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問題報道框架研究
——基于“中國新聞網”(2015—2020年)的文本挖掘*

2022-10-19 11:50周麗麗
關鍵詞:新聞媒體詞匯兒童

周麗麗

(蘇州科技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在勞動力遷移過程中,由于戶籍制度的影響,大量農民外出務工時會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生活,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隨之形成。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身心健康、教育學業和安全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為了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政府和社會展開了豐富多樣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同時,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群體也非常關注,進行了大量的報道。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以及政府和社會的關愛行動兩個方面。主流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問題的整體框架的報道一方面影響著社會公眾對留守兒童的態度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從政府到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總體認知態度和解決框架。因此,本文選取中國新聞網從2015年到2020年有關留守兒童的報道,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對這些報道呈現的留守兒童問題框架進行分析。

二、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問題報道的文獻回顧

對新聞媒體中的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目前大都集中于對留守兒童媒介形象的探討,研究者一般把新聞中留守兒童的形象分為三種,即正面形象、中性形象和負面形象。正面形象即在新聞中留守兒童展示出樂觀、成績好、懂事等正面的性格和行為特點。沖動易怒、怯懦被欺負、無助、暴戾野蠻等詞語則表達出負面的留守兒童形象。曹欽[1]對《中國青年報》中有關留守兒童的153個報道文本的內容分析表明新聞中的留守兒童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為主,報道較多涉及在政府和社會關注等方面。尹金鳳、陳童[2]通過對《南方周末》關于留守兒童的五十余篇新聞報道進行文本內容分析后,認為《南方周末》留守兒童的報道在2016年以前強調留守兒童的“問題”形象,而2016年后主要構建留守兒童的正面形象。王宇榮、項國雄[3]通過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2017年至2018年所刊發的留守兒童相關新聞報道以及網民的相關評論為研究材料,運用NLP技術對文本主題和情感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新聞媒體立體呈現了留守兒童形象,而且從新聞媒體的標題情感值來看,媒體網站對留守兒童報道總體偏正面。張璐璐[4]對《重慶日報》中有關留守兒童的130篇文本中的報道語氣、報道主題與留守兒童的媒介形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中留守兒童的媒介形象以中性和正面形象為主。

之前的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媒介研究中,大都是篩選了專門描寫留守兒童群體的文章進行留守兒童的形象分析。但是,新聞媒體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報道會涉及留守兒童,而且新聞的受眾也并不僅僅是通過集中描述留守兒童的文章來了解這一群體,而是在瀏覽各式各樣的新聞時對留守兒童問題形成整體的印象。新聞媒體中有關留守兒童的報道不僅僅集中在留守兒童的形象問題,現實中有關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愛解決措施也在新聞中占據了較多的篇幅。負面的留守兒童形象可能會激起社會公眾的焦慮情感,而不健全的問題解決方法也會影響公眾對留守兒童的態度。一個完整的、合理的留守兒童報道框架會使受眾形成對留守兒童的包容和同情的心態以及對這一群體未來發展的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同時,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框架也是對現實中留守兒童問題的反映和表達,對這一報道框架的分析可以為人們理解留守兒童問題提供合理的啟發和見解。

因此,本次研究從“中國新聞網”爬取了含有“留守兒童”一詞的報道文本進行文本挖掘分析。本次研究不僅會呈現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的形象,還會結合現有文獻在留守兒童問題上的研究成果,綜合分析新聞媒體中對留守兒童問題是如何表達的,以及這種表達對現實的映射。

三、研究設計與研究結果

(一)研究設計

因此,本次研究利用八爪魚爬蟲軟件從“中國新聞網”中爬取了從2015年1月1日到2020年6月15日含有“留守兒童”一詞的新聞文本。中國新聞網由中國新聞社主辦,屬于中央級重點和權威的網絡媒體,其新聞內容比較豐富,而且時效性強。本次共爬取了4 157篇新聞文章,總計879萬余字。

本次分析使用PYTHON語言進行文本挖掘分析。文本挖掘是指利用計算機處理技術從文本中抽取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這一技術能夠快速處理和分析大量的文本數據。本文首先對新聞文本進行預處理,即分詞、標注詞性、去除停用詞、統計詞頻,然后運用SCIKIT-LEARN庫中的LDA主題模型,對4 157多篇文章進行LDA主題分析。然后利用GENSIM庫中的WORD2VEC模型訓練詞向量,對“留守兒童”進行語義相關詞分析。最后用K-MEANS模型對含有“留守兒童”的句子進行聚類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本文力圖從整體展示主流新聞媒體建構的留守兒童問題的整體框架及其所映射的現實問題。

