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與空間的對影
——原作設計工作室更新實踐項目中的關系建構

2022-10-25 03:41郭思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感性形式空間

文/郭思同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碩士研究生

劉刊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引言

“關系的散文”始終是原作設計工作室建筑實踐中的重要議題[1]。這一概念既是貫穿在原作設計諸多項目中的設計意識和設計方法,也是建成空間所呈現出的姿態。面對宏大敘事的泛濫,“關系”一詞蘊含著更加本真的洞見。它將絕對的、孤存的整體重新向相對的、共存的局部還原,在局部的不同連接方式中求索張力與興味。當建筑師的覺察力再次回歸到日常體驗的尺度,建筑師對于關系的建構與巧思便得以在使用者的空間感知中再現?!吧⑽摹眲t賦予了關系的方法以另一重意向,即散文式的抒寫。散文的精神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學史?!对娊洝冯m喚醒了文學意識與創作手法,但最初的詩歌總需依附于音韻和樂章,又被“制禮作樂”的秩序禁錮,最終無力承載思想學說的表達而讓位于散文。自秦漢伊始到本時期為止,散文始終表現為可以隨著作者抒發感想需要而靈活變化的一種體裁。建筑師將散文的意向引入建筑的關系方法創作之中,自然生發出一種真摯的、靈活的、立足于情境的建筑表達。原作設計工作室通過“關系的前置”“關系的進化”“關系的觀想”“關系的詩學”等不同主題,印證了這一創作意識和創作方法的多樣化。散文的閱讀體驗也恰如其分地對照了“關系的建筑”的空間體驗。使用者最先置身于原作設計的建筑中時,其體驗往往也始于局部關系。而后,隨著體驗的累積和感性信息的不斷豐富,使用者自然而然地解讀并還原出理性的、完整的建筑敘事。

原作設計工作室創作了一批富于代表性的城市更新作品,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南市發電廠改造)、解放日報社(嚴同春宅修繕及改建)、六合路商業廊、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綠之丘(煙草倉庫改造)等。一方面,在這些功能多樣的項目中,設計始終表現出回應城市空間與歷史的特質,與整體環境構建融洽、積極的關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經驗的尺度上,原作向使用者的感官呈現出靈動的、局部的,或空間、或形式、或材料的關系被感知到,并完成從體驗尺度到環境尺度的跨越。本文將聚焦于原作設計工作室的城市更新項目,以“感性形式”為線索,嘗試探析建筑師如何在更新實踐中建構關系的建筑,這一手法何以被使用者感知,并在建筑與城市、歷史環境的相處中獲得它的延伸意義。

1 城市與歷史的“互文”

1.1 時空感性形式

時間與空間是兩種感性形式(forms of sensibility)①,建筑作為對象在感官之內的呈現必須經歷這兩個概念。一方面,這對形式在身體體驗與空間認知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另一方面,這對概念各自指示著終極唯一性。任何一種被談論的時間,都屬于流逝的、綿延不斷的時間的各片段;任何一隅被談論的空間,都屬于彌散的、無所不包的空間的各部分。因此,一個通過時間與空間這對感性形式被感知到的對象,天然能夠與時間、空間中的其余對象建立起某種聯結。關系的潛力也在于此——經過感性形式的介質,局部得以參與對整體的詮釋。

城市的物質沉積以歷史建筑的樣貌被現在的居住者感知,并喚起他們對曾經發生在同一地理空間之內的、另一時間片段的認知。歷史構筑物與新建構筑物被拼貼于同一空間場景之內,又因其所表現出的材料、形式差異,而使人感知到不同建成元素的時間位置。一味地仿冒歷史形式,或過于激進地攻擊,都會使城市歷史喪失其原有的空間表現力量。解放日報社(嚴同春宅修繕及改建)項目詮釋了第三類途徑:運用一種并置,使現實與歷史互文見義,并觸動對于時間與空間的更深遠的意識(圖1、圖2)。

建筑中的關系首先表現為一種歷史形式與新設計形式的對比,即建筑師所詮釋的“向史而新”。新建的C 樓與嚴同春舊宅不同形式被并置在毗鄰的院落空間中:長窗的橫向構圖與藝術風格立面的豎向構圖;純白光潔的預制水磨石板墻與紋樣豐富的褐色面磚外墻;層疊錯落的露臺與古典秩序的平整立面。新設計以流利、輕盈的現代風格與海派裝飾藝術風格呼應,彰顯卻不讓位于后者。建筑師在歷史建筑修繕與更新的命題之中對于技術進行了恰當的選擇,自然地產生了白色立面的水平長窗,流動的線條與出挑的露臺等現代主義式的建筑語匯,而并非要彰顯“時代精神”[2]。但另一方面,無妨說在對于“時代精神”的錯覺中,另一種意趣產生了。起源于20 世紀30 年的現代主義語匯被與嚴同春舊宅并置,“共構”出一種現實與歷史、本土與異邦之間的意象。

