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清代中央官制中的滿漢融合

2022-12-12 01:38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文化產業 2022年33期
關鍵詞:內閣中央融合

宋 術 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央官制作為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環,乃國之大事?;侍珮O改國號大清后,不斷汲取和借鑒漢族優秀的政治制度文化,完善中央官制,體現了其對漢族政治文化的認同。清代中央官制大體承明制,這也是滿漢融合在政治上的體現。與此同時,清代中央官制也保留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在兩種政治文化的碰撞中不斷融合,成為有清一代獨特的中央官僚體系。

滿漢融合的含義與背景

在中國古代,新的王朝通常會繼承或沿襲前一朝的政治經濟體制,以使新的國家機器迅速運轉,發揮統治效力,并逐漸對其進行改革與完善以適應新的國情。明朝是漢族王朝,清朝是滿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在入關前,清統治者就極為重視漢族文化,清朝的諸多政治體系大多沿襲明朝,是滿漢融合的具體體現,史學界稱其為“清承明制”,就如同“漢承秦制”那樣。

關于滿族政權建立的中央官制,在努爾哈赤時期,規定“每五日一次,使諸貝勒大臣聚集衙門議事,是非公斷,作為常規”[1]?!胺灿兴\,必與執政貝勒大臣共議?!盵2]此時是統領固山的貝勒們參與國政,他們是汗王的左膀右臂,是當時中央執政的最高官員,但汗王仍掌握國家政事的最終裁斷權。

滿族遷入遼沈地區后,內部民族矛盾不斷,貧富差距懸殊,生產力落后于中原地區,外部又面臨著明朝與蒙古強大勢力的威脅?;侍珮O強調滿漢人民“均屬一體”,審罪、服役無差別,以此來緩和民族矛盾,并重用漢官,誓要革除弊端,完善政府機構,開創嶄新局面。在官制方面,隨著清朝統治區域不斷擴大,“議政王大臣會議”這種以血緣為紐帶而形成的權力中心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統治形勢。同時,皇太極也需要分散和削弱諸王特權,加強汗權,故向漢族學習其先進的官制與文化已是大勢所趨。

滿漢融合的內容

《清史稿·職官志·序》中記載:“世祖入關,因明遺制,內自閣部,以迄庶司,損益有物,藩部創建,名并七卿,外臺督府,任其紛更,著為令甲?!敝敝燎迥r,清朝設官大半沿前明舊制的說法仍在流傳。但細看其中央官制,雖有沿明之舊,也兼有滿俗,有一代獨創之特點。

內閣官制大同小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太祖罷中書,廢丞相。永樂之后,大學士以五品官入閣辦事?!睹魇贰酚涊d:“成祖即位……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署,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盵3]明仁宗時的內閣大學士,品秩在六部尚書、侍郎之下,但因兼尚、侍銜,官至一品、二品,內閣地位大幅度提高,至明中后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有首輔、次輔、群輔之分。

反觀清朝內閣,初稱“文館”,主張“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4],寧完我等人結合實際,提出“參漢酌金”的政治主張,改“文館”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合稱),以輔佐皇帝處理中樞政務。內三院官制如同六部,長官為承政,下有參政、啟心郎等官若干名。復定內三院官制,提高長官品級,改稱大學士,下設學士、舉人等,亦如明制。

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為使朝廷迅速運轉,宣布官職皆以明制為準。并作規定:“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盵5]從明官中選取有能之士委以要職,如被崇禎帝罷免的原內閣大學士馮銓,命其“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6]。

順治二年(1645)的清內三院大學士人選與明內閣編制相同,以剛林、希福、祁充格、范文程、李建泰、馮銓、洪承疇為例,對比明永樂朝解縉、胡廣、胡儼、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入值文淵閣,充當皇帝顧問,仍為七人之數。順治六年(1649)時,每院設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各一人。順治十五年(1661)改稱內閣。大學士加殿、閣銜,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等。

表1 明清內閣的官制對比

大學士,是為協助皇帝批閱奏折、起草詔書而設,最早出現于唐中宗時。滿語稱為筆特黑達或巴克什(滿音bithei da/baksi,意為儒學之士)。明清大學士不同之處在于,清大學士為復職,分滿漢兩種,僚屬相同。

乾隆四年(1739)增設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協辦,顧名思義,為大學士之副職。初非額設之官,遇有大學士內廷行走或奉差在外者,才另簡人員協辦閣務[7]。其品級比大學士低,為從一品,最常由各部尚書兼任。乾隆十三年(1748)裁去中和殿,增設體仁閣,自此成為三殿三閣,大學士也降級為五品。此時的內閣,因大學士品級被降低,辦事人員減少,其權任和職責降低。

《明史》記載:“明制,六部分蒞天下事,內閣不得侵。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逡巡請事如屬吏,祖制由此變?!盵8]可見明代內閣權力越來越大,而清代內閣只作虛銜,是以加強皇權之需。清代內閣表面上滿漢對半,實以滿大學士為尊,漢大學士地位較低,只作陪襯。清末,滿洲貴族勢力衰落,政局動蕩,漢大學士地位有所上升,內閣局勢稍作扭轉,滿漢融合之勢愈加強烈。

