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榮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經驗
——基于國醫大師楊春波經驗

2022-11-27 08:20王文榮
亞太傳統醫藥 2022年5期
關鍵詞:噯氣半夏健脾

陳 鑒,王文榮

(1.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王文榮為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國醫大師楊春波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從事臨床、科研、教學近三十載,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方面,經驗頗豐?,F將其治療慢性胃炎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病因病機剖析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應,是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1],屬于中醫學“痞滿、胃痞、胃脘痛、嘈雜”等范疇。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首見痞滿病名,并指出病機乃中焦失和,升降失常,創辛開苦降之法,為后世醫家所效法。李東垣《蘭室秘藏·中滿腹脹》云:“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又曰:“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郁于內而成脹滿”,說明飲食化積,痰濕內生,氣機被阻,而生痞滿;張景岳《景岳全書·痞滿》言:“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蹦居舫送?,脾胃升降失常,胃腑失和,發為胃痞。朱棣《普濟方·虛勞心腹痞滿》云:“夫虛勞之人,氣弱血虛,榮衛不足……故中氣痞塞,胃脹不通,故心腹痞滿也?!彼伢w脾胃氣虛,中焦升降無力,或日久陽虛,或痰濕、肝郁日久化火傷陰,陰津傷則胃失濡養,而成虛痞。本病病機總屬邪氣困阻,脾不升清,胃不降濁,中焦氣機壅滯而成胃痞。

王文榮教授認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日久及腎。病因乃濕熱內生,肝脾胃三者不和,阻滯氣機,發為胃痞。病機總屬濕熱內蘊,肝脾不調,胃氣不和。早期重在清熱祛濕,清肝運脾,中期宜疏肝健脾,和胃化濕,后期則調肝補脾,補益腎氣。

2 王教授論治慢性胃炎

楊春波教授認為脾胃濕熱證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實證,也是一種病理現象,與炎癥性疾病密切相關,是機體對病因應答呈亢進性、失調性的綜合病理反應[2]。福州地處祖國東南沿海,氣候濕潤,加之飲食因素,臨床中濕熱患者亦多,臨證處方強調蕩邪為先,攘外為先,而后安內,十分注重祛除濕熱邪氣,清熱祛濕是治療脾胃濕熱證的總則,貫穿于內。楊春波教授指出,濕熱之邪含陰陽兩性,病情復雜,病勢纏綿,癥狀矛盾,可寒化、熱化[3]。王文榮教授臨床中見濕熱并重者,常在楊春波教授自擬方清化飲[4]基礎上因證制宜,兼以調和肝脾,調氣舒絡,散瘀安神加減治療。王教授亦常用清中湯、半夏瀉心湯、芍藥湯等清熱祛濕方。濕重,需溫開,予草果、檳榔、厚樸開啟郁閉之邪;濕濁輕則用輕靈之品,如厚樸、扁豆之類。其次需區別三焦,濕邪蒸上焦,宜芳香化濕,如佩蘭、藿香;濕邪阻中焦,當溫燥化濕,如草豆蔻、草果等;濕邪注下焦,當淡滲化濕,如薏苡仁、車前子等。此外,還需鑒別寒熱之異同,寒濕偏盛時用厚樸、蒼術、砂仁,濕熱偏勝則需加黃連、黃芩、茵陳、蒲公英。

