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同期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及其對音樂的影響研究

2022-11-06 02:54張展慶
藝術科技 2022年20期
關鍵詞:老子差異音樂

摘要:老子的《道德經》可以算作是我國哲學思想的開端,在道家、儒家以及后來中國本土化佛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形成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學思想,這導致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也導致中西方在美學思想上存在諸多差異,而美學思想的差異又直接影響了人們在藝術創作和實踐上的選擇。文章將以老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思想,主要是古希臘哲學思想進行對照,旨在探討兩種哲學的差異,以及中國的道家哲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綿綿不絕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哲學思想;差異;《老子》;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3

1 老子哲學思想與同期西方哲學思想的主要差異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我國哲學的開山之作。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主要包括三大方向,分別是自然哲學、政治哲學以及人生哲學。自然哲學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礎,可以說,老子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都是基于自然哲學形成的。老子的自然哲學更多的是告訴人們應當怎么為人處世,比如告訴統治者“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告誡世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莊子則更加注重自身的境界,比如從“喪其偶”到“吾喪我”的境界,忘記自己本身的存在,從而達到“逍遙”的狀態。這與同時期古希臘哲學的脈絡相似,幾乎在同一時期,有許多外國學者對哲學問題作出了深入思考與探究,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說、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克賽諾芬尼的“‘一本原”說等[1]。然而,在西方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紛紛探究世界的本源與世界運行的某些規律的同時,中國探究真正意義上的形而上哲學并形成系統理論的幾乎僅有《老子》《莊子》。但仔細對比之后不難發現,老子的哲學思想與西方同時期的哲學思想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復雜幽深。

與西方哲學提出的概念相比,老子所提出的“道”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更勝一籌?!独献印返谝徽麻_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前兩句便說明,“道”是在語言范疇之外的,一旦能被人用語言表述的“道”便不是永恒的,而永恒的“道”在人的一切認識范疇之外,這里直接點明了人類認知和語言的局限性[2]。老子認為,作為最本源的“道”,是不能用存在去表述的,人的認知與語言具有局限性,一旦用人的語言去概括其內涵,就會使得“道”具有局限性。因此,雖然老子用了“道”這個字來定義,并用了各種言語來概括,但終究還是無法定義“道”的本質。這一點,同時期的西方哲學家幾乎無人能認識到。

第二十五章是《老子》中十分重要的一章,也能凸顯中國哲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思想十分顯著的區別。在第二十五章的結尾,老子提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與地在古代中國都是非常恒久的代名詞,《周易》講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出天地是包羅萬象、承載萬物的;而老子提出“人亦大”,將人與道、天、地相提并論,充分說明人具有體悟大道的能力,人的一切也能夠體現道,因此人也是“大”的。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說的“人亦大”絕不是人類的自大,覺得自身能夠比肩于天地,而是指人需要在天地之間取得與自然萬物的一種和諧聯系,即人們常說的“天人合一”的狀態[3]。

在這一點上,老子的哲學思想與西方以柏拉圖起始的系統哲學思想幾乎全然相悖。柏拉圖提出的理念論影響了西方整個思維方式,西方并不追求“天人合一”,在西方思想中,世上先有關于萬事萬物的一個最完美的理念,但世上絕不可能有理念本身那樣完美的存在,因此這個理念驅使人們去不斷地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是無限接近那個最完美的理念。因此,在大致理解老子的思想之后可以看出,老子倡導人應該自然無為地行事,無為而無不為,讓萬物順其本性自在發展而不去做過多干預,這充分展現了一種包容、悲憫的胸襟。

在一直以來的正統思想中,老子的哲學思想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消極的出世之學。曾有人提出,老子明明倡導要無欲無為,那么他自己著書提倡無為這個事情本身是否就是在“為”?同樣,也有人指出,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那么既然你一無所知,我們為什么要聽你講話呢?這是不是表示其本身已經自相矛盾?實際上,正如道是包容萬物、不加干預的,老子只是能夠體悟大道,并且把大道分享給世人,而老子的形象也像道,他把他自己所體悟的道分享給世人,并告訴世人應該循道而趨,至于世人能不能體悟,能不能做到無欲無為,則與之無關,有些人自然能做到,有些人做不到,這也是自然,也是道。

