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蘭木倫遺址第1和第2地點2014年發掘簡報

2022-11-04 01:45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3期
關鍵詞:烏蘭臺面原料

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內容提要〕 烏蘭木倫遺址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一處舊石器中期遺址,發現于2010年。自發現以來,經過多次發掘,每年都收獲大量文化遺物。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2014年發掘石制品347件、第2地點發掘石制品27件。石制品原料有石英巖、石英、硅質巖、砂巖和燧石等,其中石英巖占原料的大多數。器形以中小型為主。剝片和修理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工具毛坯以石片為主,類型主要有凹缺器、刮削器、鋸齒刃器、石錐、尖狀器、石刀等。

烏蘭木倫遺址于2010年發現,至2014年已進行了2次試掘和4次正式的考古發掘,每年都獲得大量的文化遺物。其中,2010—2013年度發掘的主要收獲已有相關報道①。2014年度對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和第2地點均進行了發掘,并獲得了一些新的發現?,F將2014年發掘的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地層

1.地理位置

烏蘭木倫遺址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2號橋東烏蘭木倫河北岸,西距烏蘭木倫河20米,西北距鄂爾多斯市政府2.5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9°35′03.5",東經109°45′42.0",海拔1.281千米(圖一)。

圖一 烏蘭木倫遺址地理位置圖

2.地層

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地層堆積最大剖面厚度大于7米。依據土質土色的不同,遺址地層劃分為①—⑧層,其中②—⑧層均出土有豐富的文化遺物,并保留有多處由灰燼、木炭、燒骨、石制品等組成的用火遺跡(圖二)。其地層堆積可與薩拉烏蘇進行對比,最新測年結果為距今5萬—6.5萬年②。

圖二 攝于2014年的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地層剖面

二、第1地點

2014年,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發掘出土石制品347件(不含篩洗)。石制品包括石核15件、石片220件、工具38件、斷塊21件、碎片53件。原料以石英巖最多,約占原料總數的85.6%,此外,還有石英、硅質巖、砂巖、燧石等(表一)。

表一 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發掘石制品原料種類數量統計表

1.石核

15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4.3%??煞譃閱闻_面石核和多臺面石核兩種,分別有10件和5件(表二)。原料有石英巖和石英,分別有12件和3件。

單臺面石核 14KW1⑧720(圖三,9)。原料為青色的石英巖。毛坯為長圓形礫石,最大長、寬分別為69.3、40.6毫米,厚38.1毫米,重190克。人工臺面,將礫石開料形成平整的破裂面,再以破裂面為臺面進行剝片。平均臺面角76°,這個角度仍可進一步剝片。最大剝片疤技術長、寬分別為15.1、16.2毫米。

多臺面石核 14KW1⑧728(圖三,8)。原料為青褐色石英巖。毛坯為圓形礫石,最大長、寬分別為51.4、46.5毫米,厚51.7毫米,重68克,平均臺面角85°。有3個臺面,最后形成的主工作面可見剝片疤最多,遍布石核四面且大小不一,多層重疊,形狀多呈長條形。其余兩個工作面為主工作面的對向和轉向兩個方向剝片,從殘留的可見疤看,轉向剝片只留有1個較大剝片疤,對向剝片留有約7個剝片疤。石核整體利用率較高,只留有一長條形的石皮,且上面布滿打擊痕跡。

2.石片

220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63.4%。石片的分類,按照Toth的方法③,根據臺面和背面疤的情況可分為Ⅰ—Ⅵ型石片。其中Ⅲ型和Ⅵ型石片最多,Ⅴ型石片次之,Ⅰ型和Ⅱ型石片最少,Ⅳ型石片不見,分類結果詳見表二。石片的原料有石英巖、石英、硅質巖和砂巖4種,其中石英巖176件,占大多數,接下來是石英36件,硅質巖和砂巖分別有5件和3件。

表二 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發掘石制品分類統計表

Ⅲ型石片 14KW1⑧719(圖三,4)。原料為褐色石英巖。形態呈不規則狀,技術尺寸大小與最大尺寸不同,技術長、寬分別為36.9、45.6毫米,厚15.7毫米,重21克。自然臺面,臺面長、寬分別為15.2、44毫米,臺面內角104°,臺面外角82°。腹面微凸,打擊點比較集中,放射線、錐疤和同心波可見。側邊形態呈匯聚狀,遠端呈背向卷。背面凹,可見多個來自三個方向的剝片陰疤。