雖以清熱化濕為大法,但亦應重視痰濁阻滯、肝胃不和、氣滯血瘀對慢性胃炎的影響,由此演化出治胃六大法則:“健脾、和胃、祛痰、清肝、理氣、化瘀?!?/p>

2.1 健脾法

中醫臨診醫家多將健脾、運脾或健運脾胃等同,而楊春波教授認為,補脾、運脾、健脾不可混為一談[5]。王教授承師之教,認為補脾是針對脾氣虛,脾氣的升發之力受到限制,故處方中由中焦至上焦的藥物就應為君,如黃芪、升麻;對于健脾,則屬于脾氣虛的輕證,其虛尚未達到影響輸布精微至肺的程度,故不用黃芪,而用白術、茯苓等健脾燥濕之類;對于運脾,針對病證不是脾氣虛,而是脾氣不暢,氣機不調,因此臨證中針對不同病因選用谷芽、建曲、山楂等藥。王教授常將健脾法分為健脾理(益)氣-補脾、健脾和胃-健脾、健脾滲(燥)濕-健脾、健脾疏肝-運脾四法。補脾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舉元煎、升陷湯等,但因升麻升浮之性太過,胃炎患者常有噯氣、反酸、呃逆等胃氣上逆之表現,因而不宜用升麻,而多用黃芪。健脾常用異功散、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七味白術散等,因脾喜燥惡濕,而多加藿香、砂仁、佩蘭芳香化濕;厚樸、蒼術、豆蔻行氣燥濕;薏苡仁、車前子淡滲利濕;梔子、茵陳清熱利濕。運脾常用六君子湯加減,配伍建曲、雞內金、麥芽、稻芽等健胃消食之藥。

2.2 和胃法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與氣血津液的化生,均依靠飲食物的營養,胃喜潤惡燥,主通降,以降為和,臨床上常見呃逆、噯氣、嘔吐等胃氣上逆之證;或見腹脹、厭食、嘔吐酸腐之食滯胃脘之癥狀。王教授將和胃分為降逆和胃、理氣和胃、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泄熱和胃五法。降逆和胃用蘇子降氣湯、丁香柿蒂湯、旋覆代赭湯;理氣和胃用半夏厚樸湯、溫膽湯;健脾和胃用健脾丸、枳實消痞丸(失笑丸);疏肝和胃用四逆散、金鈴子散配伍四君子湯之類;泄熱和胃用化肝煎、清中湯。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患病易成燥熱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損,王教授注重保護胃中津液,常配伍百合、知母、石斛、玉竹等養陰生津之類,以固護胃津。

2.3 祛痰法

當今之人,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膩,貪飲酒漿醪醴,越脾胃運化之權,飲食化積,痰濕內生。研究表明[6],痰熱蘊結是胃黏膜糜爛的主要因素,王教授常用清熱化痰、健脾祛痰和理氣祛痰三法,清熱化痰用小陷胸湯、黃連溫膽湯;健脾祛痰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理氣祛痰用二陳平胃散、半夏厚樸湯、溫膽湯。百病皆由痰作祟,臨診時常酌情配祛痰之藥,噯氣者加竹茹、旋覆花,反酸者加瓦楞子、浙貝母,泄瀉者加桔梗,大便干結者加瓜蔞仁。

2.4 清肝法

肝為剛臟,主升發,具有剛強燥急的特性,常表現為肝氣升動太過的病理變化,如肝火上炎、肝氣上逆、肝陽上亢等,臨床常見因憂思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而癥見心煩易怒、脅痛、口苦、寐差等。清肝分為清肝和胃與清肝利膽,清肝和胃用化肝煎、溫膽湯;清肝利膽用清中湯、蒿芩清膽湯。除清肝外,王教授常用白芍柔肝;酸棗仁、首烏藤養肝;郁金、香附、合歡皮疏肝;龍骨、牡蠣、琥珀、珍珠母平肝。

2.5 理氣法

《素問·舉痛論》云:“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其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甭晕秆谆颊咭咨鷼鉁?、氣逆等氣機紊亂之證,王教授治以疏肝理氣,氣滯輕者用四逆散或逍遙散,重者用柴胡疏肝散;健脾理氣用四君子湯,其中濕盛用參苓白術散、寒濕用不換金正氣散;理氣和胃用半夏厚樸湯、旋覆代赭湯。配伍川芎、木香、砂仁、香附、延胡索等行氣之藥。

2.6 化瘀法

瘀常見血瘀和痰瘀,氣滯、氣虛、血熱、血寒、出血、痰濁等皆可導致血瘀,瘀阻胃脘,可見胃痛、痞塊、疼痛拒按、夜間痛甚、舌質暗等癥。由此有行氣化瘀、活血化瘀、祛痰化瘀三法,行氣化瘀予補陽還五湯或丹參飲;活血化瘀予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祛痰化瘀予二陳湯合丹參飲。臨床配伍多樣,如胸痛加檀香、姜黃;萎縮性胃炎者加莪術、三七;婦人加郁金、益母草;腎虛加懷牛膝等。

