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通訊社的堅守與蝶變
——寫在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之際

2022-11-04 01:49周兆軍左志新
傳媒 2022年19期
關鍵詞:華文中新社

特約記者 周兆軍 本刊記者 左志新

北京東城區北新橋三條,胡同東頭一座曾以種植海棠樹而聞名的小院,被人們稱為“海棠院”。

1952年9月14日,海棠樹掛果的金秋時節,從五湖四海而來的一批媒體人在這里集結,出席建立中國新聞社的籌備會議,戰火硝煙中曾擔任新華社社長的廖承志發表講話,宣告了新中國的另一家通訊社的誕生。當時,參加中新社籌備工作的,共有47人。因此,這篇講話就被命名為《從47個開始》。

17天后,10月1日,數十家海外華文報紙通過廣播收到中國新聞社的第一篇新聞稿《首都紀念國慶節舉行隆重閱兵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國慶節典禮,本日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極為隆重……”

中國新聞社就此誕生了。

寄往海外的“家書”

沿著70年的時間坐標回望,中新社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賦予搭建中國與世界溝通橋梁的使命。

新中國成立初期,12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情系故土,時刻關注著中華大地上正在發生的歷史巨變。然而,新生的共和國遭受西方的孤立和封鎖,海外僑胞難以獲得來自祖國的準確信息。朝鮮戰爭爆發后,新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處境更為艱難,大量歪曲事實的報道和惡意捏造的謠言在海外華文報紙上流傳,離間僑胞與祖國的感情。

在復雜嚴峻的國際輿論環境下,中新社應運而生。

1952年5月,中央有關部門開始籌建一個專門面向海外華僑的新聞機構。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的意見,這個破繭而出的通訊社被定名為中國新聞社。不久后,關于成立中國新聞社相關問題的報告經中宣部部長習仲勛呈送到了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案頭,周恩來審定后報毛澤東主席同意。

“中國新聞社的任務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建立這個社呢?”1952年9月14日,在中國新聞社機構成立大會上,時任中僑委副主任委員廖承志在講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要建設新中國,爭取國際友人的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華僑工作應該是爭取國際友人的一個環節,這是不能違反的原則。這項工作,首先是組成華僑愛國統一戰線,團結華僑大多數。因此,中國新聞社的任務是重大的。

中新社櫛風沐雨70載,到今天擁有包括境內外52個分社2000余人的采集網絡,擁有24小時不間斷發稿的全球三地信息發布系統,擁有文字通稿、圖片、特稿、視頻、網絡、報刊、供版、新媒體、電影、智庫論壇等產品和平臺,已成為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一支主力軍。

從一株小苗長成一棵大樹,中新社在70年光陰中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為僑服務、以僑為橋,用電臺、用航郵、用傳真、用衛星專線、用互聯網,向一代又一代海外僑胞發出一封封“家書”。

中新社成立伊始,就帶有濃厚的“僑”字色彩。除了曾在解放區的新聞工作者、在國統區的進步新聞工作者外,這里還聚集了一批具有獨特背景的新聞專業人士——有的是海外華文報刊的主筆,有的是社論撰稿人,有的曾是港報資深編輯,有的還在始創于1938年、與中新社有著極深淵源的國際新聞社(國新社)工作過。

他們既熟悉海外華僑的心態,又具有豐富的華文報刊從業經驗,對外發表了一大批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一家傳媒機構調集如此眾多的海外報人,這在中國傳媒發展史上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

中新社第一屆理事會群星璀璨,包括胡愈之、王蕓生、徐鑄成、彭子岡、陳翰笙等名家。第一任社長金仲華,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曾主編過國新社的英文稿刊《遠東通訊》,被宋慶齡視為“最信任的人”,被巴金譽為極具人格魅力的“吸鐵石”,被愛潑斯坦稱為“知識淵博的國際主義者”。

一經問世就盡顯風華。中新社的報道,寬闊的國際視野是亮色,綿柔的親和力是特色,深厚的中華文化是底色。

1957年,中新社關于戲曲演員范瑞娟的專稿《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內容生動,被海外報刊廣泛刊用。在國內報紙上轉載引起討論后,毛澤東主席為該文的題材定調。此后,中新社專稿體現的對外報道特色更為鮮明,為海外讀者喜聞樂見。

