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工卓絕 神韻雋永 微型馬賽克與綠松石鑲嵌

2022-11-04 11:32李正
大眾考古 2022年5期
關鍵詞:綠松石馬賽克鴿子

文/李正

《伊蘇斯之戰》,公元前1世紀(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藏)

英 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成立于1852 年,是世界上頂尖的裝飾藝術與設計類博物館之一。2021 年其來華展覽的“微觀之作: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館藏精品展”集中展示了一批生動鮮明、精妙絕倫的微型馬賽克藝術品。與西方馬賽克制作相類的是,我國先秦時期也有著技藝十分精湛的綠松石鑲嵌工藝。不同時代及文化背景下的微型馬賽克與綠松石鑲嵌,在工藝及功用等方面卻有著諸多共通之處。

微型馬賽克肇始

馬賽克鑲嵌工藝,是指用多色和單色的小石塊或其他材料裝飾地板、墻壁或天花板的技藝。其術語來源并沒有確定的說法,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多習慣用“彩色小石頭”來定義這種裝飾。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4000 年前的蘇美爾文明,是目前已知人類最為古老的裝飾藝術之一。

考古發現馬賽克最多的當屬古希臘時代遺址。古希臘人利用小石塊點綴戶外路面,使其排列整齊,由此形成和諧的視覺風格。到了古希臘時代晚期,一些技藝精湛的工匠和藝術家為多元化呈現建筑裝飾作品,開始使用更為細小的碎石片,按照不同顏色搭配、組合,將手工切割和磨制的小石片鑲嵌起來,鋪貼于建筑物的壁面或立柱表面。

到了古羅馬時代,馬賽克工藝飛速發展,鼎盛一時。人們將馬賽克廣泛用在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墻面、地板、圓柱或家具上,羅馬的雕塑、殿堂建筑及羅馬柱上的馬賽克裝飾幾乎隨處可見,其豪華程度令人驚嘆,以至近現代很多經典的建筑都在運用古羅馬的裝飾風格。而在古羅馬不同時期,馬賽克工藝也有著細微差異。古羅馬早期受希臘古典繪畫的影響頗多,較為注重明暗,在色彩運用方面更為豐富。其題材也十分多樣,涉及人物、花鳥、靜物及風俗等。到了圖拉真和哈德良統治時期,馬賽克鑲嵌畫更為盛行,題材非常廣泛,鑲嵌工藝也頗為精細。在龐貝遺址出土的部分馬賽克鑲嵌畫中,每平方厘米的馬賽克嵌片甚至達60 塊左右?!兑撂K斯之戰》是早期馬賽克鑲嵌畫的代表性作品,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中與波斯帝國大流士三世在伊蘇斯進行激戰的場景,被稱作“希臘化繪畫紀念碑”。這幅壁畫是1831 年在龐貝遺址一處名為“農牧神之家”的住宅中發現,據考證是根據公元前4 世紀希臘著名畫家菲羅克西諾斯的同名壁畫復制而成。雖然我們無法看到最初的壁畫作品,但仍能從這幅復制的馬賽克作品中感受兩軍交戰的震撼場景。

拜占庭時期,馬賽克工藝成為最重要的裝飾手法,幾乎遍布整個地中海。這一時期的玻璃制造業日臻成熟,可燒制出多種色彩,層次十分豐富,從藍色到金色甚至較為濃重的黑色都有。并且作品也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題材上都以宗教內容為主,人物造型的刻畫上遵照統一的規范模式,以程式化造型來加強人們對于宗教的感受。作品的人物造型以平面化為主,不追求體積感與立體感,但面部形象都頗為生動,可謂是裝飾性與寫實性相結合的真實寫照。另一特點就是較為廣泛地采用金色作底色背景,使作品充滿炫麗輝煌的神秘感,以圣維塔爾教堂中的兩幅作品《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及《皇后提奧多拉和女官》最具代表性。它們都制作于公元547 年,兩者相互呼應,畫面超凡入圣、富麗堂皇,生動呈現出宗教的神秘氣氛以及高超的馬賽克技藝。

《皇后提奧多拉和女官》,547 年(圣維塔爾教堂)

文藝復興時期,馬賽克鑲嵌工藝發生重大變革。圣彼得大教堂內部的壁畫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亟待修復。為再現大師級繪畫作品,必須研發出數以萬計鑲嵌件所需的顏色與光澤。經幾代人努力,終于研制出28000 種不同色調與光澤的馬賽克鑲嵌件,用于修復壁畫,使其得以永久保存。梵蒂岡官方將這種新的馬賽克稱為琺瑯馬賽克,至今其秘方仍秘而不宣。

