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資源視角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模式與對策

2022-11-25 08:56袁汝兵趙宏偉張素娟王彥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7期
關鍵詞:科研人員科普科學

袁汝兵,趙宏偉,張素娟,王彥峰

(1.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2.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3.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北京 100044)

1 研究背景

1980 年,印岱階[1]在評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一書時將其評價為“一本將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好書”,這是科研與科普相結合首次在我國被使用??蒲信c科普相結合雖然出現較早,但其從研究層面被更多人所關注則是在2010 年后。馬玉宏等[2]認為,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是科普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并以深入學校組織開展科普講座、讓學生參觀前沿科研實驗室等“走出去”的方式對這一理念進行了科普實踐。2011 年,中國科協專題部署“科研與科普結合對策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科普研究所的團隊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3]。此后,我國學者圍繞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理念與作用、路徑與機制、案例與實踐等方面積極開展研究,為有關部門積極推進相關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

2016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一指示既為新時期強化科普工作提供了遵循,也為科普工作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將科技資源科普化確定為“十四五”時期全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5 項重點工程之一,設計部署了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等具體任務[4]。本文基于科技資源的視角,聚焦于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總結分析,以期能為我國科技資源科普化的實踐提供些許支持。

2 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內涵

科研,科學研究的簡稱,是為了增進人類知識和謀求知識新的應用而進行的創造性工作,一般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 類??萍紕撔录劝茖W研究也包括技術創新,是兩者的總稱,是創造和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和經營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一般而言,科技創新可以分成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3 類[5]。從定義可以看出,科研和科技創新兩者都既包括謀求新知識的知識創新,也包括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創新。當今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因此,本文所指的科研,是泛指一切有關科技創新活動的行為,包括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企業家的創新甚至更廣范圍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活動,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科技創新。

所謂結合,指人或事物間發生密切聯系。據此,科研與科普相結合可以理解為科研與科普兩種活動、兩類主體之間發生密切聯系。這是一種雙向的聯系,作出聯系的主體既包括科研一方,也包括科普一方,科研人員開展科普或科普人員開展科研,在理論上都屬于科研與科普相結合。但在通常意義上,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是指科研活動的主體組織開展或參與有關科普活動的行為。行為的主體主要是科研這一方,行為的結果則是各式各樣的科普活動。

科研人員處于領域的最前沿,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是科研成果的生產者和擁有者[6-7]??蒲惺翘剿骺茖W的“然”和“所以然”,科普是傳播其“然”和“所以然”,昨天的“所以然”變為今天的“然”,就可能產生更新的“所以然”[8],因此,科研與科普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破帐强蒲械睦^續,科研也可能是科普的產物。促進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不僅能豐富科普資源總量、提升科普資源層次、促進科普轉型升級,促進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在宣揚創新成果、弘揚科學和科學家精神、厚植創新土壤、推進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模式

科技資源,包括財力(經費)、人力、物力、信息等方面,是科技活動的基礎,因此,科研與科普相結合從資源這個角度來說即是各種要素的科技資源與科普相結合,是對科技資源的科普轉化,是賦予特定科技資源科普功能的過程。

3.1 基于人力資源的結合: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

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蒲腥藛T等專業技術人員基于自身優勢和專長,或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或積極參與單位和有關部門的號召,以多種方式開展或是參與科普工作,是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核心?!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第十五條規定: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蒲腥藛T參與科普既可實現科研成果的現實轉化,也是促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有效途徑。

在大咖云集的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有一群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典范,他們平時做科學研究,每逢“公眾科學日”“科學嘉年華”等科普活動開展,或是有與科技相關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他們就積極地參與科普,是科研人員與科普的直接結合。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活動自2005 年5 月舉辦首屆活動以來,參與該活動的科研人員、科普志愿者已從當年的500 余人發展到今年的5 000 余人,是科學研究國家隊里的科普國家隊,展現了科研人員的科普擔當[9]。2002 年創始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僅2020 年就有近百位院士專家開展了科普活動逾200 場,搭建起了院士、專家等科技人員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流渠道[9]。