Ⅴ型石片 14KW1⑧717(圖三,6)。原料為淺黃色石英巖。形態呈不規則狀,技術長、寬分別為32.4、28.4毫米,厚7毫米,重5克。破裂面臺面,臺面長、寬分別為5.8、16.7毫米,臺面內角95°,臺面外角86°。腹面微凹,打擊點清楚,半錐體淺平,放射線和錐疤可見,未見同心波。側邊形態呈匯聚狀,遠端呈羽狀。背面較凸,石皮比例50%。

3.工具

38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11%。工具類型包括凹缺器16件、刮削器12件、鋸齒刃器9件、石錐1件(表二)。原料有石英巖和硅質巖,分別有36件和2件。全部采用錘擊法加工。

凹缺器 14KW1⑧529(圖三,3)。原料為青褐色石英巖。標本形態呈不規則狀。長、寬分別為29.6、27.7毫米,厚10.5毫米,重7克。在毛坯左側邊反向加工,凹缺器刃口由多次打擊形成,可見兩層修疤,修疤小而細密。缺口寬6.7毫米,缺口高2.2毫米,凹口弧度0.64;修理后角度相對原邊緣變鈍,刃角65°。

刮削器 14KW1⑧900(圖三,7)。凹刃刮削器。原料為褐色石英巖。毛坯為Ⅵ型石片,形態呈三角形。最大長、寬分別為38.3、24毫米,厚12毫米,重9 克。選擇石片的遠端邊緣加工修理成刃,反向修理,刃部修疤分兩層,第1層為一片較大修疤,起到打薄刃緣的作用,第2層修疤較小,針對刃部形狀凹弧的形成進行修理。刃部鋒利,留有微小崩疤和裂痕,修理刃緣較凹,長31.8毫米,刃角70°。

刮削器 14KW1⑧427(圖三,2)。凸刃刮削器。原料為黃色石英巖。毛坯為Ⅴ型石片,形態呈不規則形狀。最大長、寬分別為63.3、38.8毫米,厚21.7毫米,重41克。以石片的右側邊緣為修理對象,采用正向加工方法,修理成刃。修疤形狀大小不一,但較密集層疊,刃部鋒利,呈微小的鋸齒狀,修理刃緣較凸,長35.5毫米,刃角57°。石片背面刃部的一側保留部分石皮,另一側為保留石片疤。

圖三 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發掘的石制品1.石錐(14KW1⑧794) 2.凸刃刮削器(14KW1⑧427) 3.凹缺器(14KW1⑧529) 4.Ⅲ型石片(14KW1⑧719) 5.鋸齒刃器(14KW1⑧433) 6.Ⅴ型石片(14KW1⑧717) 7.凹刃刮削器(14KW1⑧900) 8.多臺面石核(14KW1⑧728) 9.單臺面石核(14KW1⑧720)

鋸齒刃器 14KW1⑧433(圖三,5)。原料為灰色石英巖。毛坯為Ⅲ型石片,形態近似梯形。最大長、寬分別為33、24.9毫米,厚12.5毫米,重9克。選擇石片的右側邊緣加工修理成刃。修理方面為正向,有4個明顯的修疤形成4個凹缺,可見5個凸起的尖刃。刃部薄銳鋒利,修理刃緣平直,長27.8毫米,刃角48°。石片背面凸起,布滿打制留下的剝片痕跡。劈裂面平坦,打擊點集中,放射線清晰可見。

石錐 14KW1⑧794(圖三,1)。原料為淺褐色石英巖。毛坯為Ⅲ型石片,形態近似菱形。最大長、寬分別為44.8、35.1毫米,厚11.3毫米,重14克。采用錘擊法在石片的臺面和右側邊反向加工。其中,臺面加工部位主要位于臺面上部,有兩層修疤,連續修理;修理刃緣平直,長24.8毫米,刃角58°。右側邊修理基本貫穿整個邊緣,有兩層修疤;修理后刃緣長26.1毫米,刃角72°。

