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2022-12-16 01:42于志遠宋思萌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紅色旅游景點紅軍

于志遠,宋思萌

(天水師范學院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一、引言

(一)研究現狀

由于紅色文化概念的特殊性,國外對于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研究相對較少,近些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熱的興起,國外學者對于紅色文化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21世紀初期就有英國學者為深入了解紅色文化,重走長征路。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紅色”一直是黨的象征色,紅色成為一種歷史進程,是中國革命重要經歷的象征。學者將紅色文化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物質方面的紅色文化指客觀存在的、有形的紅色文化,如革命舊址、遺址、遺跡等;精神方面主要指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而制定的制度規范,如革命綱領、路線等,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時代精神等。[1]紅色文化旅游自提出以來就成為許多地區重要的旅游產品和項目,紅色旅游對鄉村振興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國家以及各級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推進紅色景點的挖掘和開發。

近年來,紅色旅游人數明顯增加,人們的關注度增大。已有學者對中國紅色旅游景區按不同時期分類,運用數學模型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2]有關紅色景區發掘和保護方面的研究也陸續增多。東部地區對紅色景區、景點的挖掘、保護研究工作已較完善。西部地區除川陜、大別山等地區的研究較多外[3-4],其他地區紅色旅游景點的研究相對滯后,關于川甘青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有關川甘青三省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圍繞其傳承、傳播展開,川甘青毗鄰區①本文所指川甘青毗鄰區,地域包括四川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隴南市,青海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特征的研究有所欠缺。[5-9]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首先,通過網絡資源、數據和報刊查詢獲取研究區的紅色景點相關資料,進而準確地認識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相關問題的研究進程。然后,從了解川甘青三省紅色景點空間分布入手,進一步對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分布進行具體研究。

2.地理集中指數

式中,G為地理集中指數,xi為第i省紅色景點數量,n為研究區涉及省的個數;T為研究區紅色景點數量。G值在0~100之間,G值越大證明紅色景點越集中。

3.離散度指數

通過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數據收集,對景點進行定量化處理,一般從極差、平均差和標準差等入手具體研究離散度;認識并對比數值差異,進而得出研究區紅色景點的空間分布特征。

4.洛倫茲曲線

對研究區的紅色景點進行數據處理后,將實際分布情況、均勻分布情況和集中分布情況進行比較,通過洛倫茲曲線的上凸程度分析紅色景點的集中性。

二、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特征

(一)游客紅色旅游偏好分析

據2021年調查數據顯示,調查對象中41.7%的游客參加紅色旅游的次數達到3次以上。其中,7.1%的游客參加紅色旅游的次數超過5次,40%以上的游客經常、自主選擇紅色景區參觀學習。報告還指出,游客對紅色旅游目的地紅色文化氛圍的評價,滿意等級以上的占94.5%,其中非常滿意和較滿意的比例達到79.1%。游客喜愛的“紅色+”融合業態中,最喜愛的是“紅色+影視”,其次是“紅色+體育運動項目”,第三位是“紅色+動漫/游戲”,這三項總占比為40%。在2021年游客最喜愛的紅色旅游項目類型中,排名前兩位的分別為紅色民宿和紅色實景演出,兩項占比均接近20%。[10]根據馬蜂窩旅游大數據,2021年1月以來,“紅色旅游”搜索熱度較上年同期增長176%。[10]

報告顯示出,超過40%年輕旅客對紅色景點的興趣在于“沉浸式體驗”,利用VR等現代科技達到從表面講解到深度體驗的效果,從而深入了解紅色文化歷史。報告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紅色旅游游客的年輕化,“90后”“00后”的游客人數占總人數的51%以上,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2%。[10]

(二)川甘青地區紅色景區空間分布

據查詢,國家重點打造的300余處紅色景點景區中,川甘青地區共有71處[11],其中地處四川省的有50處,甘肅省16處,青海省5處,具體見表1。

表1 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文化景區名錄及數量

(三)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

川甘青毗鄰區域內共有紅色景點14處:地處四川省的:甘孜州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磨西鎮毛澤東住地舊址,甘孜縣朱德司令和五世格達活佛紀念館;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會議舊址,馬爾康市卓克基會議舊址,紅原縣瓦切紅軍長征紀念遺址,小金縣兩河口會議舊址,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黑水縣蘆花會議會址。地處甘肅省的:甘南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兩當縣兩當兵變舊址;甘南州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紀念公園。地處青海省的:果洛州班瑪縣紅軍溝革命遺址。

