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影響

2022-10-13 07:00唐艷紅
農村科學實驗 2022年20期
關鍵詞:補償文明政策

唐艷紅

(貴州省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農民作為第一產業農業的從業主體,是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事業的中流砥柱,農民生態文明觀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性成效的重要觀測點。生態補獎政策是由政府倡導推行的一種環境經濟政策,它通過補獎的方式給予經濟活動正外部效應實施群體(生態環境保護者)一定的經濟補償,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者的經濟收入和生態環保積極性,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與綠色財政、環境資源價格、綠色金融稅收和環境權益等政策構成了中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它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推行幾十年以來,目前已在農業產業中形成農林牧副漁全覆蓋的補獎格局,在農民生態文明觀構建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受體制機制等配套措施不成熟、不完善的影響,它的這種積極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進一步研究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影響,對推動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有效固化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農民生態文明觀解讀

關于生態文明觀,單保慶認為生態文明觀是指人類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在其指導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是一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藍慶新認為生態文明觀包括生態文明哲學觀、歷史觀、經濟觀、政治觀、文化觀、社會觀。宋錫輝提出了包含“生態文明的信息和知識、生態文明的倫理和審美、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意識和生態文明的行為選擇”4個指標的公民生態文明觀測評體系。處在社會經濟轉型的農民應具備什么樣的生態文明觀呢?目前小農經濟主體仍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同時這一群體趨向老齡化。面對農民保守、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局限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筆者認為將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實踐觀有機融合的生態文明觀念作為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內容要素更為合理,其中,生態價值觀包括農民對生態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認知;生態倫理觀包含農民對待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態度、審美取向和責任意識;生態實踐觀包含指導農民進行綠色、科學生產生活活動思想觀念。

生態補獎政策是國家和政府倡導實施的正向激勵政策,主要由政府部門積極組織實施,采取自上而下發放補償金和獎金的方式給予生態保護者以激勵。刺激—反應理論認為外部刺激是個體采取行為的關鍵因素。這一政策充分凸顯了政策的階級利益的觀念化、主體化、實踐化的實質,該政策推廣實施于廣大農民,意在維護作為工農聯盟主體的農民利益,國家和政府權威的加入,增加了農民對政策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從而強化了農民的生態文明觀念?;谏鷳B補獎政策的正向性,它對作為其政策對象的農民的生態文明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影響的分析評價

通過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認知度、滿意度、執行力度和期望度四個響應維度(見圖1),可有效觀測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影響力度。

圖1 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影響結構圖

2.1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認知度低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認知度包括對政策的了解程度、重要性的認知。從相關訪談來看,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認知度較低,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農民領取的補貼種類繁多,容易將生態補獎類別與一般農業補貼混淆,分不清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與2004年以來農民領取的農業“三項”補貼、2016年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民領取補貼時只是感知到現在國家政策好了,很少去關注發的“什么錢”;第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生態補獎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如:地方政府執行發放補獎資金的同時,鮮少對“為什么要發放生態補獎資金?”做出宣傳性解釋。如杜婭茹調研指出,大部分牧戶僅停留在知道國家有草原生態補獎政策這一層面上,對政策具體內容知之甚少。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了解較少導致補獎政策 “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未深入農民心中,直接影響了農民按政策要求開展生態實踐活動的力度。

2.2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滿意度不高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滿意度不高主要體現在農民普遍認為補償力度不夠、補償政策不穩定、補償方式太單一等。農民對生態補償標準不滿意,在對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滿意度調研中由于補獎政策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轉變及入不敷出的成本效應,接近半數的牧戶對政策的補償標準是持“不滿意”的態度;對補償方式不滿,由于生態補獎資金大部分源于地方財政,造成補獎資金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在生產受限條件下,造成農民對補獎政策實施的不滿;再次,1992年國務院批轉《國家體改委關于一九九二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的通知》以來,生態補獎一直采用資金補獎的傳統方式,在市場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社會背景下,農民知識受限和物價漲幅的影響,補獎金額難以支撐產業轉型的困境,農民迫切需要以科技實物和技術信息的方式作為生態補償方式。綜上,由于農民存在對生態補獎政策的不滿,影響了農民生態生產行為,未能更好影響農民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實踐觀。

2.3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強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強,一是表現為執行生態補獎政策的意愿不強,二是對生態補獎政策的執行“保持”力不足,生態補獎政策的目的是讓生態環境休養生息,恢復其原有的生產力,一般都具有一定時期的執行期限,少則1-2年,多則幾十年。從經濟學理論角度出發,行為主體是“與道德無關的計算者”,只有當行為主體察覺到處罰以及被處罰的貼現值大于執行環境政策的成本時,或者行為主體察覺到執行環境政策被獎勵的收益貼現值大于執行環境政策的成本時,行為主體才會遵循環境政策。有學者研究指出,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對農戶家庭總收入具有正向影響但并不顯著,所以由于生態補獎標準低和生態補償的配套措施不完善(農民增收的措施:科技富農、農產品質量提升、收入轉型不到位),造成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給農民的生計和農村社會治理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出現農民執行生態補獎政策成本大于補償額度現象,加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就造成部分地區的農民不愿保持生態補獎政策的長久執行力,未能更好推動農民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倫理觀和實踐觀。

