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基隱居考述

2022-11-23 05:41綦中明
保定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劉基桐廬紹興

綦中明,路 鵬

(牡丹江師范學院 文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至大四年(1311)生于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位于今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少時便天資聰穎,敏悟通達,所讀諸書皆能得其要旨。元至順四年(1333),劉基中進士,是年二十三歲,《元統元年進士題名錄》記其為“鄉試江浙第十四名,會試第二十六名”,并被“授瑞州路高安縣丞”[1]。三年后,劉基趕赴江西,出任高安縣丞,開啟仕宦生涯。然其仕途并非徑情直遂,自元至元二年(1336)初涉官場,到明洪武八年(1375)病篤返鄉,劉基曾為仕途受挫等原因,數次隱居山林或市井。觀其一生,可謂在宦海中六起六落。

關于劉基的隱居經歷,學者歷來討論較少,為數不多的論述亦僅側重其“青田隱居”這一時期,如蔡堂根、苗民等學者,都有圍繞劉基此時期隱居的探討,仍缺乏對劉基平生數次隱居的整體性研究。又因不同史料對相同事件的敘述多有抵牾,由此造成不同學者對劉基隱居經歷的見解存在差異。故此,有必要結合史實及劉基的文學作品,梳理其一生的隱居經歷,考證其每次隱居的時間及原因,把握劉基文學思想、政治態度、處事思維的變遷痕跡。

一、投劾隱居

(一)辭官原因

劉基首次隱居,當在辟為江西行省掾史之后。至元二年始,劉基任瑞州高安縣丞,為政期間廉潔奉公,慈愛百姓,曾言:“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剛不可畏,媚不可隨?!薄叭擞泻阊?,視民如兒”[2]167-168。因此在當地頗受贊譽。然元末社會黑暗、官僚腐敗,劉基終因讜直無私得罪蒙古權貴,被免去縣丞之職,幸而其名聞于江西行省大臣,方辟為掾史,稍解危岌,但后又因事于至元六年(1340)自投劾狀,棄官隱居,即《故誠意伯劉公行狀》(后文簡稱《行狀》)所言:“后與幕官議事不和,遂投劾去。隱居力學,至是而道益明?!盵3]207

時年劉基三十歲,正值意氣風發之齡,然初涉官場便經波折,令其銳氣稍挫,逐漸認清官場的陰暗面,親身體驗到吏治腐敗之深,清官為政之艱。劉基在《送錢士能之建昌知州序》中曾提及辭官之事:“士能與幕官論事不合,拂衣去;未幾,余亦以朽鈍辭歸?!薄胺蚴磕芘c予同以職官充簿書役,又同以事辭,其出處甚類”[2]90。錢士能是劉基同僚兼好友,生平信息已難考證,劉基言其因“與幕官論事不合”而離去,稱自己與士能“同以事辭”,但并未詳說自己因何事而辭職?!缎袪睢穼⒒o職原因亦歸于“與幕官議事不和”,或是據劉基忠心為公,卻在官場屢次碰壁,故結合該序中的憂愁苦悶之意所作的推斷之語。劉基與錢士能相交篤厚,見士能因事拂衣去,劉基不免想到自己仕途亦波折坎坷,心生憂怨,故方有“以朽鈍辭歸”這種郁悶不快之言。此即是劉基首次隱居的原因。

需要明確的是,此時的劉基仍向往建功立業、高官顯爵。面對士能升遷建昌知州,劉基感嘆:“九年之間,相去越五等,何縣絕耶!”[2]90言語中不乏對錢士能的歆羨,透露出擺脫沉淪下僚現狀的愿望,故劉基這時雖已認識到元廷的黑暗,然仍未失去對國家的信心,還保有報效元廷的志氣。

(二)流寓桐廬

劉基的首次隱居是同游學相結合的,時長近八年,期間大致又包含兩段隱居與三年左右的游學經歷。至正元年(1341)到至正三年(1343),劉基曾隱居于桐廬翙崗,并設館教學?!锻]縣志》記述本地相關歷代名人時,曾提到劉基,言其:“元末,流寓桐廬數年,設館于翙崗華林寺,與李近山、李寧之及徐舫等交游,寫有《虎鎮山記》等詩文?!盵4]298

