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R 檢查技術在顳頜關節疾病診治中的應用

2022-11-30 11:44孫美榮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2年21期
關鍵詞:彈響積液骨質

孫美榮,周 潔(通信作者)

(1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放射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顳頜關節構造較為復雜,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關節面、居于兩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組成,其關節囊較為松弛,側方由內、外側韌帶加強,主要負責機體咀嚼和張口閉口運動。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是顳頜關節常見疾病,多發生于20~30歲青壯年女性,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耳鳴、張口困難、關節疼痛、關節彈響、顳部疼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目前針對TMD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為X線攝片,能夠反映患者關節間隙、骨質的變化。但X線結果僅能顯示關節骨組織結構,對關節盤等分辨率較低[3],MR檢查技術不僅具有無輻射、高分辨率反映軟硬組織信息等優點,還可顯示骨髓改變、關節腔積液等其他常規影像學檢測方法難以發現的異常改變[4],在多種疾病的診治中發揮重要價值?,F為進一步探討MR檢查技術在TMD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對60例TMD患者開展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放射科和江蘇省人民醫院 放 射 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 收 治 的60例TMD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14例,女46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27.41±5.74)歲;病程3天~4個月,平均(1.26±0.37)個月;包括關節疼痛47例,關節彈響26例,張口受限12例,張口偏斜10例,關節絞索4例。

納入標準:①存在張口受限、關節彈響等TMD癥狀者;②于本院就診前未曾接受TMD相關治療者;③ 患者年齡為16~70歲,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存在MR檢查禁忌證者;③伴發其他頜面部疾病者;④存在頜面部手術史或外傷史者;⑤無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采用1.5T Signa超導型MRI(GE公司)和3.0T Ingenia超導型MRI(PHILIPS公司)系統采集所有患者雙側顳頜關節斜冠狀閉口位PDWI序列以及斜矢狀張閉口位T2WI、PDWI序列,其中有16例患者于斜矢狀位行FIESTA序列動態成像。冠狀位與髁突內外徑長軸平行,矢狀位與髁突內外徑長軸垂直。

1.3 MR檢查內容

關節盤分為三部分:前帶、中間區(?。?、后帶(厚)。前帶呈均勻低信號,尖端向后與中間帶相連接,底向前,也就是關節囊的前緣;后帶亦呈三角形,尖端與中間帶相連,底為后緣;關節盤后部有一韌帶,稱為雙板區。閉口位時關節盤、雙板區均位于關節窩內,關節窩內結構緊密。顳后附著、下頜后附著與雙板區緊密壓縮在一起,較難分辨。張口位時關節盤與髁突相對于關節窩向前下移行與關節結節下方,此時顳后附著明顯拉長,雙板區壓力減少,血管擴張,雙板區組織明顯膨脹,將顳后附著與下頜后附著分開,兩者易于分辨。

①關節盤位移。關節盤分界角為關節盤后帶后界與經髁突12點方向垂線的夾角,是定義關節盤位移的重要參考指標,當盤分界角前后>10°可診斷為關節盤位移。關節盤位移包括前位移、內側位移、外側位移、前內側位移、前外側位移、后位移,在開口位時髁突與前位移的關節盤位置關系恢復正常,屬于可復性前移,若未能恢復正常,則屬不可復性前移。②關節盤形態。于關節盤矢狀位最大截面觀察其形態,正常關節盤上下表面均呈凹型,其形態改變分為雙凸型:上下表面均凸起;后帶膨大型:關節盤后緣膨大凸起,前緣平直;伸長型:關節盤變薄均勻延長;折疊型:關節盤中心折疊變形。③關節腔積液。以關節盤為界可將顳頜關節腔分為關節下腔、關節上腔,關節腔積液患者可于斜矢狀位T2WI序列呈現高信號。④翼外肌病變。TMD患者患側髁突周圍翼外肌水腫、滲出,T2WI序列局部呈現高信號;下頭附著點較對側增厚,在PDWI及T2WI序列呈現低信號。⑤髁突骨質退變。主要包括髁突吸收至頂部扁平、髁突骨髓水腫等骨關節炎改變等。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納入的60例(120側)TMD患者中,男女占比分別為23.33%、76.67%,雙側TMD患者34例,單側TMD患者26例。在120側顳頜關節中,關節盤位移共計75側(62.50%),可復性位移36側(30.00%,前位移32側,前外側位移4側),不可復性位移39側(32.50%,前位移32側,前外側位移4側,關節盤粘連3側);關節盤形態異常77側(64.17%),后帶膨大型41側,伸長型20側,折疊型13側,雙凸型3側;關節腔積液88側(73.33%);翼外肌病變19側(15.83%);髁突骨質改變45側(37.50%),骨贅增生31側,髁突骨髓水腫伴頂部扁平14,見表1。臨床紊亂關節的MR影像結果異常率顯著高于無癥狀顳頜關節。

