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不故鄉

2022-10-22 12:33周書華
火花 2022年7期
關鍵詞:大涼山彝族老家

周書華

城市的夜空,清寒深邃,一輪半月嵌在深藍的空中,灑下一片銀光,月亮周圍罩上了一層淡淡的圓暈。時令已進入最寒冷的節氣,應朋友相邀,攜妻到濱江路一家名曰“彝韻大涼山”的火盆燒烤店小聚。在陰冷的天氣里,圍爐烤肉,食物通過炙烤后香氣一點一點滲透出來,滿心的等待與期盼,品咂小酒,身子骨不一會兒就暖和起來了。

夜幕下,城市瓊樓玉宇,燈海璀璨,如火樹銀花,成簇成片,五彩繽紛,燦若繁星。極目遠眺,燈火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脊線,急隱忽現,南北兩岸,高樓林立,燈火密密匝匝,疏密有致,流光溢彩。不遠處的大橋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似不夜之天。萬家燈火,層見疊出,構成一片高低井然、錯落有致、曲直相映、遠近互襯的燈的海洋。車輛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燈海之中,遠處江面傳來陣陣汽笛聲和鄰桌女孩子發出的歡笑之聲,給夜山城帶來絲絲溫暖。

品著美食,慢慢小酌,和朋友山南海北地閑扯著,自是一種人生快意。酒過三巡,年輕帥氣、談吐溫文爾雅的店老板阿超前來敬酒。言語中得知其老家在四川大涼山。從他夾雜彝漢的話語中,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赤誠、對家庭父母的感恩,對重慶這座城市的熱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

桌上的朋友,一番推杯換盞下來,相互間已找到了許多共同的話題,便親切了起來,聊著工作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時發出笑聲。阿超沿著桌子挨個敬酒,彝漢話混著說:“噢莫莫,訥拉稀擺帶木塔子,才一口酒莫?!彼酥票?,說這酒跟邛海比,那算得了什么?酒嘛,水嘛,一口的小事情罷了。同時,唱起了一首他們老家原汁原味勸酒的彝歌,其中有一段歌詞是: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阿表妹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喜歡勒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看這歌詞多霸氣。酒似乎是彝人的靈魂,面對酒的時候,靈魂就該豪放灑脫,不能溫柔。

阿超說,在他們當地有句話形容彝族人的酒量,“一斤二斤漱漱口,三斤四斤潤潤喉,五斤六斤墻倒我不倒,七斤八斤什么都不知道”,可見,彝族人酒量很好。一個熱情的大涼山彝族漢子。有如此這樣熱情的山歌做鑒,桌上被勸酒的朋友丟不起面子,趕緊舉了酒杯一口喝干。還要特意把杯子倒過來滴一滴,顯示杯底空空。

在喧囂繁華的鬧市,在酒桌上遇到這樣真性情的人,讓每個人都興致盎然??粗放缘慕譄?,不禁感慨萬千,心緒飄然。那些心動的過往,顯得如此平靜。我生于大山工作于此地,童年、青春、夢想……都曾在不同的地界生根發芽。如今回過頭來,淡然處之。原來總想清醒一輩子,如今卻難得糊涂,總想回到大山的老屋,不再出來。

伴著彝家歌聲,看良夜美景,此情此景,人生幾何?酌金杯,且酩酊。從故鄉來,方知故鄉事。兄臺幾人對酌烈酒,一杯一杯復一杯,任它渝城兩輪明月否?但愿兩江之水,盡向杯中流。此處就是故鄉,忘了除非醉!今把酒話滔滔,心潮似浪高。個個勸兄更進一杯酒,如其大山有故人,可以慰風塵!推杯換盞間,品人生多少滋味!一群友、一些事、一杯酒、一輩子、一個地方,無拘無束,沉醉不知歸途。

彝家火塘,是涼山彝民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極富特色的民俗?;鹛僚c彝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的出現與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環境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阿超說,開這家店就是源于其老家涼山州的彝族人家平日里粗狂簡樸的民間飲食。大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這種脫胎于彝家的“火盆燒烤”,便開始出現在涼山州西昌的街頭和邛海景區湖邊。那時的烤具設備很簡單,一張中間被挖空的矮木桌,桌下放置一個搪瓷盆便制成了簡易火盆,桌面上再放一張鐵絲網,于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放在鐵絲網上炙烤了。

每到夜晚,邀上三五好友,圍坐火盆邊,將高山土豆、玉米等放入火盆里烘烤,其間閑聊家常,或暢飲自家釀制的包谷酒,自得其樂。

大涼山民風古樸純厚,人們熱情好客。彝族,源于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根據《彝族源流》等書記載,彝族自稱“尼”,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1956年,彝族派代表進京見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后給出建議,由于“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即可理解為有吃有穿,象征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大涼山與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變化。