1.時間始末

黃水晶曾就劉基隱居桐廬的時間,考證為至正二年(1342)到至正五年(1345)[5]。關于這個時間,仍有討論之處。劉基至正六年(1346)曾北上干謁,回鄉后于至正八年(1348)赴杭出任儒學副提舉,此期間需等待任命并為遷家寓杭做準備,無轉而隱居桐廬之理。此外,劉基赴杭任職前曾有三年江東游學經歷,時間當在至正四年(1344)到至正六年間,其《送葛元哲歸江西》有:“投壺命觴盡文友,此樂百年何日又!一朝復一朝,三歲如過電?!盵2]289北上亦屬其游學期間所為,且在北上前,劉基已“在江東游歷了兩年多”[6]80,故從時間上看,劉基應在至正四年前后就已離開桐廬。據此,雖無法確定劉基隱居桐廬的具體時長,但仍可推測其主要隱居經歷大概在至正元年到至正三年間。

2.交游創作

劉基隱居桐廬時,與當地士人交往密切,《桐廬縣志》記當地“與青田劉基倡和的有徐舫、李文”[4]620。隱居期間,劉基留下不少有關桐廬的作品,能夠反映其行跡,如《九日舟行至桐廬》中有:“溯湍懷謝公,臨瀨思嚴子?!盵2]339記劉基曾在重陽節登臨桐廬山水,緬懷此地兩位先賢——嚴光、謝翱,并抒發“落帽非我達,虛壘非我恥”[2]339的心聲?!奥涿薄睘橹鼐诺歉叩牡涔?,主人公是東晉名士孟嘉;“虛壘”中的“壘”應為“罍”之訛誤,指酒杯,陶淵明《九日閑居》中有“塵爵恥虛罍”[7],亦為重九時所作。劉基在此借典故表示自己不以登高為達,即使現在好似“空酒杯”一樣不被任用亦不以為恥,暗指自己不會因官場受挫而一蹶不振,并用“澄心以逍遙,坻流任行止”一句[2]339,表現出超脫現實、曠達灑脫的精神境界。此外,嚴光、謝翱皆曾以隱居應對昏暗的現實,這或與劉基心聲暗合,成為劉基此時崇敬二人的原因之一。

然周松芳結合《自衢州至蘭溪》等詩,認為此詩作于劉基北上干謁的回程中[8]。若如周所說,劉基干謁成功,則此詩應屬歡快格調,但詩中展現的不流于世俗及逍遙的人生態度,并不符求官回程的輕快心態。故筆者大膽推測,該詩作于劉基隱居桐廬期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劉基另有《夜泊桐江驛》一詩,中有:“不是云臺興帝業,桐江無用一絲風?!盵2]515“云臺”為漢宮中一高臺之名,在此指代漢光武帝,言若無光武帝劉秀賞識,嚴光亦僅似沒有用處的一絲清風,認為隱士情操固然高潔,但若不遇明君、不受賞識,亦將失去自身價值,故即使選擇隱居,亦需待時而動,以實現自身遠大抱負。觀此詩情感傾向,恰符劉基干謁成功后滿懷壯志欲再度出仕之心態,故相較《九日舟行至桐廬》,此詩更像是其回程途中再經桐廬所作。

(三)閉藏有待

1.丹徒隱居

離開桐廬后,劉基游學江東約三年。郝兆矩、張祥斌認為劉基的游學于至正四年春始,并將其游學路線總結為“一路北行,大概是按照杭州、湖州、嘉興、姑蘇、丹徒一路抵達金陵的”[6]74??季肯嚓P文獻,劉基曾在丹徒短暫隱居過,《光緒丹徒縣志》卷七“宮室”記:“元蛟溪書屋,在巨邨歐陽氏之西,元末劉基初隱此,后歸青田應聘?!盵9]蓋元末丹徒有富紳歐陽氏,其村中有居室名為蛟溪書屋,是為劉基隱居時住處。蛟溪書屋興許也正因劉基于此隱居過,方留名后世。劉基本人亦有《蛟溪詩》,或正作于隱居丹徒之時。劉基于該詩中暗示自己懷抱遠大志向,只因時局動蕩,仍需靜待良機,并以“閉藏當有待,保養慎無失”[2]341,表露自己的心跡,再次表示隱居是為韜光養晦,以便來日實現人生理想。