《美麗的意大利天空》,1845年(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羅馬斗獸場》,約1851 年(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隨著技藝水平、審美水準逐步提高,更為細膩、精妙的工藝——微型馬賽克鑲嵌日漸興起。至18 世紀晚期,兩位備受世人尊崇的藝術家凱撒·奧古蒂(Cesare Aguatti)和賈科莫·拉法利(Giacomo Raffaeli)改良了馬賽克工藝,研制出直徑小于1 毫米的微型鑲嵌片。其顏色也更為豐富,超過一萬多種不同色調可供搭配,可呈現最為細致的光線效果及漸變色調。

作為“微型馬賽克”名稱的提出者,亞瑟·吉爾伯特也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收藏微型馬賽克的狂熱分子”,此次來華展覽集中展示了其收藏的微型馬賽克藝術品,如《羅馬斗獸場》《美麗的意大利天空》等,其中以“普林尼的鴿子”為題材的裝飾面板及糖果盒最為引人注目。

“普林尼的鴿子”

公元79 年8 月24 日,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正在整理《自然史》書稿的老普林尼不顧個人安危,帶領眾人前往災區救助羅馬人民,僅留下一塊書稿蠟板和一句話給養子小普林尼。此次分別成為永別,老普林尼的身影永遠停留在維蘇威火山的煙塵中。遺留下的書稿蠟板上記載了古希臘工匠佩加馬的索蘇斯(Sosus of Pergamon)的馬賽克名作《碗中啄水的鴿子》:“一只可愛的鴿子正俯首飲水,水盆中倒映著它的小腦袋;而其他幾只鴿子,它們停在水盆邊緣上,或享受著日光浴,或梳理著自己的羽毛?!?/p>

鴿子主題的糖果盒1819—1838 年(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

微型馬賽克最直接的靈感可能來源于“普林尼的鴿子”。1737 年,人們在蒂夫利附近的哈德良皇帝行宮里發掘出土了《碗中啄水的鴿子》的復制品,一塊約3英尺的馬賽克花紋圖案地板。這件馬賽克藝術品來自公元2 世紀的羅馬,是最優秀的古代馬賽克作品之一,現藏于羅馬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它的發現激發了羅馬微型馬賽克藝術家創作出更多版本,并作為標志性的畫面內容大量生產。亞瑟·吉爾伯特收藏了至少7 件不同的版本,此次來華展覽展示了其中的2 件。

古羅馬時代的馬賽克地板《普林尼的鴿子》(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藏)

展示的以鴿子為主題的裝飾面板長16.3 厘米,寬14.9 厘米,于1800—1825 年在羅馬制作而成。飾有幾何圖案的邊框內4 只鴿子圍坐在一個圓形、金色雙柄盆邊緣,盆下有一平坦的方形底座,傳統上這種組合被稱為“卡比托利歐鴿子”或“普林尼的鴿子”。邊框圖片下方有一段拉丁文題詞,是對老普林尼《自然史》第三十七卷第184 章的錯誤引用。

展示的另一件糖果盒作品直徑8.6 厘米,主要由微型馬賽克、龜甲、木頭及黃金制作而成。在木制邊框內的金色框架中鑲嵌了“卡比托利歐鴿子”,周圍是一排馬賽克嵌片,這些微型馬賽克制作于羅馬,并運至巴黎進行安裝。

微型馬賽克鑲嵌的藝術密碼

此次來華展覽作品中的馬賽克主要有玻璃馬賽克和玉石馬賽克,而微型馬賽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玻璃馬賽克。創作微型馬賽克的過程極為費力耗時。首先,工匠們要在熔爐中加入沙子和化學制品,以超過800℃的高溫加熱,待玻璃達到合適溫度時迅速將其拉絲成條,快速冷卻固化,然后用銼刀裁剪成長度合適的長方形或橢圓形嵌片。藝術家以此為調色板,用一金屬底座作支撐并涂抹一層膠,將玻璃長條依照顏色及形狀進行挑選,搓成嵌塊,再用鑷子將每一嵌塊像珠粒一樣排列組合,固定在膠上,由此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精美場景。待圖案創作完成后再用木塊按壓飾板,以確保嵌塊牢固。為更好保護作品表面,還要對整塊飾板進行拋光。先將蠟融化倒入飾板,待凝固后用裁紙刀刮掉多余部分,然后用砂紙或石頭擦拭飾板,依次以更為精細的砂紙重復此過程,再用磨料進行拋光。最后在飾板表面涂上一層蠟,并用布不斷摩擦,產生平滑而光澤的表面。由此經過幾個月甚至數年的細致工作,微型馬賽克飾板才可制作完成。