六部官制斟酌損益

明之六部,以吏部為尊。禮、兵、吏、工四部下屬衙門各有四司,掌管全國文武官員的黜陟賞罰,以及禮儀、學務、水利等;而戶、刑兩部各有十三司,掌管各行省的財政與刑罰。六部長官為尚書、侍郎,所屬各司有郎中、員郎外、主事者。

清初,皇太極仿照明制“上集諸貝勒大臣議,爰定官制,設立六部”[9]。雖仿明制,內部組織卻與明不同。六部各由一名貝勒主政,下設滿承政二人,蒙、漢承政各一人。承政之下設參政,為承政副手,每部十四人,滿、漢、蒙參用,二者并無實權。順治元年(1644),裁貝勒主政之習,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六部各設啟心郎四人,設筆帖式(滿音bithesi,意為文書)以辦理文書,滿漢分任。筆帖式一職為清代獨創,中央各部、院、寺監均有所置,人數眾多,名目眾多,品級雖低(最高不過六七品,低則八九品),卻是滿人晉升的捷徑之一,得之甚易,故滿人爭相競逐。

明清六部所不同者,可見表2明清六部官制對比(清代戶部為十四司,刑部為十八司)。

表2 明清六部的官制對比

大小九卿架構重疊

明清時期,中央官制有大小九卿之分:六部與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為大九卿;詹事府、太常寺、國子監、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翰林院、尚寶司、順天府為小九卿。不同于明代,清代大小九卿均為滿、漢復職,因而官缺倍增,導致機構重疊,人員壅塞。清代還將六科給事中(原為獨立的監察機構,稽查六部及其他衙署)并入都察院,結束了自唐以來臺、諫并列的局面。

宗人府明清兩代均有,創立于明朝初期,專辦皇族私事。清朝宗人府為順治九年(1652)設。其長官為宗令,身帶宗人府印鑰,由最受尊重的親王宗室擔任,下設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分別由親王、貝勒等任。宗人府因此被稱為宗室貴族之衙門。但宗人府的府丞等人卻為漢缺,因需掌校漢文冊籍。

在用人方面,清朝一貫是滿、蒙、漢參用,但以滿人為主,滿官的品級比漢官高,人數也比漢官多。光緒朝,國子監祭酒盛昱曾言:“八旗之人不及漢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漢人數倍?!盵10]

清代之獨創

理藩院為清代新創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祿,定其朝會,正其刑罰”[11]。其最初與蒙古交往頻繁,前身為蒙古衙門,后改名為理藩院,掌管蒙、回、藏各族事務。清統治者深知民族問題的重要性,理藩院之特創為歷代王朝所無,是清代官制最大的優點之一。

理藩院設官與中央各衙門同,長官有尚書、左右侍郎各一人,皆由滿人擔任,間或有蒙人為之。下屬官員皆是滿、蒙官缺,無漢缺。并分設六司(旗籍司、王會司、典屬司、柔遠司、徠遠司、理刑司),掌管不同事物。

總管內務府衙門“掌上三旗包衣之政令與宮禁之治,凡府屬吏戶禮兵刑工之事皆掌焉”[12]。其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滿語稱包衣按班或包衣大(booi amban/booi da,譯為奴仆首領),專管愛新覺羅家族日常生活及皇室事務,下設七司(廣儲、掌儀、都虞等),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等官各若干名。內務府各司職責,分別管理宮廷的宴饗、典禮、服飾等。

清代,皇權達到巔峰,軍機處為前代所無。清初,滿族親王大臣享軍政大權,隨著八旗旗主勢力的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已形同虛設。為增強皇權,康熙設南書房,奪內閣票擬與議政處之權?!皟陕奋姍C,朕籌算者久矣,其軍需一應事宜,交與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盵13]故出現了屬戶部的“軍需房”。上至大學士、九卿、督撫、將軍,以及提、鎮、道、府、州、縣、駐外使臣,凡特旨簡放者。皆由軍機處開單請旨[14]。

軍機處職官,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均無定額。一般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兼任?!肚迨犯濉ぼ姍C大臣年表》記載,初設軍機處時職官為三人,以后有所增加,最多到十一人。軍機大臣的任命,按資歷深淺、名目有所不同,全由皇帝個人獨斷。

表3 清代獨創的主要機構及其官職

清代中央官制是多元多軌制,比如綜匯國家政務的機關,既有內閣,又有軍機處、中書科。大多是在明制基礎上加以繼承與革新,雖有所調整,但其名稱和形式基本與明代相同,是滿漢在政治上融合的具體體現。不同之處在于,清代創立了處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服侍和管理皇家貴族事物的內務府,以及代表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到達頂峰的軍機處。

正如“清承明制”所指,清代的中央官制大體繼承明制,是滿族與漢族融合的開始,也是滿漢融合在政治上的體現,為現代中國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內閣中央融合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定了!中央收儲凍豬肉2萬噸
融合菜
岸田內閣與日本政治走向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防止“帶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