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倉元代古船的前世今生

2022-11-04 11:39朱巍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海船涇河古船

文 圖/朱巍

太倉,是一座具有4000 多年歷史的港口城市,春秋時吳王于此置倉,故名“太倉”。域內河網密布,通江達海,自古為長江通海之門戶。元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張瑄以太倉劉家港為始發港,開通了漕糧海運的新路線,加之元廷開放對外貿易,太倉番商云集,外通日本、高麗、琉球等國,號稱“六國碼頭”。

元代的太倉劉家港是長江口最大的良港,“糧艘商舶,高墻大桅,集如林木”。當時的半涇河“東流出大?!?,是劉家港的重要港汊。2014 年,半涇河北部發現一艘元代古船并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這印證了文獻的記載,為太倉是元明時期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提供了實物證據。

半涇古河 沉船重現

半涇河全長20 余公里,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河道,位于太倉古城東門外。2014 年5 月,半涇河萬豐村段清淤時發現一艘木質沉船。2014 年8—12 月,南京博物院聯合太倉博物館對沉船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并整體搬遷至萬豐村海豐農場進行文物保護。古船殘長17.83 米,寬5.76 米,高1.56 米,是江蘇境內近年來發現的最大的一艘古代船舶。對沉船進行14C 測定,其建造年代大致在元代,距今至少660 年歷史。

《嘉靖太倉州志》記載:“半涇橫帶城東數里,南入婁江……昔水面弘廣,帆檣云集,海潮迅涌?!卑霙芎幽隙伺c古婁江交匯,在元代是劉家港的重要港汊,由于其處于海船出入的必經之路,因此特別繁盛。元代太倉詩人馬麟《半涇潮生》詩中“魚船商舶喜通津,撾鼓椎牛祀海神”一句,描寫了當時大量海船停泊于半涇河,在出海前舉行擊鼓、殺牛等祭祀海神儀式的熱鬧場景。早在1993 年,半涇河南段就已發現過元代沉船殘件。2014年古船的出土則以更有力的實物證據揭示了元代半涇河及劉家港的繁榮。

元代古船 通江達海

太倉元代古船主體保存較為完好,豐富了中國古船在用材、結構、工藝等方面的實物資料,為江浙一帶造船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船體特征

古船縱剖面模型

古船修復前的尺寸為:長17.83 米,寬5.76米,高1.56米;修復后為:長19.8米,寬5.55 米,高1.71 米。古船為貨船,可載重30 噸,排水量為45 噸,航速為12 節。船體平面略呈柳葉形,前端橫剖面“V”形,后端橫剖面“U”形,共11 個隔艙,雙桅。古船的船型與平頭、平底的沙船不同,與尖底的福船有很大差別,從造船材料上看也不屬于廣船,從船體線型特征來看屬江浙船,具體來說,與長江地域的鱽魚船有許多相似之處。船體外板和龍骨均采用松木,護舷木為杉木,艙壁板底部為樟木,艙壁板上部為杉木,桅座為樟木。全船均采用鐵釘連接,有鉤釘、方釘、蘑菇釘等,采用中國傳統的油灰捻縫。

圖①古船護舷木位置 圖② 船殼外板上有海蛆盜洞,證明此船曾長期在海上航行運輸 圖③“龍骨吊”結構,為國內首見

鱽魚船船體狹長,因形似鱽魚(即刀魚)而得名。鱽魚船“尾闊可分水,面敞可容兵,底狹尖可破浪。糧儲器仗,置于簧版下;標牌矢石,分之兩旁??扇菸迨湔?,面廣丈有二尺,長五丈?!薄端螘份d:“鱽魚船可堪出戰?!彼胃咦谝嘣铝钫饔妹耖g鱽魚船,以作軍用。

護舷木,是船兩舷甲板外緣的縱向構件,承受船舶靠岸或兩船靠攏時的撞擊力,以保護船舷,同時增強船體結構的強度。

古船設二道護舷木,木板多處有海蛆鉆蝕的盜洞,結合出土位置、船型,古船既可以在內河、長江上行駛,又用于近海行駛。

先進的造船技術

古船出土時船體近三分之二保存完好,展現了中國古代先進的造船技術,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獨一無二的“龍骨吊”。古船有7 處艙壁板與龍骨連接的部位,設有方木制成的“龍骨吊”,作用是使船的龍骨與艙壁相連接更加牢固可靠?!褒埞堑酢?,在太倉元代古船出土前,一直未能見到實物。談及“龍骨吊”的文獻,也僅見明代郭汝霖《重刻使琉球錄》中“兜鞠”一語,“”指“龍骨”,“鞠”即“鋦”。太倉元代古船是目前國內唯一考古發現的有“龍骨吊”建造技藝的,為中國古代舟船建造技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船體線型

第二,美觀實用的船體線型。古船船首近似尖首,接近“V”形,船體中、后部為“U”型,船尾型線略收,有著較大的長寬比。整體線型光順、流暢、優美。這樣的線型適合南洋、北洋沿海岸航行。近似尖首,有利于減少興波阻力。船體中、后部呈“U”形,可獲得較大的艙容,多裝載貨物,同時保證了船體航行中的穩定性。尾部型線略收,導流較充分,可提高舵效,減少形狀阻力。水阻力的降低和較大的長寬比,無疑對提高航速帶來便利。由于船不大,吃水也不深,亦能在內河一些航道上航行。

