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與火之歌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發掘記

2022-11-04 11:46李思佳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浴場古城

文/李思佳 圖/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

浴場遺址功能分區

天山東段博格達山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的綠色廊道上坐落著一座千年古城——唐朝墩。曾為往來東西的咽喉要塞、絲綢之路的北道重鎮,如今風沙四起,細密緊實的黃土掩埋了大部分文化痕跡,只留下北側高約4 米的夯土城墻。城址東側陡然直下,斷崖下是發源于博格達山的水磨河,南側和西側已被大片民居覆蓋,小塊殘留的城墻夾雜在房屋之間?!疤瞥铡边@名字直白中透露出質樸,清代原名為古城地,因為城址內曾采集到開元通寶等唐代遺物,城北墻正中位置又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土墩,“唐朝墩”這名字便被叫習慣了。提及唐朝墩,當地人更熟悉的是那座土坡上的硝廠,歷史遺存倒沒什么人在意,有歷史愛好者曾慕名參觀,卻只看到“一片空地上只有一個石頭碑”,冬天雪后的景觀也是“乏善可陳”。靜默的古城就這樣在奇臺縣內沉睡許久,直至2018 年。

發現唐朝墩

這年夏天,經過前期細致討論和調查后,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的一支考古隊踏上了古城發掘的征程。2018—2021 年,在魏堅教授和任冠老師的帶領下,考古隊進行了4 年的發掘和勘探,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每年夏天,周邊的村民們都能看到一隊頭戴遮陽帽、手持手鏟的“學生娃娃”急匆匆地穿梭于古城廢墟之間。隨著發掘工作的漸次開展,蒙塵的古城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與古城所在地荒蕪蕭條的景色不同,考古揭露的唐朝墩顯然稱得上繁華:古城中央的大土包是一座前殿后塔式佛寺,青磚鋪設的地面上還倒著一座小小的石刻佛像殘件;靠北部與佛寺在一條軸線上分布的是一處景教寺院,院內土坯壘砌的祭臺和長椅清晰可見,墻壁上殘存大量彩繪壁畫;相距不遠的城東發現一座浴場,紅磚砌筑的煙道和火道排列整齊。城內還出土大量陶器、銅器、鐵器、骨器和磚瓦等遺物,生動展現出古城多元的宗教信仰與文化面貌。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置

唐朝墩古城遺址布局

與發掘工作同步展開的研究表明,古城始建于公元640 年左右,是唐代庭州下轄蒲類縣縣治所在,后經高昌回鶻、西遼、蒙元多代,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廢棄。作為絲綢之路重鎮和東西交通要沖,古城文化面貌呈現出明顯的多元薈萃特征,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還屬羅馬風格大型浴場的發現。人工供熱浴場罕見于國內,除唐朝墩外僅有達勒特浴場遺址和故宮浴德堂兩處,西北邊陲小鎮何以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浴場?人們又是如何在浴場內進行洗浴活動的?

爐灶

大型浴場

首先來看浴場的基本形制和出土遺物。

浴場遺址位于城東北部,占地面積約400 平方米,平面近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稍短。14C 測年結果顯示浴場營建于10 世紀前后,于13 世紀末廢棄,主要使用于高昌回鶻統治時期。浴場整體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東側的浴場門廳區、北側的工作區和中心洗浴區。

東側門廳區南北長約13.5 米,東西寬約5.3 米,共有3 間南北并列的土坯房。房屋均有東向門道,南房、北房的西墻還有通向洗浴區的通道,應是出入浴場的2 個門廳,中間的房屋與洗浴區不相通,可能是門廳工作間。

北側的浴場工作區包括供水井、爐灶和排水井3 處設施,由西向東依次排列。供水井位于工作區西部,建于高臺之上,便于引水。井直徑3.5 米左右,深約10 米,井口呈橢圓形,井壁上部為直壁,下部漸收為圓角方形,井底還以4 根木條搭建方形木框,框內填有濾水的碎石子以保證水質澄澈。排水井位于工作區東部,直徑0.8—0.9 米,深約7 米,圓口直壁,壁上還存有挖井時留下的斜向排列腳窩。灶址位于工作區中部,平面近橢圓形,南北長約2.3 米,東西寬約2米,殘高0.76 米,由紅磚砌筑而成。北壁可以清晰看到爐灶下半部由13 層紅磚錯縫砌成,上半部起券,留有拱形灶門,頂部不存。爐灶南部與洗浴區底部有火道相連,應是洗浴區地熱系統的進煙口;爐灶北部為平整的生土活動面,清理出大量黑色灰燼,北壁下部也有大片煙炱痕跡,此處應是燒爐工作間。