更進一步來說,老子雖然能體悟道,但終究是一個人,人就會有局限,道是無形、無名、無限、無知、無欲、無為的,而人總是有形、有名、有限、有知、有欲、有為的,所以承認自己的欲望和有限性本身也是一種道的體現。并且,老子所說的無為絕不是遇事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而是持守中虛,保持中庸不走極端,以及“盡人事,聽天命”的淡然。因此,一味地說老子就是要人們無為是不夠全面的。放在今天,鮮少人能夠做到保持中庸的智慧,以及保有寬容與悲憫之心。

2 老子哲學思想對音樂的影響

2.1 衍生出音樂理論學科的發展是否有悖于“無為”的思考

對于老子本人直接表述的與音樂有關的觀點,如“大音希聲”“音聲相和”等,在學術上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分析與解讀,因此本文不再贅述。上文提到,老子的思想是自然無為、包容的、中庸的,其對音樂的態度同樣如此。首先值得思考的是,老子認為自然無為、大道至簡、大音希聲,那么今天人們對各種藝術學、音樂學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是否違背這個規律?既然最自然、最簡單的音樂是最“大”的,那么為什么還要給音樂增添這么多的理論,這是否會破壞音樂的自然之美?實際上,不斷深入地研究各種藝術學、音樂學的理論,并不是在干預音樂,而恰恰是在追求、尊重音樂藝術本身,找出音樂藝術本身的規則,按照音樂藝術自身的規律更自然地表現音樂與欣賞音樂。

比如,在音樂美學方面研究音樂藝術的特殊性,提出音樂不是自然界的聲音,而是經過人的抽象概括,由人創造出來的。并且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的特殊性在于音樂的非語義性與非視覺性,其不表達具體的內容含義,是情緒情感的藝術[4]。在得出這個結論后,就能發現無論是標題音樂還是非標題音樂,無論是器樂音樂還是有歌詞的歌曲音樂,歌詞都不是音樂本身的一部分。同樣,因為音樂本身的特點,其常常被提倡與階級、美德教化相結合,但這并不代表音樂本身具有階級性[5]。這些屬性都是由不同的人在后天賦予的,通過音樂與心理學研究發現,音樂本身通過人類的聽覺、經大腦的聯覺,讓人產生一些聽覺以外的感受,但這些感受是因人而異的,會因為政治背景、文化環境、性格等因素產生各不相同的結果,而這些都不是音樂本身的結果,把這些東西強加于音樂本身,是不利于創作、表演與欣賞音樂的。

老子的兩個最主要的哲學思想是對立轉化與循環往復,就如同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個境界,人們學習各種知識,到最后是為了去知,返璞歸真,回到那個如嬰兒般的狀態。老子不斷提到嬰兒,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等,其認為,嬰兒是混一不分的,是柔弱淳樸的,是完全按照本性行事的,是近于道的。盡管人需要追求最高境界,但人生下來無法拒絕和避免不斷的“知”,因此需要不斷學習,而不斷學習的最終目的則是循環往復至嬰兒般的狀態。就音樂而言,不斷研究和完善各種音樂理論,最終也是為了回到音樂本身,順應音樂的本性來發展音樂。

2.2 《老子》哲學思想對音樂實踐的啟示

2.2.1 對音樂創作者的實踐而言

在音樂創作階段,也就是對音樂創作者來說,保持初心是極為重要的。音樂也好,其他藝術也好,雖然有許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審美功能,因此對創作者來說,需要心無旁騖、真誠地創作音樂,不應給音樂預設太多別的目的或功能性,這也是最尊重音樂本身的態度。

拉莫在晚年曾說:“在我年老的頭腦里,想象力已經破舊了,在這個年齡再試圖去創作以想象力為核心的藝術是不智的?!钡ぜ{在他的《藝術哲學》一書中也舉到諸多例子,許多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都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真情實感的時期,第二個是墨守陳法與衰退的時期。像米開朗琪羅這樣偉大的藝術家也沒逃過這一規律,米開朗琪羅年輕時的作品充滿力量與英雄氣概,他自己也全身心地沉浸在這種情感之中,沒有其他雜念,而他的晚年作品《圣·保羅的改宗》與《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就連外行也能感受到他形成了某種固定程式。當這種現象產生時,藝術作品就難以打動觀賞的人。