(二)研究結果

1.LDA主題模型分析

LDA主題模型是一種非監督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用來識別大規模文檔集中潛藏的主題信息。本文在分析過程中,首先運用百度詞法分析工具LAC對新聞報道進行分詞和詞性標注,然后將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篩選出來,去除停用詞,隨后將預處理完成的新聞報道利用LDA主題模型進行分析,共生成17個主題。在表1中,從每個主題的前20個主題關鍵詞中選取了12個具有明確意義的詞語來表達主題方向。

表1 LDA主題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

(1)主題1至主題6的內容表達的是在政府的頂層設計角度關注和幫助留守兒童的制度和政策,其中除了宏觀的一般制度外,還有財政預算、農村建設、農村扶貧、農村救助和教育政策等五個具體的政策視角,這些制度和政策中都涉及留守兒童的保護問題。

(2)主題7到主題10則是涉及面向留守兒童(但不限于留守兒童)具體問題的保護措施,包括監護問題、救助問題、安全問題和犯罪問題。

(3)主題11到主題13的新聞報道的是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公益活動,包括公益服務、支教、捐贈、建設圖書館等具體幫助行為。主題14則是政府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調查及結果的報道和相關評論。

(4)主題15到主題17的內容是對包括留守兒童等相關群體的一些生活形態的報道,包括父母的務工狀態、家庭生活以及學校相關問題。

2.WORD2VEC詞向量模型的語義相關詞分析

在進行語義相關詞分析時,首先用GENSIM中的WORD2VEC模型訓練詞向量,這些詞向量可用來計算余弦相似度,以此尋找與給定詞語語義比較相似的詞。在4 000多篇新聞報道中,與“留守兒童”有最高相似度的前五位詞語是(括號內為相似度,相似度取值范圍為0-1,值越高表示相似度越高):關愛(0.76)、留守(0.64)、父母(0.58)、兒童(0.57)、困境兒童(0.56)。表2中將與“留守兒童”相似度排名前100位的詞匯進行了分類,為了使分類更加清晰,相似度的高低順序已經被打亂。

表2 “留守兒童”的語義相關詞

上面詞匯共計92個,還有8個意義較寬泛的詞匯例如“兒童”“群體”“身邊”“得到”“社會”等沒有進行歸類。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

(1)在對留守兒童負面狀態描述的詞匯中,聚焦于匱乏類(無人、缺失、缺乏、缺少、缺位、孤獨、孤單)的詞匯是數量最多的;其次還有一些代表弱勢群體(如困境兒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孤兒)的詞匯。因為在新聞報道中,留守兒童與這些群體經常在一起出現,或者是留守兒童與這些群體具有相似的上下文,所以WORD2VEC中這些群體的詞匯的相似度會比較高。

(2)對留守兒童的正面描述的詞匯則是非常少的,僅有2個詞語,這也讓人懷疑“健康成長”和“快樂”可能只是表達人們的一種愿望和期待。

(3)在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和學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偏重于描述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隔代撫養,以及假期團聚的情景,在有限的學校方面的詞匯中,其重點仍然是在假期。這些都是對留守兒童生活狀態的關注。

(4)外界活動包括社會和政府面向留守兒童進行的公益行動,這一部分的詞語數量是最多的。其他詞匯則是涉及留守兒童某些狀態的中性詞匯,如“心理”“成長”等。

3.短文本的K-MEANS聚類分析

在LDA主題分析中本文對涉及留守兒童的文章進行了分析,但是在這些文章中涉及“留守兒童”的語句可能只是只言片語,篇幅極少,因此,這一分析可能并不能使我們對新聞中的“留守兒童”有一個較直觀的印象。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對“留守兒童”的前100個相似詞進行了分析,這種分析可以提供關于“留守兒童”的直接印象,但是可能因為太過微觀而無法縱覽全局。因此,在這一節中運用正則表達式從4 000余篇新聞報道中對含有“留守兒童”的句子進行篩選,然后對其中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查看在新聞中“留守兒童”具體指涉的場景。

