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學,共研,共成長
——《一條大河》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

2022-10-28 05:21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幼兒園徐晶晶
幼兒教育 2022年10期
關鍵詞:大河黃河教研

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幼兒園 徐晶晶

繪本《一條大河》以黃河為主題,內涵豐富,承載著厚重的華夏文明。這樣的非虛構類繪本與幼兒以往經常接觸的繪本很不一樣。如何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圍繞《一條大河》設計和實施課程,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此,幼兒園組織了一系列教研活動進行持續的研究。教師在此過程中共學、共研,提升了課程實施能力,實現了專業成長。

初識繪本,發現問題

在認識到繪本《一條大河》的文化傳播價值并決定在全園開發和實施相關課程后,我園5個園區全體教師在園內教研部門的組織下共同閱讀該繪本,從主題、內容、畫面、文本等方面對《一條大河》進行分析。

對于教師來說,理解和欣賞這一繪本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并設計適合幼兒的課程。我園幼兒生活在上海,他們最為熟悉的江河是黃浦江、蘇州河,有的幼兒可能聽說過黃河,但大多數幼兒都沒有真正見過黃河,他們會對該繪本中的內容感興趣嗎?繪本中的內容涉及文學、地理、歷史、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其中不少知識要到中學階段的學習中才會涉及,幼兒能理解嗎?該以怎樣的方式將繪本中如此博大精深的內容傳遞給幼兒,又要怎樣幫助幼兒理解繪本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與愛國情懷呢?對于這些疑問,教師們認為需要從幼兒那里尋求答案。于是,教師們分別在各自的班級里開展了試讀活動。

教師們將繪本投放到班級圖書角,讓幼兒在自主活動時間翻閱,或與幼兒一同翻閱,目的是了解幼兒對這一繪本是否感興趣以及對繪本中的哪些內容感興趣。教師們通過觀察發現,很多幼兒不僅多次主動翻閱,還從各自的已有經驗出發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問題。盡管幼兒之前不了解黃河,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該繪本產生興趣。從幼兒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他們被繪本中豐富、有趣的內容所吸引,已然走進了“一條大河”的世界。這令教師們十分欣喜。

然而,幼兒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也讓教師們有些招架不住。一方面,這一繪本所涵蓋的信息非常廣博,其中的一些人文和科學知識甚至觸及了教師的知識盲區。對于幼兒提出的問題,如果教師不具備相關知識,怎能給予恰當的回應呢?另一方面,幼兒提出的問題各不相同,對幼兒來說,有些問題涉及的內容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這些內容要教給幼兒嗎?幼兒所有的興趣點,教師都要追隨嗎?

研讀繪本,加強儲備

在幼兒試讀活動后,教研部門做了一次調研,目的是了解教師們有哪些困惑以及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經過梳理,教研部門發現教師們需要得到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該繪本所涉及的人文與科學知識方面的儲備,二是對該繪本教育價值的分析、解讀,三是對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教育活動的設計和開發。對此,教研部門通過組織園內教師互學互助和尋求外部資源的方式,給予多方面的支持。

教研部門組織各班教師對幼兒提出的關于黃河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形成“問題集”。隨后,教師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特長等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教研活動中分享、討論。后來,幼兒園又請來附近一所中學的一位資深的地理老師給園內的教師做了一次講座。講座中,這位老師較為系統地講述了黃河沿岸的地形地貌與黃河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黃河與黃河流域的人類活動又有著怎樣的關聯。聽了講座后,教師們頭腦中關于黃河的知識框架更為清晰、完整了。組織這樣的學習,目的不是讓教師把自己了解到的關于黃河的知識全部教給幼兒,而是讓教師在面對幼兒提出的各種問題時能有準備地做出專業的判斷,選擇合適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探索。