1.2 互文的指歸

互文,又名互辭,古語解釋作“參互成文”,文義不在前詞也非在后句,而在前后詞句的相映之間。閱讀時需置身于詞句的關系中,方能識謂詞的全景?;ノ牟粌H限于文辭的修飾,也呈現在對圖像、歷史的觀看意識之中。比如“中國的現代建筑”之辯方興未艾,既是中國要參見世界的時間坐標以探究本土空間的全景,也是世界需參見中國的空間坐標來明朗歷史時間的全景。在解放日報社這一項目中,原作設計工作室針對不同的建筑部分使用不同策略的修繕,比如對立面進行修復,而對室內天花進行拆除和結構的展示。但無論歷史形式或被保留、或被揭示,都使建筑在人的感官內表現出它所產生的時間。新介入的形式與材料,則使人對于歷史的感受乘著空間形式向更遠處游離,使“互文見義”的歷史式興味在形式關系的并置之中生發出來,開拓了城市的意象。

六合路商業廊又是另一例具備“互文”特質的城市更新項目。南京路商業街與百貨商店本身即是海派都市文化、摩登文化的指歸。將拱廊街意象置入第一百貨商店、一百商城和東方商廈的場景之間,共構出19 世紀興盛的都市文化渡海而來,播撒和生長于上海灘的歷史意象,以空間形式觸動了時間的聯想。拱廊下的漫游路徑在裝飾風格的立面、麇集的漫步者以及現代材料再構的廊街場景之間切換,也是對空間感官本身的拓展,使人親履斯土、連同彼邦(圖3、圖4)。

時間與空間作為建筑學的重要議題,在城市建成環境演化出兩條宏大的敘事線索,一條是“往時-現時”,一條是“地域-異域”。在更新實踐項目的概念敘事中,對這兩條線索分別作出回應已成為建筑師的普遍意識。楊浦濱江南岸公共空間設計同樣面臨這一語境:工業遺跡和濱水空間的重塑鋪陳了城市時間與城市空間的敘事底色。但“關系的建筑學”不拘泥于兩條線索的龐大尺度,而是洞見了時間與空間線索之間的聯結,并向感性形式中的“時間-空間”概念化歸,使得對于城市空間和城市歷史的處理手法最終降落在場所的日常體驗之上。星散江岸的廠房、防汛墻、限位樁;銹色的鋼廊架、“水管燈”;對岸簇新的林立高樓,三組對象層疊于場地的空間感知中。同時,每一組對象的材料、形態,都只對特定的時間內容進行表達,仿佛一列各自不同但連續的詞句。從片段的詞句到整體的文段,使人察覺到局部之間的互文關系。散落的時間組成了完整的時間篇章,時間形式中的不同表達指向了更廣闊的場域之中終極唯一的時間——彌散在整座城市中的、厚重的歷史時間。

2 時間與空間的比興

2.1 游徑的感知

相比于之前所提及的、通過空間元素并置來拓展歷史關系感知的“互文”釋義,運用時間線索串聯起一系列空間關系的體驗則又是另一種創作意識。時間是前置的意象,它穿引了各個局部空間的感知,將體驗統一在整體的建筑之內。與此同時,時間本身卻非最終的目的或最終的呈現內容,是先言于所詠之詞的他物,是文學創作之中的“比興”。

這一意象也可以用于解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南市發電廠改造)的設計。向舊工業建筑植入的路徑是對于展覽流線的強調,同時也是串聯起工業遺跡的觀賞體驗,并重塑空間關系的線索。在建筑的體驗中,交通構件與節點場所既是空間的組成物,也被賦予了其引導空間關系感知的時間線索意味:工業廠房與水岸的尺度關系被陳置在新的濱江開放空間之中,工業建筑的巨型尺度與氣窗呈現在大廳的內向視野之中、結構與材料呈現在樓梯的攀登與走廊的迂回之中。五層觀景平臺提供了一個巧妙的角度,將人置于立面管道組與江景“之間”,來體味工業遺址與江岸的相望關系。而煙囪內壁的螺旋坡道,又使人沿時間迤行,重新感受構筑物的垂直張力。工業遺跡所蘊藏的空間尺度、空間關系及其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展陳藝術品的那種容器性質,順著路徑的時間線索,最終呈現在人對于工業遺產的完整感知之中[3](圖5—圖8)。