至于劉基隱居丹徒的時間,則需結合江東各處的地理位置來討論。在劉基北行的游學路線中,杭州居南,丹徒居北,故劉基到達丹徒的時間應在離開杭州后?!毒淝馐芳犯戒浻小毒淝馐窂埐昴怪俱憽?,題劉伯溫撰,中有:“至正乙酉,基以提舉儒學備員江浙?!盵10]至正乙酉即至正五年。周松芳對此解釋為“劉基此時已到了儒學提舉司做事(或入幕)”[8],故劉基至正五年應在杭州停留過,并曾入幕儒學提舉司,只是未任實職。據此,劉基當是在離開杭州,即至正五年或其后方到丹徒,并于至正六年北上干謁前離開丹徒,而劉基干謁成功回鄉等待任命的經歷,亦恰與《光緒丹徒縣志》所言“后歸青田應聘”相吻合。故劉基丹徒隱居的時間,蓋處至正五年到至正六年左右,時長不足一年。

2.北上干謁

隱居游學期間,劉基曾去往京都干謁,周松芳對其干謁事跡有過詳細考論[8]。至正六年,劉基曾作《丙戌歲將赴京師途中送徐明德歸鎮江》一詩,中有:“那堪遠游子,復送欲歸人?!薄罢撐膽腥?,話別莫悲辛”[11]。表明劉基該時仍處遠游狀態,尚未正式再入官場。詩中字里行間話別友人,情感真摯,同時含有對生活懷揣希望的信念,能夠體現出劉基積極的人生觀。這也反映劉基雖曾受挫官場,屢屢碰壁,但仍舊懷有儒家入世的心態,故方北上干謁。

大概一年多后,即至正八年,劉基移居杭州,正式出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此或是其北上干謁之成果?!对贰肪砭攀会尅叭鍖W提舉司”時稱,該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12]1535。其中設副提舉一員,即劉基所任之職。這代表著劉基近八年的隱居游學至此結束。此次隱居游學期間,劉基韜光養晦、相時而動,為再次出仕做著準備。黑暗的社會背景下,劉基力求保持高潔的品格,想要展現出超脫的人生態度,雖已認識到元廷的腐朽,但仍未放棄出仕元廷、濟世救民的政治抱負。故可說劉基此次隱居游學,仍是為其政治理想而服務的。

二、寓居紹興

(一)寓居之因

再入官場,劉基仕途仍舊坎坷崎嶇,曾于至正十一年(1351)“以疾謝事”[2]90,又于至正十二年(1352),出任浙東元帥府都事,趕赴臺州抵御方國珍,但任職時間仍舊不長,至正十四年(1354)便移居紹興。

《行狀》曾記劉基對方國珍持“建議招捕”的態度,乃至“是兄弟者宜捕而斬之”[3]207,與朝廷招安政策相悖,故被羈管于紹興;《明史》對此亦持“羈管”之說。然劉基曾自述前往紹興是為躲避盜賊,而非是被“羈管”。如劉基《王原章詩集序》所言:“至正甲午,盜起甌、括間,予辟地之會稽,始得盡觀原章所為詩?!盵2]81至正甲午即至正十四年,辟地即避地,意指躲避災禍。劉基在此明確表示,自己是因盜賊之故而移居紹興。再劉基《牡丹會詩序》中亦有“甲午之春,予避地會稽”一語[2]77,證實劉基至遲于至正十四年春到達紹興。又如劉基《書紹興府達魯花赤九十子陽德政詩后》:“至正十四年,予自臺之越居城之南陬,近寶林教寺?!枰越衲甏菏紒碓?,是時浙東六郡皆警于盜,惟越無事,故士大夫之避地者多在越?!盵2]137再次描述了移居紹興的原因。故劉基并未遭受羈管紹興之事,其去往紹興實為避禍。

