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小農生產在我國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2022-11-27 02:10尹曉玲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品牌研究 2022年14期
關鍵詞:小農現代化農民

文/尹曉玲(昆明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發展中一直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1 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表了多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并且反復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當我們談及鄉村振興,不可避免地就會提到農業現代化,但到底什么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而中國傳統的小農生產又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這個詞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學界對它的定義可能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法和路徑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基本都是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進農業生產,力求實現良種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對農業實行規模經營,有完整的一套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體系,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縮短它與非農業產業的生產率之間的差距,這一點是最根本的。西方的農業現代化使得人們可以使用現代化的物質技術裝備農業,利用農業器械、農藥、化肥為農業生產服務,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此提高生產效率,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但是這種西方模式的農業現代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因為每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國情現狀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直接套用西方的模式將會給中國的社會、農民等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英國和美國作為最先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主張的是消滅農民階級,用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后生產力的方法,采取的是大規模、機械化、高技術的模式,以犧牲平均分配來換取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韓國則通過開展土地改革和“新村運動”,實行小農土地制模式和扶持農民的政策,走上以小農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1]。而日本由于國土面積狹窄,自然資源匱乏,因此走上了優先改良品種和土地,后進行機械化推廣的農業現代化道路[2]。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歐美、亞洲各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來看,由于各國的國情及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每個國家采取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也各不相同。而且不管何種模式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均表現出對能源要素投入的高度依賴,即對于柴油、汽油、電力以及化肥等現代化、大規模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能源的依賴。如果直接套用西方的模式將會給中國社會、環境、農民等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綜合以上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我們的農業現代化并不是盲目追逐其他現代化國家的步伐,以為農業現代化就是現代農業,采用的技術手段越先進越好,規模越大越好。

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中國的“三農”問題,是滋生于中國大地之上的,只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才能將其徹底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小農生產有幾千年歷史,‘大國小農’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盵3]我國的農業生產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小農戶為主體,依靠小塊土地進行精耕細作的方式。數以億計的小農是鄉村社會的主體,因而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關注小農、關注小農生產,要使農民由犧牲者變為最終受益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小農戶”這個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現在黨的文件里,它既承認了當前我國存在小農戶的客觀現實,又指出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中再一次明確提出“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

從中央發表的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國家對小農戶、小農生產是持肯定態度的,并且非常重視小農生產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所帶來的積極效應。這也表明我國傳統的小農生產在農業發展中是具有一定優勢的,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必然是要通過小農戶的現代化來實現的。因此,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在借鑒各國農業現代化成功經驗下,結合中國小農經濟存在的長期性和局限性的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改造小農經濟的理論去指導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農民利益的農業現代化之路[5]。

二、小農生產的優勢

要分析小農生產的優勢所在,首先要對小農生產的概念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馬克思把小農生產界定為“生產者對勞動條件的所有權或占有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個體小生產”,恩格斯則將小農的范圍從馬克思所定義的自由小農擴充到租佃者[6]。后來毛澤東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將小農戶進一步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貧農三個部分。盡管對小農的定義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仍然可以透視出一些本質的特點:一是小農生產的核心要素是土地,生產經營的單位是家庭,生產資料以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具有生產與消費合一的特點;二是小農必須從事農業生產;三是小農具有鮮明的社區屬性[7]。但是,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衡量小農的標準變得多樣化,小農的收入來源變得多元化,小農生產經營也變得社會化,這就使得傳統小農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而在新時代,小農在堅持小農本質的基礎上,其內涵和特征又有了發展和變化。