浴場下層結構細部:圖①黑灰色硬面 圖② 支撐柱 圖③出煙口 圖④“人”字形結構

中心洗浴區為一磚砌半地穴式建筑,平面近方形,由上下兩層空間構成。上層空間原位于地表之上,是浴場的沐浴活動區,保存情況較差,僅在西南角保留有約0.4 米高的墻體以及黑灰色地面。下層空間是浴場煙道和供熱系統,南北長約12 米,東西寬約11.5 米,現存高度在0.5—1.1 米之間,外圍墻體用磚塊平砌而成,北、東、南三壁各有1 個出煙口,西壁有2 個出煙口,墻體內部空間也有磚墻分割。其內又可劃分出9個小區:中心區域面積略大,平面呈規整八邊形,環繞它的8個小區兩兩對稱,平面近方形;除東北、東南、西南3 個小區,其余6區皆有整齊排列的磚砌支撐柱構成煙道。由西側殘存的完整支撐柱結構可以看出其營建過程:首先使用1 塊方磚加1 塊條磚的組合錯縫搭建支撐柱,柱與柱之間間隔0.5 米左右;其次用2 塊方磚在兩垛支撐柱之間撐起“人”字形結構,并在兩側錯縫平砌不同寬度的磚塊,最后用方磚封頂,將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分隔開來。這種地上地下兩個封閉空間的建筑方式被稱為“挑空式地板”結構。

排水井出土陶器

雖然地上的洗浴活動區現已不存,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地下結構對其功能分區進行一定推斷:正北部的方形小區離爐灶最近,地下溫度最高,可能為熱水室;中部八邊形區域及其東、西、南的3 個方形小區組成的區域面積最大,下部有煙道但離爐灶較遠,可能為幾間溫水室;西北部的方形小區煙道炱痕明顯,且獨設1 個出煙口,可能為熱水室或蒸汽浴室,值得注意的是其東側煙道有封堵痕跡,可能說明在使用過程中被改建為冷水室;西南部的小區地下結構為夯土封填,無磚砌煙道,可能為冷水室;東北、東南2 個小區地下也無煙道,且與東部門廳相連,可能為浴場的2 間更衣室。

工作區東側的浴場排水井中出土5件殘陶壺,修復后為體形較大的素面單把壺,除1 件較矮外,其余陶壺大小、形制皆差不多,器高30 厘米左右,腹部最大徑在17—20 厘米之間,多為夾細砂紅陶制成,內壁可見泥條盤筑痕跡,直口,束頸,鼓腹,平底,口部捏塑1 個三角形小流,單把連接頸部和上腹部。這種短頸單把壺,在新疆地區晉唐時期城址、墓葬和佛寺中皆有發現,是當時常見的實用器皿,不過陶壺多不帶流。結合浴場功能來看,排水井內發現的陶壺可能為洗浴時使用的盛水壺,而口部捏塑三角小流,既方便傾倒,又可以在水資源較為稀缺的環境中節省一部分沐浴用水。同時水井內還發現有1 件素面紅陶盆,平沿,斜腹,大平底,器壁較厚,可能是洗浴過程中使用的小型盥洗盆。

羅馬浴場與洗浴文化的興起與流變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發掘為我們提供了兩個基本信息:一是這種地熱系統浴場有別于漢文化傳統中的溫泉浴,是由人工供熱的大型公共浴場;二是這種浴場具有清晰的建筑邏輯和成熟的營造方式,一定有可參照借鑒的模板存在。

古埃及有在進神廟前沐浴的習俗、印度有在恒河進行宗教沐浴的傳統、我國古代也有在朝見和祭祀前沐浴更衣的禮俗,但真正將沐浴活動發展為一種文化的當屬羅馬人。共和時期的羅馬便已經開始在亞平寧半島修建市營公共浴場,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且保存較為完好的浴場是斯塔比浴場(Stabian Baths),位于著名的龐貝古城南部,始建于公元前4 世紀初,其后經多次修繕,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形成現在所看到的結構。該浴場采用沐浴大廳加運動場的雙區規劃模式,東側為沐浴大廳,對稱分置男子浴室和女子浴室,浴室內包含門廳、更衣室、熱水室、溫水室和冷水室等不同房間;西側為運動場,包含游泳池、體育學校等。斯塔比浴場的結構較為清晰地體現出羅馬浴場規劃的一般準則:其一,溫水室、熱水室和冷水室等功能相關的房間呈直線排布,反映了人們使用這些房間的順序;其二,不同溫度的浴室按照距離熱源遠近的順序排列,將使用順序與熱量控制有機結合起來。但這一時期的羅馬人崇尚斯巴達式的生活,浴場僅作為運動和洗浴場所存在,功能較為單一。

