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因素

2022-11-04 13:14王一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現代國際關系 2022年1期
關鍵詞:格局能源經濟

王一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科技、產業、人口、能源、金融格局都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在世界經濟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經濟份額持續上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8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40%,預計到203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總規模將超過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的比重接近60%。同時,全球經濟重心加速向亞洲轉移。2020年全球GDP突破1萬億美元的國家共有16個,其中亞洲占居5個,分別是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印度尼西亞。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占亞洲經濟的份額持續上升,是“東升西降”的重要推動力。認識和把握世界經濟版圖的變化,需要對影響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中長期因素進行深入分析。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以信息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主體,先進制造、清潔能源、生物科技、空天海洋等領域協同推進的“一主多翼”的發展態勢,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多點突破、群體迸發的特征,對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改變原有國際分工的“中心—外圍”結構,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消長和全球經濟格局。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網絡互聯的移動化、泛在化,信息處理的高速化、智能化,推動數字化轉型向各領域廣泛擴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人—網—物”互聯體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網絡,推動人工智能向自主學習、人機協同增強智能和基于網絡的群體智能等方向發展,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和創新。

制造技術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先進的傳感技術、數字化設計制造、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系統日趨廣泛應用,制造業生產流程、研發設計、企業管理,乃至用戶關系都出現了智能化的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制造業部門,成為重塑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能源技術向綠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轉型。信息網絡技術與能源技術融合,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湍茉捶罩悄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存儲和傳輸技術的進步,深刻改變現有能源結構。

生物技術向精準醫療和再生醫學方向發展。新型基因技術不斷涌現,合成生物學快速發展,基因編輯技術日新月異,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靶向治療、移動健康監測等快速演進推廣,為醫療健康技術發展帶來新動力,醫學模塊加快從臨床醫學向健康醫學擴展,催生生物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呈現巨大發展潛力。

空天深海技術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大推力火箭、可重復使用運載器和新型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應用,在高效率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近地空間站應用、月球與火星探測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海洋科技由淺海向深海拓展,載人深潛器、海底資源探測和開發、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生態工程等,正在催生新型海洋經濟。

從全球范圍看,各國爭奪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深刻影響國家力量對比變化。美國視中國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不惜成本和代價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以“小院高墻”戰略對我國實施更嚴密、更大力度的封鎖措施,確保美國在關鍵戰略技術領域的絕對競爭優勢。得益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并跑”和“領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在納入評價的全球141個國家中,我國的綜合排名繼2016年首次進入前25名之后快速躍升至2020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為躋身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創造了條件。展望未來,全球創新版圖重構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關鍵變量。

二、產業鏈和供應鏈調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從高潮轉向低潮,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速放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持續近30年的擴張后開始收縮。新冠疫情后,主要經濟體重新審視供應鏈安全問題,在效率和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調整。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生產系統和運輸物流都受到嚴重影響。受沖擊最大的是全球化程度高、產業鏈分工鏈條長的行業,主要是計算機、電子和光學行業,進口額和出口份額分別占全球的32.9%和24.6%。其次是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化工產品。疫情后,芯片短缺嚴重沖擊全球汽車和電子產業,美國等經濟體還出現港口堵塞、物流紊亂,海運費用大幅上升。

我們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觀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橫向維度主要指生產和供給的集中度,全球制成品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德國和美國三大制造中心,中國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國。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1年8月發布的報告,在180種全球主要貿易品中,70%的生產集中在中國??v向維度主要指上下游關系,擁有自然資源和不可替代技術的國家處在上游,中國等加工制造業集中的國家處在下游面臨被卡脖子風險較大。

橫向和縱向維度的變化,都是全球產業鏈分工深化的結果。疫情的沖擊,疊加地緣政治影響,凸顯了全球產業鏈的脆弱性。在關稅壁壘、技術封鎖和關鍵零部件斷供的條件下,要素成本因素在產業鏈布局中的權重大幅下降,市場和技術可獲得性的重要性明顯上升。

過去一個時期,由于要素成本提高,加上中美經貿摩擦的沖擊,中國經歷了兩輪產業外移壓力。新冠疫情后,國際上又出現所謂供應鏈“去中國化”問題,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帶來新的挑戰。但從疫情后的情況看,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顯現出強大韌性。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產業體系,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已達到27%,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超過美國,已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國,世界多數經濟體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明顯提高。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中國與世界》報告指出,“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相對有所上升,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則相對降低”。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系正在悄然改變。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加速擴大,并與美歐等最終消費市場形成此長彼消關系,正在改變既有的全球市場和經濟格局。