近年來,基于便捷的互聯網平臺,也涌現出了一批“科普大V”“科普大咖”。如在B 站走紅由科學家變身科普大V 的“科技袁人”,其在“今日頭條”2021 年6 月1 日的粉絲數超過200 萬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盧靜是一名古生物學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其在抖音上運營的“玩骨頭的盧老師”迄今聚集粉絲數37.3 萬人,獲贊超過280 萬人,被評為2019 年度“抖音最酷科學家”,是科研人員基于短視頻平臺開展科普的重要代表。

2021 年2 月,“典贊·2020 科普中國”的“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揭曉,王文峰、吳尊友、張思萊等10 人當選,他們的職業都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懷著對科普的濃厚興趣,懷著對科技人員參與科普的強烈責任感,是科研人員將科研科普有效結合的典范。

3.2 基于財力資源的結合:設置科普相關專項

財力資源,即經費,是科普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2020 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規模為171.72 億元,其中各級政府部門撥款138.39 億元,占全部經費籌集額的80.6%,比2019 年提高0.97 個百分點[10]?;谪斄Y源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主要表現在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管理的科技計劃中設置科普專項(或科普項目),或在科技計劃項目(課題)中明確科普任務,對科普活動給予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早在1998 年即設立了“科普工作專項”,制定了針對“專項”科普項目的管理辦法,鼓勵和支持承擔基金項目的科研人員積極開發科普資源、投身開展科普工作,為促進科研和科普相結合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各?。▍^、市)科技計劃中大多設有科普專項,有效提升了科普在科技工作中的地位。如在北京,2018 年,北京市科委組織的“科學技術普及”專項投入6 750.28 萬元[11];在上海,上海市科委在2021年度的“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設置有科普專項并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科普項目。

除了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外,各級科協組織也設置了豐富多彩的科普工作專項?!犊破辗ā穼嵤┖?,中國科協從2002 年開始就設立了面向社會公開發布的“科學技術普及專項資助”,以項目的方式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開展科普工作[12]。北京市科協目前設置了“科普創作”“科普星辰行動”等十余個工作專項,為推進科普創新實踐、助力科普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提供了積極支持。

此外,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主體也積極設置支持科普的專項計劃,如中科院就面向其所屬單位設置了科普專項,分為科普基地類、科普產品類、科普教育類等多種類型,支持各種形式科普工作的開展。該專項2021 年支持項目37項,包括科普活動、科研科普基地、新建科普場館、科普平臺、科普培訓、科普圖書等多個類別。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為北京市直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科研機構已連續多年設置有科普專項,2020 年度全院的科普經費支出達20 139.35 萬元,其中項目支出5 645.86 萬元[13]。

3.3 基于物力資源的結合:科研設施向公眾開放和科技創新機構興辦科普基地

與科普體系相比,我國擁有更完整的科研體系,更加豐富的科研設施資源,遍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眾多科技創新主體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其面向公眾進行開放或組織開展有關科普活動,是科技物力資源與科普相結合的重要形式?!犊破辗ā返谑鍡l提出,有條件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社會團體,應當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舉辦講座和提供咨詢。

近年來,我國科研設施加快開放,持續承擔重要科普職能。2020 年,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科學數據中心等科研設施向社會開放8 328 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雖然科研設施開放的數量比2019 年減少了28.2%,但由于更多單位采用線上方式開放,科研設施面向社會開放接待的觀眾人數比2019 年增長21.9%[10]。17 年來,參與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院所數量也大幅增長,由最初的每年30 余個發展到2020 年的120 多個[9]。

除了科研設施開放外,依托科技創新機構建設科普設施也是基于物力資源實施科研與科普結合的一種模式??破战逃刂饕侵赣煽萍?、教育、文化、衛生、農業、安全、自然資源、旅游等領域機構興辦,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場所。其中,依托國家科技資源、科技成果面向社會和公眾提供科普服務的教育、科研機構、大科學裝置、重大工程以及醫療機構的場所和設施,即教育科研與重大工程類的科普教育基地,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科研機構等內設的科普場館、實驗室、工程中心、科學觀測臺(站)等。1999 年,為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中國科協開始組織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22 年3 月中國科協命名的2021—2025 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公布,共800 家入選;據初步統計,在北京市入選的95 家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建設的科普教育基地共49 家,占比超過一半。實踐證明,依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擁有的科技資源建設科普場館,有效地豐富了科普資源總量,提升了科普資源的層次,是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重要途徑。