4.斷塊

21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6%(表二)。原料有石英巖和燧石,分別有20件和1件。形狀個體差異較大,且不規則。最大長11.5~51、最大寬8.7~35.8毫米,厚3.4~18.6毫米,重2~51克,平均最大長為21.5、寬15.2、厚9.1毫米,平均重11克。

5.碎片

53件,約占石制品總數的15.3%(表二)。原料均為石英巖。絕大多數是小于10毫米的石片碎屑,應為剝片和修理工具時產生的副產品。

三、第2地點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在第1地點西約50米處,地層堆積與第1地點相似④,主要是河湖作用的結果。堆積剖面厚度約8米,上部為風成砂堆積,厚約5米,下部為河湖相三角洲沉積,厚約3米(圖四)。

圖四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地層剖面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的發掘采取整個發掘面往下的工作方法,即一次性布較大面積的探方,然后按照自然地層和水平層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向下揭露。在2011年試掘探溝的基礎上,擴大布方面積。本次頂部布方面積達100平方米,到文化層布方面積則為20平方米。2014年的發掘,出土石制品27件(不含篩洗)。石制品包括石核3件、石片8件、工具10件、斷塊4件、備料2件(表四)。原料有石英巖、砂巖、硅質巖和燧石等。分別有22件、3件、1件和1件,其中,以石英巖最多,約占原料總數的81.5%(表三)。

表三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發掘石制品原料種類數量統計表

1.石核

3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11.1%。都是單臺面石核,原料為石英巖、砂巖和硅質巖,分別有1件(表四)。

單臺面石核 14KW2ⅡbK8-27(圖五,6)。原料為淺褐色石英巖。毛坯為長圓形礫石,最大長、寬分別為37.1、67.3毫米,厚51.7毫米,重128 克。臺面角82°~92°。以節理面為臺面進行剝片,只有1個剝片面,可見一大兩小三片成功的剝片疤。剝片面積較小,僅約占石核的面積的1/4左右。

2.石片

8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29.6%。石片的類型只有Ⅲ、Ⅵ型和Ⅴ型,分類結果詳見表四。原料包括石英巖7件和燧石1件。

表四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發掘石制品分類統計表

Ⅲ型石片 14KW2ⅡbL8-24(圖五,2)。原料為青黃色石英巖。形態呈不規則狀,技術長、寬分別為24.3、18.2毫米,厚9.7毫米,重3克。自然臺面,非常平整,臺面長、寬分別為10.2、18.5毫米,臺面內角65°,臺面外角53°。腹面平,打擊點和放射線清楚,半錐體、同心波等均不見。側邊匯聚,末端形態為羽狀。背面凸,可見1個向下的陰疤。

Ⅵ型石片 14KW2ⅡbL7-29(圖五,8)。原料為深灰色石英巖。形態呈不規則狀,技術長、寬分別為47.3、40.6毫米,厚16.5毫米,重30克。臺面為不平整的破裂面,長、寬分別為8.2、12.4毫米,臺面內角107°,臺面外角82°。打擊點集中,放射線清楚,半錐體較突出,同心波、錐疤等不見。側邊平行,末端形態為羽狀。背面較凸,可見來自多個方向的陰疤。

Ⅴ型石片 14KW2ⅡbK10-7(圖五,1)。

原料為青褐色石英巖。形態近似三角形,技術長、寬分別為14.1、18.1毫米,厚4.9毫米,重1克。破裂面臺面,不平整,臺面長、寬分別為4.3、5.1毫米,臺面內角64°,臺面外角56°。打擊點散漫,放射線不清楚,半錐體、同心波、錐疤等技術特征不見。側邊形態呈扇形,末端形態呈背向卷。背面較凸,可見來自1個向左的陰疤。

3.工具

10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37.1%。工具類型有凹缺器3件、刮削器2件、鋸齒刃器2件、石刀2件和尖狀器1件,共五種(表四)。原料有9件石英巖和1件砂巖。

凹缺器 14KW2ⅡbL7-25(圖五,3)。原料為淺褐色石英巖。毛坯為斷塊,形態近三角形。最大長、寬分別為35.9、27.5毫米,厚18.6毫米,重14克。選擇石塊的薄銳處打擊形成一個缺口,一次打片形成。缺口較大,留有明顯打擊點。缺口寬13.5毫米,高3.5毫米,凹口弧度0.52;修理后角度相對原邊緣變鈍,刃角92°。