2.2“如畫觀法”

西方在主客二元論觀念的影響下,從自然中將人造物剝離出去,又以美學范式將兩類對象的審美意識統一起來。從自然風景到歷史風貌,在對于“自在之物”與“先在之物”的觀看中,人類不斷根據“空間-時間”的感性形式來拓展感知的對象。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自然、人造物、人,則得到更交織、圓融的感知與表達。文人山水圖卷中,人通過時間形式獲得的漫游體驗被用以來串聯和敘述自然空間,使時間成為空間的線索。同時,這一交疊運用兩種感性形式的自然敘事也向人造物遷移,成為園林中空間元素的組織方式,為其營造增添了漫游與路徑的意趣。

綠之丘的設計中,建筑師克服了城市道路穿越、建筑框架的拆除與保留等諸多挑戰,并最終使建筑體與場地之間形成了一種柔性的關系[4]。這種關系既可以在設計策略、場所的公共性或是立面的景觀形象中解讀,也可以從觀畫的視角——使用者在建筑行走中的時間性體驗來解讀。為了闡明藏匿于“綠之丘”空間關系體驗之內的,以時間比興空間的傳統指歸,不妨將一幅行旅題材的宋畫與建筑來比照閱讀。首先是一條匍匐于地面,緩慢上升的路徑;路徑游入山體,人的攀登體驗由此開始。山并非倨傲的孤峰,也非水平面的堆疊,而是高低錯落的“臺”,使人的登高體驗與登臨體驗在時間坡面上交替進行,綿延不絕。在沿“綠之丘”行走的時間中,首先是穿越城市而抵達建筑的道路;而后是內部上升的雙螺旋坡道;與外部的梯級平臺,這些元素次第出現在時間感官之內,營造出了行旅圖軸式的身體體驗。時間線索的終點落于“綠之丘”向外挑出的觀景鋼平臺上,大量信息紛至沓來,向人的感官呈現出一幅廣闊、明朗的圖景——如觀看自然一般觀覽城市的意味(圖9)。

3 總結:感性形式與關系的對影

都市的“厚度”使它與普通城市區別開來;上海是對于“厚度”一詞的絕佳注解。城市厚度時刻經歷著雙維度的增長:一方面是建筑水平切片在垂直向度的堆疊;另一方面是現實內容向歷史信息的疊合。新的建造對舊有的建構筑物并非簡單粗暴地代替。舊有的建構筑物并不消弭,只是凋零、衰退,并以物質的方式介入新生命體的重構。建筑師在更新實踐中,需要在空間與時間的兩個維度中營造建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張力,但也往往面臨著另一個現代的問題:如何彌補宏大敘事與個人體驗之間的裂痕?

“關系的建筑學”既是原作工作室對于設計意識、設計方法的注解,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空間使用的視角出發的回溯視角,同時,更是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本文基于原作工作室的更新類及其相關項目,闡述對于“關系”的三個層面的思考:首先,建筑師在設計中對關系的營造如何在空間使用者的感性體驗中被呈現。其次,這種關系不被局限于使用者的身體尺度的感官,而是循著感性的一般形式向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呈現它的引申義,完成從日常體驗到城市敘事的轉化。同時,文章的核心在于借講座中的“散文”指歸,使用兩種中國傳統文學的寫作意識,互文與比興,來解讀原作作品中時間線索與空間線索之間的關系。

前兩個層面,是“關系的感性形式”?;谶@兩種感性形式在無論個人意識還是集體意識、微觀概念還是宏觀概念之中的一致性,“關系的散文”也從感性的興味走向理性地思考。因此,建筑師最初對于“關系”的巧思不僅呈現于建筑空間,也能躍然于城市與歷史的場所之上。第三個層面,則是“感性形式的關系”。對于時間與空間之間那種“對影”般的關系的洞見,使原作的設計作品在現代的形式之外仍有一種飽滿的傳統興味,并在理論的建構中引入文學化的指歸。

注釋:

①“感性形式”(forms of sensibility),這個概念來源于康德??档抡J為,人的直觀感性有兩種先天形式,一是時間,一是空間。(All the representations generated via sensibility are structured by two “forms” of intuition—space and time—and that all sensory aspects of our experience are their “matter”,Critique of Pure Reason)黑格爾則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外在的實存。胡塞爾稱兩者為“現象顯現的條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感性形式”,即用于指稱時間與空間中感性的部分,而非意圖以感性概括時間與空間的性質。

猜你喜歡
感性形式空間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縮寫形式的常用詞匯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