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設計導則》編制背景與策略研究

2022-10-25 03:43金波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導則養老標準

文/金波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博士研究生

惲彬蔚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博士研究生

裘知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

鄭媛 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講 師(通訊作者)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老人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我國農村地區容納了近六成的老年人口,其養老壓力相較城市更為嚴峻[1]。與此同時,農村養老需求正逐漸發生轉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2]和年輕勞動力的快速外流逐步瓦解,社會養老的認可度和需求量快速增長[3],面對農村老人支付能力較低的現狀,建立健全農村適宜性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勢在必行。

由于在經濟、文化和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區域性差異,農村養老體系發展呈現出城鄉異質和村與村內部的“層次化”特征[4]。一方面農村養老仍處于發展初期;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帶動了部分農村老人的“被服務意識”,導致農村老人呈現出參差不齊的養老需求,簡單套用城市標準已經無法滿足多元的養老需求。

基于養老模式的城鄉差異和村間差異,農村居家養老應作為獨立系統進行深入研究,目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設計導則》的編制進入可研階段,本團隊展開了理論和實踐研究,以協調普適與特殊的編制重心,發揮剛柔并濟的導控機制優勢為基礎,構建了編制原則和邏輯框架。

1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

通過梳理自2011 年以來的十余部涉老建筑國家及行業標準,從適用范圍、服務人群、建設內容等角度展開歸納梳理。標準編制主要針對城市養老機構建設和適老化改造并呈現專精趨勢。首先,關注對象逐步專業化,隨著老人行動能力評級和養老設施類型的明晰,建設標準逐漸聚焦,體現更明確的針對性;其次,領域趨于精細化,在防火疏散、適老化、智能設備等細分專業內展開更科學、系統的編制。

雖然現有標準在內容上順應了養老體系發展的總體趨勢,但仍以“自上而下”的視角居多:在編制方法上,缺乏對于各種運營模式的運作機制和內涵的挖掘,通過套用城市指標、確立建設底線的方式并無法引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具體建設和良性發展;在覆蓋面上,為體現較強普適性提出農村地區可參照實行,但在條文中并未針對農村特殊性給予建議,地方標準對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展開探索但暫未形成統一共識;在針對人群上,各標準間的老人分類原則和稱呼并未統一,這一部分源于業界的模糊定義,同時也歸因于編制過程中忽略了不同類型城鄉老人的需求差異。

(2)調查研究

傳統標準的制定中由于關注指標而缺乏農村人居環境的研究,致使其農村適宜性較差。本團隊自2016 年以來,以“自下而上”視角,通過田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針對多個農村地區展開了老人在地養老多維要素的深入研究,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導向和原則確立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從現狀問題[5]、支撐構架[6]、老人行為需求[7]等切入點指導本次導則,編制前確立了農村在物質環境、社會網絡、內部運營方式等方面的演進規律,實現“鄉村性”的初步歸納,并進一步明確農村養老“適宜性”發展模式。

針對我國農村發展態勢和現有導則局限性,農村居家養老的內涵區別于城市專精的機構養老模式,本次導則編制將“推進基本養老全覆蓋,引導多元養老模式建設,構建農村本土化養老體系”作為基本目標。

2 導向缺失下標準問題提取

基于對過往養老服務設施設計標準的對比梳理,針對當前重技術、缺導向的涉老建筑標準,本研究提取了其核心問題并做如下歸納。

2.1 全覆蓋

傳統標準對于底線指標的過分追求,忽略了標準的引導作用。部分底線要求因套用城市標準并不符合農村的發展現狀,農村的實際建設受到阻礙。明確最低標準和具體細節固然重要,但這種注重指標的配建方式缺乏對于農村本土資源及其發展規律的認知,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單純套用城市標準,不開展本土化轉譯的做法,引發了農村的功能均質、需求錯位、閑置異用等問題[8]。

導則制定過程應利用導控機制優勢,采用剛性和彈性并行的編制方法。一方面適度放開硬性標準,以免因部分“小概率,大代價”建設要求而阻礙建設;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導則的彈性作用,引導農村的本土化發展方向。

2.2 碎片化

目前并沒有針對農村的國家標準,地方標準雖然展開了針對農村的編制探索,但標準之間各自為政。由于農村的“層次化”特征,現有標準對適宜養老模式的劃分難度較大:宏觀來看,大部分農村處于養老服務供給由政府主導的初級階段,不同于城市的“百花齊放”,導則應以建立略超前于農村發展現狀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作為工作重心;微觀來看,由于我國農村地理風貌、發展路徑、文化習俗差異顯著,現有標準缺乏對不同農村發展水平的前瞻性運營模式和層次化配建的思考,在各地區養老設施建設上難有較明晰的參考。

導則制定應協調農村養老發展的普適性和特殊性,本次編制作為農村導則的初探,統籌了現有相關標準,在保證基本要素“面面俱到”的基礎上,為各個發展階段的農村提供多層次的針對性營建策略。

