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病原菌來源及傳播路線研究

2022-10-14 11:36王清文左金鐘范曉培
現代農業科技 2022年19期
關鍵詞:越夏條銹病漢中市

張 康 王清文 鄭 點 左金鐘 范曉培

(漢中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陜西漢中 723000)

小麥是漢中市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4萬hm2左右,以漢麥5號、漢麥7號、川麥42、川麥43、綿陽31等為主栽品種,搭配種植西科麥4號、商高2號、綿麥48等品種。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傳播流行速度快,一般發病可導致小麥減產幅度超過30%,嚴重時甚至造成絕收[1-2]。漢中市地處陜西西南端,屬于西南冬麥區,為稻麥輪作區,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和發展[3-4]。由于毗鄰條銹病越夏區甘肅隴南,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和勉縣等西部麥區極易成為小麥條銹菌的侵染對象,每年發病早且極易擴散,是全國重要的小麥條銹病冬繁基地和橋梁紐帶,也是小麥條銹病源頭治理的重要地區。

近年來,漢中市小麥條銹病呈擴散蔓延態勢,影響了小麥產量及品質的提高。開展監測調查,研究小麥條銹病病原菌來源及傳播路線,準確掌握小麥條銹病發生規律,對開展科學防治和實現小麥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病原菌越夏試驗

漢中市壩區和海拔800 m以下的河谷川壩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氣溫在25℃以上,淺山丘陵區(海拔800~1 200 m)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溫度在22℃以上,均因溫度過高而無法滿足小麥條銹病病原菌的越夏要求;海拔1200 m以上的高山陰濕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氣溫在20℃以下,具備小麥條銹病病原菌越夏的溫度條件。因此,于2015—2020年連續6年先后在留壩縣、寧強縣海拔1 200~1 700 m 的地區,分別按 1 200、1 300、1 400、1 450、1 500、1 550、1 600、1 650、1 700 m 不同海拔高度在小麥收獲前建立越夏區觀測圃,種植小麥開展小麥條銹病病原菌越夏試驗。

1.2 小麥條銹病病原菌來源調查

條銹病病原菌比較公認的越夏區有五大片,分別為西北越夏區、川西北越夏區、云南越夏區、華北越夏區和新疆越夏區,其中西北越夏區是我國最重要的越夏區,隴南和隴東是關鍵地區。寧強縣、略陽縣均毗鄰隴南地區。為了明確隴南越夏菌源對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發生的具體影響,將2010—2020年隴南越夏菌源量(上年9月上旬平均病葉數)、隴南小麥秋苗病情(上年12月下旬病田率)與漢中市小麥秋苗病情(上年12月下旬病田率)、早春病情(3月上中旬病田率)及小麥條銹病發生程度在DPS數據處理系統上進行多變量相關分析。

1.3 傳播路線調查

為進一步明確漢中市秋苗菌源傳播路線,將甘肅省隴南市的文縣、武都區、成縣、康縣、徽縣,漢中市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漢臺區、南鄭區、洋縣及四川省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朝天區和綿陽市梓潼縣共15個縣(區)2010—2020年冬小麥條銹病始見期進行聚類分析。將原始數據進行中心化轉換處理后,采用卡方距離、類平均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數據用DPS數據處理系統處理。同時,基于聚類分析結果,2015年在漢中市靠近隴南相關區域全面種植抗病品種,并進行三唑酮藥劑拌種,觀察該地區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漢中小麥條銹病病原菌越夏情況

試驗結果表明,在人工播種情況下,觀測圃小麥條銹病病原菌未見越夏。由于退耕還林,高海拔地區的耕地減少,小麥種植面積極小,收獲期為6月底至7月初,田間自生麥苗數量少且在9月底老熟,在自然條件下,因寄主作物不能有效銜接而無法完成侵染循環。由此推測,在自然情況下小麥條銹病病原菌在漢中市不能越夏。