然劉基此前正于浙東參與軍機,抵御盜賊應是分內之事,似無道理避地紹興。對此合理的解釋便是劉基在去往紹興前便已離職,而離職原因仍與方國珍有關。劉基在《送順師住持瑞巖寺序》中說:“辛卯之歲,盜賊起四方。明年,予奉省檄佐戎浙東,……又明年,方氏納款請降,凡以兵事進者措弗用?!盵2]90-91“措”字有“棄置”之意,故結合劉基自述與《行狀》所言來看,劉基本人蓋屬“以兵事進者”之列,因不再被任用而離職,且辛卯歲為至正十一年,“又明年”則為至正十三年(1353),從離職時間上看,亦與學界歷來認定的劉基于至正十三年十月被革職大致相符。故推測劉基確因方國珍而離職,但離職后并未受到羈管,離職次年去往紹興亦實為避盜。至于為何后人記述常與劉基自述抵牾,楊訥曾用“制造悲情”來解釋相關問題[3]21,然而楊訥并未詳釋何為“悲情”。筆者以為這種后人制造的“悲情”,是通過美化劉基的道德品格,營造劉基命途多舛的形象,以使人們在心靈層面增加對劉基的認同感與敬仰之情。

(二)流連山水

寓居紹興期間,劉基游山戲水,廣泛交游,流連于會稽秀麗的自然風光中,身心得到了久違的放松與安寧,并寫下許多文辭優美的游記,如《游云門記》《出越城至平水記》《活水源記》《自靈峰適深居過普濟寺清遠樓記》《松風閣記》等等,言語中毫不掩飾對會稽山水的喜愛與盛贊,如《游云門記》有:“語東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會稽?!m有層巒復岡,而無梯磴攀陟之勞;大湖長溪,而無激沖漂覆之虞。于是適意游賞者,莫不樂往而忘疲焉?!盵2]104但劉基并非單純觀賞美景,而是在其中蘊有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他在贊美會稽山水之后,領悟道:“雖然,嶺外之地,各擅一奇,而不能皆。譬之于人,取其長,不求其全?!盵2]104認識到對于人的個體,要恰當發揮其優點,不可苛求其盡善盡美。

(三)“隱”“仕”之思

劉基此時對隱居的態度同樣可在其游記中得見。劉基在《白云山舍記》中極力稱許云的高潔,并將“士之達而用于世者”“士之隱而不用于世者”[2]111分別對應“云之所發”與“云之所潛”的兩種形態,可見這時的劉基認為“隱”與“仕”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都可比作品行高潔的云。同時,劉基在《白云山舍記》中稱贊白云僧舍的主人說:“上人方外之士,無役世之志,則惟澹而不華,素而不雜者,可以適吾情也?!盵2]112表明劉基對遠離塵世喧囂的隱士是持肯定態度的,符合其處世的價值觀。

劉基此時對待為官的態度是復雜的,既有建功立業的抱負,又有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寓居紹興使劉基短暫脫離了官場羈絆,不受諸多瑣事煩心,加之紹興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秀麗的自然風光及廣泛的交游,使劉基心境恬適安寧,有足夠多的情懷與精力暢游山水,并寫下諸多描繪美景、飽含情感的篇章。雖說此次隱居是為避盜,屬不得已而為之,但從實際意義上也為劉基帶來許多歡樂,可說是他最優適的一次隱居。但社會的動蕩并不允許劉基繼續這種生活,至正十六年(1356),劉基復為行省都事,后為樞密院經歷,與行院判石抹宜孫等守處州。盡管劉基對元廷的失望日漸加深,但在寓居紹興期間,他的政治思想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未曾徹底放棄出仕元廷的念頭,憂心國家與人民的情感不減半分,“隱”的快樂也并未壓過對“仕”的追求,因此劉基很快便離開紹興再度赴任。臨別時,劉基作《丙申二月別紹興諸公》,深情訴說對紹興及友朋的不舍,全詩感傷至極,最后一句“佇立向穹蒼,一嘆雙鬢白”[2]368,嘆盡了諸多離別愁情。從全詩感情上看,劉基并沒有重返官場的喜悅,或許他已對元廷不抱期望,此番出仕更多是為浙東父老。離開紹興后,劉基也便結束了為期兩年的隱居生活。