反觀貝多芬的晚年,他的聽覺完全喪失,但在同一時期,他創作出了巔峰之作《第九交響曲》,而《第九交響曲》的偉大也絕不僅僅在于技術上的形象豐富、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范圍等,更在于他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真誠地灌注在這部作品中,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并堅信這一斗爭最后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且人類必然獲得歡樂團結與友愛。因此,對音樂創作者來說,需要認識到音樂藝術的本質,最重要的是要真誠、熱情地創作音樂。

2.2.2 對音樂表演者的實踐而言

對音樂的表演者來說,《老子》認為,需要把握好度,持守中庸之道,不要走向極端。人們常常討論,在音樂的演奏與演唱中,究竟是技術更重要還是情感更重要。實際上,不論是脫離情感的純技術,還是脫離技術空談情感,都是不可取的。情感的表達最大化需要采用一定的技術形式,同時技術也是為了藝術能夠取得更好的審美效果。

一方面,音樂藝術首先需要聲音才能表達音樂的美感,在聲樂中,好的聲音需要演唱者把握好氣息、共鳴、咬字等,運用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增強音樂的美感。器樂表演同樣需要把握好音樂的音色、節奏、音高等,并運用各種技術豐富音樂,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其歸根結底也是在增強音樂的美感。另一方面,音樂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審美需求,音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性,所有的技術最終都是為情感服務的,因此不談情感的技術難以體現音樂的真正價值。例如,有的時候,人們常常覺得某段音樂從單純的聽感來說并不美妙,或者聽到表演者存在明顯的瑕疵,但依然承認這是偉大的作品,正在于人具有情感。

除此之外,《老子》還認為,技巧與情感的運用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演唱中哭腔的運用。某些時候,在演唱一首悲傷的歌曲時,演唱者在情緒最高潮處加入幾個哭腔,會讓許多聽眾潸然淚下,但如果從頭到尾都加入哭腔,聽眾不僅不會感動,反而會覺得做作。由此可見,技巧的使用一定要節制,用得太多容易顯得做作與不自然。同樣,情感表達的節制要自然,不應太過平淡,亦不能過于飽滿。當然,這些規律最終也因不同的音樂而異,要順應音樂的本性,以中庸的態度表演。

2.2.3 對音樂欣賞者的實踐而言

對音樂欣賞者來說,《老子》中的哲學思想認為,要用包容的心態去欣賞音樂。在當代的音樂美學中,存在幾種不同類型的欣賞方式:第一,側重于聽覺直觀的欣賞方式。這種欣賞方式的特點在于欣賞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樂曲的聲音要素及其結構形態帶來的直觀感受,而這往往是人們領略音樂的美最直接的方式。第二,視聽結合的欣賞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普遍性,即使是音樂家,也十有八九與普通人一樣有這種表現。第三,情感化、觀念化的欣賞方式。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情感體驗是一種最普遍、最強烈的心理活動,這種方式被大多數人認可。

總之,欣賞音樂是一種多層面的心理體驗,這三種欣賞方式乃至其他的欣賞方式之間是共存互補的,因此,應包容各種多元化的欣賞方式,可以提倡某一種方式,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他的欣賞方式。歸根結底,只要是帶給人們良好審美體驗的音樂,都是“大音”。倘若按西方以柏拉圖為代表的理念論出發,好的音樂一定存在一個理念,即一個標準,而越接近那個真正的“好音樂”理念的音樂就是越完美的,這與我國的音樂美學思想大相徑庭。

3 結語

在距今2000多年前,祖先就已經形成獨特、深遠的哲學思想與美學態度。這種觀念是包羅萬象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通過體悟道對萬物的包容和滋養,能讓人本身成為“大”,這種寬厚的悲憫之心能影響人對許多事物的態度,這對當代的音樂以及其他各種藝術的發展都大有裨益?!独献印分猿蔀榻浀?,正是因為經過了歷史的檢驗,擁有讓人常讀常新的力量,通過不斷體悟其中的思想,有助于不斷提升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65.

[2]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1-10,55-70.

[3] 王蒙.老子的幫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5,102-108.

[4] 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88-102,160-180.

[5] 高士杰.從三個方面試論音樂的特殊性[J].交響,1982(1):2-8.

作者簡介:張展慶(1998—),男,浙江紹興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哲學。

猜你喜歡
老子差異音樂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相似與差異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智者老子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