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22-10-13 12:54吳神群李玉壬陳春鳳楊慧楊曉萍
關鍵詞:桿菌屬兒茶素茶多酚

吳神群,李玉壬,陳春鳳,楊慧,楊曉萍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武漢430070

腸道微生物區系穩態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肥胖、糖尿病、抑郁癥等健康問題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1],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來改善人體健康的相關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利用茶多酚調節腸道菌群,進而預防和治療肥胖、抑郁癥、炎癥等癥狀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2]。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只涉及腸道微生物區系對茶多酚的代謝或茶多酚對腸道微生物的調節作用,極少有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報道,關于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促進人體健康的機制尚不清楚。本文通過綜述腸道微生物對茶多酚的代謝、茶多酚對腸道微生物的調節,以及兩者間相互作用對機體的有益效應,來闡述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間的關系,旨在為茶多酚-腸道微生物的雙向作用對人體健康的改善研究提供參考。

1 茶多酚在體內的吸收

1.1 茶多酚在體內的吸收過程

茶多酚是茶葉的主要功能成分之一,約占茶葉干質量的18%~36%;兒茶素類是茶多酚的主體成分,約占茶多酚總量70%~80%。由于分子結構的不同,兒茶素又可分為表兒茶素(epicatechin,EC)、表沒食子兒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catechin-3-gallate,ECG)和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4種(圖1)。

多酚在胃部僅被低程度吸收,少部分在小腸被吸收;腸道吸收多酚的方式主要有主動轉運和被動擴散2 種,以被動擴散為主。例如腸道主要通過被動擴散吸收兒茶素類物質,這是因為兒茶素類物質含羥基較多,無法通過脂質雙層,但可經腸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被優先吸收進入血液[3]。吸收的兒茶素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再代謝,也可通過多藥耐藥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2,MRP2)從肝細胞外排到膽汁,再進入腸道[4]。

1.2 茶多酚在體內吸收程度的影響因素

茶多酚在體內的的吸收程度受到分子質量和結構、機體生理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人在飲用綠茶后尿液中EGCG 和ECG 及其結合物占兒茶素攝入量的11.4%,而EGC 和EC 排泄量為28.5%[5],這說明酯型兒茶素和非酯型兒茶素的比例會影響茶多酚在體內的吸收程度。大鼠灌胃700 mg/kg 茶多酚試驗進一步證明機體對茶多酚吸收存在差異,EC、EGC、ECG和EGCG 在血漿中濃度達到峰值的時間、血藥濃度峰值和半衰期均存在差異,其中EGCG 的血藥濃度最高,為4.92 μg/m?[6],說明此質量濃度下大鼠對EGCG 的吸收程度最好。機體的生理狀態也會影響其對茶多酚的吸收程度。給予茶多酚處理10 d 后,采用?C-Q-TOF-MS 系統檢測肥胖大鼠血清和糞便中茶多酚化合物的含量,結果表明肥胖大鼠血漿中的EGCG 和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的濃度顯著低于正常大鼠,而EGCG、GCG、ECG的排泄量顯著升高[7]。

1.3 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

大鼠口服4 種兒茶素的生物利用度均小于10%[8],造成茶多酚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是MRP2的外排機制。研究表明,添加MRP2的抑制劑MK-571 可以顯著增加EGCG 在Caco-2 細胞上的攝取,降低EGCG 的外排,使表觀滲透系數PappB?-AP/PappAP-B?從3.36降到0.88[9],這可能是添加胡椒堿可以增加茶多酚生物利用度的原因。提高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是茶多酚在醫藥應用領域必須攻克的難題?,F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多組分給藥比EGCG單獨給藥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多組分給藥可將EGCG的生物利用度從1.34%提高到9.24%~14.3%,并延長t1/2時間[8];此外,茶多酚與乳蛋白的結合、將兒茶素包裹在納米顆粒中都可以提高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10]。

2 腸道微生物對茶多酚的代謝

2.1 茶多酚在體內代謝的過程

茶湯或茶粉在體內經過口腔、胃和腸道消化后可將4 種兒茶素逐漸釋放出來,釋放量達40%~70%,被釋放出的物質經消化道進行降解,其中EGCG 和ECG 經消化后降解產生聚酯型兒茶素A、D 及P-2[11]。釋放和降解的物質以及未被消化的茶多酚經代謝酶和腸道微生物的作用進一步轉化為生物活性代謝物被吸收利用。代謝酶主要存在于腸道和肝臟中,已報道的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和硫酸基轉移酶,可對茶多酚進行甲基化、醛酸化和磺酸化修飾[12]。這些經腸-肝循環和酶修飾產生的Ⅰ型代謝物(內酯、酚酸等)和Ⅱ型代謝產物(葡萄醛酸鹽和硫酸鹽等)被排放進入結腸,經結腸微生物進一步降解成小分子物質,然后通過門靜脈再次到達肝臟或進入體循環發揮各項生理功能[13]。