3 王文榮教授常用方劑

3.1 六君子湯化裁

六君子湯由半夏、陳皮、茯苓、黨參、白術、甘草組成,益氣健脾、行氣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之證,癥見食少便溏、胸悶脘痞、嘔逆等。該方王教授擬為慢性胃炎之基礎方,常以此方加減應用,常配伍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湯)醒脾化濕行氣;配伍當歸、芍藥(歸芍六君子湯)補養氣血;配伍柴胡、芍藥(柴芍六君子湯)疏肝柔肝平肝。

3.2 溫膽湯化裁

溫膽湯由半夏、淡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等組成,理氣化痰、利胃利膽,主治膽胃不和、痰熱(郁熱)內擾之證,癥見脅痛隱隱,反酸燒心,心煩不眠,夜多異夢,苔白膩。該方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7]。癥見夜寐煩躁不安,口苦口瘡者加黃連、茵陳、炒梔子;胸脅苦滿、噯氣不舒者加柴胡、黃芩。肝郁濕熱或肝胃郁熱之證者常用此方合左金丸清肝降逆,合烏貝散制酸止痛。

3.3 半夏厚樸湯加減

半夏厚樸湯由半夏、厚樸、茯苓、紫蘇葉、生姜組成,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主治痰氣交阻之證,癥見咽中如物梗阻、胸膈滿悶、噯氣不甚、吞酸吐苦、呃逆嘔吐等,該證常見于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內鏡下見胃黏液糊呈黃綠色,常伴糜爛。王教授指出,偏于上焦氣滯者重用紫蘇葉,偏于下焦氣滯者重用厚樸;吞酸吐苦者加左金丸;嘔酸甚者加煅瓦楞子合烏貝散;噯氣呃逆者加丁香、柿蒂、竹茹。

3.4 化肝煎加減

化肝煎由青皮、陳皮、芍藥、牡丹皮、澤瀉、土貝母、山梔子組成,主治肝胃郁熱氣滯之證,癥見噯氣吞酸、燒心、口干苦、脅肋悶痛,舌淡紅或舌尖紅、苔黃膩?;渭逵袣缬拈T螺桿菌,升高胃內pH值,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緩解平滑肌痙攣,促進潰瘍愈合及改善胃黏膜下血液循環等作用[8]。脅痛者加金鈴子散,反酸、脘腹痛者加戊己丸(黃連、吳茱萸、白芍)。

3.5 參苓白術散加減

參苓白術散由黨參、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桔梗、砂仁等組成,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主治脾虛濕盛之證,癥見腸鳴泄瀉、胸悶脘痞、不思飲食、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等。該方常用于慢性胃腸炎、功能性胃腸病者;對嘔吐泄瀉、肌熱煩渴者,王教授常加藿香、木香取七味白術散之意以健脾益氣,和胃生津;對反復腹瀉或便溏偏寒者,則宜苦溫燥濕,藥用檳榔、蒼術、豆蔻、草果等;對濕熱者,則應苦寒燥濕,藥用茵陳、黃芩、黃連等;對濕輕、身重、苔膩者,多用葉類藥以芳香化濕,如佩蘭、藿香等。

4 日常調護

王文榮教授將用藥與患者日常調護比作“拔河”,用藥固然重要,但患者的日常情志、飲食、活動影響著疾病轉歸。因此,王教授常囑患者注意以下三點:①調暢情志?!饵S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需保持心情舒暢,不急不焦不躁。②平衡飲食。孫思邈《千金要方》言:“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使腸胃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不暴飲暴食,也不過食甜、酸、咸及油炸、腌制之品。③適當運動。動則生陽,陽氣通達,氣血流暢,需經常鍛煉身體,飯后散步。