2.4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未來期望度不高

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期望度體現在農民對新的生態補獎政策出臺期望值的高低。生態補獎政策總體上取得了農民增收和生態保護雙贏的目標。但在實際調研采訪中,農民對是否支持繼續實施仍持“不置可否”的態度,是否實施無關緊要。鄱陽湖濕地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被問及如果以后有更多的生態補償項目出臺,是否會參與時,45%的農戶表示會參與,而有53%的農戶則表示會視情況再定。大多數農民表現出的這種“無所謂”或“觀望”的態度,從側面反映了農民還沒有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仍把當前經濟利益放在首位,未從情感上形成對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倫理關懷,未將綠色生產生活行為作為習慣加以養成。

3.完善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生態文明觀影響的舉措

生態補獎政策是政府為調動人們生態環護積極性實施的積極性環境經濟政策,讓人們的生態環?!胺e極性”具備持久性應該成為政府經濟支出的終極價值目標。要使生態補獎政策對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產生實質性影響,還需要生態補獎政策自身的完善和其他配套政策的夾持。

3.1 完善生態補獎政策激勵措施,提升政策激勵性和執行力度

生態環境資源具有特殊的時空性,農民經濟水平和思想素質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變化,生態補獎政策應在堅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利益共享、獎懲互補和綠色發展等原則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完善,提高提高生態補獎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使激勵性補獎發揮生態保護的功能性作用。首先,依據補獎地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生態功能重要性程度及補獎地的文化傳統、農民經濟水平和生態意識水平制定生態補獎政策,切合農民需求的政策,才能更激勵人心;其次,完善生態補獎政策的利益驅動機制,在逐步提升補償標準的基礎上劃定補償標準范圍,分階段、分等級給予補獎資金,使補獎資金發揮資本聚集效應,刺激農民對補獎政策的響應度;最后,改革補獎方式,由單一補償向多元補償方式轉變,如: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良農產品品種和科技知識、農業科普參觀旅游學習的機會、享受貸款利率優惠和醫療費用額度減免等優惠,進一步增強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響應度。提升農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從而逐漸使農民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3.2 制定生態補獎政策及關聯信息宣傳前置制度,提升政策認知度、認同度

21世紀信息技術時代,信息大爆炸,信息速遞成功與否決定了相關事項的成敗。由此,制定政策宣傳前置制度是政策有效實施的關鍵。制定生態補獎宣傳制度,對宣傳時間、對象、內容、范圍、手段、成果進行明確界定。特別注意宣傳時間和宣傳的內容兩個點,一是宣傳開啟時間,生態補獎政策制定之時,就要確定宣傳時間,通過新聞媒介、政府機構等實施持續性的有組織的政策實施預熱宣傳;二是宣傳的內容,要加深農民對生態不獎政策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除了對生態補獎政策的內容、目的、意義宣傳外,還要對生態價值、生態與生命健康知識、生態環境問題知識、生態安全知識、生態經濟知識等進行科普宣傳,引發農民對生態獎補政策重要性的認知和認同。在宣傳模式上,針對現階段農民文化素養不高這一特殊性,最佳的方式是采用典型案例的方式宣傳,加深農民感同身受的認同感,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態文明自覺意識。

3.3 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為生態補獎政策提升農民生態文明觀提供適配性環境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之內,以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路徑,以經濟、生態及社會的可持續性相統一為原則,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經濟之路?,F階段受技術、資金及農民認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農村的生態經濟處在試點示范階段,小農經濟內卷化現象嚴重,未形成總體格局和常規農業形態,“生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石”還未被廣大農業經濟從業主體所認知和接受。著重發展生態農業,加大生態農業人才培養培育工作,開展生態科學和科技知識的普及;大力創新、推廣生態農業模式,促進生態農業模式簡單化、經濟化、大眾化;加強生態農業的監管督察力度,圍繞“人的健康安全”和“生態自然規律”做強生態農業的監管工作,增強農民主體的生態意識。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能有效提升農民對生態補獎政策的認知,為科學合理設計和開展生態補獎政策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使生態補獎政策更深入人心。所以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可為生態補獎政策提升農民生態文明觀提供大的適配性環境。

3.4 加強農民公民意識教育,提升農民生態獎補政策的執行力

發揮生態補獎政策保護環境最大效用,提升政策受眾

群體的執行力是核心舉措。農民作為生態補獎政策執行的最大群體,受2000多年小農經濟的影響,普遍存在“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形態,缺乏集體、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意識。公民意識教育包括主體、規則、公德意識教育等,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國家公民。生態文明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的,要求人們在協作、克制乃至犧牲中進行生產生活,要求人們對自然界索取有度,要求人類有“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幸福社會價值論指出:“幸福社會里人與自然界關系協調,自然環境受到保護,生態平衡,發展可持續?!标P注農民的公民意識教育,喚醒農民更深刻理解和捍衛幸福安康的生活,有計劃開展農民公民意識教育專項活動,提升農民的主體、規則、公德意識,塑造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主人翁意識。有助于提升農民生態補獎政策的執行力,加快農民生態文明觀的形成。

猜你喜歡
補償文明政策
政策
政策
請文明演繹
疫情下的補償式消費 引爆寵物氪金新時代
漫說文明
助企政策
政策
對不文明說“不”
解讀補償心理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