2.2 腸道微生物對茶多酚的降解

研究表明攝入的多酚90%~95%會直接到達大腸(結腸)后被微生物降解[14],可見腸道微生物在茶多酚的分解代謝中起非常關鍵的作用。腸道微生物類群豐富,其中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構成腸道菌群的主要成員(占總數90%以上),但只有少部分腸道微生物催化酚類代謝及其分解代謝途徑被證實,如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擬桿菌屬(Bacteroides)等[15]。

腸道微生物分泌的水解酶、氧化還原酶、裂解酶等可以通過水解、裂解、脫甲基化等反應將未被消化的茶多酚降解成簡單的小分子物質[16],如PVAs 和PV?s 等[17],降解的物質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在身體各部位發揮生理功能。采用UHP?C-Q-Orbitrap-MS 研究EGCG 在人體腸道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謝過程,結果表明,EGCG 經過連續酯解、C 環開環、A 環裂解等反應,迅速降解為4-苯丁酸和3-(3′,4′-二羥基苯基)丙酸等系列代謝物[18],而參與這些反應的酶很可能是微生物酯酶、脫羥基酶和脫羧酶。為研究分解茶多酚的具體菌株和分解途徑,必須對腸道微生物進行分離和鑒定。從人體腸道微生物中分離的菌株Eggerthellasp.CAT-1 和Eubacteriumsp.Strain SDG-2可以將(+)-兒茶素(2R,3S)和(—)-表兒茶素(2R,3R)的C-環裂解和B 環脫羥基,得到1,3-二苯基丙-2-醇衍生物[19-20],可見腸道微生物對兒茶素的裂解主要集中在C環上,對B環則進行脫羥基化。此外,有些腸道微生物還可水解茶多酚的酯鍵。植物乳桿菌299v 可將TF-3,3′-雙沒食子酸轉化為TF-3-沒食子酸或TF-3′-沒食子酸[21]。

腸道微生物對茶多酚的降解受到茶多酚結構組成、菌群種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定降解菌對(+)-兒茶素和(—)-表兒茶素的降解速率對比結果顯示,Eggerthella lentarK3對兩者的C環裂解產物相同,但(+)-兒茶素的裂解速率是(—)-表兒茶素的5 倍[22]。茶多酚的立體構象會限制腸道微生物對C環的裂解。盡管聚酯型兒茶素A和EGCG 都有相似的黃烷-3-醇骨架,但聚酯型兒茶素A與腸道微生物共孵育的樣品中并未檢測到C環的裂解產物[23]。不同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存在差異,這會影響茶多酚代謝產物的種類和代謝速率,采用?C-TQ-MS和?C-TOF-MS對(—)-EC與24名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共培養的代謝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發現其代謝產物(如3,4-diHPV等)的類型和水平都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24]。

2.3 茶多酚降解產物的生物活性

腸道微生物將茶多酚轉化成簡單的酚酸類物質后,不僅提高了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還增加了生物活性。有研究表明,經腸道微生物降解后的代謝產物更易被吸收和利用,如黃烷-3-醇經結腸微生物降解后生物利用度提高到62%[25]。已報道的茶多酚降解產物,如苯基-γ-戊內酯可保護棕色脂肪細胞免受氧化應激,PVAs 和PV?s 可改善炎癥、尿路感染、增加神經細胞軸突數目和長度等[26]。體外研究也證明了兒茶素和表兒茶素的C-環裂解產物,即具有3′,4'-二羥基化結構的代謝產物均有較高的抗氧化活性,尤其是3,4-二羥基苯基-2-醇,其DPPH 測定的EC50值為5.97 μmol/?,是兒茶素的2 倍、表兒茶素的1.8倍[27]。腸道微生物還可通過促進EGCG和茶黃素的氧化和胺化作用產生代謝物,清除碳水化合物、脂質及氨基酸氧化產生的活性羰基化合物(人體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28-29]。不同結構的茶多酚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能夠轉化成相同或相似的代謝產物,這可能是茶多酚結構不同但功能相同的原因[30]。