三、人口結構變化

人口結構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國人口規模、年齡結構等方面,對世界經濟格局有重要影響。有學者認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且高質量勞動力大幅增長時代已經終結。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嬰兒潮,全球青壯年勞動力(25~49歲)增速快速攀升,1994年增速達到2.6%的峰值,之后持續回落,2020年全球青壯年勞動力增速僅為0.7%。發達國家青壯年勞動力占比快速下降。新增勞動力主要來自于不發達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

從全球主要區域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人口增長即將迎來拐點,歐洲及北美地區人口規模保持基本平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口或將迅速擴張。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研究結果表明,2021~2035年中國人口將迎來峰值拐點。歐洲及北美地區人口規模保持平穩,但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將維持低增長甚至負增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口將出現快速擴張,該地區人口增速顯著高于全球其他區域板塊。

人口老齡化加快,將成為拖累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世界人口展望預測,全球65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8.3%上升到2035年的13.0%和2050年的15.8%。工業化國家或經濟體普遍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日本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28%,歐盟27國為20.3%,美國16%,俄羅斯15%。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中,中國65歲以上老人占11%,已經邁出走向老齡化社會的步伐。

發達經濟體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增大。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就業人員總量隨著人口老齡化進一步下降,勞動力供求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人口老齡化降低居民儲蓄率,并導致投資率下降,由此可能降低潛在增長率。老齡化增加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支出,拖累經濟長期增長。老齡化程度加深,還將降低居民消費傾向,形成“低欲望社會”,進而使消費規模擴張放緩和消費結構升級動力減弱。

目前,人口增速最快的非洲,人口總數為13億人,預計到2050年將增至26億。年輕人口占比提高可以產生人口紅利,但必須與人力資本積累、儲蓄率與投資率提高以及能夠提高效率的體制機制改革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才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從某種意義上講,未來一個時期,世界人口版圖的重大變化將是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最具確定性的因素。

四、綠色低碳轉型

全球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將加快能源投資、生產、消費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塑。從傳統能源向綠色能源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時期內打破既有的能源格局,將會催生更多不確定性因素,導致階段性、結構性供需失衡和非理性價格寬幅震蕩。中長期而言,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傳統能源產能日益萎縮與綠色新能源供給增大,加之儲能系統建設需要較長時間,能源結構調整將是中長期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

能源系統對安全性的要求和系統自身的復雜性,預示著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將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但能源轉型帶來的全球能源格局變化,無論對能源出口國還是進口國,傳統能源企業還是新能源企業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影響的產生源于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特性不同,資源稟賦的重要性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技術能力所取代,油氣資源貿易形成的利益格局將發生變化,油氣資源出口國的影響力將下降,而具備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家將從能源轉型中獲得更大收益。

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將改變全球能源版圖。全球對化石能源需求下降,能源安全重心將從油氣的對外依存度、油氣貿易通道的安全,轉變為電網安全或鋰、鈷、稀土金屬等關鍵材料的供應安全問題。

五、國際金融格局演變

總體上看,國際金融格局相對于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具有滯后性,世界金融中心的轉移也將明顯滯后于世界經濟中心轉移速度。

美國仍將是對全球金融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美元仍將處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進入到國際貨幣體系當中,國際貨幣體系的覆蓋范圍將有效拓展,國際貨幣有逐漸多元化的趨勢。

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將繼續上升,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將緩慢上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高,但倫敦和紐約仍將是國際主要金融中心。

美元長期逐步衰落將是大概率事件,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將繼續下降。正如哈佛大學羅格夫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美國產出占全球GDP比重持續下降,而美國債務占全球GDP的比重卻在持續上升,期望美元穩定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

總之,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傮w上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內涵和發展變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顯現,戰略回旋空間增大,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力塑造力增強。我們要用好戰略機遇期,有效防范和應對風險挑戰,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中牢牢把握主動權?!?/p>

猜你喜歡
格局能源經濟
“五橋”聯動構建“大僑務”工作格局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匯聚留學生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
金湖縣為僑服務“小切口”打開“大格局”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豐富的能源
格局
經濟
好大的方塊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