第三,防水抗沉的水密隔艙。古船共設10 道隔艙板,計11 個水密隔艙。水密隔艙,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一個個艙區,使各艙室形成互不相通的“防水壁”。該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始于晉代,唐代以后被廣泛應用。船舶設置艙壁,有利于提升船舶的結構強度和抗沉性,并減少貨損。

第四,牢固耐久的鐵釘連接。中國在秦漢時期已經普遍用鐵釘連接船板。用鐵釘連接船板使造船更為方便、快捷,船舶更為牢固可靠,使用年限、維修周期變長。

第五,中國特有的油灰捻縫。艌料俗稱“油灰”。以桐油、麻絲(或竹絲)、石灰(或蠣灰)按比例搗合而成。桐油是中國的特產。板縫先打入粘有桐油的麻絲(廣東、廣西用竹絲),再以艌料捻縫,最后全船涂刷桐油加以保護。太倉元代古船所用艌料,即由桐油、麻絲和石灰構成。

太倉古船的首桅座

太倉古船的主桅座

第六,安全合理的桅座設置。中國的海船和部分內河船,桅桿下部設桅座和桅夾。船的桅桿和帆加起來很重,船帆受到風力,經過桅桿傳遞給桅夾、含檀、桅座,可以較均勻地將外力分布于船體,推動船的航行,有利于減少應力集中,對船的強度和安全性有益。太倉元代古船留有兩個桅座,證明古船至少有兩面船帆。

獨特的造船習俗

在古船主龍骨與短的首龍骨搭接處,挖有圓孔,俗稱“保壽孔”,內藏有兩枚用紅布包裹的北宋“大觀通寶”銅錢。這是船舶建造時放入的,目的是祈禱航行平安、順利。這是中國古代造船通行的習俗,如福船多在“保壽孔”放七枚銅錢、一面銅鏡,稱“七星伴月”;浙船則習慣放五種金屬及五種糧食,稱“五金五谷”。

元代海船的運營

太倉古船是元代海船的實例,其具體運營情況可據古代文獻留下的蛛絲馬跡做一番查考。

太倉古船主龍骨與首龍骨連接處的“保壽孔”

主龍骨與首龍骨連接處發現的兩枚“大觀通寶”

元代來華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其《游記》中記載,中國海船“共分三類,大的稱作‘艟克’,復數是‘朱努克’;中者為‘艚’;小者為‘舸舸姆’。大船有十帆,至少是三帆,帆系藤蔑編織,其狀如席……船上造有甲板四層,內有房艙、官艙和商人艙”。據此可知,太倉古船達不到“艟克”的規模,或許是“艚”或“舸舸姆”中的一種。

關于元代海船的人員配備,據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尚衍斌教授的研究,元代海船一般配有船總管(又稱“綱首”,即船長,一般由巨商充任)、部領(即水手長)、舟師(又稱火長,即領航員,負責掌管指南針)、舵工(或稱大工、長年,負責掌舵)、碇手(負責碇、錨)、亞班(即管理檣、桅的水手)、梢工(即普通水手)、直庫(負責管理武器)、雜事(負責日常雜務)。

元人鄭元祐在《僑吳集》中記載,元代對海運所用漕船實行雇募制,“論船戶大小、載糧多寡,官以石給鈔,雇募之,謂之‘水腳錢’”?!笆睘橛嬃繂挝?,元代的“一石”約合今75.4 千克?!八_錢”有利可圖,船戶“趁時買物,修造海船……為有余利,爭趨造船,專心運料”。雇募制確保了海運的持續有效運行。

《元史》記載元朝對海貿所用商船,實行“官本船”制度,是元廷為壟斷海外貿易而實施的一種辦法,由政府出資建造海船,并發給本錢,選人出海貿易,所得利潤由官府得七成,經手人得三成,并明令禁止私人“用己錢入番為賈”。

古船沉沒的原因

太倉元代古船的船首、中部、尾部有三處人為破洞,洞眼內部有利器破壞的痕跡,內大外小,說明古船是人為破壞自沉。

古船船首、中部、尾部三處人為的破洞

那么人為破壞自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明《弘治太倉州志》記載,元末起義軍領袖張士誠占領蘇州以后,為了防止海盜的侵擾,將太倉至和塘尾堵塞以屏蔽海潮,導致半涇等河港堵塞,“市民無販海之資矣”。原停泊于半涇河的古船也許就是因為河道的堵塞而無法繼續航行,遂被廢棄了。

太倉博物館展廳中修復后的古船

歷時七年 修復展示

古船自2014 年發現以后,在萬豐村海豐農場進行了近5 年的前期文物保護工作。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展現對古船的研究、保護成果,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實物的對比,經眾多業內專家反復論證,嚴格遵循傳統造船流程,古船于2019 年6 月搬遷至太倉博物館地下中庭進行修復,并于2021 年9 月完成布展,公開展出。修復后的古船各種部件俱全。觀眾可在專為古船打造的展廳內一覽元代海船之風采,近距離感受古代太倉作為海運、外貿大港的輝煌歷史。

猜你喜歡
海船涇河古船
寶應縣涇河鎮創成市級“僑之家”
沉睡的船
古船和木墩
Snow
海事知識小學堂
我曾漂過大海
古船和木墩
幸福的涇河水
海洋星探組 先進的中國古代海船
重構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復原中的應用(英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