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學聯合診斷對胃底賁門癌的確診率、漏診率分析

2022-12-16 02:02宋燕林呂朋華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2年78期
關鍵詞:胃底腫塊造影

宋燕林,呂朋華

(1.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2.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上海 201620)

0 引言

胃底賁門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可引起患者腹脹、黃疸、腹痛等癥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需及時確定患者病情以采取治療方案。有學者研究發現,由于胃底賁門癌發生在患者胃底、賁門部位,該部位胃底黏膜復雜變化難以探查,因此容易出現漏診,延誤了患者的疾病治療,需采取更有效的診斷方案提高患者疾病的診斷準確率[1]。目前臨床對胃底賁門癌患者最常見的檢查措施包括了CT及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均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能夠檢出患者病灶部位,方便醫師對病灶的實際病變情況進行觀察,聯合檢查下更能檢出患者微小病變,降低臨床漏診率[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胃底賁門癌患者采取螺旋CT聯合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分析其臨床檢出率,詳見下文所示。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接收治療的胃底賁門癌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共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最大年齡為69歲,最小年齡為32歲,平均(43.59±2.58)歲;出現納差癥狀患者共34例,嘔吐癥狀32例,貧血25例,腹水13例,嘔血7例,吞咽不適14例,黑便6例;早期胃癌11例,中晚期胃癌39例,潰瘍性30例,腫塊性13例,浸潤性7例。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定疾病類型;所有患者檢查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研究均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資料完整,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檢查。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無法配合研究開展者;近期內采取過相關治療者;存在檢查相關禁忌證者;合并其他嚴重惡性腫瘤疾病者;檢查時對造影劑出現嚴重過敏癥狀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多排螺旋CT診斷、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其中螺旋CT檢查方式為:檢查前應禁食10h,使用螺旋CT(GE Bright speed)全身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取仰臥位,使用800mL水充盈腸胃,胃壁厚度均勻后掃描,參數設置包括:管電流120mA,管電壓125KV,層距200mA,層厚10mm。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方式為:檢查前禁食6h后使用500mA胃腸機進行檢查,用氣腹胃壁造影法進行,取俯臥位、直立位及仰臥位,對患者采取全方位檢查,用80mAs,70KV進行點片。

1.3 觀察指標

分析在不同診斷方式下的診斷準確率、漏診率,及不同檢查方式下重建圖像的主要影像學表現(包括胃壁增厚、軟組織腫塊、惡性龕影、食管下端變窄、黏膜病變檢出率),同時分析胃底賁門癌的影像學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s),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如P>0.05則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如P<0.05則表示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在不同診斷方式下的診斷準確率、漏診率

分析不同診斷方式下的診斷準確率及漏診率可見,多排螺旋CT診斷、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聯合診斷的準確率明顯更高于單獨影像學診斷,漏診率更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單獨影像學之間的準確率及漏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在不同診斷方式下的診斷準確率、漏診率對比分析【n(%)】

2.2 分析不同檢查方式下重建圖像的主要影像學表現

分析兩組的重建圖像主要影像表現可見,多排螺旋CT診斷、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聯合診斷的胃壁增厚、軟組織腫塊、惡性龕影、食管下端變窄、黏膜病變檢出率明顯更高于單獨影像學檢查,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單獨影像學之間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不同檢查方式下重建圖像的主要影像學表現對比分析n(%)

2.3 分析胃底賁門癌的多排螺旋CT診斷、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影像學表現

CT檢查可見患者形成軟組織明顯腫塊、食管下段管壁不規則癥候大6mm以上,同時可見直接對臨近臟器造成侵襲,多數病灶見胃底壁可見不規則彌漫性增厚,增厚界限為12-50mm,賁門區前后壁均出現受累,兩者之間的夾角逐漸擴大甚至消失;軟組織腫塊高低均不一致,同時可見腫塊逐漸向周圍浸潤蔓延,部分腫塊淺表部位可出現不規則潰瘍癥狀;檢查可見患者癌細胞遠處旋轉移,部分患者可累及肝肺腎等器官;淋巴結轉移多見于患者腹主動脈、縱膈、肝胃韌帶等部位。