3.4 基于信息資源的結合:科研成果等科普化

以信息資源形式存在的論文、論著、報告、專利等學術型、基礎性成果在科技成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19 年,SCI 數據庫共收錄中國科技論文49.59 萬篇,占其收錄總數的21.6%;按數量統計,中國連續11 年位居世界第二[14]。但由于其“高深”的科學屬性,科研成果一般難以被公眾所直接理解??蒲谐晒破栈词菍⒖蒲谢顒又兴a生的科技成果,以再創作或資源再造的方式,以不同的方法,向公眾展示、宣傳,向社會傳播、推廣,使社會公眾了解科技成果或技術方案的原理、方法、產品、系統等內容的過程[15],或運用新理念、借助新形式、采用新手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易于公眾接受的科普文章、科普圖書、科普視頻、科普展品、科普游戲等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16]。學術成果的科普轉化一方面可為科普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生動可靠的內容支持;另一方面,讓原本只有少數人知悉的科研成果為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成為連接科研活動和科普事業的必要環節,是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手段,從而為科技創新奠定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成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契機。

1992 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受引進國外科普圖書的啟發,在原國家科委基礎研究高技術司等的支持下,策劃編寫了“攀登計劃普及叢書”,將國家“攀登計劃”的成果以科普圖書的形式呈現給包括科學研究同行、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以及社會大眾。該叢書累計出版30 余部,從出版社的角度,對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的科普化進行了有益探索。2008 年5 月,科技部組織科學家、科普作家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國家科技計劃科普叢書》第一套《國家科技計劃科普叢書·衛生健康卷》,共包括5 個分冊,分別是《長風連日作大浪”(腫瘤成因篇)》《更加眾志成城(腫瘤預防篇) 》《云遮霧蓋終有現(腫瘤診斷篇)》《不教胡馬度陰山(腫瘤治療篇)》《柳暗花明又一村(腫瘤康復篇) 》[17],這是國家科技管理部門組織開展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科普化的有益嘗試。

2020 年10 月31 日,“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引領未來——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方式包括圖文、模型、音視頻、互動裝置等多種類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讓公眾可以從更多渠道、更多角度及時了解中科院的創新發展前沿和動態。此類基于機構科技創新成果組織開展的科普活動,是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又一表現形式。中科院的“科技創新年度巡展”自2012年啟動,已舉辦展覽56 場次,覆蓋國內省級行政區25 個,觸達人數595 萬余,成為中科院的優秀科普品牌活動之一。

4 促進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對策建議

4.1 激發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動力

《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要求,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范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我國是一個科技大國,科技人員總量世界第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工作者等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科普的比例仍然較低,距離科研與科普緊密結合的目標差距較大。新冠疫情期間,有媒體為了一個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話題聯系10 位科學家,最后只有一位同意發聲[18]。原因何在?有調查顯示,影響科普隊伍壯大、穩定和水平提高的前3 位因素分別為薪酬待遇、專業技術職稱晉升和職業榮譽感,而薪酬待遇、職業榮譽感又與專業技術職稱直接相關[19]。因此,從專業技術職稱入手,是激發科研人員科普動力的關鍵。2019 年,北京市在全國首設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在獲評的15 位研究館員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區體育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人員的入選格外顯眼,他們是“兼職”的、“非典型”的科普人員,他們獲評科學傳播高級職稱為科研人員等廣泛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評科學傳播職稱點亮了一盞明燈。建議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借鑒北京、天津等地科學傳播職稱設置的成功經驗,研究設置本轄區的科學傳播職稱序列,將科學傳播職稱全面納入職稱制度體系,讓全國的專、兼職科普工作者盡快享受到科學傳播專業職稱設置的紅利。