三、憤而辭官

(一)辭官時間

據《行狀》所說,劉基復職后不久,“經略使李谷鳳巡撫江南諸道,采守臣功績錄于朝。時執政者皆右方氏,遂置公軍功不錄,由儒學副提舉格授公處州路總管府判”[3]208。由此,劉基滿懷憤慨,辭官而去,返回青田老家,攜自募兵勇隱居山中,著《郁離子》。此為劉基第三次隱居之始,即學者熟知的青田隱居。

《行狀》依時間敘事,將朱元璋攻取金華敘于此事之后,故學者歷來將劉基青田隱居的時間定于至正十八年(1358)。但近年時有學者對此表示懷疑,如楊訥在《劉基事跡考》中認為,“劉基棄官決不可能在(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朱元璋取金華之前”[3]62。楊訥有此結論,主要是根據《元史》卷四五《順帝紀》、貢師泰《云莊楚記》等文獻,判斷李谷鳳只是于至正十八年受命經略江南,實際抵達處州的時間則是在第二年,故劉基棄官按理言之應不早于至正十九年(1359)。另外,《元史》記載:“十八年十二月,大明兵取蘭溪,……明年,大明兵入處州,宜孫將數十騎走福建境上?!盵12]2881可知石抹宜孫于至正十九年兵敗處州,后為亂軍殺害。而劉基其時仍處石抹宜孫帳下,故楊訥認定劉基棄官時間在至正十九年春夏間,接近石抹宜孫敗棄處州之時[3]64。蔡堂根對此亦有細致考證,所得出的結論與楊訥大致相符。

綜上,劉基此次辭官隱居應在至正十九年,《行狀》所傳達出劉基辭官的時間并不準確,似有意歪曲事實。楊訥認為“《行狀》作者要掩蓋劉基曾經參加抗御朱軍的事實”[3]63。的確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行狀》作者黃伯生受劉基后人之托完成此文,為避免當朝者對劉基及其后人產生反感,興許會刻意規避某些事實。

(二)辭官原因

近年,有學者對劉基辭官的原因提出了新看法,如楊訥認為劉基辭官的主要原因是受形勢所迫。當時元代對全國的統治瀕臨崩潰,各方勢力不斷壯大,割據一方,朝廷在軍事上已無力鎮壓所有起義軍隊,這從對張士誠、方國珍采取招撫而非鎮壓的政策便可看出一斑。單論當時的處州軍備,亦難同朱元璋方相抗衡,因此不少人皆認為大廈將傾。楊訥正是從此角度判定,劉基辭官也許受李鳳谷置其軍功不錄的影響,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劉基離去應與軍事形勢緊迫有直接關系。其實,綜合當時歷史背景來看,劉基辭官應同時含有《行狀》及楊訥二方所述原因。正因形勢所迫,加之官場受阻,心灰意冷,劉基才產生“不為其所不可為”之感[13]4,故憤而辭官。

(三)創作《郁離子》

劉基第三次隱居的時間并不長,僅一年左右。在這期間,劉基密切關注時局變化,并創作了能夠代表其哲學思想的《郁離子》?!缎袪睢芳啊侗憽范荚涊d有人勸劉基趁勢建立自己的霸業,但劉基認為如此便與方國珍、張士誠輩無二,于是果斷拒絕了。同時,劉基開始思考起義軍產生的原因,重新認識元廷的黑暗腐朽,在思想上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吳從善《郁離子序》闡釋“郁離”之意時說:“夫郁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盵13]224可說是從創作初衷的角度,準確領會了劉基的思想。徐一夔《郁離子序》對此同樣有所闡發:“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盵13]221亦能證明劉基在隱居期間所作此書,是在傳達其向往文明之治,并愿為此竭盡心力的宏愿。

