉送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定性定量判定,從而取得監控目標與檢測成本的協調一致。此后幫助企業建立農藥殘留檢測實驗室,指導購買設備和試劑,用科學技術為玲瓏王茶葉的質量安全生產提供支撐,企業建站至今發展良好。

2.2.2 建制村建站模式(B)學會與省級駐村工作隊聯合申報科技服務項目,通過農業技術示范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在永順縣、芷江縣、鳳凰縣、慈利縣建立4 個科技服務站。服務站遵照村級農業產業規劃,以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為核心開展服務。學會提供技術與農資,負責技術指導,駐村工作隊負責項目實施。以建立村級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基地為目標,爭取把新技術“以點帶面”輻射推廣到鄉鎮。

典型案例:永順縣顆砂鄉旭東村科技服務站。旭東村是湖南省農學會掛靠單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扶貧村,2018 年旭東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9 年旭東村被列為湖南省45 個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示范村”之一,是湖南省唯一直接從貧困村過渡到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村落。2021 年旭東村納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穩定支持的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繼續派遣科技服務團,科技引領特色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打造集生態種養、農副產品深加工、休閑觀光、區塊鏈銷售為一體的脫貧產業。

2017 年至今,學會與駐村工作隊聯合申報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支持項目1 項,湖南省福彩公益金支持——省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2 項,分別在3 個站點開展服務。項目資金主要用于“稻蛙綜合種養”“稻田生態養魚”“優質稻米栽培”“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水稻‘蜂—蛙—燈 綠色生產技術”“彩色油菜花景觀”等生產技術示范,建立村級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強化了技術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

2.2.3 科普小鎮建站模式(C)學會結合湖南省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項目建立服務站,以省科協為主導,聯合地市州科協、農業局、地方農學會在省科普小鎮開展科技傳播,學會重點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先后在瀏陽市、澧縣、臨湘市、湘潭縣、婁底婁星區、祁陽市、辰溪縣、益陽資陽區建立8個學會科技服務站?;鶎涌茀f牽線搭橋,學會根據當地“三農”需求制定并實施科技服務方案,提供技術、農資、農機等。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爭取把新技術“以點帶面”輻射推廣到鄉鎮。

典型案例:鄉村人居環境技術標準化應用試點(推廣)項目。湖南省科學技術學會、湖南省財政廳于2020 年聯合啟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湖南省農學會牽頭,聯合省生態學會、省健康管理學會在瀏陽市、澧縣實施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應用、醫療衛生健康技術應用3 個子項目。省農學會分別在瀏陽市古港鎮、澧縣小渡口鎮建立油菜全程機械化示范片20 hm2,發揮示范效應,共輻射到周邊333.33 hm2;建立高檔優質稻示范基地、設施蔬菜示范基地、彩色油菜科普展示基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帶動當地的優質稻、文旅科普產業、蔬菜產業和油菜產業發展。制作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醫療健康衛生知識等方面的科普音頻43 個,推送到瀏陽市、澧縣融媒體中心村村通廣播,宣傳覆蓋澧縣、瀏陽市農村居民80%以上;開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普及宣傳活動8 次,農業生產技術培訓10 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約2 000人;培養鄉村實用人才約100人;指導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戶30 多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6 個;帶動6 個農村致富產業。

2.3 湖南省農學會科技服務站3 種建站模式的效果

2.3.1 3種建站模式分別在促進農業科技傳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的作用 按照3 類服務站的實施情況進行定性分析,圍繞促進農業科技傳播三大目標、助力鄉村振興五大任務評估實施效果,從廣度、深度、精準度三個層面來界定每個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效果一般為1 分、好2 分、較好3 分,圖中數字為評估三個層面后的統計數據。

圖1、圖2 從3 類服務站對促進農業科技傳播三大目標的作用進行描述,三大目標分別為:第一目標宣傳、貫徹“三農”重大方針政策;第二目標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發展,傳播科學理念,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成功經驗;第三目標扶持培養農業技術能手,提高農民科技素養。

圖1 3 類服務站促進農業科技傳播三大目標作用效果

從圖1、圖2 可看出,A 模式在促進第二目標的精準度上效果較好,B 模式在促進第三目標的精準度上效果較好,C 模式在促進第一目標廣度上效果較好。

圖3、圖4 從3 類服務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作用進行描述。從圖3、圖4 可看出,A 模式在精準促進產業振興上有作用。B 模式在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的深度上效果較好。C 模式在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廣度上效果更好。

圖3 3 類服務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作用效果

圖4 3 類服務站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在廣度、深度、精準度層面作用效果

2.3.2 3類服務站的特點 A 模式是點,B 模式是線,C 模式是面。點組成線,線組成面;線包含點,面包含線。

A 模式以特色產業企業為服務對象,以解決生產中的主要技術難題為目標,具有“點”的特點,靈活機動,針對性強。由于建站主動性強,運行成本低,適合省級社會組織。

B 模式以扶貧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為服務對象,以建立村級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基地為目標,具有“線”的特點。對學會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運行成本較高,適合專業性較強的社會組織。