經過篩選后含有“留守兒童”的句子共12 005句,共計近65萬字,經過JIEBA分詞、停用詞和詞頻過濾后,用WORD2VEC已訓練完成的詞向量來表示詞匯。最后將這些詞向量輸入到SCIKIT-LEARN中的K-MEANS模型中進行聚類分析,在各個類別中用前12個詞頻最高的詞匯來表示。表3中共列出17個分類,按照總詞數從高至低的順序對各類別進行了排序。此外還有3個分類共8個詞語,因其意義較小,故未列出。

表3 K-MEANS聚類分布

從表3可以看出,雖然沒有了LDA主題模型中的宏觀視角,但是這里的類別與留守兒童關系更加直接和緊密。

(1)總詞數最多的是“關愛”和“農村發展”兩個類別。其中“關愛”的關鍵詞較為宏觀和抽象,代表著我國面向留守兒童保護政策的定位和定性;“農村發展”“政府救助”“農村扶貧”這三類涵蓋了社會救助、公共服務、扶貧、產業發展等農村建設的部分領域。

(2)聚焦于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及其問題的類別分別是“心理問題”“意外事件”“犯罪問題”“家庭生活”“團圓”和“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所列類別中,除了“家庭生活”外,其他幾個類別中的詞語還包括政府或社會對留守兒童存在的相應問題的介入或建議,如“犯罪問題”和“意外事件”中就有一些表明政府部門介入的詞語。

(3)表達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公益行動的類別有“慈善”“陪伴與愛護”以及“藝術”“音樂”“體育”和“醫療”。

四、討論與結論

(一)多層次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架構與多領域的公益行動體系

在LDA主題分析和聚類分析中顯而易見的是,有關留守兒童的政策架構和公益行動的報道無論在篇數還是在詞匯數方面都是最多的,而留守兒童自身生活狀態的報道力度則小很多;在語義相關詞中,代表外界在留守兒童問題中介入和行動的詞匯則占將近三分之一的比例。這說明在留守兒童議題中新聞媒體將重點放在了政府和社會的積極作為上而非留守兒童群體本身。

新聞媒體中政府和社會的積極作為分為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政策和公益行動兩個方面。在LDA主題分析中,從主題1到主題10的各個主題內容來看,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政策架構較為清晰。在頂層設計層面(第1-6主題),除了宏觀的一般制度外,還有財政預算、農村建設、農村扶貧、農村救助和教育政策等五個具體的政策視角;在留守兒童具體問題的保護措施層面(第7-10主題),包括監護、救助、安全和犯罪等方面的措施。這一政策架構不僅包括政府已有的政策方案,還有政府的政策設計方向及相關人士的政策建議,例如針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問題,在2020年5月份既有文章報道最高法發布的7件依法嚴懲侵害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未成年人權益的典型案例[5];又有文章報道全國政協委員張韻聲在其提案中建議針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權益保護問題應“推進專業化、社會化建設,積極探索引入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專業人士、聯合公益企業、愛心人士和社區志愿者等方式參與或協助辦案,提高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專業化水平”[6]??梢钥闯鰪捻攲釉O計到具體措施,我國社會面向留守兒童的政策意識和政策行為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層次性的特征。

在本文的文本數據分析中,有關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的出現頻率均較高,類型也較為多樣化。在LDA主題分析中,較為突出的是志愿幫助(主題11)、慈善捐助(主題12)和文化藝術(主題13)類;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類似“關愛”“關注”“陪伴”等代表外界對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的詞語是最多的;而在聚類分析中,“慈善”“陪伴與愛護”“體育”“醫療”“藝術”“音樂”等類別的活動形成了面向留守兒童的多領域的公益行動體系。

但是,這種面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政策架構和公益行動提供的福利與服務與留守兒童的需求之間其實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LDA主題模型的主題7到主題10中政府的具體措施來看,我國的留守兒童保護措施具有明顯的“問題導向”——即它是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某些問題(即監護問題、身心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和犯罪問題)而制定的。但是,留守兒童的問題不等于留守兒童的需求。留守兒童的問題其實是留守兒童的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的一種外在表現。因為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最缺乏的是父母的關愛和照料,由此產生的需求具有日常性和個體化的特點,而這種需求是無法僅僅通過物質幫助和制度支持得以滿足的。以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為例,雷萬鵬、向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相較于家庭的經濟收入,交流互動、日常監管等過程性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適應性有更加顯著的正向作用。[7]而政府部門的相關保護措施通常具有權威性和例行公事的特征,留守兒童的福利保障制度在具體實施中重管理而輕服務[8],因此無法真正滿足留守兒童的需求,其效果也無法與父母的日常照料和時常叮囑相比擬[9]。