在研讀這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們發現,該繪本采用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壁畫的樣式呈現,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價值;該繪本的文字部分賦予黃河以生命,讓黃河作為第一人稱的講述者,娓娓道出自己在奔向大海的漫長旅程中的所見所思。鑒于此,幼兒園請來曾經有過合作的藝術機構“朵云軒”的幾位專業工作者和兩位兒童文學領域的學者,與教師們進行交流,幫助教師們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這一繪本的畫面和語言特點,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后期,在全園性的閱讀節活動中,幼兒園還在“朵云軒”的專業工作者的協助下策劃組織了讓幼兒繪黃河長卷的活動。

隨著交流、討論的深入,教師們認識到,對于這樣一本內涵如此豐富的繪本,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需求,對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點進行判斷和篩選。鑒于此,我園特級教師王紅裕帶領園內骨干教師組成教研核心團隊,對繪本中的教育價值點進行了審議,在深入解讀繪本以及觀察幼兒閱讀情況的基礎上,從文學作品、民俗文化、科學知識、藝術創作四個方面,精選出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給教師們。需要說明的是,這份精選內容集并不是所謂的“教學大綱”,它更像是一份“菜單”,集合了該繪本所蘊含的多種教育可能性,為教師提供參考,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內容開展活動。

研究兒童,提供支持

引領幼兒閱讀這一情感深厚、內涵豐富的繪本,沿用以往的語言教學活動模式顯然是不合適的。那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會如何理解這一繪本的內容,教師又應通過怎樣的方式促進他們的理解呢?鑒于此,新一階段的教研聚焦相關教育活動的設計和有效開展。在跨園區同齡班級每周一次的聯合教研活動中,教師們通過反復“設計—實踐—反思”,不斷優化教育活動,力求用貼近幼兒學習特點的方式與幼兒攜手走進“一條大河”的世界。

考慮到繪本《一條大河》中的不少內容離幼兒的已有經驗有一定的距離,幼兒難以在生活中獲得直接經驗,因而教師們在設計活動時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幼兒創造操作和體驗的機會,以促進幼兒的理解。通過教研,教師們集思廣益,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比如,收集與黃河有關的照片、視頻讓幼兒觀看,尋找與黃河有關的音樂作品讓幼兒欣賞,搜尋黃河流水聲的音頻讓幼兒聆聽,引導幼兒通過繪畫、舞蹈等方式表現黃河,借助一些科學小實驗讓幼兒理解黃河之“黃”以及“地上懸河”現象,等等。

可以看出,教師們花了很多心思來設計活動,以豐富幼兒的體驗。然而,在活動實施過程中,一些教師觀察到,部分幼兒對活動的反應不如教師預想的那么熱烈,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索與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問題出在哪里?該如何調整呢?在教研活動中,教師們展開了討論。

通過研討,教師們意識到,很多時候,幼兒不夠積極主動的原因是幾乎所有活動都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想法預設的,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幼兒一直是被牽著走的。要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就要從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入手來設計和組織活動。

比如,有個班級的幼兒在閱讀時對黃河流經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的畫面特別感興趣,畫面呈現了草原上獨特的風景和牧民們的生活。捕捉到幼兒的這一興趣點后,教師支持幼兒開展了多樣的探索活動。比如,通過視頻、圖片、模型等讓幼兒了解蒙古包的外形和功能;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將帳篷改造成蒙古包的樣子;提供蒙古族傳統服飾,讓幼兒欣賞和學習蒙古族舞蹈;通過噴繪作品等營造大草原的場景,提供道具讓幼兒體驗草原人民的生活。又如,有個班級的幼兒關注到了黃河的流向。為了支持幼兒探索,教師提供了大幅的地圖,并在地圖上用醒目的顏色將黃河勾勒出來,讓幼兒可以整體地感知黃河的蜿蜒曲折。教師還在美工區提供畫筆、顏料及超輕黏土等,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在大幅畫紙上表現黃河的流向,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黃河“九曲十八彎”的特點。

通過教研的助推,各班圍繞《一條大河》的閱讀活動逐漸由教師主導、預設轉變為以幼兒的興趣為基點。不同班級的幼兒關注和感興趣的內容各不相同,這使得課程呈現出班本化特點。教師們達成了以下共識:首先,教師要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能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應耐心觀察,傾聽幼兒的心聲,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支持幼兒充分探索;最后,教師應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年齡特點,利用好身邊的資源,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通道來學習,以增進理解。自此,每當走進不同的班級,我們都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而這正體現了幼兒對黃河不同角度的認識與思考。