2.3 輕人本

農村建設過程涉及了村民、政府、社會等多元主體,近年來標準的編制多以城市老人需求為視角,這一方面忽略了城鄉老人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也并未考慮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F有標準的大框架基本沿襲城市,針對農村建設多采用“因地制宜”的描述方法,缺乏真正適應農村需求的建設意見。并且這種以老人需求為唯一切入點的編制思路,忽略了農村建設、運營主體與老人特殊需求之間的矛盾,易引發不必要的沖突,阻礙建設開展。

農村標準制定中體現的“人本主義”作為涵蓋農村多元利益主體的廣義概念,應從全局觀出發,權衡各方利益,以體現一種更全面的編制導向。

3“鄉村性”編制導向確立

在農村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由于缺乏系統組織,農民被迫通過集體智慧主觀能動地改造并適應環境,構建了人、自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近年來,隨著農村的持續收縮與政策性的村莊合并,在“一縮一并”沖擊下,農村空間布局、社會網絡、人口結構等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斷裂重構[9],由于其反饋機制的滯后,導致部分農村應對不及,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滅亡?!班l村性”是物質資源、社會網絡、傳統文化等農村意象的集合,也是綜合反映農村發展水平、揭示農村內部差異、識別農村地域空間的重要指標[10]。本研究圍繞農村自組織和非正規的核心特征[11],通過農村物質資源和社會因素的演進分析提取“鄉村性”作為本導則編制中原則構建的理論基礎。

3.1 資源演進規律

農村部分傳統意義上的優勢資源在不可逆轉的收縮背景下逐漸消亡甚至開始制約農村發展,對于農村資源的剖析首先要脫離過往的“靜態”認知,把握資源的演進規律,引導農村從被迫衰敗向主動“精明收縮”的轉換。

(1)穩態資源

雖然農村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生態破壞和土地使用亂象,但生態環境、寬松土地和政策一直是農村相對穩定的優勢資源。鑒于農村社區現有設施的先天地緣優勢,選址上以內生型的養老設施為基點,通過集中布置、改擴建等方式順應本土化發展路徑。在政府主導和管控的前提下,鼓勵農村制度和政策上的“松綁”與創新,充分利用農村的基本特征,發揚傳統建造智慧,傳承農村特有文化景觀,探索生態旅游養老新模式。

(2)突變資源

由于人口結構、建設投入等要素的快速變化,農村建筑、人文、經濟資源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首先,傳統的鄰里間或血緣養老均無法覆蓋快速增加的老年群體,亟須建立兼顧“老有所為”和“老有所養”的互助網絡,通過反饋機制修補傳統農村社會網絡,這也是農村居家養老建設的社會價值體現;其次,前期的快速建設導致村民需求無法支撐多元的功能供給,部分建筑和功能閑置現象顯著,應盡快整合現有公共服務、利用閑置設施改擴建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及設施的活化升級;最后,由于政府投入資金的局限,農村建設必須拋棄以往建設指標下的盲目擴張,從全覆蓋轉向針對性開發并探索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

通過梳理農村的突變與穩態資源,在尊重原有體系的基礎上輔以導則的正向引導,通過“發揮優勢資源,轉化傳統特征,彌補劣勢條件”從多維度視角為具體建設、運營模式和未來發展等方面提供編制導向,以適應農村的快速發展。

3.2 社會內在因素

(1)農村老人需求

農村人居環境是一個動態的復雜巨系統,并具有開放性、非平衡性、非線性和漲落性的典型自組織結構特征[12]。長期居住于此的村民在生產生活等需求上普遍不同于城市,當自上而下的供給方式無法滿足村民需求時,其對環境進行能動改造的意識也較強。針對此類現象應從農村老人的特殊的行為需求特征出發,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要求,同時考慮到村民缺乏自我需求的全面認知,還應給予一定的超前設計和未來升級建設的余地。

(2)多元利益主體

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處于起步晚、無基礎的狀態,其經驗主要集中于福利性質的養老院和養護院,由于缺乏農村老人理論研究,目前居家養老體系建設只有模糊的大框架,細節保障、精神人文建設仍處于空白階段。區別于城市的市場、政府各司其職的養老運營環境,農村人口流失帶來運營壓力的激增,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適宜遵循多中心治理理論[13],強調一種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結構,由此也產生了政府、建設方、運營方與村民、農村精英之間復雜的多元利益體系。在建設資金有限、運營困難的背景下,農村導則制定中不單要從居民需求出發,還應權衡多方利益,在保障基本服務的基礎上引導建立自造血的運營模式。

4 編制原則構建

合理利用并明確導控機制是貫穿編制始終的核心思想:首先構建多維的引導層次,通過文獻和實踐研究確立符合農村總體水平的普適性建設標準,并為多種其他模式分別提供指導性建議;其次區分各指標的剛彈性質,根據國家規范、農村特征、運營模式的分析,將現有標準內容歸納為規定性和引導性條文。規定性規范主要來源于國家標準并通過循證和需求校正以適應農村發展現狀;引導性條文符合農村特征的價值導向,編制過程中以文獻和實踐研究為基礎,尊重農村現有的人文、經濟、環境要素以體現鄉村性。