5 病案舉隅

患者游某某,女,74歲,2020年9月15日初診。胃脘隱痛1月余,加重1周。近1月無明顯誘因出現胃痛,飯后加重,無胃脹,噯氣稍舒,喜溫飲,現不知饑,口干苦,寐欠安,神疲乏力,舌暗、苔黃膩、脈弦細。輾轉治療無效,特來求診。2020年8月10日于本院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C-2型),胃角、胃竇黏膜粗糙,輕度充血,色澤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萎縮相延及胃角。胃竇組織病理:慢性炎癥++、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低級別;胃角組織病理:慢性炎癥++、活動性++、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低級別。組織學診斷:(胃竇、胃角)全層中度萎縮性胃炎,局灶腺體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中醫診為胃痞,辨證屬脾虛濕熱血瘀。治以健脾祛濕,清熱化瘀。處方:黨參9 g、白術10 g、茯苓15 g、砂仁6 g、薏苡仁15 g、陳皮6 g、茵陳9 g、佩蘭9 g、莪術6 g、白花蛇舌草15 g、生姜3 g、首烏藤12 g、琥珀3 g、炙甘草3 g,每日1劑,7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不食辛辣刺激,過酸、甜、咸及油炸、腌制之品,半年內復查胃鏡。二診:2020年9月23日,偶有餐后胃脘隱痛,夜間口干,不知饑,寐欠安,舌淡暗、苔薄黃膩、脈弦細,予上方去茯苓、砂仁,加建曲6 g、黃芪12 g、厚樸6 g、豆蔻5 g,每日1劑,14劑,水煎服。隨后守初診方加減治療半年余,2021年3月29日復診時,胃痛已消,偶有胃脹噯氣,口稍干,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2021年3月11日胃鏡復查結果:慢性萎縮性胃炎(C-1型),胃竇組織病理:慢性炎癥+、萎縮+、腸化+;胃角組織病理:慢性炎癥+、萎縮+、腸化+;組織學診斷:(胃竇、胃角)全層輕度萎縮性胃炎;處方:茯苓15 g、厚樸9 g、紫蘇葉9 g、姜半夏6 g、薏苡仁15 g、黨參12 g、炒白術12 g、砂仁5 g、木香6 g、百合9 g、莪術3 g、生姜3 g、炙甘草3 g。

按:患者處古稀之年,臟腑功能失調,脾虛不運,胃氣不降,氣滯不暢故見胃脘隱痛,飯后加重,噯氣稍舒;平素貪食生冷,脾陽受損,脾陽虛無以溫煦中焦,故見喜食溫飲;脾失健運,胃氣不行,飲食不化故見不知饑;久居濕熱之地,濕熱內生,灼燒津液,津液受損故見口干苦;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故見寐欠安、神疲。結合舌暗苔黃膩脈弦細,辨為脾虛濕熱血瘀,治以健脾祛濕、清熱化瘀,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

黨參、白術益氣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滲濕;佩蘭、砂仁、陳皮醒脾和胃、行氣化滯;茵陳清利濕熱;莪術行氣化瘀消癥;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生姜溫中止嘔;首烏藤養心安神;琥珀安神定志、活血散瘀;炙甘草調和諸藥。方證辨治準確,收效甚佳。復診見偶有腹脹、噯氣,以前方合半夏厚樸湯加減,理氣健脾,降逆和胃。

6 結語

慢性胃炎早期多無典型癥狀,但日久可發展為萎縮性胃炎,甚至進展為胃癌[9]。胃炎早期用西藥或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遠期效果不佳。中醫重視整體觀與辨證施治,認為脾胃之為病,需辨寒熱虛實,但各證??上嗷マD化或兼雜,如寒熱錯雜、氣血同病、虛中夾實等,臨證辨治應注意各臟腑病機間的關聯,組方遣藥需兼顧脾胃生理特點,靈活辨治。王文榮教授強調三因制宜,抓住脾胃濕熱之病機,以清熱化濕為主,注重肝脾胃三者同治。王教授用藥輕靈,藥質雖輕清,量雖微少,但輕可去實,療效顯著,還關注日常飲食、情志、運動等調護,共祛病邪。

猜你喜歡
噯氣半夏健脾
不同溫度對半夏倒苗的影響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半夏入藥多炮制
花開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藥多炮制
總是打嗝,是不是胃腸有問題?
飽嗝不斷,喝荸薺雞金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