尖狀器 14KW2ⅡbJ9-11(圖五,4)。三棱尖狀器。原料為淺褐色石英巖。毛坯為Ⅲ型石片,形態呈不規則狀。最大長、寬分別為51.7、 33.4毫米,厚 17.5毫米,重28克,刃角34°。對石片的兩條側邊進行正向修理,在遠端形成一個尖刃。右側邊較陡且修疤較大,左側修疤較多,自尖部向下留下多層修疤,右側修疤較小,只見兩片。尖部尖銳,有微小的疤痕。背面凸起,中間留有石皮。劈裂面較平坦,有少量打制留下的疤痕,可見打擊點。

刮削器 14KW2ⅡbH9-18(圖五,9)。匯聚型刮削器。原料為黃褐色石英巖。毛坯為Ⅵ型石片,形態呈不規則狀。最大長、寬分別為49.7、50.5毫米,厚19.5毫米,重36克。以石片兩條側邊為修理對象,使用錘擊法加工。石片的右側邊采用正向修理方法,石片左側邊采用反向修理方法,兩條修邊在石片遠端匯聚。左側邊加工長度指數為1,加工深度指數為0.18;刃緣長55.2毫米,刃角63°。右側邊加工長度指數為1,加工深度指數為0.46⑤;刃緣微凹,刃口形態指數為-13⑥;刃緣長40.1毫米,刃角56°。背面凹凸不平,有剝片留下的疤痕。劈裂面凸起,打擊點集中,半錐體突出,放射線清晰可見。

圖五 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發掘的石制品1.Ⅴ型石片(14KW2ⅡbK10-7) 2.Ⅲ型石片(14KW2ⅡbL8-24) 3.凹缺器(14KW2ⅡbL7-25) 4.尖狀器(14KW2ⅡbJ9-11) 5.鋸齒刃器(14KW2ⅡbL9-4) 6.單臺面石核(14KW2ⅡbK8-27) 7.石刀(14KW2ⅡbH10-17) 8.Ⅵ型石片(14KW2ⅡbL7-29) 9.匯聚刮削器(14KW2ⅡbH9-18)

鋸齒刃器 14KW2ⅡbL9-4(圖五,5)。原料為深黃色石英巖。毛坯為斷片。最大長、寬分別為47.5、19.6毫米,厚7.9毫米,重8克。加工方法為錘擊法,選擇斷片的較直且薄的一側正向加工修理成刃。修疤多層重疊,外層較大起到打薄刃部作用,內層較小形成小鋸齒。加工長度指數為0.8,加工深度指數為0.5。修理后的刃緣呈凸弧狀,刃口形態指數為16;刃緣長26.1毫米,刃角55°。背面凸起,布滿剝片留下的疤痕,劈裂面平坦光滑。

石刀 14KW2ⅡbH10-17(圖五,7)。原料為灰色石英巖。毛坯為Ⅲ型石片。形態呈半橢圓形,最大長、寬分別為53.6、25.1毫米,厚17.5毫米,重20克。采用錘擊法對石片的兩側邊進行修理,正向加工,但不連續。遠端邊緣則未進行任何修理,但鋒利薄銳,為石刀的刃緣,刃緣長52.2毫米,刃角34°。

4.斷塊

4件,約占發掘石制品總數的14.8%。原料有石英巖3件和砂巖1件,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最大長9.5~34.6、最大寬6.7~31.5毫米,厚3.6~12.7毫米,重在2~18克之間;平均最大長為11.1、寬9.5、厚4.1毫米,平均重5克。

5.備料

2件,約占石制品總數的7.4%。原料均為石英巖。平均最大長、寬、厚為35.1、22.4、9.6毫米,平均重16克。備料表面不見鈣斑。

四、結 語

1.石制品一般特征

從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和第2地點2014年發掘的374件標本來看,石制品文化特征基本相似,總結為以下幾個特點。

(1)制作石制品的原料包括石英巖、硅質巖、石英、砂巖和燧石。其中石英巖使用較多,約占原料總數的85.3%;其次為石英,約占原料總數的10.4%;硅質巖約占原料總數的2.1%;砂巖和燧石最少,均約占原料總數的1.1%??偟膩砜?,制作石制品原料比較單一,并且在烏蘭木倫河兩岸的礫石層中常見,比較容易獲得⑦。