C 模式以“科普小鎮”為服務對象,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具有“面”的特點。服務內容多,服務范圍廣。對學會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運行成本高,適合有專職工作人員的社會組織。

2.3.3 總結 學會科技服務站始終貫徹“需求為基礎、項目為核心、企業為主體、實效為根本”的原則為“三農”服務,3 類服務站在推進鄉村農業產業振興、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良好的助力作用,是否可復制可推廣仍需要通過時間的考驗。學會需要根據服務對象的農業生產潛力、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的差異,因地制宜地制定科技傳播組合模式;還需要考慮建立服務站的成本,在學會農業科技傳播模式有效運轉、服務對象滿意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運行成本。

2.4 學會科技服務站在農業科技傳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4.1 對學會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功能認知不足 學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目前學會的綜合能力離助力全面鄉村振興的要求有差距。學會如參與全面鄉村振興,需調動基層政府部門、村民的主動性、能動性,爭取鄉鎮政府、村支“兩委”支持,形成統一的行動目標。既要考慮學會的能力和實力,開展力所能及的服務;還要考慮鄉鎮政府的公務職能,滿足政府層面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需求;更要以“三農”為服務對象,滿足農民增產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需求。只有讓三者的基本訴求得到滿足,利益得到兼顧,形成信息互通、行動互補、價值互惠的共同體,學會助力鄉村振興才有可持續性。

2.4.2 農業科技傳播的方式存在局限性科普作品創作手法單一,缺乏話題生活化、表達通俗化、畫面趣味化的科普作品,缺乏制作農業科技傳播作品的專業人員。一項新技術傳播,農民必須經過知悉、接收、決策、證實的過程,而目前留村農民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為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面對表達嚴謹、專業術語多的技術服務資料,農民看不懂,聽不懂。從科技工作者手中的技術資料到被農民接收的科普知識還有很長的“消化過程”。

2.4.3 農業科技示范模式存在局限性缺乏適合農民操作的農業技術標準。通過建立區域代表性強、鏈條完整、產業特色明顯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強化科技的集成和顯示,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產生“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這種模式目前是比較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方式。但是在示范完成以后,由于大部分農戶缺少資金補貼和政策扶持,很難完全復制樣本,只能簡單模仿,單家獨戶的種植、養殖很難實現標準化生產,不利于新技術的產業化。

2.4.4 農村“工匠型”人才培養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在基層培養一批有專業、懂技術的農技人員,通過他們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省級社會組織的專家大部分有很重的工作任務,到農村以技術指導為主,定基調,把方向,提建議,還要靠懂專業的基層農技人員將先進的農業技術落地。

3 社會組織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傳播發展建議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的重點難點在“三農”,潛力后勁亦在“三農”。社會組織有責任與義務參與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來,為社會組織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傳播,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3.1 根據社會組織的特點發揮其人才優勢、技術優勢

明確社會組織在服務“三農”及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定位,以技術助力作為重點,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為目標,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等公益活動。更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提供精準權威的農業農村科技知識資源、知識服務、專題培訓、公益講座、專家答疑等服務;由科協牽頭聚集社會組織中的優勢資源,組織農業、媒體制作、文化出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制作精品科普作品,創新科普服務提供機制與方式,打造引人入勝的網絡視頻、電視廣播節目、動漫、圖書等科普精品。

3.2 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不同類型農業科技服務站

社會組織是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主體之一,具備靈活性、專業性、多樣性等優勢。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原則,引導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專長優勢,開展專業化、個性化特色活動;以需求導向、項目推動為原則,政府搭建項目對接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監管項目落地實施。

3.3 依托農學會系統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

探索省、市、縣三級社會組織聯動,依托農學會系統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農民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力量,著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不僅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加強農業科技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措施[4]。建議省級學會加強與市、縣級學會的交流,推動形成學會系統謀事干事成事合力。比如:省農學會設立“田秀才”人才培養項目,出資金同時擔任技術指導,委托地方農學會在當地組織實施;一個項目針對一個產業做技術培訓,持續1到2 年,基層學會專家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無償將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做到發揮省、市、縣三級農學會的聯動作用,以“大專家帶小專家、小專家輻射帶農戶”的“兩帶兩促”傳播模式,推動了農村科技傳播工作服務向實效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

農業科技傳播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科技媒體傳播、信息傳播方面,通過“中國知網”檢索,2017 年至今發表的與“農業科技傳播”相關文章31 篇,其中與媒體、信息傳播相關的文章占50%,沒有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科技傳播方面的文章。由此看出,湖南省農學會作為社會組織參與到農業科技傳播中來,探索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對創新工作方法、探索科技傳播新途徑具有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服務站湖南省學會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
愛上寫信的大樹
黨的100年
翠苑一區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正式揭牌
幫你加油
幫你加油
學會分享
學會分享
學會尊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