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可見患者主要表現為胃底賁門部位呈分分葉狀改變,多見充盈腫塊,部分惡性腫瘤累及胃體及胃底上部位置,黏膜處發生病變;結節多為半球形或缺損充盈狀態,胃底賁門部位存在不規則龕影形成,累及食管下端后可見食管管腔變窄。

3 討論

近年來,受到群眾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胃底賁門癌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病變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且多數情況下胃底賁門癌患者的腫瘤位置多隱匿,常規診斷對疾病的檢出相對困難,因此導致了該類患者具有較高的漏診率[3]。而在臨床實際的治療中可見,早期胃底賁門癌患者疾病的治愈率明顯更高于中晚期患者,因此想要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就需要降低臨床漏診率,在疾病患病早期及時檢出并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4]。螺旋CT檢查及消化道鋇餐造影是臨床常見的檢查方式,能夠了解到患者的局部病變情況,同時還可對患者周圍結構及遠處轉移等的情況進行觀察,同時還可對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有效提高了患者早期檢出率,方便了臨床確定手術治療方案[5]。一般情況下,正常的賁門區呈喇叭口形狀,在病變后用消化道鋇餐造影及CT檢查可見患者局部胃壁較厚而類似腫塊征[6]。既往臨床主要采取陽性造影劑進行檢查,但該種檢查方式多數情況下對胃粘膜等細微病變并不能較好的展示,且部分患者無法忍受該種方式進行檢查[7]。消化道鋇餐造影能夠明顯降低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且對胃內的結構顯示清除,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診斷和分期。CT檢查則能夠明確腫瘤分類,顯示患者賁門區發生轉移性病灶及癌組織對周圍組織造成侵犯[8]。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超聲也逐漸廣泛應用,但受到胃腸氣體阻礙聲波傳導的影響導致超聲檢出率相對較低。而CT可不受到聲波影響,掃描速度及分辨率相對較高,且圖像清晰,方便了醫師對患者病灶病變狀態進行觀察[9]。而消化道鋇餐造影則改進了對比劑,使得胃底壁及腫塊影顯示清晰,也能夠表明腫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醫師可據此判斷病變的范圍及是否出現其他臟器或淋巴系統轉移情況[10]。更有學者研究表明,消化道鋇餐造影能夠直接觀察到患者腫瘤所在位置及大小情況,并能對胃壁的活動狀態實行動態觀察,提高疾病的檢出率[11]。但在實際檢查中,消化道鋇餐造影對腫瘤進展的檢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需要采取聯合CT等影像學診斷的方式進行,通過聯合影像學檢查以提高疾病的檢出率,通過兩種檢查時的優勢互補找出細微病變,同時也可作為疾病治療預后的評估影像學指征[12]。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胃底賁門癌患者采取螺旋CT聯合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研究表明,多排螺旋CT診斷、上消化道鋇餐造影聯合診斷的準確率、胃壁增厚、軟組織腫塊、惡性龕影、食管下端變窄、黏膜病變檢出率明顯更高于單獨影像學診斷,漏診率更低(P>0.05),而單獨影像學之間對比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影像學檢查下可見患者病灶處病變及轉移情況,由該項研究數據表明,螺旋CT聯合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的檢查方式能夠明顯提高疾病的確診率,同時,在聯合檢查方式下能夠觀察到患者病灶具體病變狀態以及遠處轉移情況,對患者軟組織腫塊、胃壁增厚等的檢出率明顯更高,提示聯合應影像學診斷對胃底賁門檢查的診斷優勢,臨床能夠根據聯合檢出結果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傳統檢查技術或單項檢查無法檢出疾病時采取聯合診斷更有利于降低疾病誤診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

綜上所述,在胃底賁門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用影像學聯合診斷能夠明顯提高疾病的確診率,降低漏診率,可發現患者病灶處的微小病變,較單獨用影像學診斷率明顯更高,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猜你喜歡
胃底腫塊造影
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急診胃鏡療效分析
超聲造影在鑒別診斷膽囊壁彌漫增厚性疾病中的應用研究
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套扎術的護理體會
多種評分系統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改良三明治法與序貫聯合套扎分別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效果
共沉淀法制備YOF:Yb3+,Er3+造影顆粒的發光性能及正交優化
頸部腫塊256例臨床診治分析
CT肺葉血流分布造影在診斷肺栓塞中的應用價值
輸卵管造影疼不疼
經腹及經陰道超聲在診斷盆腔腫塊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