《郁離子》一書多用寓言以刺時事,針砭時弊,洞中肯綮,能夠呈現出劉基第三次隱居期間的思想動態。如《憂時》中,劉基借次且之口云:“是故君子之生于世也,為其所可為,不為其所不可為而已?!盵13]4表達對元代朝廷的失望,及其忠于元朝思想的轉變。這種思想傾向為劉基決定輔佐朱元璋起了一定作用。又如《官舟》中,劉基借瓠里子之口嘆曰:“今之治政,其亦以民為官民與?則愛之者鮮矣,宜其敝也?!盵13]53譴責元廷對百姓的殘暴統治與無情壓榨,控訴其未能體察民情,撫恤百姓。此亦表現出劉基在隱居期間對元代統治行將腐朽的反思,并且這時的劉基已初步得到答案,即不以人民為本,剝削百姓,魚食人民,定然會走向沒落與滅亡。再如《德量》中,劉基以海、江河、溪澮等地理概念,分別比喻天子、公卿、庶官等角色之德量,并言:“君人者,惟德與量俱,而后天下莫不歸焉?!盵13]92已經開始考慮到在當今天下,具備何種德量之人能夠使天下歸心。這是其思想上的進步,表現出由對元朝的徹底失望,到反思元朝沒落、起義軍風起之因,再到期待具備天子德量之主的展望,此可謂劉基第三次隱居期間思想發展的脈絡。

隱居約一年后,至正二十年(1360),劉基受朱元璋征召,在孫炎邀請下前往金陵,佐命帝業?!睹魇贰肪硪话俣恕秳⒒鶄鳌酚涊d:“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磻?,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盵14]3778《明史紀事本末》卷二亦記載朱元璋“遣使征青田劉基、浦江宋濂、龍泉章溢、麗水葉琛”[15],欲得此四人輔佐自己。劉基起初并未直接投靠朱元璋集團,而是猶豫再三,在建功立業的心態及“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下,方于至正二十年三月,同宋濂、章溢、葉琛同赴金陵,并獻時務十八策,深受朱元璋重視。自此,劉基結束第三次隱居,為朱元璋建言獻策,并輔佐其建立了明朝。

四、致仕歸里

(一)官場詭譎,避禍歸隱

朱元璋即帝位后,于明洪武元年(1368)曾赴汴梁,留劉基與李善長居守。劉基主張嚴刑峻制,認為宋、元失去天下之因與寬縱有關,故宜肅紀綱。因此劉基仍舊貫徹其從政風格,讜直奉公,嚴格執法,為此不惜忤怒李善長?!缎袪睢酚洠骸肮港乐袝《际吕畋蛭攴ǖ仁?,罪當死。丞相李善長素愛彬,乃請緩其事。公不聽,遣官賁奏詣行在。上從公議,處彬死刑。公承旨,即斬之,由是與李公大忤?!盵3]213劉基因秉公辦理處死李彬,同李善長關系破裂,這也為日后埋下了禍根。李善長在朱元璋回京后狀訴劉基,其他與劉基有怨隙的人亦進讒言,落井下石,即《劉基傳》中所記:“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盵14]3780當此局面,劉基再次萌發退隱之心,于是向朱元璋表明求退之意。朱元璋便命劉基返回鄉里,不過后因定西失利,朱元璋又將劉基召回,“手詔敘基勛伐”[14]3780,并對劉基賞賜甚多,追贈劉基祖、父皆永嘉郡公,想要再進劉基爵位時,則被劉基婉言謝絕。經此一事,劉基歸隱之心漸盛,再無貪戀權勢、爵位之意,而是欲急流勇退,以避禍端。

入明后,劉基再次真正歸隱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其時劉基六十一歲?!缎袪睢酚泟⒒骸八哪暾?,賜歸老鄉里?!盵3]214劉基此次隱居同樣與官場排擠、政治受挫有關,其根本原因是朱元璋日漸專恣,胡惟庸把持朝政[16]。劉基抑郁惆悵,更求隱居養晦,亦有打消朱元璋的猜忌,避禍求安之意。于是隱居山林,終日飲酒奕棋,不提往日功勞,閉門謝客?!秳⒒鶄鳌酚洰敃r有青田縣令匿名來訪,透露身份后,劉基“驚起稱民”[14]3781??梢妱⒒w光內斂、謹慎小心之態。此便是劉基第四次隱居。然即便劉基低調至此,仍為胡惟庸、吳云沐所讒陷。