1974年,藺安穩回老家陜西臨潼探親期間,得知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陶俑。他采寫了署名“中國新聞社記者”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這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第一次見諸于文字報道,“世界第八大奇跡”由此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憑借特色鮮明的報道,中新社很快贏得廣大僑胞和海外媒體客戶的歡迎和信賴。20世紀60年代,陳毅元帥作為外長出訪東南亞時,看到當地華文報紙登載中新社播發的很多消息,高興地說:不到海外就不知道中新社的影響。

1982年9月,廖承志為中新社題詞“中新社是我國新聞戰線的奇兵”。

新聞戰線的“奇兵”

歷史之路蜿蜒行進至1978年,飽經風霜的神州大地又一次迎來變革時刻。經歷了歲月曲折的中新社,也迎來了再出發的歷史機遇。中國新聞社恢復建制,開始二次創業。

老一代創業者重新歸隊,各方優秀人才慕名而至,充滿朝氣的新人陸續加入,重新起航的中新社逐步發展成為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與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綜合性通訊社,被譽為“新聞戰線的奇兵”。

這一時期,中新社提出“恢復傳統、辦出特色”的報道方針,并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報道風格,一直影響到現在。

中新社復建當年,派出記者報道在曼谷舉行的亞運會,以“亞運短波”為欄目發出200余篇電訊通稿,深受港澳地區和東南亞華文媒體歡迎。香港《文匯報》在刊出“亞運短波”時發表“編者按”稱,“中新社日前從曼谷發回亞運會的花絮,筆調輕松,內容豐富,沖破過去不敢闖的界限?!?/p>

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中新社逐漸探索出一套有鮮明特色的話語和敘事體系,形成了在新聞界獨樹一幟的“中新體”。

從獲得全國好新聞獎的《陳香梅來到廖公家》《盛年早逝風范存》等傳誦一時的名篇佳作,到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十九大十九問》等反響強烈的系列報道,幾代中新社人不斷為“中新體”注入新的活力。

在中新社的采編手冊上,“中新體”寫作風格被概括為五個字:實、寬、短、快、活。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新體”對新聞界產生很大影響。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的創辦者孫玉勝在《十年》一書中回憶,節目籌備時,時任央視臺長楊偉光明確要求,節目語言要變為“中新體”。

中新社從誕生之日起,就以服務僑胞、溝通世界為使命,努力促進民心相通,70年來在不斷探索中深刻認識到,要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首先要突破刻板語態,尊重傳播規律,革新話語方式。

如今,中新社的業務范圍、產品形態、傳播渠道等,都遠超當年創業前輩們的設想,但中新社的精神品質是一以貫之的。幾代中新社人薪火相傳形塑出的“中新風格”,經過歲月打磨被歸納為16字形象表述:“官話民說、中話西說、長話短說、空話不說”。

書寫歷史的“底稿”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70年來,中新社在時代浪潮中從不缺位,在家國大事上從不失聲。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筆耕不輟,見證歷史,記錄歷史,也創造歷史。

海峽兩岸的潮起潮落,一直是中新社關注的重要議題。在兩岸新聞交流中,中新社也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1987年,島內“戒嚴令”尚未解除,臺灣《自立晚報》破天荒派出兩名記者李永得、徐璐繞道到祖國大陸采訪,打破1949年以來兩岸新聞交流的“禁區”。負責接待這次采訪的是中國新聞社。

在北京首都機場,機艙門一打開,迎接兩名記者的時任中新社港澳臺部主任陳佐洱,握著他們的手脫口而出:“歡迎,歡迎。等你們38年了!”這句話迅速登上港澳臺多家報紙的頭版。

4年后,新華社和中新社各派一名記者同赴臺灣采訪,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記者第一次踏上寶島土地。

20世紀80年代末,中新社與臺灣藝人凌峰合作拍攝的系列紀錄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兩岸重啟文化交流的開山之作,至今仍被兩岸觀眾津津樂道。

中新社記者筆下的港澳報道濃墨重彩,記錄下 “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許多歷史印記。