2.2 病原菌來源

表1為2010—2020年隴南地區與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由表2可知,隴南越夏菌源量與漢中秋苗病田率、早春病田率成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漢中發生程度相關性不顯著;隴南秋苗病田率與漢中市秋苗病田率成顯著正相關關系,與漢中早春病田率、發生程度相關性不顯著。通過相關性分析,可以明確隴南條銹病菌源對漢中小麥秋苗發病有較大的影響,秋苗菌源應來自隴南,而春季菌源主要來自本地秋苗菌源。

表1 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

表2 各因子間相關系數

2.3 傳播路線

由圖1可知,通過聚類分析,可將小麥條銹病發病時間分為5類:第一類為隴南市文縣和武都區,均為小麥條銹病核心越夏區,秋苗見病最早,一般在10月下旬可見發??;第二類為廣元市劍閣縣、綿陽市梓潼縣,是歷年四川小麥秋苗見病最早的縣,一般在11月上中旬可見發??;第三類為漢中市寧強縣、廣元市青川縣和朝天區,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可見發??;第四類為漢中市略陽縣和勉縣,一般在12月上中旬或早春發??;第五類為隴南市成縣、康縣、徽縣,漢中市漢臺區、南鄭區和洋縣,多在春季見病。從發病時間分析可知,隴南菌源首先傳入寧強縣,多數年份可直接傳入略陽縣和勉縣,較少年份可直接傳入漢中市中東部麥區。隴南市成縣、康縣與徽縣小麥條銹病的發生與漢中市關系較小。

圖1 小麥條銹病發病始見期聚類分析

由圖2可知,一般年份略陽縣和勉縣發病時間早于成縣、康縣等。多年來,寧強縣與廣元市接壤的南部麥區小麥條銹病發生輕,而與隴南接壤的西北部麥區小麥條銹病發生重,是漢中市常年條銹病發生最早和最重的地區。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隴南菌源傳入漢中麥區的主要傳播路線為文縣—寧強線。多年調查結果表明,漢中市春季菌源的傳播路線為由西向東傳播。

圖2 2019年小麥條銹病不同時期發生情況

2.4 防控策略

通過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明確小麥條銹病菌源基數和發生發展動態,按照陜西省確定的“壓西防東控流行”、分級分區防控和區域聯防的綜合防控策略,選用抗病性優良品種,優化和調整種植模式,縮短小麥種植周期,避免為小麥條銹病侵染和流行提供時間和空間。此外,應重視田間管護,科學合理用藥,播種前采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藥劑拌種,達到減輕和推遲秋苗發病的目的;在拔節前后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在小麥成熟期間開展全面普防,此時條銹病發生與蔓延速度很快,使用戊唑醇、己唑醇等藥劑噴防,以進一步壓低菌源基數,減少菌源擴散,且結合小麥“一噴三防”效果更佳。

3 結論與討論

漢中市是小麥條銹病常發區,是全國小麥條銹病中東部流行區系的重要紐帶[5]。因此,做好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監測防控工作,不僅能減輕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的危害,還能減輕東部地區防控壓力。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漢中市小麥條銹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來自隴南地區,本地春季菌源主要來源于本地秋苗,并由西向東傳播。漢中市小麥條銹病菌來源傳播路線為文縣—寧強線,這與謝水仙等[6]提出的隴南菌源傳入漢中市的康略線和隴南—廣元—寧強線不同。本研究結果可為適時開展防治、有效減少菌源傳播提供科學依據。然而,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品種更替、病原菌新小種不斷出現以及栽培管理措施變化等,小麥條銹病的持續監控和研究仍需加強,部分科學問題仍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越夏條銹病漢中市
小麥葉銹菌越夏與氣象因子相關性初步分析
主題黨日加上大數據——漢中市利用“黨建云”更新黨日形態
小麥條銹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基層治理呼喚“鎮級改革”——漢中市破解鎮級“虛化”問題的調查
小麥條銹病的防控技術
河南省小麥條銹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麥條銹病持續控制的策略
手指間的藤編 手心里的村民——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黨支部書記徐厚明
天使候補生
壩上高寒區大棚彩椒越夏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