阿超說,當年從大涼山考進這座城市的一所大學時,還懵懵懂懂年少,面對眼前的事物滿是新鮮好奇。完成學業后,喜歡上了這座城市,便選擇留了下來。每一個地方,都應該有一道屬于自己的特色燒烤,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燒烤文化。于是,他便把極具大涼山特色的燒烤店開在了這里。

社會在發展,燒烤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跟上了時代的腳步,迎合了現代人的飲食需求。但永恒不變的是,在夜生活里必須要有燒烤。這是一種現代人對燒烤從一而終的情結。在這里,阿超認識了很多人,對他事業發展幫助很大。在交流中,很多有趣的故事便從他的口里娓娓道來。

大涼山首府西昌,是舉世聞名的太陽城、月亮城、衛星城,還被譽為離天最近的城市,因此,太陽、月亮就成了人們共同的心燈。這里的春天,山清水秀,滿目蒼翠,各種野花開滿了山頭,到處都是鳥語花香,白云不時地在腳下飄忽,仿佛生活在一個童話的世界。

阿超說,母親是一名常年在陽光下、月光下翻山越嶺、奔走在山里,到村村寨寨給人們放電影的放映員。他說在大涼山,生活在山上的鄉民還是愛看電影,特別是村里留守老人,有一種電影情結,大山的人們需要這樣一份精神食糧。露天電影成為他們人生路上永恒的文化印記和精神追求。

聽著阿超講述其母親奔波在山里為鄉民放電影的事跡,不由想起小時候在老家巫山的大山里。那時村里的電影都在晚上露天放映。每到這時,不管大人小孩,全村出動,近的會自帶凳子,遠道時則輕裝上陣。逢山過山逢水過水,在那種激情的驅使下徒步行走一二十里是常有的事,且樂此不彼。

其中、武打片和戰爭題材的電影最受大伙兒歡迎,如《少林寺》《橋》《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和《奇襲》等。那時候,大伙兒記性特別好,幾乎過目不忘,即便第一次看一部電影,第二天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通過集體的智慧,就能從頭到尾回憶出所有情節,模仿出動作,甚至能背誦大部分臺詞。

一塊幕布、一個放映員、一束光、自己搬來板凳的人們,構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夜幕中,在寬敞的平壩上,交織著手電筒光,歡笑聲、斥責聲、嘆息聲、自行車鈴聲、少年的歌聲……混成一片,人們交談著劇情,沉浸在電影的樂趣中。

或許,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在很多農村,已很少看到肩挑背扛、走鄉進村的電影放映員了?,F在的人們大多在寬敞舒適的電影院觀看各類大片,對露天電影、電影放映員可能非常陌生。但在大涼山的農村,如阿超母親一樣的電影放映員們從未遠去,她們始終如一奔忙在鄉村的路上,不忘初心,堅守責任,穿過光影的力量為山民們傳播文化、文明,講述時代進步的故事。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我,遠離大山,終日在高樓中奔波,在名利中疲憊勞累,雖然獲得了較多的物質來安頓自己的“肉體”,可靈魂卻因繁雜的世俗生活而彷徨,失落了很多東西。老家的鄉間也再難現當年露天電影那般激情的場面,它就像一束煙花,綻開在那個年代,燃放過后,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人回想無窮。

樓角月眉橫,萬籟塵囂始漸寧。在異鄉的夜里,重溫老家的那些顆粒飽滿的莊稼和陳年舊事,一種特殊的愉悅和淡淡的憂傷聚集胸中,就像重讀一本愛不釋手的書,精彩的章節時時誘惑著我的閱讀欲望。不必擔心分不清洋芋花和紅苕花,更不用擔心李子樹花和梨子樹花的區別。

生長的大山有著許多值得記憶的活蹦亂跳的生命,蝸居在鬧市中的“山里人”有誰能割舍呢?一只雞一個接一個地從奶奶菜園籬笆的缺口跳過去,在菜地里啄食著鮮嫩肥美的菜葉。它們也會去菜地外游蕩著,鄉村那么大,可它們無論如何也走不出自家的田地,就像離家多年的游子,內心總背負著鄉村的胎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阿超滿懷自豪地說到,特別是鄉村振興讓老家的鄉親們日子紅紅火火,越過越好。

大涼山氣候特征明顯,亞熱帶、溫帶和寒帶“三帶”。因光照、溫度、水、氣構成的“黃金組合”,鑄就了“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優質、錯季、綠色、生態的獨特品質,被譽為“大自然的恩賜、人世間的珍品”。濃密的樹林,青翠的山水、樸素的泥土給祖祖輩輩生活在山里的人們帶來滿足和快樂。