斯塔比浴場平面和復原

至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版圖擴張和商業繁榮帶來的財富積累,洗浴逐漸演變為羅馬人的一種社交活動和文化象征,修建于帝國后期的卡拉卡拉浴場(Thermae of Caracalla)和戴克里先浴場(Thermae of Diocletian)充分展示了承載著奢靡之風和享樂主義的羅馬洗浴文化。這兩座由當政皇帝命名的浴場建造于公元3—4 世紀,卡拉卡拉浴場可同時容納1600—1800 人洗浴,而戴克里先浴場可容納多達3000 人同時沐浴。這一時期的浴場延續了挑空式地板和直線排列浴室的建筑方式,同時更加關注浴場整體的“中心性”、“軸線對稱”和“空間感官的多樣性”。熱水室、溫水室和冷水室往往縱向排列于中軸線,其他房間對稱分列左右,熱水浴室是浴廳的主要沐浴場所,采用具有弧形墻面的圓廳構造,其余浴廳和房間則以方形、長方形為主,既凸顯了熱水主廳的中心性又豐富了浴場的空間效果。浴場裝飾風格與用材也日趨奢華,配套的圖書館、運動場、露天劇場等設施使浴場承擔了更多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伴隨羅馬帝國的衰落,帝國境內的大型浴場和繁榮的沐浴文化在哥特戰爭后走向衰亡,但其流布之深遠是不可忽視的,半島之上的斷壁殘垣并不影響浴場建筑在周邊地區的流行。羅馬帝國的強勢擴張不僅體現在疆域版圖,也將建筑風格與文化特征傳播至各處。在北非、西亞甚至中亞等地都發現有羅馬式的大型浴場,不過相較于羅馬城內奢華的建筑風格,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的浴場顯然更具平民化和簡約化。大型運動場和游泳池等體現希臘羅馬競技體育文化的設施被擯棄,浴室、休息室等更具實用性能的空間被擴大;同時隨著加熱技術的進步,蒸汽浴成為人們所熱衷的洗浴方式;此外,地中海東岸的居民顯然更注重洗浴活動的私密性,小型水池和盥洗盆取代了羅馬式的大型浴池,浴場不再是用來標榜身份和夸夸其談的場所。唐朝墩古城遺址內發現的浴場,正是這種經過改良的、具有簡約化特征的人工供熱浴場。

古城洗浴活動與文化交流

通過浴場遺址的考古發現,結合羅馬人洗浴方式和洗浴場景研究,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高昌回鶻時期唐朝墩城內的居民是如何在浴場沐浴的:人們首先由東部的兩間門廳進入浴場,在這里可能有工作人員收取洗浴的費用,隨后由門廳進入與之相連的兩間更衣室,在這里換好衣服后進入幾間溫水室內,在溫水室里人們進行初步的沐浴,可能會用一些動物性或植物性的肥皂或沐浴湯清潔身體,隨后用單把陶壺接水沖洗,溫水室內還有可以用來洗手和臉的陶水盆;覺得在溫水室洗得不盡興的人們可以到蒸汽浴室去,在這個類似于現代桑拿房的房間里放松一下,不過蒸汽浴的受歡迎程度顯然不太高,使用一段時間后便改為了冷水浴室;洗浴的最后一步是進入冷水室,洗個冷水澡降降溫,穿上衣服,一次完整的洗浴過程就結束了。

希臘瓶畫上的運動員沐浴場景

宏偉的卡拉卡拉浴場遺址

至于這種“羅馬式”的人工供熱浴場為何會出現于我國境內,顯然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有關。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心地帶,自古便是中原地區、西域諸國與北方草原交流碰撞之處。商貿與文化沿絲路流動,為浴場建筑形式的遠播提供了條件,烏茲別克斯坦的近20 處公共浴場、新疆達勒特古城洗浴建筑遺址以及我們所發掘的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無疑是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流的產物。選擇這種新穎的建筑形式和公共沐浴方式,可能由于古城地處交通要道,為往來商旅提供沐浴休憩之便,抑或是城內上層權貴標榜身份與財富的手段。人工供熱浴場的影響力甚至遠達中原腹心,元代故宮浴德堂的仿羅馬式浴場結構充分說明絲路文化交流的影響時段之長、影響范圍之廣。除“羅馬式”浴場外,城內佛教、景教等大型建筑的發現,也證實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交往的繁榮。一座小小的古城,一處神奇的浴場,以它的方式生動地向我們講述了跨越古今的絲路往事。

猜你喜歡
浴場古城
奧地利獲評歐洲最佳“浴場”
通海古城綴記
英國浴場在歐洲最臟
跟著船妹子去古城尋夢
凝眸古城淮安
靜謐古城
良渚古城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享受純天然水域長壽湖浪漫浴場歡迎您!
日本推出“蘋果溫泉”蘋果來陪你洗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