燒制過程中所用化學元素及爐中不同的氧氣條件決定了玻璃的顏色,由此可呈現超過萬種不同的色彩,配合精密的鑲嵌可以打造出細膩的光線效果和漸變的深淺色調。創作合適的顏色和形狀是微型馬賽克藝術家最重要的技能,他們或將兩種及以上的顏色融入到一個玻璃長條中,亦或將它們融化在一起形成全新的顏色,由此可以創造出無限顏色、形狀或圖案的調色板。通過這種融合過程而創作出的每一嵌塊,顏色和形狀都是獨一無二的。單獨的嵌片越小,所需要的技能就越高,最好的作品每平方英寸(約6.45 平方厘米)甚至可以包含超過5000 枚嵌片。

異曲同工的中華綠松石鑲嵌藝術

與4000 年前蘇美爾文明相對應的中華文明正處于早期國家王朝的誕生階段,此時的綠松石作為傳統的玉石種類已被先民廣泛制成裝飾品。隨著工藝水平提升,綠松石鑲嵌制品開始出現,其制作之精美、工藝之精湛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與西方馬賽克藝術相比,兩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處時代也不盡相同,但其制作工藝卻有頗多相通之處。

綠松石簡稱“松石”,因其質地細膩、色澤艷麗,很早就被視為珍稀之物。中國的綠松石制品大約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其稱謂最早則見于清代文獻《清會典圖考》:“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蜜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p>

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的綠松石制作工藝就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出現在骨器上鑲嵌綠松石的技術。到了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一種將青銅器鑄造與綠松石鑲嵌技術相結合的新器物——鑲嵌綠松石青銅牌飾,成為二里頭青銅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這些青銅牌飾常以青銅鑄出主體框襯,其上飾獸面紋,鑲嵌無數細微的綠松石片,設計精巧,鑄工卓越。其中有一件青銅牌飾,綠松石片粘嵌在有機質背托上,背托已腐朽不復存在,僅留下銅獸形框架,而綠松石片仍整齊懸空排列在銅牌上,雖歷經三四千年歲月洗禮,仍然無一松動脫落,足可見工藝之精湛。

二里頭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其體量之大、制作之精、用工之巨,在中國早期的龍形象文物中都非常罕見。龍形器由2000 余片形狀各異的綠松石片組成,每片大小僅0.2—0.9厘米,厚0.1 厘米左右。器身長64.5 厘米,形體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

綠松石的硬度比瑪瑙、水晶等更軟,更易切割和制作。得益于史前玉石加工技術的成熟,二里頭出現專門加工綠松石的大型作坊。從二里頭遺址出土數量眾多的綠松石嵌片可看出,綠松石主要充當鑲嵌物,并通過切割、精琢、鑲嵌、拋光等工藝流程排列組合出造型各異、做工考究的精美紋飾。

二里頭遺址出土鑲嵌綠松石青銅牌飾

圖①商代嵌綠松石戈(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② 商代嵌綠松石戈(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④ 商代嵌綠松石饕餮紋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③商代嵌綠松石象牙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到了殷商時代,綠松石制品出現了更多新發展,尤其是晚商時期,綠松石制品在數量、器類上都得到極大增長和豐富。嵌有綠松石的銅器有兵器、車馬器、裝飾器等,還出現了鑲嵌綠松石的骨牙器,如象牙杯、骨笄等。綠松石制品的另一趨勢體現在兵器上,它逐漸減弱了青銅武器的實用功能,增強了美觀性,武器從實用器轉向儀仗禮器。此外,商代的綠松石鑲嵌方式也有了不同風格,圖案更為多樣化,構圖方式也有所轉變。二里頭文化中在鑄好的紋飾中以四邊形綠松石片平直排列構成圖案的方式在商代并未見到,而是利用形狀各異的綠松石的不同紋路拼合成圖案,或在紋飾線條的細槽中鑲嵌一排綠松石。令人不解的是,綠松石鑲嵌藝術在我國青銅時代達到巔峰,但之后并沒有延續發展,但仍成為影響后世的裝飾藝術。

從起源和發展脈絡而言,西方馬賽克鑲嵌工藝最早可追溯至4000 年前,經過數千年演進,工藝漸趨成熟,裝飾藝術效果不斷更新。至18 世紀后期,經過凱撒·奧古蒂和賈科莫·拉法利二位藝術家的技術改良,最終誕生了微型馬賽克藝術形式。中國的綠松石鑲嵌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其后不斷演進,從鑲嵌綠松石骨器、漆器,發展到青銅時代繁縟精微的綠松石鑲嵌藝術,裝飾藝術水平達到巔峰,隨后卻戛然而止,沒有更進一步發展和延續。

猜你喜歡
綠松石馬賽克鴿子
晚秋
AI黑科技真的能去馬賽克嗎
誰是大鴿子,誰是小鴿子?
西藏綠松石、琥珀與珊瑚首飾賞析
鴿子高高飛
小鴿子,飛起來
馬賽克紋瓶
美國產的綠松石品質是最好的嗎?
《馬賽克》
小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