而新聞中報道的面向留守兒童的公益活動(如一些公益性質的體育賽事和音樂會)則多具有娛樂性、陣發性的特點。在新聞中公益活動的報道量相當多,反映現實中面向留守兒童的公益資源應該比較豐富。但是,很多情況下留守兒童面臨的并不是公益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公益行動結構存在缺陷、公益活動過于追求形式主義的問題。[10]在本文的聚類分析中,除了“陪伴和愛護”類別外,其他諸如“體育”“藝術”和“音樂”等類的活動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看似熱鬧、豐富,但在滿足留守兒童的日常需求方面并無直接效用。如在2018年10月份的文章《全國首部講述留守兒童故事舞臺劇誕生〈夏天與紅葉〉將演》中提到“作為全國首部講述留守兒童故事的舞臺劇……希望全社會都能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的故事?!盵11]還有一些藝術和體育方面的公益活動是為了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是假期生活),并非滿足留守兒童較長期的日常需求。如在2018年9月份的文章《安徽:九旬鄉村教師葉連平的40載堅守》中提到“每年各大學校的志愿者寒暑假都會來到這里支教實習,為孩子們帶來繪畫、音樂、手工、舞蹈等興趣課,豐富留守兒童的假期生活”[12]。

在聚類分析中,“陪伴與愛護”這一類中的“童伴”即“童伴媽媽”項目,是201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始在四川農村試行的尋找“童伴媽媽”來為留守兒童提供替代性照顧和愛護的計劃。在留守兒童問題短期內得不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童伴”項目可以說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截至2020年3月,“童伴”項目目前覆蓋了四川、貴州和江西的588個村,涉及近35萬名兒童[13],成就斐然。但是讓數百萬的留守兒童能夠獲得這一項目的福利和照顧仍需時日。在4 000余篇報道中,涉及童伴計劃的文章共有34篇,其中專門介紹童伴計劃和童伴媽媽的有十余篇,這表明該項目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仍有待拓展。

(二)留守兒童——“問題兒童”的媒體形象

有些學者通過對有關新聞報道的分析認為近幾年來新聞對留守兒童的報道轉向中性和正面形象[2],但是,在語義相關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表達匱乏和弱勢的負面詞匯仍然占相當大比例,例如一些明顯的問題類詞匯如“困境”“心理問題”“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等,其中僅有兩個正面詞匯“快樂”和“健康成長”。在LDA主題分析和聚類分析中也不能觀察出有關留守兒童的正面主題,反而存在如心理問題、犯罪問題和意外事件等諸多問題主題。同時,受政府和社會關愛并不會使留守兒童自動擁有某種正面形象。實際上,在LDA主題分析和聚類分析中展現出的多層政策架構和多領域的公益行動,都表明了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性的社會問題,這種聚焦于關愛與保護的報道方式也正凸顯了留守兒童的“弱勢”和“問題”的形象。

在留守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中,有關心理問題方面的報道是比較突顯的。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有關心理方面的詞語比較多(如“孤獨”“孤單”“情感”“心靈”“心理”“感受”等詞),而在聚類分析中有關心理問題類的詞語數量位列第5位,可見,媒體對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問題關注較多。而在現實中,留守兒童群體確實會面臨很多心理問題。留守狀態本身不僅會傷害留守兒童的認知能力[14],易造成網絡成癮[15],還會使留守兒童出現抑郁的可能性增大[16]。而在留守過程中,留守兒童所遭受的心理傷害也比較嚴重和普遍。陳為智、張怡然[17]通過對江西省90個村莊的調查,指出兒童所遭受的侵害主要包括身體侵害、性侵害和情感傷害(包括貶低、指責、威脅、嘲笑等)三種,其中留守兒童遭受情感傷害的比例最高,占比超過半數。但是此研究中的情感傷害不包括監護人的忽視,如果包括忽視的話,其比例可能會更高。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媒體中對留守兒童的這種弱勢的“問題兒童”的負面形象的刻畫與其他學者所定義的“負面形象”并不十分相同。從新聞中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和心理狀態的報道可以看出,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形象的報道并未停留在淺層次上,而是試圖去努力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背后原因,例如在2020年6月份的文章《一個“國貧縣”的留守兒童“心理扶貧戰”》中寫道“留守兒童……更需要情感交流和親情陪伴?!@種需求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孩子就容易產生諸如孤僻、抑郁等心理問題,如果再得不到及時幫助,可能會引發一些新問題?!盵18]媒體的這種報道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減輕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偏見,激發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表達出媒體在留守兒童問題上的專業思考和社會責任感,使得這種報道具有一種理論溫度和人文關懷,并能夠為社會提供理解和解決問題的靈感和思路。