讓他難以忘懷的是母親菜園的黃昏。向西方仰望,夕陽西墜,一片林子的樹梢背后的天際,大片大片紅色的云霞,任意在天幕揮灑,成堆,成層,不規則的形狀,構成了一幅幅美麗奇特的畫卷。菜園旁邊長著稀疏小草的土地上,十多只黑色、白色和雜色的鳥雀在啄食鄉民遺落在地上的糧食。有時會突然發出唧唧咕咕的鳴叫聲,拍著翅膀,向夕陽的方向騰飛。父親抽了幾口煙的功夫,那群在低空飛翔的鳥雀便快速地自然地拐彎,往山頂的樹林飛去。即使離家多年,這樣的場景一直縈繞在腦際,揮之不去。

現在通往山區的道路修好了,很多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一部分人還自購了小汽車,山里人家出行就更加方便了。他說,以前從重慶回趟老家大涼山很不容易。中途要轉幾趟車,有時時間沒把握好,誤了轉車的時間節點,回到家里往往會花費好幾天的時間。他問我老家在哪里,我說在巫山。他不無感慨地說:“聽店里來就餐的人說過,以前巫山到重慶主城區也很辛苦,要么坐船、要么坐長途大巴車,中途要兩天左右才能到達?,F在交通發展很快,高速路通了,還可以乘坐飛機回去,真是太方便了,馬上高鐵通了,回家應該更快了哦?!?/p>

是的,山村變化太大了。阿超說,在老家,現在鄉親們人手一部手機,村里也有網線了,很多鄉親用上了wifi,學會了使用微信。他舉了個例,伯伯家的堂哥在山里放牛,堂嫂要他回家吃飯,以前是站在山頭喊,后來是用手機打電話,現在變成微信語音了。他說,小時候,山里人家照明點煤油燈,有時連煤油都很難買到?,F在村里大多數的鄉親家都有彩電、冰箱、洗衣機、打米機了,不少家庭還買了小車。以前村子里高中生都沒幾個,現在大學生都很多了,有的還讀碩士、博士了?;卮謇?,還發現村里的生態環境比以前更好了,不僅河水清澈得可以看見水底的鵝卵石,可看見成群的魚蝦,那些多年未出現的野兔、野雞、野山羊、野豬在山里又出現了。

阿超說的這些,在我的老家巫山又何嘗不是呢?

漫步鄉間小路上,目睹老家變化,處處呈現喜人景象。鄉親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生活富足了,更令人欣慰的是,鄉親們懂得如何珍惜和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開發和利用美麗的自然生態資源。站在村子的最高處,欣賞著讓人心情舒暢的美麗鄉村,我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鄉親們從點煤油燈到用上wifi,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但我更相信,在今天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計劃,必將給我國廣大農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必將給廣大農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

“少小離家老大回……”山嶂遠,水蒼茫。當我們離家久后,會離老家越來越遠。當故人已經故去,自己也有了一把年紀的時候,老家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故鄉。老房子的門和窗戶集體關閉,將在時光里開啟一段漫長的塵封之旅,再回家,或許能找的人越來越少了,能記得自己的人也越來越少。鄉音不改,卻無敘話之人。再次打開,唯有通過記憶這把鑰匙了??墒嵌嗄暌院?,人們還是會忘記它們,就像是忘記樹丫上曾經掛著的那截枯枝,忘記它也曾有過吐出嫩芽的芳華。

這樣一個時節,讓我清楚地認識到,再也不可能安靜地享受故鄉一個完整的冬天。這樣一個時節,也讓我清楚地認識到有一個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永遠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古今多少事,隨波盡東藏。舊年的時光已漸漸地被新年的氣象淹沒。南山月照一篷雪,百里波光如爛銀。月光灑在他鄉,也灑在故鄉的紅土地上。我想,父親的老房子一定是安靜的,灰色的瓦面灑滿了銀色的月光吧!在這么一個平淡而寒冷的冬夜,聽著熟悉的彝族歌曲《索瑪花》,沐浴著月光,牽著妻的手靜靜地行走在城市的夜空下。心,早就浸潤在一片溫暖之中。

孤月長天蒼穹間。城市的夜很靜,但歌聲依然。月光如洗,透過樹丫的縫隙間灑落在地上。能夠時時刻刻有圓月點亮心燈,感受著生活的愉悅和美好,如我、阿超一樣的客居者就算身在他鄉,又算得了什么呢?故鄉只是一種叫鄉愁的情緒的象征,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懷舊罷了,就如一壇陳年佳釀,酒還未入腸,人卻已醉。

吾心安處,他鄉即故鄉,不是嗎?

猜你喜歡
大涼山彝族老家
彝族美神故里 生態山水畫廊
中共馬邊彝族自治縣委黨校:加快發展,努力開創新局面
彝族傳統服飾與現代創新設計
我的老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江河之水是我故鄉的血液”
當代大涼山彝族詩人群詩境探析
退路
大涼山的精準脫貧:困境和出路
在老家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