滿足需求,深化情感

不僅不同班級的幼兒有不同的興趣和需求,同個班級的幼兒也有不同的興趣和需求,有的對黃河的時而澎湃洶涌、時而波瀾不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對與黃河有關的詩詞、音樂和民間故事有濃厚的興趣,有的對黃河沿岸的風景、古跡、民俗特別關注,有的對黃河上的水利設施、各種各樣的船和橋以及黃河沿岸防沙固土的舉措充滿好奇……隨著課程實施的推進,我們將教研的重點放在如何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如何推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如何支持同伴間的分享與交流上。教研時,教師們不僅就班本化課程的內容、適宜的活動形式、教師的支持策略等進行討論,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經驗,也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們根據幼兒的興趣、感興趣幼兒的人數、活動的內容等,靈活地通過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化活動等方式給予支持和滿足。后期,幼兒園還通過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閱讀節活動,打破年齡段和班級的界線,鼓勵幼兒分享和交流各自探索學習的內容,從而拓展視野、豐富經驗。

繪本《一條大河》的核心思想是對黃河的贊頌、對華夏文明的贊美。通過研討,不少教師從一開始關注如何將繪本中涉及的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知識教給幼兒,轉變為關注如何將繪本中蘊含的深厚的愛國情感傳遞給幼兒。教師們剛開始也非常擔心幼兒尤其是小年齡幼兒難以理解這種情感??墒?,隨著課程的推進,教師們觀察到,每個幼兒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閱讀和理解繪本中的內容,在不斷體驗和探索中,在師幼、親子、同伴間的分享和交流中,幼兒不知不覺獲得了大量的經驗,大大增進了對黃河的了解,加深了對黃河的喜愛之情,這又進一步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幼兒萌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向往和對華夏璀璨文明的熱愛。由此,教師們更加認識到,《一條大河》閱讀活動的核心價值不在于讓幼兒學到多少知識,而在于通過豐富多元的活動促進幼兒的感知和體驗,讓熱愛祖國的種子在幼兒心中萌芽、扎根。正如《一條大河》的作者于大武先生所說,“要為孩子們打開一個窗口,讓他們走進更廣闊的世界,了解過去,展望未來”。這一年的暑假,我園很多幼兒都請求爸爸媽媽帶他們去黃河邊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很多家庭都去了黃河沿岸的城市旅游,他們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黃河的愛與向往。

總結與思考

教師們用近一個學期的時間與幼兒共讀一本書,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教師們經歷過困惑、迷茫、不知所措,也走過彎路,而困難并沒有讓教師們停下探索的腳步,最終在碰撞、反思及與幼兒的共同學習和探索中,教師們獲得了新的思路,對兒童、教育、課程有了新的認識。

與幼兒共讀《一條大河》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研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園內教研部門在不同階段給教師們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當教師們有學習、儲備相關知識的需要時,教研部門不僅帶領教師們自學、互學,還引進專家資源助力教師們的學習;當教師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價值的判斷感到困惑時,教研部門集中園內優勢力量,給予教師們專業的引領;當教師們在課程實施中發現問題、遭遇瓶頸時,教研部門又搭建教師間互相交流、分享經驗的平臺。為了滿足幼兒和教師的需求,教研部門不斷調整教研重點,聚焦難點問題,使教師的認識逐步清晰,有效支持了教師的課程實施,推動了幼兒的發展。同時,每個教師也在教研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顒雍?,幼兒園還搭建了交流平臺,鼓勵教師撰寫課程故事,梳理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在交流中反思和總結。教師們形成專業發展共同體,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研究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難題成為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的鋪路磚和攀登架。

猜你喜歡
大河黃河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大河奔騰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大河奔流
大河中的搖籃(上)
大河無聲
教師到底需要怎么樣的教研主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