(三)留守兒童問題責任主體的農村偏位和家庭偏位

在LDA主題模型中有兩類農村扶貧相關的主題(即主題4和主題5),在聚類分析中“農村發展”一類的總詞數也非常高。在所有分析中,都未出現代表城市的詞匯,但是“農村”“農民”“鄉村”等詞匯卻頻繁出現。在聚類分析中,“農村扶貧”從“農村發展”這一大類中脫穎而出自成一類,可見在新聞報道中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宏觀政策中“農村扶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都意味著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的政府政策體系中限定的責任主體是農村而非城市。

但是,留守兒童雖然地理位置是在農村,其產生的根源其實是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以及高落戶門檻的城市戶籍制度。對中國流動人口的大數據分析表明,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特別是與戶籍掛鉤的教育制度可以有效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19][20]農村的脫貧攻堅固然可以提升農民的收入總額和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水平,吸引一部分農民回鄉工作,但是目前我國這種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局面會在未來較長時期內持續存在[21],而打破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的制度和政策障礙[22],因此大量農民仍舊會選擇繼續外出打工,如果戶籍制度沒有進行較大變革,就仍然會有大量的兒童留守家鄉。新聞中有關留守兒童政策的報道突出強調公共資源比較貧乏、公共服務能力比較低下的農村的責任,而忽視了在留守兒童問題中處于受益地位的、公共資源更為豐富的城市的責任,可能會使社會公眾對留守兒童責任主體的認知產生偏位。

同樣,在新聞報道中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也被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在LDA主題模型分析中,主題7是有關加強監護人責任的制度規定,主題15是有關家庭生活的報道;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有關家庭生活的詞匯也較多;在聚類分析中“家庭生活”的關鍵詞總數排在了第三位。這些主題和詞語主要展現了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隔代撫養、家庭假期團聚的不同場景,以及政府加強監護人的監護職責的規定。這可以幫助新聞受眾了解留守兒童的產生原因、生存狀態以及政府的相關政策。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祖父母”“爺爺奶奶”和“老人”三個詞語均表明了留守兒童與家庭中的老人的關系較近。

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兒童的各種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長期缺席會給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造成顯著的負面累積效應,體現在新聞報道中,則是明顯的“匱乏”和“弱勢”的留守兒童負面形象。但是,父母離家打工并非留守兒童群體產生的真正根源。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其實是在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的一種無奈的理性選擇。新聞報道中提到留守兒童有關問題時,經常會對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照顧人的監護意愿或監護能力進行評價,例如2018年7月份的文章《奪命垃圾山》中就兩名少年被垃圾山埋沒而去世的事件評論說“農村留守兒童多,家長們要么沒有精力管小孩子,要么安全意識薄弱”[23]。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的這種過度關注和渲染,不僅偏離了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忽視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他們的弱勢身份,還會使得新聞受眾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產生諸如責任感淡薄、自私、情感冷漠等偏見,這對農村和農民來說并不公平。

(四)留守兒童問題干預主體的學校缺位和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的缺位

在學校方面,留守兒童作為學生,除去休息時間,在學校的時間要超過50%,而且父母陪伴的缺位和不足,也使得教師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中愈顯重要。但是在本文的文本挖掘分析中,均觀察不出學校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中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在LDA主題分析中,主題6與主題17是與學校有關的兩大主題。其中,主題6中有關學校的主題詞比較正式,一般適用于政策類或評論類的文章中,而在主題17中,學校之類的詞匯是與“游戲”“手機”(主題詞第14位,未在表1列出)、“心理”(主題詞第16位,未在表1列出)、“問題”(主題詞第17位,未在表1列出)等聯系在一起的。上述中的“游戲”主要指網絡游戲,如果用WORD2VEC模型來分析,“游戲”的前五位語義相關詞分別是“玩家”“網絡游戲”“玩游戲”“沉迷”“王者”。而在聚類分析中,“學?!币活惖脑~匯中包括“輟學”這一有負面意義的詞語。在語義相關詞分析中,學校之類的詞匯則很少。如果用WORD2VEC模型來分析,“學?!边@一詞匯的前100位語義相關詞中大多都為“老師”“學生”和“教室”等之類的中性詞語,具有評價意義的詞語非常少,只有“偏遠”“簡陋”和“薄弱”三個詞,其中沒有積極意義的詞匯??梢?,在新聞報道中,學??赡芘c消極事件關系更為密切。例如,在新聞報道中,留守兒童沉迷網絡游戲這一問題經常與學校相關的事件聯系在一起,比如留守兒童經常曠課玩游戲、在學校放假時玩游戲,還可能因為學校管理過于嚴格而玩游戲,如在2019年1月份的文章《留守兒童游戲之殤:村里那些小網吧聚集著最多的孩子》中提到“一些留守兒童甚至因寄宿制學校的壓抑而滋生出厭學情緒甚至輟學行為,部分留守兒童寄托于網絡電子游戲尋求壓抑感的釋放,抑或以越軌暴力行為對抗學校制度?!盵24]