4.2 拓寬支持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的經費渠道

在發達國家,依托科技計劃設置科普任務是科研人員獲得科普經費的重要方式,具體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將科技傳播相關研究列為科研計劃專項,如歐盟委員會從“第五框架計劃”開始即設置有科普專項;其二是在各類科研項目中明確科普任務及經費比例,如美國航空航天局從2003 年開始在“年度戰略計劃”中要求每個科研項目都必須包含科普任務,并在各項目預算中單獨拿出2% 的經費予以支持[20]?;诖?,我國拓寬支持科研人員開展科普的經費渠道相應地也可從這兩個方面努力:首先是在各級各地的科技計劃中設置科普專項,已設置科普專項的逐步擴大專項規模;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置科普專項和科普項目,為有意開展科普的單位和個人在經費方面提供渠道支持。另一方面,則是在科技計劃項目,特別是與公眾關系密切的科技計劃項目中設置科普任務,將科普任務作為科研項目的內在組成部分予以安排,將科普成效作為科技項目成果評價的重要內容,構建對科普更加友好的科技計劃體系,形成有利于科研與科普緊密結合的制度安排。

4.3 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

《全民科學素質綱要》提出,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大科學裝置(備)開發科普功能,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的科普功能,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化科技基礎設施開放的廣度,推動更多的高校、院所、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利用科教資源豐富、科研基礎設施完善的優勢,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建立并不斷完善開放制度,切實發揮科普源頭作用。第二,同步建立新建科研平臺和科研基礎設施的科普功能。近年來,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建立了數量不等的國家實驗室,部署建設了數量較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具有戰略科技屬性的科研平臺和設施要同步規劃建設好科普功能,充分發揮其對科研與科普結合的促進和引領作用。第三,依托科技創新主體舉辦科普設施。鼓勵高校、院所、企業、社會團體等各方力量建設專業性、特色化科普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專業科普能力。第四,建立并不斷完善科研機構開展科普的激勵機制,推動在各類科技裝置、科研基地等考核評價中納入科普指標,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

4.4 促進科研學術成果科普轉化

以科研學術成果的科普轉化為抓手,聚焦解決學術資源向科普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為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提供高質量產品供給十分重要[21]?!度窨茖W素質綱要》提出,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3 種:第一,由科研成果的生產者本人對學術成果進行直接轉化;第二,由科研成果的生產者與第三方聯合進行共同轉化;第三,由與生產者不相關的第三方進行單獨轉化。2021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要求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這既是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明確要求,也為科普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蒲信c科普的結合、科普創作的開展也應積極圍繞和服務好這“四個面向”?!妒兰o幽靈:走近量子糾纏》《5G 的世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高鐵史話》等為代表的2020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就很好地體現了創作者對“四個面向”的積極實踐,也體現了職能部門對科普創作如何踐行“四個面向”的思考和導向。鑒于科研成果總量的豐富性,也由于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廣泛程度有待提升,建議有關部門和機構在經費、信息、平臺、技術、應用場景等方面對促進科研與科普的結合給予積極支持。

5 結論

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既是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重要驅動力,也是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重要內容。從理論上闡釋清楚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模式是推進該項工作的必要條件?;谌肆?、物力、財力、信息資源,科研與科普的結合模式多種多樣,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相關部門及單位(包括科技管理部門、科協組織、相關單位)設置科普專項、推進科研設施向公眾開放及科技創新機構興辦科普基地、推進科研成果科普化等是最常見的四種主要模式。與此同時,科研與科普相結合模式的分類又是多元的,如兩者的相結合既可以基于有關要素直接結合,如科研人員直接參與科普、科研設施直接面向公眾開放;與之相對應的是科研與科普間接結合,一般需要借助某些第三方要素,如專業科普機構單獨或聯合科研人員對有關科研成果實施科普轉化。很多基于產業的科普、專業科普機構實施的科普一般可歸為此種類型。上文提及的科普出版業、沒提及的科普影視業等是間接結合的重要代表。無疑,“直接結合”是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主體,但“間接結合”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協同并進是構建新時代社會化大科普生態的必然要求。隨著《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對科技資源科普化的特別明確和專門部署,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科技資源科普化的實踐必將在“十四五”期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績,為此做好理論研究支撐也是業界學者的共同使命。

猜你喜歡
科研人員科普科學
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
科研人員揭示油桃果實表皮不長毛的奧秘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企業科研人員激勵問題及對策研究
科普漫畫
科普漫畫
快來看,科學家都支持睡懶覺啦
科學拔牙
衰落的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