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涵江蘿苜田歷史水系與市鎮空間結構演進

2022-10-25 03:41吳隱杰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市鎮水系空間結構

文/吳隱杰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碩士研究生

林翔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福建省城鄉建筑遺產保護技術重點實驗室

引言

涵江俗稱“涵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東北部,緊臨興化灣。地處北洋平原的涵江,是興化平原農耕治海水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涵頭市南端,街區內水網密布,水系的發展貫穿于市鎮空間結構演進的整個過程中,可以作為認識歷史時期的莆田涵江自然環境、經濟架構以及民風民俗的一個重要案例。

1 涵江水系發展與城鎮空間形成

“海潮直至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動蕩[1]?!薄骱胫巍吨乜d化府志》

早期涵江片區遍布蘆葦、蒲草與洶涌的海潮,惡劣的環境并不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興化灣與木蘭溪下游水流的相互沖擊,形成了大片的沼澤濕地[2],加上“八姓入閩”的遷徙潮[3],人口爆炸增長所帶來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為尋求解決途徑,人們開始了“圍海造田”[4]活動。

唐貞觀元年(627 年),涵江境內圍海造田,筑涵排澇[5]。宋元豐六年(1083 年)伴隨著木蘭陂水利樞紐的投入使用[6],觸發了地方歷史水系的營建活動[2]。這個時期,涵江歷史水系融入到了北洋平原歷史水系的大系統中[7],成為萩蘆溪太平陂支流、延壽溪延壽陂支流匯合入海的重要控制節點(圖1)。

明清時期,整個莆田的商貿多依賴以集鎮為節點、以水系為紐帶串聯的商業模式,而水網發達,又緊靠天然良港——三江口港[8]的涵江片區,一躍成為莆田的商貿中心。陳池養在《涵江》一詩中描述:“澄清海宇馳海禁,帆檣利重波濤輕。乘風遠近隨所赴,載來金珠不知數。百貨轉移滿民間,舉袂成幕為汗雨。蘇杭都會真相似,山川氣運當其時?!盵9]

民國時期,閩海關在設立涵江支關的請示報告中寫道:“關因榕廈兩地抗日期中奉令封鎖,閩省全部貨物集散胥賴涵江,其稅收數字一度躍居本省第一位?!边@個時期的商貿借由涵江水系,向北抵達山東青島、煙臺,向南輻射香港、廣州、汕頭,享譽“小上?!盵10]。

2 蘿苜田歷史水系與城鎮空間結構

涵江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涵江古鎮的發源地,至今仍保有完整格局,是莆田典型的水鄉聚落。歷史水系的職能演進,主要的時間區段可以分為:唐宋時期,為治水理水,服務農業發展的水系職能;明清時期,為行船泊舟,服務商貿往來的水系職能;以及近代,轉型內河航運,服務大宗貨物往來的水系職能。

2.1 唐宋時期蘿苜田歷史水系與市鎮空間結構

2.1.1 唐宋時期的水系格局

唐代初年,涵江蘿苜田地區還是一片剛被圍墾的海灘低地。公元780—783 年“吳興始塍海為田,筑長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釃為巨溝三,析為股溝五十有九?!盵11]即延壽陂開六十余條溝渠以實現引延壽溪水灌溉農田的目的。又有“長生港即延壽陂口中港也。吳興于漏塘上開港通溪,以大水為則。務欲開拔溪源時水,下海民田獲利,遂號長生港。今東廂、延興、延壽、仁德、孝義諸里田,多仰溉于此水”[11]。唐宋年間,涵江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正是位于唐安鄉延壽里涵頭市。

綜上可知,街區內部的水心河與宮口河為唐中年吳興筑延壽陂后為灌溉北洋農田所開挖的一眾溝渠中的兩條,兩條溝渠原本平行并置,為北洋平原上游溝渠做泄洪排水之用。后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 年)國子監祭酒劉政發現水心河河道淤塞,親率民眾疏之,上引水,下灌田。為減緩海水倒灌的勢頭,將原本筆直的泄水渠道改彎,并新開縱向河道灌溉更多農田。

2.1.2 唐宋時期市鎮整體格局

蘿苜田市鎮的生成主要集中在水心河一帶,唐宋時期空間受自然地形影響較大?!吧酱ㄔ?,天地所定,而因地之利以資溉,種專有藉于人力焉?!庇捎谥卫硭紟淼钠鯔C,水心河、宮口河上游水位穩定,片區免受上游排水導致的內澇,灘涂地具備了開發的條件。農業興起后,為方便生產勞作,形成了“宅在田中”的居住模式,居民住宅沿鹽埕、農田散布建設,形成多個散點,聚落邊界內的各個散點又以水心河為中心呈現一定向心性。

