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陽城宮城嘉豫門的發現

2022-11-04 11:31潘付生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墩臺門道水渠

文 圖/潘付生

T1 探方內遺跡現象

2 013 年7 月16 日—11 月10 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陽西工區唐宮西路北200 米、光華路東100 米處(原洛陽玻璃廠院內中部偏西)的位置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的遺跡現象有隋唐洛陽城宮城西墻、嘉豫門門址,墻外的水渠,城門內的建筑基址及道路遺跡。出土遺物大部分為建筑材料,有唐代的板瓦、筒瓦、瓦當,帶戳記的長條形方磚,還有一些生活用具和兵器。

地層堆積

宮城城墻的地層堆積較簡單,城墻夯土在近代層下即出現。城墻內、外部分地層則較為豐富,可分四層,從上到下分別為近現代層、宋代層、唐宋層、唐代層。

宋代層出土有較多的殘磚塊、獸面紋瓦當、蓮花紋瓦當和外壁素面內壁布紋的筒瓦、板瓦。唐宋層包含物較多,有紅燒土顆粒、白灰顆粒、白灰墻皮、炭灰顆粒等,出土有外壁素面內壁布紋的筒瓦、板瓦殘片,蓮花紋瓦當,外壁磨光筒瓦,還有宋代的青瓷片。唐代層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長方磚等遺物。

T1 探方內墻垣夯土及其兩側的地層堆積

遺跡現象

此次發掘清理的遺跡有城墻,城門,城門南北墩臺,城門外水渠,道路,建筑基址F1、F2,沖積溝等,主要分布于T1 探方內,實際發掘面積超1000 平方米。

城墻

城墻為夯筑,呈南北向,城墻寬9.5米,土色為黃褐色,土質堅硬,夯土層厚度7—12 厘米。城墻兩邊有包邊磚,包邊磚大部分已被破壞,破壞部分殘存有包磚溝槽。在T1 探方南部墻外還發現有宋代增補夯土。該夯土土色灰褐,土質較硬,為一層夯土及一層碎瓦片交互疊壓夯筑,夯層厚度10 厘米左右。

城門

嘉豫門位于T1 探方中部偏南,為單門道式城門。城門基本呈東西向,南半部被近代溝(G1)沖毀。根據城門墩臺對稱布局的原則,推測城門洞南北寬4.2米、進深12.7 米左右。門道北側包邊磚溝槽的西端殘存有幾塊經過加工的石頭,應與城門用石有關。城門內路土堆積較厚,保存較好。門道內路土之下是專門夯筑的夯土,純凈、質硬,夯土層內夾雜有大量的鵝卵石,不同于南北墩臺和城墻夯土構筑方式。

城門門道、門道內的路土、路土下的夯土及沖積溝(西——東)

城門南、北墩臺

城門南、北墩臺位于門道兩側,呈對稱分布。北墩臺南北長9.7 米,東西寬12.7 米,殘高1 米。墩臺比城墻寬3.2米,其夯筑情況與城墻夯土相同。在北墩臺上面發現有4 個柱礎坑,未見柱礎石。柱礎坑略呈方形,長寬約30 厘米,殘深20 厘米,坑距約4 米,估計是后期利用所致。南墩臺近門道部分被近代溝破壞。南北殘長7.7 米,東西寬12.7 米,殘高0.9米。殘存的南墩臺上面被一圓形的近代混凝土基礎破壞,其上沒有發現柱礎坑。南、北墩臺的東西兩側有包磚溝,有一段還殘存包邊磚下的墊磚。

道路遺跡

道路遺跡可分為一般土質道路與蓮花紋方磚鋪砌道路兩種。

土質道路主要在門道內及向門道內外延伸部分。這部分路土堆積較厚,最厚可達1 米。門道內的路土經過解剖可分4 層,每層路土皆有車轍痕跡,從車轍痕跡分析,車可分為獨輪車和雙輪車,雙輪車的輪距約1.2 米。

磚鋪道路主要分布在城門道內外,且南北對稱,北側保存較好。

門道內北側磚鋪道路由南北向及東西向兩段組成,平面略呈倒“T”字形 。路面寬約1.6 米,是先在底部夯土之上墊磚瓦碎片及土并鋪平,后在其上鋪磚。這兩段磚鋪道路使用頻率較高,其鋪磚大部分已經碎裂。