1982年,中新社的一篇報道提到“港人治港”,是這一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1984年,中新社記者采寫的稿件中,第一次使用了“馬照跑,舞照跳,股票照炒”的形象表述,這一說法從此流傳開來。

20世紀80年代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談判、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CEPA簽署、完善選舉制度等,中新社在這些歷史時刻都是重要的記錄者。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而華僑華人素有辦報的傳統。從1815年于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算起,海外華文媒體已走過200多年歷史,延綿不斷。

中新社始終把遍布世界的華文媒體作為好朋友、好伙伴,并致力于建設全球華文媒體的“精神家園”。

2001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南京開幕。論壇開幕前夕,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發生,許多航班停飛或緩飛,一些華文媒體的代表歷經艱難險阻前來參會。為了與論壇“見上一面”,美國《世界日報》(舊金山版)時任總編輯陳裕如轉機多次、用時兩天趕到南京,而此時論壇已進行到閉幕式環節。當他拖著行李箱、滿頭大汗出現在會場,全體代表起立鼓掌。

如今,這個論壇已經持續了十屆。

中新社從誕生之日起秉持的報道方針就是“愛國主義”。對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投注深厚的情感,是中新社的精神底色。

2008年汶川地震,中新社記者在涉險挺進北川重災區的途中,面對“采訪還是救人”的新聞倫理問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一篇“失職”的記者手記《那一夜,我們沒有采訪》,成為舉國哀慟中直擊心靈的文字。

融合創新的“矩陣”

走進新時代,中新社傳承和發展“中新風格”,以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建設全媒體傳播矩陣,在媒體融合大潮中守正創新。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p>

在當前百年變局的新形勢下,海外華僑華人作為跨文化人群,其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凸顯。海外華文媒體處于中外文明對話的前沿,更是跨文化傳播中的一支獨特力量。

中新社不斷拓展與華文媒體的合作形式,聚合引領海外華文媒體,擴大知華友華朋友圈,打造多元化的全媒體融合傳播矩陣,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從創建之初,中新社就具有媒體融合的“基因”。老一輩創業者敏銳洞見,影像是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1958年,中新社組建電影隊,一批風光片、紀錄片在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廣受贊譽。改革開放后,中新社拍攝的《原野》《春桃》等故事片風靡一時。

攝影報道向來是通訊社主流業務的重要一翼。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僑鄉風光,到改革開放后的社會新貌,中新社圖片佳作迭出,《60歲舞蹈家重返舞臺》《杠上爭鋒》等先后獲得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金獎。中新社的圖片報道在新聞界和攝影界都享有盛譽。

伴隨時代腳步,中新社在數字化、網絡化的道路上也走在了前列,把以僑為橋、融通中西的實踐從紙上延伸到網上。

1995年4月,中新社在香港上網,成為亞洲地區最早上網的數家中文媒體之一。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新聞網的多項指標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名列前茅。

2000年,《中國新聞周刊》創刊,以“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為辦刊理念,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多語種時政期刊,其深度報道在業界廣受贊譽。

如何傳承和發展“中新風格”?中新社人從不因循守舊,從不固步自封,接過時代給出的新考卷,開拓“中新風格”的新境界。

2021年伊始,中新社推出大型學理型融合報道專欄《東西問》。專欄著眼中國與世界在大變局下的新互動,圍繞文化文明、民主人權、法治德治等主題,著力創新話語表達,注重“陳情”與“說理”相結合,兼顧理論與評論,為文明交流互鑒創造更大空間。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中新社推出系列報道“中國共產黨的十萬個為什么”,以問為題,史論結合、今昔對接,在設問中鋪開一個個充滿細節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中新社推出的“問答二十大”系列微視頻,以國際視角、互動問答、娓娓道來的形式,向世界傳播一個可知、可感的金秋盛會。

“一部中新社的發展史,既是中國探索國際傳播的縮影,也是中央主要媒體發展變遷的縮影?!敝行律缟玳L陳陸軍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新聞社以尋求“最大公約數”和畫出“最大同心圓”為目標,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努力續寫新輝煌。

猜你喜歡
華文中新社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第二屆消博會閉幕展會規模超過首屆
海外視角 新銳表達
水滴輪的日常拆解與保養辦法
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指導策略
杭州特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