而在現實中,學校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的支持和幫助確實有限,甚至學校和朋輩群體的阻礙因素的作用力遠大于支持因素,不良環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和滲透通常更顯著。[25]于陽通過調研發現留守兒童的學?;A教育令人擔憂,教學質量偏低而且教育理念落后,老師普遍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關注。[26]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不僅師生關系存在問題,而且生生關系也問題重重。留守兒童在學校中經常受到歧視和排斥,甚至欺凌。學校如果能夠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不僅可以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也有助于留守兒童培養友誼,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而高質量的友誼能一定程度消解留守兒童的抑郁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6]因此,如果學校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一些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將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但是這一部分內容在新聞報道中突顯性較弱,反映了在現實中,如一些研究者的調查所顯示的,大多數學??赡軟]有能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足夠的支持和資源。

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體系著眼于留守兒童的一般性、公共性的需求,而公益服務則是公益組織和個人以愛心為出發點,視自身能力的范圍來給予留守兒童一些幫助。這兩者都無法滿足留守兒童的日常性、過程化和個體化的需求。在留守兒童的家庭短期內還不能復原的情況下,專業的社會服務成為留守兒童較為急迫的一種服務需求。以心理健康為例,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需要心理健康服務,而且與矯正性目標相關的需求更明顯。[27]專業社會服務機構不僅能夠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還能夠提供家庭整合、行為矯正和生活指導等服務。

但是,我國能夠提供專業的社會服務的機構如社會工作機構的主要所在地都是大中城市,而留守兒童大都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村的社會工作機構和服務的發展相較于城市的社會工作發展處于明顯的滯后狀態[28],為農村的留守兒童提供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還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29]。因此,這部分報道在新聞中必然是隱形的。在4000余篇新聞報道中,有關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的報道各有100多篇,但是,通過對這些文章中提到“社會工作”或“心理咨詢”的有關句子的觀察,其中大都是一些建議或計劃,針對留守兒童提供現實服務的少之又少。例如,在2016年11月份的文章《青海逐步形成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格局》的報道中提到青海省政府出臺了《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牧區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和支持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參與,著力解決留守兒童在生活、監護、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30]。

五、結語

“中國新聞網”由中國新聞社主辦,所以其對新聞的選擇和敘述方式具有特殊的定位和傾向性。在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內容著重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政策和公益行動,努力向社會展示積極、負責的政府態度和社會行動,并盡量以專業的視角來報道留守兒童群體的現狀,其新聞議題重點的選擇可能過于偏重于政府政策和公益行動方面,但是仍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多層次、系統化的留守兒童問題報道框架。

由于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來自現實生活,因此新聞報道必然是對現實生活和主流價值觀的一種反映。通過文本挖掘技術,我們可以發現新聞媒體中留守兒童心理匱乏、生活弱勢。同時,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多樣化但偏于一般性的管理,社會公益活動熱鬧而又浮于表面,學校和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在留守兒童問題中表現乏力,留守兒童的需求難以獲得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保障。而對農村和農民家庭的強調也容易加深社會公眾的偏見。因此,新聞媒體中的留守兒童問題報道框架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和缺陷。當然,這樣的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框架并不僅僅是新聞媒體本身的問題,它其實映射了我國在留守兒童問題整體方面存在的認知和行動領域的欠缺和不足,但它同時也為人們認識現階段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提供了思路和啟發,促進全社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推動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

猜你喜歡
新聞媒體詞匯兒童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探討網絡新聞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的整合
時代召喚老區新聞媒體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新常態下的新聞媒體人
2014美國新聞媒體報告
本刊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