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影響的研究

2022-10-28 07:10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下肢穩定性實驗組

陳 超

1 前言

近五年,我國短跑成績實現了質的提升,以蘇炳添為首的短跑名將在世界大賽中不斷創造佳績,我國短跑項目的世界競爭力初步顯現。但是,隨著蘇炳添、吳志強等名將年齡的增長,我國短跑項目迫切需要更多的短跑后備人才,以此完成短跑項目持續發展的目標。高校短跑運動員是我國短跑運動的后備軍,代表著未來的“中國速度”,如何提升高校短跑運動員成績是我國短跑項目邁向國際水平的重要議題??蒲袑W者對短跑快速力量的研究,已經由技術、運動學特征的研究逐漸向練習方法手段應用效果、神經肌肉等動力學因素等研究方向轉變?;谒俣攘α?、精細調控、最佳功率負荷等理念的非穩定性抗阻訓練,逐漸被應用到力量訓練實踐之中,而非穩定性抗阻訓練提高短跑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水平的研究較少,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2 研究方法

2.1 專家訪談法

研究人員通過訪談短跑訓練領域的高水平教練員及體能訓練方面的研究人員,征詢制定非穩定性抗阻訓練方案及實驗測試的建議,在相關人員的幫助下設計非穩定性抗阻訓練方案以及最終的實驗方案。

2.2 實驗法

通過實驗法驗證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下肢快速力量的影響,安排實驗組(20名運動員)進行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安排對照組(20名運動員)進行穩定性抗阻訓練,實驗時間持續12周(每周3次),實驗后測試兩組受試者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垂直方向快速力量以及專項速度。實驗干預方案見表1。

表1 實驗干預方案

3 結果與分析

3.1 研究結果

3.1.1 立定跳遠測試結果分析

表2 立定跳遠測試成績

實驗后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立定跳遠成績(289.51±21.33)與對照組(279.10±25.20)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且效應量中等(Cohen’s d=0.35)。綜合分析以上實驗數據可知,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后一步助跑跳遠成績得到顯著提升,對照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參與穩定性抗阻訓練后一步助跑跳遠成績提升幅度相對較小。

3.1.2 原地縱跳摸高測試結果分析

表3 原地縱跳摸高測試成績

實驗后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原地縱跳摸高成績(297.26±18.36)與對照組(284.55±21.09)差異顯著(P<0.05),其效應量(Cohen’s d)數值是0.64。綜合分析以上實驗數據可知,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后原地縱跳摸高成績得到顯著提升,對照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參與穩定抗阻訓練后原地縱跳摸高成績提升幅度相對較小。

3.1.3 30米加速跑測試結果分析

表4 30米加速跑測試成績

實驗后測時,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30米加速跑成績(3.79±0.27)與對照組30米加速跑成績(3.98±0.31)差異顯著(P<0.05),其效應量(Cohen’s d)數值是0.65,由此說明兩班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接受不同的訓練內容后,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30米加速跑成績提升幅度高于對照組。

3.2 分析與討論

3.2.1 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水平方向快速力量的影響

快速力量被視為短跑訓練的基本練習內容,短跑教練員通常運用快速力量訓練促進運動員專項運動能力的提升??焖倭α啃枰谧疃痰臅r間內調動最多的肌肉參與運動,發展運動員快速力量則需要選用與其動作特征及發力方式相近似的訓練手段。經過訪談專家得知,非穩定性抗阻訓練通過減少人體著力點的穩定性,增加練習過程中非平衡性,同時使運動員負重或者對抗自身體重的情況下完成動作,此種練習形式對運動員神經系統刺激更加深刻,動員的肌肉更多。本研究安排運動員在動力腿支撐在平衡墊上完成保加利亞蹲以及雙腿站在平衡墊上完成快速半蹲動作,需要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在完成蹲的動作過程中感知動作細微變化并運用本體感覺、空間知覺、運動知覺調整身體動作,與此同時,需要快速完成下蹲之后的起立動作,這過程中可以使運動員將目標定向于動作本身,可以培養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動作控制能力,進而提升其下肢快速力量水平。參與非穩定性抗阻訓練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水平方向快速力量顯著提升,此種訓練方式在促進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3.2.2 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的影響

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動作相對復雜,需要協調雙腿運動的同時保持高速運動,這就使得其在發展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動作速度同時,促進其下肢協調能力的發展。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腳部力量要求較高,需要其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靈活變換屈伸動作,同時需要其在落地過程中實現強有力的支撐,這樣的運動形式有助于發展運動腳踝支撐力量。在非穩定地面完成跳躍動作過程中,運動員雙腿同時發力完成垂直向上的跳躍動作,在開始階段需要克服不穩定地面所帶來分散性阻力,在動作結束階段采用穩定支撐的形式收尾,而且運動員要連續交替完成雙腿交換跳動作,這對舞者下肢力量及保持身體動態平衡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相比而言,傳統力量訓練手段以周期性、雙支撐的單一動作為主,在練習過程中對于身體動態平衡能力刺激作用較小。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動作兼具力量、平衡、速度訓練的功效,因而在訓練實踐中此種練習手段更加高效,此種練習形式符合“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原理,在訓練中可以起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3.2.3 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對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專項速度的影響

短跑運動員只有保持動態平衡才能確保標準技術動作的發揮,才能使全身各關節協調、高效發力。非穩定性抗阻訓練要求運動員維持身體動態穩定,短跑運動騰空階段也需要運動員具備動態穩定能力,兩者在動作結構方面存在相似之處,這就使得二者存在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實驗組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通過參與非穩定性抗阻訓練之后,其協調身體各部位肌肉工作的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腿部與核心連接為整體動作技術概念,這使得其在跑動過程中會啟用專門運動知覺控制腿部和核心部位動作。相較于穩定性抗阻訓練,非穩定性抗阻訓練更加強調趾骨關節的發力效果,這一動作環節發力形式與短跑扒地動作相關性較強。相較于穩定抗阻訓練,非穩定性抗阻訓練要求運動員掌趾和踝關節進行退讓與超等長形式的發力,此種運動形式對運動員下肢末端發力環節刺激更加深入,有利于發展運動員下肢末端快速力量水平,并以此促進運動員整體下肢快速力量水平的提升。經過長期訓練之后,使得運動員大腦皮質建立了穩固的運動條件反射,有助于其運動思維慣性的養成,當完成相似技術動作時,會積極動員相關身體部位肌肉完成動作。隨著訓練累計效應的顯現,運動員快速力量水平顯著提高,下肢力量輸出效率及動作速度得以增加,專項速度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

4 研究結論

1.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可以提高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其下肢連續跳躍能力方面效果較好。

2.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原地、瞬時垂直起跳能力方面更具優勢。

3.非穩定性抗阻訓練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男子短跑運動員起跑加速能力。

猜你喜歡
下肢穩定性實驗組
結構設計穩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下肢下垂體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影響的meta分析
BRA V600E 抗體的幾種手工免疫組化染色方法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情況比較*
術后強化護理預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的研究
高頻超聲聯合彩超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診斷價值
PEG6000修飾的流感疫苗脂質體的制備和穩定性
抬升角對食蚜蠅飛行動穩定性的影響
功能性訓練手段對大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SHR主動脈結構重構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機制
納米級穩定性三型復合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