小農生產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數千年盛衰興亡周期循環的史實表明, 小農興則國家興, 小農衰則國家衰, 千千萬萬小農共同構筑了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石。在我國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戶均幾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因此,我們應該從當前的國情、農情出發,認識到小農生產在我國長期存在必然是有其原因的,深入分析小農生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促進小農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這不僅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獨特方式,也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一)小農生產具有強大的適應性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瓦解了井田制,并使得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開始興起。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小農生產即使遭遇了強烈的沖擊,依然頑強地存留了下來,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強大的適應性,并且還在不斷地推進社會生產的進步。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小農生產是一種非常靈活的農業生產方式,它對所有制結構、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生產力發展并沒有嚴格的限制,任何條件下它基本都能進行生產,并且小農生產可以充分利用閑散的勞動力[8]。二是小農生產可以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下發展,我國人多地少且各地的農業資源條件有較大的差異,有些地方大多是丘陵山區,土地較為分散,無法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在這樣的情況下,小農生產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它對于地理環境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嚴苛,只要存在可以耕種的小塊土地以及勞動力,就可以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二)小農生產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生產

小農生產使用傳統的農耕方式,遵循自然規律,讓農業回歸自然,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比如,在傳統的小農生產中,小農會進行季節性拋荒,有經驗的小農知道土地應該種一季,具有生產能力,還有一季不種可以看作休耕,保持土地的地力,不掠奪性地去對待土地。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依靠消耗地力,使用農藥化肥來提高糧食產量,掠奪性地對待土地,導致土壤板結、生態惡化等問題,使得農業不能持續生產。因此,小農的生產方式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發展,更利于生態的可持續性。

(三)小農生產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

“十四五”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要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作為頭等大事,既保數量,又保多樣、保質量,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9]。在中國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掌握著各種種植經驗的農民,雖然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卻擁有各種農業種植經驗。如果單純依靠現代化的技術,插秧和收割等全部機械化,其他時間就是田間管理,管理的好不好、收益多與少,都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在大規模經營的背景下,就需要雇工,而雇工種田是一項工作,責任心很關鍵。在小農生產中,小農由于種的是自己的田地,他們的責任心就會非常高,而且認為去看莊稼成長的情況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他們的勞動投入就可以不計成本。這種情況下,小農生產可以更好地保證糧食產量和質量,更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四)小農生產為農民家庭提供了就業和收入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就業的機會也在不斷增多。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生活較為貧困,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城市吸引,紛紛進城務工。但是進城的農民大多是青壯年,許多年紀比較大的父母,則無法在城市找到適合他們的崗位,只能留在農村。因而,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農村都會存在農民家庭中“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家計模式[10]。青壯年子女出去務工,年齡較大的父母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雖然農業種植收入不高,但卻可以解決一家的溫飽,減輕家庭生活壓力,并且可以將進城務工子女的收入積攢起來,用于應對家中的大事,由此,不僅改善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家庭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五)小農生產避免了大量城市貧民窟的出現

農村是穩定區和蓄水池。以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的城市不可能提供大量的讓農民體面安居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國家也沒有足夠的財力為所有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社會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就業機會的增多,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但是他們中只有少數人通過在城市務工經商發財,有能力將全家搬入城市中生活,脫離農村,而絕大多數人則無力承擔全家入城的支出,甚至到年老時還要返回農村。當前從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只能干一些重體力的、比較繁重和勞累的工作,比如在城市建筑工地干活。因此,當這些務工人員無法獲得可以支持他們在城市生活的收入,或者因為年老不能再干繁重體力勞動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回家。畢竟,在家里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田地,滿足基本生活所需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如果通過資本下鄉,在農村實行大規模的土地集中經營,極有可能使得進城失敗的農民無法成功返鄉,城市中可能就會產生大規模的貧民窟,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此相反,小農生產則可以給返鄉的農民提供退路。

三、小結

小農生產作為在我國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它具有強大的適應性,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糧食安全,為農村家庭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避免了大規模城市農民窟的出現,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農村的發展為中國現代化強國的實現提供了穩定的支撐作用,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柱。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單純依靠資本下鄉、市民下鄉是無法實現的。作為小農生產主體的小農戶才是鄉村社會的主要構成,數以萬計的農民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

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切實發揮農民在其中的主體作用,引領小農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在適度進行規模農業生產的同時,對小農進行適當的現代化改造,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滿足農民的真正需求和利益,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相關鏈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猜你喜歡
小農現代化農民
邊疆治理現代化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共營促共贏——小農經營如何向現代農業轉變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試析匈牙利小農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