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河縣共聯村一帶泥石流特征及形成條件分析

2022-12-10 13:15邵凡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22年11期
關鍵詞:溝口匯水聯村

邵凡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 惠州 516008)

陸河縣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東北部,地處粵東沿海與興梅山區的結合部,屬新華夏系東亞第二個隆起褶皺帶南段粵東沿海地區與南嶺東西構造帶南緣交接復合部位,受新華夏構造體系和西北向的船步頭、大坪斷裂控制[1-3]??傮w地勢為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其中,共聯村位于陸河縣河田鎮。

1 共聯村泥石流歷史概況

共聯村位于丘間谷地,東南、西南及西北三面環山,屬蓮花山山脈,地勢中部低、四周高,西北面和東南面發育多條溝谷。其中,西北面丘陵山脊線呈西北—東南走向,丘頂標高約為240 m,坡腳標高約為60 m,相對高差約為180 m,丘陵自然坡度為20°~35°;東南面丘陵山脊線呈西南—東北走向,丘頂標高約為205 m,坡腳標高約為55 m,相對高差約為150 m,丘陵自然坡度為23°~42°。溝谷縱坡長為314~530 m,相對高差為137~170 m,平均縱坡降為234‰~417‰,兩岸坡度為25°~43°,匯水面積為0.06~0.11 km2,溝谷及兩岸巖土體主要為殘積礫質黏性土和全-強風化花崗巖,該類巖土體力學性能差,溝谷兩岸的斜坡較易失穩。

2018 年8 月28 日至31日,陸河縣河田鎮發生了歷史最大降雨量(連續降雨量為1 062 mm,24 h 降雨量達614 mm),共聯村周邊丘陵的6 條溝谷兩側發生眾多崩塌、滑坡,呈松散狀堆積于溝谷中,進而形成泥石流,總規模達63 000 m3,對共聯村造成了重創,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33 座房屋被泥石流沖垮,2 人死亡,全村約2 700 人480 戶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為800 萬元。

2 共聯村一帶泥石流特征分析

特大暴雨導致共聯村丘陵區6 處溝谷出現泥石流,泥石流溝谷編號分別為Ⅰ號至Ⅵ號,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共聯村泥石流概況圖

2.1 Ⅰ號泥石流溝谷

2.1.1 溝谷基本特征

Ⅰ號溝谷位于共聯村委(共聯小學原址)西北面,溝頂標高為242 m,溝口標高為72 m,相對高差為170 m,坡向東南,匯水面積約為0.11 km2。主溝(Ⅰ-1)長為402 m,平均縱坡降為259‰,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呈上窄中寬下窄特征,寬度為11~39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0°~33°,沿溝道自上而下變緩。主溝頂部發育1處滑坡,規模約為8 000 m3。主溝北側和南側各發育1 條支溝,其中支溝(Ⅰ-2)位于主溝北側,溝長為314 m,平均縱坡降為334‰,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寬度為15~28 m,兩岸地形坡度為22°~35°,沿溝道自上而下變緩,頂部發育1 處滑坡,規模約為5 000 m3。支溝(Ⅰ-3)位于主溝南側,溝長為175 m,平均縱坡降為257‰,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寬度為10~25 m,兩岸地形坡度為23°~33°,沿溝道自上而下變緩,頂部發育3 處滑坡體,規模約為3 000 m3。

2.1.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包括主溝高程140~240 m范圍、支溝(Ⅰ-2)高程180~242 m 范圍和支溝(Ⅰ-3)高程108~144 m 范圍,溝谷切割較深,呈V形,溝床平均縱坡降為349‰~476‰,兩岸坡度為30°~35°,植被較發育。該區域發生3 處滑坡。二是流通區,包括主溝高程80~140 m 范圍、支溝(Ⅰ-2)高程85~180 m 范圍和支溝(Ⅰ-3)高程80~108 m 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2~29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257‰~334‰,兩岸坡度為20°~30°。主溝與支溝(Ⅰ-2)匯合處為跌水坎,高約為5 m。三是堆積區,泥石流堆積于溝口處,沖垮共聯小學圍墻后,堆積于學校操場,地形平坦,堆積面積約為3 000 m2,堆積厚度約為2 m,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2.2 Ⅱ號泥石流溝谷