3 茶多酚對腸道菌群的調節

3.1 人體腸道微生物

腸道微生物可以分解膳食纖維,并代謝產生更加多樣化的代謝產物,在調節宿主消化吸收、免疫應答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31]。按照生理功能可將腸道菌群劃分為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主要益生菌有:乳桿菌屬、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雙歧桿菌屬等23 個屬的乳酸菌以及普氏棲糞桿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其中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調節免疫、抗腫瘤、抑制肥胖、緩解炎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型的益生菌[32]。有害菌可以產生?PS等內毒素,進而引起慢性腸炎、直腸癌等疾病,如脫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腸道沙門菌(Salmonella enterica)。中性菌具有兩面性,只有在有害菌數量增多時,中性菌才會轉變成致病菌,如腸球菌(Enterococcus)。腸道微生物在人體中的作用表明其可作為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潛在靶點。

3.2 茶多酚調節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豐度

1)增加腸道有益菌豐度。飲食方式、運動等因素都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而茶多酚的攝入可以影響腸道菌群的生長和代謝,進而調節菌群。經青磚茶提取物處理后,小鼠腸道內的腸桿菌(Enterobacteria)數量減少14.69%、腸球菌減少8.69%,乳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的數量分別增加10.47%和7.53%[33]。與此類似,Yuan 等[34]的臨床研究表明健康人連續飲用綠茶提取物(400 m?/d)2 周后,α 多樣性指數顯著升高,同時誘導短鏈脂肪酸產生菌,如毛螺菌科(?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雙歧桿菌的生長,其中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乙酸、丙酸和丁酸與宿主的膽固醇代謝、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和炎癥等密切相關[35],在促進人體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重塑腸道菌群。茶多酚可以重塑因高脂飲食等導致的腸道菌群紊亂,從而降低肥胖、癌癥、糖尿病和炎癥等疾病的發生。研究表明,茶多酚處理可顯著降低因高脂飲食升高的α多樣性指數,說明茶多酚可以重塑腸道菌群的結構;經體外試驗進一步驗證,茶多酚添加可顯著降低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比例,促進擬桿菌屬和梭桿菌屬(Fusobacterium),抑制腸道炎癥致病菌Lachnoclostridium和巨單胞菌屬(Megamonas)的生長[36]。對小鼠各腸段菌群檢測結果進行α和β 多樣性分析發現,茶多酚還可顯著緩解因抗生素處理導致的腸道菌群豐度和多樣性下降,顯著提高乳桿菌屬、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布勞特菌屬(Blautia)、羅斯菌屬(Roseburia)等有益菌的相對豐度,其中擬桿菌屬相對豐度增加18.6%[37-38]。有益菌豐度增加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構建健康的腸道菌群組成,形成良性循環,對促進宿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氧化后的茶多酚對腸道菌群的調節能力不變,但菌群種類和調節程度發生了改變。研究表明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都具有調控狄氏副擬桿菌(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雙歧桿菌屬、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等腸道菌群的能力[39],但僅茶多酚可以富集與降血糖相關的腸道微生物,而茶黃素不能富集這類菌群[40]。在調節程度上,氧化程度越深調節效果可能越明顯,如熟普洱比生普洱在調節擬桿菌屬、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等菌群上具有更好的效果[41]。

3)茶多酚對腸道菌群調節的局限性。茶多酚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茶多酚在調節腸道菌群中顯示出了明顯的個體差異,EGCG和白藜蘆醇組合可顯著降低肥胖男性的擬桿菌門和普氏棲糞桿菌的相對豐度,但對女性沒有影響[42]。10 名平常不喝茶的健康志愿者連續10 d 每天飲用約1 000 m?的綠茶,僅8 名受試者的雙歧桿菌比例增加,其中1名受試者的擬桿菌比例增加了6倍[43]。對于同一菌群而言,不同的茶多酚組分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研究發現,0.8%EGCG 處理增加了與直腸癌相關的消化鏈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細菌的豐度[44],這與綠茶多酚處理的結果截然相反[45]。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個體差異的問題,同時還要明確不同結構的茶多酚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以及具體的調節程度和范圍。

4 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對宿主健康的影響

4.1 降血脂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為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在肝臟中積累會引起簡單脂肪變性,誘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微生物在非酒精性肝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茶多酚的攝入可增加乳酸菌的多樣性,抑制有害菌,如腐生葡萄球菌的生長,呈劑量依賴的方式減小肝臟脂肪變性[46]。綠茶多酚也可通過上調AMPK基因的表達,增加AMPK乙酰輔酶A羧化酶和SREBP-1c的磷酸化水平,使肝臟中TG含量從13.65 μmol/g降至9.05 μmol/g[47]。