水心河供給周邊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形成聚落核心,西北部農業帶與東南部鹽業帶將核心環抱,水心河中心區建造了祠堂家廟等一系列公共建筑,成為周邊居民的紐帶聯系(圖2)。聚落整體呈現出以水心河為核心、居民圍繞各自生產空間形成不同聚居點,相互獨立的同心圓式散點狀空間結構(圖3)。

2.2 明清時期蘿苜田歷史水系與市鎮空間結構

2.2.1 明清時期水系格局

隨著市鎮空間的擴張,水心河河道不斷擴張延伸,但即便如此,單靠水心河自身,仍然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出行需求。借著這個契機,宮口河水系與海嶺河水系在明清時期開始全面開發利用。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 年),興化知府朱袞便撥款在宮口河岸建造了“壽澤書院”[10]。宮口河從原本農田邊的溝渠,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與媽祖信眾抵達涵江的水路通道。這個時期人們將宮口河的河岸加以修葺,為宮口河之后的開發打下了基礎。

明至清時期,隨著蘿苜田地區商貿往來的日益繁榮,宮口河邊的農田逐漸被改建為倉房與貨棧,河岸也用條石進行了硬化處理。至此,宮口河歷史水系從西到東的弧圈形態基本確定。

隨治水工程以及圍海造田的進程,使得蘿苜田南部沿海地區延伸出一塊陸地——集奎。彼時的集奎以一條古道貫穿全境,人們稱其為“直街”,后取方言諧音統稱這一片區為“集奎”[12]。而后蘿苜田南部內海水面也逐漸被蠶食、壓縮,集奎便逐漸擴張了起來。隨著集奎的填海擴張,原本涵江港以南寬闊的海面被壓縮成為涵江港的一條港道——海嶺河[13]。

隨著海宮口河與海嶺河水系的形成,蘿苜田的市鎮水系格局呈現出:南北兩條水系平行并置,圓環狀的水心河位于街區中部。

2.2.2 明清時期市鎮整體格局

明清時期隨著人們對于自然改造與適應能力的增強,水系從原先的水患治理為主發展出水運商貿的苗頭,市鎮空間開始全面發展。

明初,片區以水心河為核心大力發展鹽業貿易,周邊建設了大量收鹽、販鹽的商鋪,水心河片區由原先部分居住職能轉變為商業職能,同時周邊散布的點狀住宅由于家族規模的擴大、聚集,逐漸發展成為小型組團。

明末,邑境的鹽業、手工業、商業同步發展。由于水運交通不僅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出行,同時能夠便捷地運輸市鎮建設所需的磚石木料等建材,因而蘿苜田片區空間呈現沿水系擴張的趨勢。片區墟集在依托陡門、港口生成,宮口河港周邊在明代成為片區的又一大發展核心,以水心河為單一核心的空間布局秩序被打破。

清代,經歷了截界后長達五六十年的重建,蘿苜田片區進入了商貿成熟、結構明晰的穩定階段。從市鎮的整體形態來看,由于水運商貿的發展,各地商人匯集,過去以家族為紐帶的血緣親族核心發展模式消失。這一時期的蘿苜田市鎮空間結構呈現出商貿向外布局,居住向內聚集的趨勢——水心河由于自身河道寬度與深度的局限性,無法大規模發展水運商貿,沿線的商業空間基本向外遷出,至宮口、霞徐河一帶,水心河改建為片區居住中心。新的市鎮營建技法引入,開辟了尺度更大、適應性更強的騎樓商業街,手工業等生活相關產業迅速聚集到街道兩側,形成陸路商貿軸線(圖4)。因此,市鎮整體由過去的家族式散點狀聚居演進,呈現出水系商貿軸線東西延伸、陸路商貿軸線南北橫貫、多核心的組團狀空間結構(圖5)。

2.3 近代蘿苜田歷史水系與市鎮空間結構

2.3.1 近代水系格局

1921 年,宮口河畔及霞徐片區,貨物吞吐量驚人,蘿苜田及周邊先后創建鯤南公司、大同商行、義太船行、福生船務行等十余家從事水運的船務公司,涵江古鎮周邊海域集聚貨輪80 余艘,小型商船無數。如此巨大的運輸體量,致使霞徐片區倉儲壓力陡增。20 世紀20 年代,人們為運輸方便,整備霞徐碼頭分水閘以南的外海水系,開通了300米長,聯系內部南北河渠,溝船通行的新開河,從此打通了海河航運。隨著新開河的開通,新開河與海嶺河共同構成涵江港的兩條航道,新開河碼頭更是作為涵江港與三江口港相接的門戶區,取代霞徐碼頭,帶動霞徐片區成為涵江最重要的商貿活動中心之一。