本團隊在明確導控機制應用方式的基礎上,結合鄉村性和農村老人行為需求的研究成果,歸納出以下編制原則。

4.1 在地原則——彰顯鄉村性

在厘清農村多種核心要素的演化規律的基礎上,將“鄉村性”價值導向植根于導則的各項編制中,其內涵是為促進農村特有資源活化、彰顯本土特征,在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體現導則彈性導向作用,是本次編制的創新性內容。通過提取體現農村特殊性的條文,結合“自下而上”研究結果實現條文的轉譯升級。主要體現在選址、景觀塑造、室外場地、用房設計等條文編制中。

4.2 平衡原則——權衡多方利益

作為編制者要擺脫單純的設計思維,充分協調多元主體的利益沖突。在有限成本下權衡政府投入、村民需求、機構運營之間的矛盾,各地區根據自身發展態勢并考慮未來的發展可能選擇適宜的模式。針對不同運營模式結合循證設計提出合理的建設途徑。農村居家養老設施應作為公共服務設施的重要補充,在政府主導下,以家庭為基礎,以村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保障其開放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場地設計、活動空間以及功能用房等條文編制中。

4.3 需求原則——轉譯老人需求

綜合農村的現實條件,充分考慮農村老人生產、生活、精神等維度的特殊需求。從自立老人和介護老人的不同需求類型出發,前者主要注重生產、生活、娛樂等需求,而后者則注重家庭化和照護需求,一種非冰冷的醫療化的生活環境,在用房設置及適老化設計章節中均體現顯著差異。同時考慮到各地老人需求的差異,應以保證特殊困難老人日常生活服務為前提,依據公共服務設施條件、運營模式以及當地養老需求等實際情況實行彈性設置,主要體現在多層次的養老模式下的具體建設要求。

5 編制框架及路徑

農村設計實踐應有別于“白紙作畫”的城市建設方式,在現有建成環境的基礎上構建“彰顯鄉村性、權衡多方利益,符合老人需求”的層次化導控體系,引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體現更明確的地域性和提供建設性發展路徑。

通過前期研究編制邏輯框架構建,研究成果在提取、研選、構建、轉譯等主要階段中實現了“由淺入深”的對編制過程的控制和矯正,最終指導建立適宜的農村居家養老設施的設計導則。

“提取”階段是對過往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匯總。作為先導性的標準設計本導則的編制是以內容完備為前提,要素來源涵蓋傳統涉老建筑標準、文獻和實踐研究等成果,通過初篩形成一個基于城市標準的全涵蓋的要素庫。

“研選”階段主要涉及要素重要程度的分類過程?;卩l村性的挖掘,確立核心型、必要型、不適用型,以此實現對于要素的突顯和剔除等操作,將系統簡化為一個適合農村發展的要素庫。

“構建”階段則關注于框架的構建和優化?;谵r村的“多元化、鄉村性”的發展需要和現有導則的引導內容的不足,提出導則編制的總體目標,將部分重點內容匯總歸納,體現針對農村發展的引導,正是基于這一原則在編制中將適老化和無障礙單獨成章,以適應農村公共服務設施低成本改造升級要求。

“轉譯”階段包括剛彈屬性判斷和校正升級兩個步驟。通過判斷區分融合農村特征的彈性內容和與城市標準差別不大的剛性內容,并結合編制原則,實現綜合考慮多方利益,將農村基本特征和老人需求轉化到條文的具體細節之中。

城市養老服務和設施的研究經歷了大量的實踐驗證,農村標準的編制并非憑空創造的過程。應首先明確編制的內在邏輯并滲透在編制主要的過程之中,最終實現城市現有標準的重組升級。

結語

本此編制以構建農村適宜性的層次化導控體系為目標,意在通過理論梳理引導農村養老體系的良性發展。通過現有標準的問題追因,本團隊以農村特征為切入點,展開了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總結了“鄉村性”為核心導向,由此構建了編制原則,并深入到本導則編制的各項流程之中,以轉變傳統標準多從實踐經驗出發,重技術、輕導向的價值取向。

當然,標準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反饋機制決定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必將出現新的問題,此次導則編制以對過往標準編制思路的反思和農村養老適宜模式的探索為要義,總結歸納導控機制,為標準編制的轉型升級提供思路。

猜你喜歡
導則養老標準
開發建設導則于城市開發建設實踐——以桃浦智創城為例
2022 年3 月實施的工程建設標準
養老生活
忠誠的標準
美還是丑?
島、城、人共生
養老更無憂了
核電廠分析軟件驗證導則研究
FAO/WHO農藥固體制劑標準導則簡介(一)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