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還具有良好的調節膽固醇代謝物膽汁酸(bile acid,BAs)的作用,且這種效果是由腸道微生物介導的。茶褐素對膽固醇代謝的影響研究發現,225 mg/(kg·d)茶褐素處理可以抑制小鼠和人體內與膽鹽酸水解酶活性相關的微生物生長,增加回腸中結合態BAs 的水平,抑制腸道FXRFGF15 信號通路,使BAs 的肝臟產生和糞便排泄量增加,從而降低肝臟TC含量[48]。茶多酚除促進BAs生成外,還可降低BAs 的再吸收,0.32%EGCG 可提高膽固醇7α-羧化酶(提高5.6 倍)、HMG-CoA 還原酶、低密度脂蛋白受體mRNA表達水平,降低BAs的再吸收,糞便總BAs 排泄量增加1.5 倍,使腸道BAs水平降低[49]??梢姴瓒喾油ㄟ^調節相關菌群種類和豐度降低體內TG 和TC 的水平以達到降血脂的目的,從而預防高脂血癥、肝硬化等疾病的發生。

4.2 減少脂肪的堆積

腸道微生物與脂肪代謝密切相關。已有研究[50]表明,厚壁菌門與體質量增加有關,而擬桿菌門則相反;副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CNCM I-4270)、鼠李糖乳桿菌(L.rhamnosusI-3690)等乳酸菌和雙歧桿菌屬特定菌種的攝入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如AMPK、PPARα、SREBP-1c、SREBP-2和CPT-1等,這些基因的表達量關系著脂質的吸收、脂肪的生成和氧化。

茶多酚可以通過改變特定菌群的組成和相關基因的表達,抑制脂肪的生成,促進脂肪氧化,調節宿主能量代謝,達到減少脂肪堆積的目的,進而改善肥胖及其并發癥。紅茶多酚處理可以誘導盲腸厚壁菌門減少和擬桿菌門增加,同時在屬水平上降低與體質量呈正相關的雙歧桿菌屬、布勞特菌屬、布蘭特菌屬(Bryantella)等菌群的比例,提高AMPK 磷酸化水平,調節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51],刺激脂肪的氧化和分解,抑制脂肪細胞中的脂肪堆積[52]。通過調節宿主能量轉換也可減少脂肪積累,經16S rRNA 基因測序、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和KEGG 推斷分析,可以得出茶多酚通過增加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和擬桿菌科等有益微生物,促進腸道微生物的線粒體TCA循環和尿素循環來增加能量轉換[53],從而加快脂肪的消耗,減少脂肪積累量。

4.3 維持腸道屏障完整

1)破壞腸道屏障的因素。腸道菌群的改變是破壞腸道屏障的誘因。慢性腸炎患者的厚壁菌門豐度大幅下降,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的比例上升,產氣莢膜菌、脫硫弧菌等有害菌數量增加,直接破壞了腸上皮緊密連接蛋白,導致腸道屏障被破壞,免疫系統紊亂,促炎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1β)等大量產生,引起炎癥反應[54]。腸道微生物還可以產生和響應氧化還原信號(主要為ROS),而氧化還原信號是宿主免疫和腸道微生物串擾的關鍵調控因子,過量的ROS 會破壞腸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55]。

2)維持腸道屏障完整的途徑。茶多酚作為一種很好的調節劑,可以通過增加有益菌的數量、降低致病菌的豐度來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進而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已有研究表明綠茶多酚的攝入可以降低擬桿菌門和梭桿菌屬的豐度,增加厚壁菌門的豐度,降低炎性因子I?-6、TNF-α 和I?-1β 的表達,抑制炎癥信號通路toll 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R4)的誘導水平,使腸細胞壁得到修復[56]。其中厚壁菌門的普氏棲糞桿菌可以產生抗炎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SCFAs),是治療炎癥的關鍵菌之一??诜﨓GCG 也可以通過豐富SCFAs 產生菌達到同樣的效果[57]。腸道緊密連接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是腸道機械屏障的主要結構基礎,用2%的綠茶多酚處理C57B?/6J 雄性小鼠,可以提高小鼠腸道緊密連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 和ZO-1)mRNA 的表達水平,進而維持正常的細胞旁路通透性,防止有毒物質入侵機體,達到預防炎癥的目的[58]。

降低腸道氧化應激狀態也是維持腸道屏障完整的有效途徑。毛螺菌科、擬桿菌屬、另枝菌屬(Alistipes)和糞桿菌屬(Faecalibaculum)等菌群是腸道氧化還原狀態的生物標志物,與ROS的產生有關,對盲腸細菌進行16S rRNA 基因測序并采用?EfSe 和CCA分析茶多酚、腸道微生物和腸道氧化應激狀態的關系,得出茶多酚的攝入可以調節相關菌群的組成,進而降低腸道氧化應激狀態[59]。免疫系統的相對穩定意味著腸道氧化應激狀態得到減輕,炎癥產生通路被阻斷。?iu 等[60]研究結果表明,EGCG 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譜和回腸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來改善代謝紊亂,而回腸中表達的基因,尤其是Ighvs、C2、Iftm1、pigR和Anpep,可能在協調小鼠腸道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茶多酚對機體的直接作用以及通過腸道微生物的間接作用共同維持了腸道屏障完整,進而預防炎癥的產生。