通往門道內的路土及車轍痕跡

門道外北側“Z”字形磚鋪道路

門道外北側磚鋪道路平面呈“Z”字形,其建造方法與門道內側磚鋪道路基本相同,路面寬約1.05 米。比起門道內側磚鋪道路,門道外側磚鋪道路使用頻率較低,方磚保存較完整。

建筑基址

建筑基址共發現2 處,處于門道內道路兩邊,南北對稱分布。北部的建筑基址(編號F1)保存較好,與北墩臺東側蓮花紋磚鋪道路緊密相連。F1 多次重建破壞了蓮花紋磚鋪道路,并且利用了蓮花紋方磚道路,其建造的時間應是最晚,F1 東西殘長10.4 米,南北寬6.2 米,南墻中部發現有一磚砌踏步東側的垂帶殘跡。此外,F 1 西墻上有利用早期的蓮花紋方磚增補加寬的現象。南部建筑基址(F2)保存狀況較差,墻基僅存西北角及門前臺階的部分側立磚。

城門外水渠

整個水渠位于T2 探方內、城門外26 米處,呈南北走向。水渠按疊壓、打破關系可分三期,三期水渠在同一位置疊壓,只是部分被破壞,中、晚期水渠皆在早期水渠的基礎上重新修筑。

晚期磚砌小水渠發掘部分長60 米,寬1.5 米,殘深0.35 米。渠底還殘留有部分長方形鋪底磚。渠內填土中包含有筒瓦、板瓦、陶盆口沿等遺物,使用的時間應該在晚唐至北宋。

中期磚砌大水渠被晚期磚砌小水渠直接疊壓打破。發掘部分長60 米,寬6 米,殘高0.9 米。渠壁砌磚,渠底部沒有發現有鋪底磚。渠內填土中出土有三彩盤、陶罐、蓮花紋瓦當等器物殘件,使用的時間應該是盛唐時期。

門道內南部的F2及其下部的夯土

早期水渠直接被中期水渠打破、疊壓,可能是利用自然水溝稍加人為修整。早期水渠內出土有唐代板瓦片,也有更早的漢代陶片,使用的時間應是隋至初唐。

通過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推測,城門外水渠遺跡應為宮城外的護城河。

新發現的價值

城門外的晚期小水渠、中期大水渠

隋唐洛陽城布局示意

隋唐洛陽城肇始于隋代東京城。隋大業元年(605 年)三月丁未,煬帝下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10 個月后東京城完工。大業五年(609 年),東京城改名東都。

此次發現的城墻和城門,應為隋唐洛陽城的宮城西墻及城門。宮城不僅是唐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政治中樞,還是東都城內的核心空間。其南臨皇城,北倚玄武、曜儀、圓璧三城,東接含嘉倉城與東城,西連禁苑。宮城西墻有城門兩座,一為嘉豫門,一為洛城西門,從這兩門西出即隋唐洛陽城的西苑。

此次宮城西墻及其上城門的發現為多年來隋唐洛陽城考古的重要發現。該城門為單門道土木結構,《太平預覽》卷一八三引韋述記:“東京紫微宮……西南(應作面)二門,南洛城西門,北嘉豫門”,徐松《洛陽宮城皇城圖》及《洛陽禁苑圖》在洛陽宮即紫微宮西面北端畫有嘉豫門,《玉?!肪硪黄擤枴稓v代門名》記載隋唐都有嘉豫門,另清代徐松編撰的《唐兩京城坊考》也有相關記載。結合歷史文獻和此次發掘的位置,我們認為該城門應該是隋唐東都洛陽城宮城西墻上的嘉豫門。根據城墻本體部分和修補部分、門內道路堆積和水渠使用情況。我們初步把城門、城墻及城門外的水渠分為興建、使用和廢棄三個時期:興建期為隋代;使用期為唐初至唐末;廢棄期為晚唐至北宋。

猜你喜歡
墩臺門道水渠
高速公路橋梁墩臺施工技術及應用探討
山西離石德崗遺址
我的樂園
飛船可重復使用的那些門道
鮮為人知的“夾道墩臺”
鮮為人知的“夾道墩臺”
最重的工作
墩臺歌
蘇幕遮(般涉調)
找門道(新寓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