2.2.1 溝谷基本特征

Ⅱ號溝谷位于田心村西北面,溝頂標高為240 m,溝口標高為76 m,相對高差為164 m,坡向東南,匯水面積約為0.06 km2,溝谷縱坡長為530 m,平均縱坡降為283‰,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彎曲,呈上窄中寬下窄特征,寬度為15~30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7°~32°,沿溝道自上而下變陡。

2.2.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其位于高程130~240 m范圍,溝谷切割較深,呈V形,溝床平均縱坡降為307‰,兩岸坡度為27°~29°,植被較發育。溝頂和溝道彎曲處發生2 處滑坡,規模約為9 300 m3。二是流通區,位于高程76~130 m 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5~29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255‰,兩岸坡度為29°~32°。在高程105 m 處西側發生1 處滑坡,規模約為1 000 m3,為流通區繼續提供物源。三是堆積區,為鄉道Y803 至溝口處的堆積扇,堆積面積約為1 500 m2,堆積厚度為2~3 m,坡度約為5°,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2.3 Ⅲ號泥石流溝谷

2.3.1 溝谷基本特征

Ⅲ號溝谷位于雞籠寨東北面,溝頂標高為240 m,溝口標高為72 m,相對高差為168 m,坡向西南,匯水面積約為0.06 km2,溝谷縱坡長為440 m,平均縱坡降為346‰,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彎曲,呈上寬下窄特征,寬度為10~27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5°~42°,沿溝道自上而下變陡。

2.3.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位于高程180~240 m 范圍,溝谷切割較深,呈V形,溝床平均縱坡降為511‰,兩岸坡度為25°~33°。溝頂發生1 處滑坡,規模約為6 000 m3。二是流通區,位于高程72~180 m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0~27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340‰,兩岸坡度為34°~42°,高程94 m 處為一條水泥路,水泥路與下游溝道形成跌水坎,該區域植被較發育。水泥路溝道西側發生2 處滑坡,規模約為11 000 m3,為流通區繼續提供物源。三是堆積區,為溝口處的富梅河,堆積體大部分沖入河中流走,少量堆積于河北岸,堆積高度為2~3 m,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2.4 Ⅳ號泥石流溝谷

2.4.1 溝谷基本特征

Ⅳ號溝谷位于雞籠寨東北面,溝頂標高為250 m,溝口標高為90 m,相對高差為160 m,坡向西南,匯水面積約為0.09 km2,溝谷縱坡長為470 m,平均縱坡降為234‰,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頂部有較多短支溝,呈樹枝狀,寬度為15~25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6°~43°。

2.4.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位于高程140~250 m 范圍,發育較多短支溝,呈樹枝狀,溝谷切割較深,呈V形,溝床平均縱坡降為325‰,兩岸坡度為27°~36°。溝頂發生5 處滑坡,規模約為8 000 m3。二是流通區,位于高程90~140 m 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5~20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266‰,兩岸坡度為26~43°。三是堆積區,為溝口處的臺地堆積扇,地形相對平緩,該溝谷泥石流直接沖毀一棟房屋。堆積物大部分沖入富梅河中流走,少量堆積于臺地,堆積高度為2~3 m,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2.5 Ⅴ號泥石流溝谷

2.5.1 溝谷基本特征

Ⅴ號溝谷位于明星村東南面,溝頂標高為200 m,溝口標高為60 m,相對高差為140 m,坡向西北,匯水面積約為0.04 km2,溝谷縱坡長為357 m,平均縱坡降為417‰,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寬為15~25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8°~37°。

2.5.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位于高程130~200 m 范圍,溝谷切割較深,呈V形,溝床平均縱坡降為444‰,兩岸坡度為32°~35°。溝頂發生1 處滑坡,規模約為3 000 m3。二是流通區,位于高程60~130 m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0~15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385‰,兩岸坡度為26°~35°。三是堆積區,為溝口處的明星村,地形平坦開闊,該溝谷泥石流直接沖毀一棟土磚房,堆積物大部分沖入農田和富梅河中,少量堆積于溝口處,堆積厚度約為2 m,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2.6 Ⅵ號泥石流溝谷