4.4 保護神經系統

腸道微生物通過合成和分泌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代謝色氨酸、產生SCFAs,來調節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誘發大腦功能改變,從而影響腸道分泌等功能,形成腸-腦軸雙向作用。人體的某些代謝性疾病是由于晝夜節律紊亂引起的,而腸道菌群和下丘腦均存在晝夜節律振蕩,從腸-腦軸角度利用茶多酚調節晝夜節律相關疾病成為未來研究的新方向[61]。

微生物-腸-腦軸功能障礙是抑郁癥等精神障礙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揭示精神分裂癥的嚴重程度與琥珀酸弧菌屬(Succinivibrio)的豐度呈正相關,與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的呈負相關[62]。EGCG 通過調節NF-κB 和STAT3 信號通路減輕下丘腦炎癥和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激活,進而改善能量代謝紊亂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63]。40 mg/(kg·d)的茶多酚給藥后可以顯著提高小鼠因抑郁癥而降低的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同時小鼠強迫游泳靜置時間從88 s 縮短至48 s,懸尾靜置時間從107 s 縮短至62 s[64],表明茶多酚對抑郁癥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5 其他有益影響

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還可以產生多種有益的影響。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糞便細菌進行16S rRNA 基因測序和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現,飲用普洱茶粉可以改變與G?P-1、G?P-2、SCFAs相關的15 個菌屬豐度,增加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進而治療糖尿?。?5]。2%氧化型茶多酚增加了老年大鼠腸道微生物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促使機體新陳代謝加快;同時還顯著降低ABC 轉運系統ATP 結合蛋白和染色質分割蛋白的含量,其中ABC轉運體是動脈粥樣硬化、惡性腫瘤等疾病防治的重要靶點[66],這提示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作用對維持衰老個體的健康狀況也有益處。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否還產生其他有益影響,有待后續深入研究。

4.6 茶多酚的安全性

盡管茶多酚對健康有諸多好處,但高劑量攝入可能會對機體造成毒害。已有報道表明大鼠口服2 000 mg/kg 的EGCG 制劑會致死,但口服劑量為200 mg/kg 的EGCG 對大鼠無毒性[67]。此外,高劑量的茶多酚也可能對機體的發育和繁殖產生不利影響,10 mg/m?的綠茶多酚會損害腹黑果蠅的發育和繁殖,雌性后代的數量減少、生殖器官萎縮,但雄性沒有受到影響[68]。由于多酚在人體和果蠅體內的代謝機制和生物利用度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很難就其對人體的影響得出直接結論。臨床試驗利用1 200 mg/d EGCG 對30 名代謝綜合征患者進行為期36 個月的治療,只有1 名患者因轉氨酶升高而停止治療[69],這說明1 200 mg/d 的EGCG 劑量對人體總體上是安全的,并不會對肝臟造成毒害。

綜上,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機制如圖2所示。

5 總結與展望

茶多酚的攝入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反之腸道微生物可以降解茶多酚并產生多種活性代謝產物,這種雙向作用在維持腸道屏障、降低氧化應激、調節脂質代謝、增強免疫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肥胖及其并發癥、炎癥和抑郁癥等疾病,改善宿主健康狀況。

鑒于目前對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大多在體外和動物模型中進行,未運用在臨床上,今后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明確茶多酚與腸道微生物的因果關系,明確哪些是茶多酚的直接效應,哪些是腸道微生物的介導效應;二是明確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的有效調節劑量范圍及對具體菌群的調節程度,重視個體差異帶來的影響,制定針對個體的有效給藥方案;三是明確產生活性代謝產物的菌株以及具體產生途徑,以便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疾病。

猜你喜歡
桿菌屬兒茶素茶多酚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妊娠期再發性念珠菌性陰道炎患者的陰道菌群多樣性研究
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茶葉中的兒茶素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
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清miR-181a-5p和miR-126表達水平及其與腸道菌群相關性的研究
喝多少綠茶才有健康效應
每天至少喝3杯綠茶才有健康效應
HPLC法評價儲存溫度對茶葉中3種兒茶素含量的影響
喝茶能刮油減肥?
茶多酚真能祛斑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