(二)遭讒受陷,終逝青田

劉基曾建言在甌、括間名為淡洋之地,設立巡檢司加強此地管控,只因此處偏僻險峻,鹽盜猖獗。洪武六年(1373),有茗洋之地逃軍反叛,劉基遂令長子劉璉上報此事。胡惟庸等人借此發揮,構陷劉基當初設巡檢之因,乃是淡洋有王氣,而劉基妄圖占以為墓。劉基由此被朱元璋除去俸祿,驚懼之下入京謝罪,不敢擅自離京還鄉。劉基致仕歸里,隱居山林的生活被迫終止。

居京期間,劉基知胡惟庸繼任丞相,憂憤交加,舊疾復發且日漸嚴重,故于洪武八年(1375)由朱元璋遣使護送,返回青田。歸鄉一月后,劉基病逝,時年六十五歲?!秳⒒鶄鳌酚涊d:“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節首惟庸逆謀,并謂其毒基致死云?!盵14]3781稱劉基之死是胡惟庸下毒所致。然此雖為正史記載,卻難以讓人信服。劉基當時已年過花甲,且無實權,而胡惟庸貴為丞相,大權在握,即使與劉基前有仇隙,亦應無冒險給劉基下毒之理,故劉基或許是因病去世,之所以將死因歸罪于胡惟庸,則或與朱元璋欲加重胡惟庸之罪有關。關于劉基的死因,學界仍有多種聲音,至今尚無定論。直至生命最后,劉基仍處政治漩渦中,對比其隱居求全之心,令人悲慨不已。

劉基在《賈性之市隱齋記》中曾明確表達過其對隱居的態度:“夫君子之有道也,遇則仕,不遇則隱;仕與隱雖兩途,而豈二其志哉?”[2]123此中包含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能夠見出劉基心目中的“隱”,是實現人生抱負的途徑之一,而非消極避世的無奈舉措。通過考證劉基的數次隱居,無論是少為人知的桐廬與丹溪隱居,頗受爭議的寓居紹興,還是其著名的青田隱居,都能見出劉基“仕隱并重”的思想。故前三次隱居既是劉基韜光養晦、避禍求安的無奈舉措,亦是他等待時機、相時而動的智慧抉擇。然宦海沉浮數十年,參透世事后,劉基終究還是致仕歸隱,只求明哲保身,這又是復雜時局下遠離官場的必然選擇。

劉基晚年隱居保身的愿望并未實現,究其原因,既與其為官時剛正不阿多立政敵有關,如前文提到的劉基曾因李彬事觸怒李善長;亦與洪武年間朱元璋嚴重的疑忌心理有關,如孫熙鼎在《劉伯溫年譜》序文中就曾言:“明祖于先生雖甚倚畀,終未全泯其猜忌之心也?!盵17]且洪武時政局動蕩,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明史》記洪武二十三年(1390)“夏四月,吉安侯陸仲亨等坐胡惟庸黨下獄。潭王梓自焚死?!颐?,賜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死,陸仲亨等皆坐誅”[14]47。處于極端殘酷的政治環境中,身受君主猜忌,且另有昔日政敵伺機陷害,劉基自然難遂心愿。劉基晚年隱居失敗的事例,也反映出在那個君臣權力關系發生變革的時期,臣子既入政治漩渦,便難以脫身而出,往往成為帝王加強君權的犧牲品。

猜你喜歡
劉基桐廬紹興
紹興
締造明朝的傳奇軍師
在紹興,與你不期而遇
安昌古鎮:一軸老紹興市井長卷
紹興大闖關
桐廬縣召開首屆桐廬人大會
姐姐的桐廬
姐姐的桐廬
劉基的隱與顯
劉基的識人之智與自知之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