2.6.1 溝谷基本特征

Ⅵ號溝谷位于明星村東南面,溝頂標高為196 m,溝口標高為59 m,相對高差為137 m,坡向西北,匯水面積約為0.07 km2,主溝北側發育1 條支溝。主溝(Ⅵ-1)長為314 m,平均縱坡降為334‰,溝谷呈V形,切割深度較大,溝道寬度為14~20 m,兩岸地形坡度為24°~36°,沿溝道自上而下變緩,頂部發育1 處較大的滑坡體,規模約為4 000 m3。支溝(Ⅵ-2)溝谷縱坡長為112 m,平均縱坡降為446‰,溝谷呈V形,溝寬為10~15 m。兩岸地形均較陡,坡度為24°~33°,頂部發育1 處較大的滑坡體,規模約為800 m3。

2.6.2 流域分區

一是匯水-物源區,位于主溝高程120~196 m 范圍,該區域發生2 處滑坡。二是流通區,位于主溝高程59~120 m 范圍,溝谷呈V形,溝道寬度為14~20 m,溝床平均縱坡降為484‰,兩岸坡度為26°~35°。三是堆積區,為溝口處的明星村,地形平坦開闊,該溝谷泥石流直接沖毀一棟土磚房,堆積物大部分沖入農田和富梅河中,少量堆積于溝口處,堆積厚度約為2 m。堆積成分以泥沙為主,含少量塊石和樹木。

3 共聯村泥石流形成條件分析

3.1 地形條件

Ⅰ號至Ⅵ號泥石流溝谷縱坡長為314~530 m,相對高差為137~170 m,平均縱坡降為234‰~417‰,兩岸坡度為25°~43°。流域地貌類型為丘陵和山前沖積平原,溝谷切割較深,溝道短,坡降大,匯水-物源區地形有利于降水匯集,地形條件有助于泥石流的發生。

3.2 物源條件

Ⅰ號至Ⅵ號溝谷兩岸巖土體主要為殘積礫質黏性土和全-強風化花崗巖,植被主要為桉樹,固土能力差,受強降雨影響,頂部和兩側發生多處滑坡,規模較大,滑坡體堆積于溝道,同時溝床發育大量花崗巖塊石,塊徑一般為0.1~1.0 m,為泥石流形成提供充分的固體物源。

3.3 水源條件

隱患區瀕臨南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最大日降雨量達614 mm(2018 年8 月31 日),連續降雨量為1 062 mm(2018 年8 月28 日至31 日),刷新了歷史極值。Ⅰ號至Ⅵ號溝谷發育季節性溪流,匯水面積為0.06~0.11 km2,有充足的水源條件,集中的降水形成山洪,強烈沖蝕地表并侵蝕溝谷,使不穩定斜坡下滑并增加溝內松散堆積物。

4 結論

共聯村一帶泥石流為暴雨溝谷崩滑型泥石流,具有明顯的崩滑物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高強度的暴雨導致溝源處陡峻的微型凹溝中殘坡積物形成淺層梳狀滑坡群和坡面泥石流,下滑至溝底,通過坡面迅速匯聚形成山洪,導致坡面滑坡轉化為溝谷泥石流[4]。在運動的過程中,山洪強烈沖刷溝床和溝道兩側的殘坡積物,形成流速較高、流量較小的稀性泥石流,在繼續前進的過程中,沖垮溝床內的沖積物以及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堆積物,使流量不斷加大,形成崩滑型泥石流,導致泥石流流速、流量與破壞力增大,沖毀溝口建造物、淤埋人員。共聯村泥石流溝谷較多,分布面積較廣,現西北側4 條溝谷已開展分期治理,在綜合考慮成本和效率的情況下,對于泥石流易發性較低的溝谷與溝口,在清理堆積物后,建議采取搬遷避讓的防治措施[5]。

猜你喜歡
溝口匯水聯村
匯水盆地算法的研究與實現
溝口雄三的中國社會主義歷史基體論述評
淺議綠色基礎設施海綿城市建設
——以長春市天安第一城海綿城市專項為例
匯水系統綠地雨洪調蓄研究
——以武漢港西匯水系統為例
溝口
《金閣寺》中“斬貓”與“縱火”的內在關聯探尋
農村教師的新鄉賢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蘭溪市“聯村教師”為例
興旺農村產業用三招
提質增效求發展 聯村聯戶見實效——成縣2015年核桃產業發展紀實
山聯村為啥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