表1 MR影像特征與臨床癥狀相關性統計[n(%)]

圖1 關節盤可復性前移

圖2 關節盤不可復性前移

圖3 關節盤不可復性前移、翼外肌病變、髁突骨質改變

3 討論

TMD是頜面部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考慮與解剖結構異常、創傷、關節負荷重、心理異常等多種因素相關[5],部分患者在發病時可伴隨多種致病因素,若長期未能得到有效診治,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目前臨床工作中針對TMD的影像學檢查有X線片、CT、關節腔造影、MR等多種[6-7],其中X線片能夠反映關節結構及骨質變化,但對關節盤等結構辨別不清,CT檢查能夠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對顳頜關節盤突關系進行立體反映,但難以展現關節腔積液、關節內軟組織等信息,并且存在一定的輻射損傷,關節腔造影操作難度大,屬于有創性檢查,臨床應用受限。MR檢查不僅能清晰顯示顳頜關節的骨性結構,還可反映關節盤、關節周圍軟組織等信息,并且能夠在任一層面進行成像,此外MR檢查還可進行動態成像以增強診斷準確度[8]。

關節盤在髁突與顳骨間運動起緩沖作用。在不同TMD病理改變中,以關節盤位移最為常見(盤分角>10°)。官曉暉等[9]對46例(62患側)TMD患者進行顳頜關節MR掃描發現關節盤位移占比達65.2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紊亂關節中關節盤位移占比72.34%(68/94),略高于官曉暉等報道結果。根據開口位關節盤位置是否恢復正常,可將關節盤位移分為可復性位移和不可復性位移,可復性位移常常伴隨關節彈響,而不可復性位移患者多伴隨關節疼痛,關節彈響較少,若發生關節盤粘連,可表現為張口受限。另外研究[10]發現在關節盤位移等病理改變早期,患者可無關節彈響等臨床癥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無癥狀顳頜關節中,關節盤位移發生率達26.92%(7/26),因此僅通過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確診TMD存在較高的漏診率,從而錯過早期最佳治療時機。此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TMD患者中,少部分患者關節盤位置關系正常,但發生關節盤變形、關節腔積液等病理改變。在日常咬合咀嚼動作中,關節盤長期受力不均勻可發生形態異常,以關節盤后帶膨大增厚常見,隨著損傷進一步加重,關節盤受到持續性磨損和擠壓,可發生折疊型或伸長型改變亦或穿孔。

正常顳頜關節腔較少發生積液,在本次研究中94側臨床紊亂關節關節腔積液發生率達90.43%,顯著高于無癥狀關節(11.54%),并且9側臨床紊亂關節僅表現為關節腔積液,提示關節腔積液可能是TMD的首要病理改變,在MR影像中,大量關節積液可將關節盤形態襯托出來,形成高信號“關節造影征”[11]。王世雄等[12]研究發現TMD多伴有翼外肌下頭過度活躍以穩定關節盤及髁突,在本次研究中亦發現17側臨床紊亂關節發生翼外肌病變,在MR T2WI序列上顯示肌間隙區或肌區存在不同程度小片狀或條帶狀高信號,提示滲出、水腫性病變,部分病例存在翼外肌下頭增厚、肥大,并且13側翼外肌病變伴隨不可復性關節盤位移,因此我們推測翼外肌病變與關節盤位移存在相關性,但需擴充病例數進一步研究。髁突邊緣骨贅增生、骨髓水腫、骨質扁平等骨質改變是顳頜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13],也是TMD的晚期病理改變,MR結果顯示在94側臨床紊亂關節中,45.74%伴隨髁突骨質改變,檢測結果精準度及信息豐富程度遠超CT、X線等檢測手段。

綜上所述,通過MR檢測觀察關節盤與髁突位置、關節盤形態、關節腔積液、翼外肌病變、髁突骨質改變等,對于TMD早期診治具有重要價值。

猜你喜歡
彈響積液骨質
預防骨質疏松,運動提高骨密度
NEAT1和miR-146a在結核性與惡性胸腔積液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婦科超聲見盆腔積液診斷探討
關注健康 遠離骨質疏松
中老年骨質疏松無聲息的流行
骨質疏松怎樣選擇中成藥
關節積液要科學適當地抽掉
膝關節有彈響 該如何治療?
膝蓋有彈響該如何治療?
膝關節彈響如何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