前林溝歷史水系位于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內部鏡鴻里一帶。鏡鴻里原為一片農田,1930 年初,此地得到開發,以農田溝渠為界,以西十畝為住宅,建五層洋房一棟,以東十畝建“東方廿五坎”,皆以拱門走廊連接,作鋪面、倉儲之用。其南靠海溝,東向碼頭,四周皆水網,建成之后,容貨量居涵江第一。伴隨商行的日漸壯大,為方便與宮口河岸的鋪面檔口貨物往來,以及方便批發的大宗貨物從碼頭運輸,將原本界定東西的農田溝渠逐漸拓寬行船,向北接宮口河,南臨海嶺河,東至霞徐碼頭(新開河港),形成了南靠海溝、東向碼頭,通往南北洋的前林溝歷史水系。

隨著新開河與前林溝歷史水系的形成,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近代水系格局基本確定——東、南分別有新開河、海嶺河兩條通向外海的商貿水系;西、北依次有前林溝、宮口河兩條內河商貿水系。四條水系形成聯通的閉環,將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環繞其中。街區中部以環狀的水心河作生活功能,與外部商貿水系構成雙環格局。

2.3.2 近代市鎮整體格局

總結這個時期的市鎮功能布局,水系周邊商業功能愈發凸顯,但又以水系自身特點作細微區分:街區北部宮口河、霞徐河水系、西部的前林溝水系主營批發零售類,主要面對的對象是周邊的市鎮;街區東部依托新開河水系形成霞徐、延寧兩處圩市,主營對外海運;街區南部的海嶺河作為涵江港航道,大型商貨船停泊之處,以服務業為主。陸上方面,以集奎直街、樓下巷、新橋頭、蒼頭社、打鐵巷五條騎樓街巷形成的南北橫貫陸路商業帶,主要經營生活百貨,服務于周邊居民。居住空間向內聚集,被商業環繞包裹。街區功能分區愈發明晰,內部居住功能變得純粹,商居混合現象減弱(圖6)。

從空間結構上來看,片區水系結構進一步建設完善,打破了過去市鎮組團狀的布局形式。東部新開河、南部海嶺河水系將原本的聚落小組團聯系起來,形成大小不同、環狀交織的同心圓帶狀結構。北部宮口河、霞徐河相互聯系,成為片區的商貿門戶,以二者銜接的宮口港為內陸商業核心。前林溝與集奎直街、樓下巷、新橋頭、蒼頭社、打鐵巷共同構成貫穿街區南北的水陸商貿軸線,以東方二十五坎的大體量、大吞吐量的綜合性商貿建筑為倉儲批發核心。新開河水系作為對外海運商的貿軸,新開河港自然匯集大批出口土特產與進口“番仔貨”,成為片區對外貿易核心。因此,近代蘿苜田的整體空間結構呈現出多核心的多軸帶狀發展結構(圖7)。

結語

本文以蘿苜田歷史水系結構與功能演進為切入點,梳理片區水網從隋唐時期至民國時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其與市鎮空間結構演進之間的聯系。研究認為,歷史水系的整體演進趨勢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充分延續歷史水系營建之初的水患治理職能,通過不斷完善水系網絡格局、興修水利設施的方式,趨利避害,構建了宮口河、水心河、前林溝,端明陡門,海嶺河、新開河,三環相扣的一套具有區域代表性、完整聯動的水網系統。其次在城市治水理水、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體現出區域整體尊重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山水觀,并反饋到區域發展建設之中,形成互動機制。如今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諸如新開河等部分水系溝渠已然湮滅,但留存下來的河道水渠依然在潺潺流動,發揮著城市雨水控制、保護居民生活空間的職能。人與自然的課題長期且復雜,但這種延續千年、水城共生的古老智慧,對建設特色鮮明、綠色生態、經濟可持續的歷史文化街區具有參考意義。

猜你喜歡
市鎮水系空間結構
鄱陽湖水系之潦河
論江南運河與沿岸市鎮發展之關系
湖南衡南茅市鎮大興鋪組滑坡發育特征與穩定性評價
化妝的感受
花博園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
水系魔法之止水術
神兮 魂兮——感懷于許昌水系建設和曹魏古城修復而作
黃瑜航??《年年有余》
國內歷史文化街區研究綜述
道路綠化帶的不同空間結構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