(2)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為主,類型豐富多樣。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斷塊、碎片和備料。石片的比重較高,約占石制品總數的61%;碎片和工具次之,約占石制品總數的14.2%和12.8%;斷塊和石核較少,約占石制品總數的6.7%和4.8%;備料最少,約占石制品總數的0.5%。由此可見,最大尺寸小于10毫米的碎片數量較多,這也是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組合的一大特色。

(3)石片的剝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工具的修理方法均為錘擊法。

(4)從石核的剝片技術上看,多選用尺寸適中的石英巖進行錘擊剝片。

(5)工具類型組合比較豐富,有凹缺器、刮削器、鋸齒刃器、琢背石刀、尖狀器和石錐六個類型。其中前三者約占工具類型總數的91.6%;琢背石刀約占工具類型總數的4.2%;尖狀器和石錐分別約占工具類型總數的2.1%。

2.初步認識

2014年度的發掘顯示,第1地點較第2地點出土的石制品數量多,但出土石制品在原料和組合上基本一致。兩個地點的石制品原料均以石英巖為主。石制品組合總的來說以石片為主,石核和工具較少。石核多為單臺面石核,其次為多臺面石核。石片類型基本一致,完整石片較多,其中Ⅲ型石片最多;第2地點的石片數量少于工具數量,并且沒有碎片,這在2010—2013年第1地點和第2地點的發掘中沒有出現過。工具類型組合也幾乎一樣,刮削器、鋸齒刃器和凹缺器三種工具占絕大多數;工具都以小型為主,毛坯主要為片狀毛坯,加工較為簡單,大多選擇合適的毛坯直接修理刃緣,個別工具有多個刃緣。修理方法為錘擊法并以單面加工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為主,反向次之。

通過第1地點和第2地點出土石制品的對比分析,發現除出土數量和原料略有不同外,出土石制品所表現出的工業特征基本一致,應屬于同一個工業類型。從目前已發表的資料來看,本年度發掘的石制品與2010—2013年發掘石制品相似,都顯示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工業的一般特征⑧。此外,兩個地點的地層堆積連續,層位關系清楚,每層都出土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反映了古人類在遺址活動的延續性⑨。

執筆:包 蕾 劉 揚 侯亞梅

注 釋:

①④王志浩、侯亞梅、楊澤蒙等:《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蘭木倫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考古》2012年第7期;包蕾、劉揚、盧悅:《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2010—2011年發掘出土石制品的初步觀察》,見董為主編:《第十四屆中國古脊椎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海洋出版社2014年,第223—234頁;劉揚、包蕾:《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2011年試掘簡報》,《草原文物》2014年第1期;包蕾、劉揚:《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2013年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17年第4期。

② Rui X., Zhang J.F., Hou Y.M., et. al. Feldspar multi-elevated-temperature post-IR IRSL dating of the Wulanmulun Paleolithic site and its implication.Quaternarygeochronology, 2015, 30∶438-444.

③ Toth, N. The Oldowan reassessed∶ a close look at early stone artifacts.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1985, 12∶ 101-120.

⑤ Kuhn, S. L., A geometric index of reduction for unbifacial stone tools.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1990,17∶ 583-593.

⑥ 高星:《關于周口店第15地點石器類型和加工技術的研究》,《人類學學報》2001年第1期。

⑦ 劉揚、侯亞梅、楊澤蒙等:《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制品原料產地以及可獲性》,《人類學學報》2017年第2期。

⑧ 劉揚、侯亞梅、楊澤蒙等:《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的工具類型與修理技術初探》,《人類學學報》2016年第1期。

⑨ 劉揚、侯亞梅、楊澤蒙、包蕾:《試論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地點的性質和功能》,《北方文物》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歡
烏蘭臺面原料
蘇軾和他的超然臺、烏臺、嘯臺
高頻電液振動臺用臺面的性能分析及優化設計
做拔絲菜四要點
那些草裹緊我的身子
臺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楊藝晗??《壺》
俄第一工程旅接收首輛“烏蘭”—14無人滅火車
關鍵是要求出四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有機合成的常規方法與解題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