1.紅色景點空間分布集中性特征

14個景點分布于川甘青毗鄰區的3個省份和5個州市,由于歷史、地形、行政、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分布數量各不相同。鑒于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分布比重不同,可以通過地理集中指數,判斷分析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空間分布集中性特征:

式中G為地理集中指數,xi為第i省紅色景點數量,n為研究區涉及省的個數,取值為3;T為研究區紅色景點數量,取值為14。根據公式得出地理集中指數約為70.71,G值在0~100之間,數值越大說明紅色景點越集中。假設川甘青地區的71個紅色景點平均分布在三個省份,則每個省大約平均擁有23個紅色景點,則相應的地理集中指數G0約為55.17。G=70.71>G0=55.71,說明川甘青毗鄰區的紅色景點相對于川甘青整個地區而言是相對集中的。

圖1 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分布圖

為進一步直觀描述川甘青毗鄰區各市(州)紅色景點實際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筆者繪制洛倫茲曲線進行分析。洛倫茲曲線的上凸程度,表示了紅色景點的集中化程度,上凸程度越大則說明紅色景點越集中于某一市(州)。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個數和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從洛倫茲曲線(圖2)可以看出集中化程度較好,圖中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實際分布”相對“均勻分布”的距離最大,表明紅色景點在這兩個州的集中程度最大。

圖2 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分布的洛倫茲曲線

表2 紅色旅游景點在研究區市(州)的分布

2.紅色景點空間分布離散性特征

川甘青毗鄰區內的14個紅色景點,在四川省的最多,有9個,青海省的最少,只有1個,三省紅色景點的極差為8。三省的平均紅色景點數約為4.7個,在毗鄰地區中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隴南兩地的紅色景點數量最能代表本地區的平均水平。根據標準差公式:

式中,S為標準差,n為樣本個數,xn為每個研究區的樣本數量,為研究區樣本數量的平均值,根據公式計算可得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標準差約為3.3。根據上述資料整理川甘青整體區域擁有紅色景點個數為71個,四川省紅色景點擁有50個,甘肅省紅色景點擁有16個,青海省紅色景點擁有5個,平均每個省份約有24個,根據公式計算可知,川甘青毗鄰區的標準差3.3小于川甘青整體區域的標準差3.9,說明川甘青毗鄰區的離散程度較小,穩定性較好。

三、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影響因素

(一)嚴峻的革命環境

歷史條件是影響紅色景點挖掘和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川甘青毗鄰區的紅色景點絕大多數都源于紅軍長征時期,因而歷史因素成為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特征研究的首要因素。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放棄南方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根據地的轉移。紅軍轉移過程中,紅二、紅四方面軍行進經過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珍貴的革命斗爭精神。

四川是紅軍長征途中行程最長和耗時最長的省份,紅軍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大大小小的戰役地點都是紅色精神的重要見證。其中,紅軍在阿壩州的活動時間長達16個月,在阿壩州先后建立了松里茂赤區和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同時,阿壩州的人民也為紅軍戰略轉移做出了重大貢獻。當時,阿壩州物產匱乏,生產和生活條件較差,總人口20萬,人均糧食擁有量僅僅500斤左右,牲畜量更是嚴重不足,卻幫助紅軍完成了主力轉移的艱巨任務。阿壩州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佇立的全國唯一一座紅軍長征紀念碑,正是國家對阿壩州在特殊歷史時期對中國革命做出重要貢獻的一種認可。[12]革命斗爭的歷史資源和文化精神,推動了本區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甘肅同樣也是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重要省區,紅軍在甘肅完成了長征會師,甘肅同時也是長征部隊到達最全、活動范圍較廣、時間較長的地區。1935年8月,紅軍長征在甘肅部分的序幕在兩當城下展開,紅二十五軍成為第一支進入甘肅的隊伍,隨后紅四和紅二方面軍也進入甘孜匯合,隨后北上,足跡經過了隴南、甘南等地區。在此期間紅軍行進所經地區,同時也完成了政治和思想的變革,成為后期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重要和知名的革命老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紅色紀念館和遺址。[13]

青海果洛班瑪地區紅色文化的影響深遠。為保證紅軍在四川阿壩地區的生存與轉移,朱德等領導人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果洛盡力開展籌糧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實施階段進展順利,溝通良好,留下了紅色精神的火種,為后期革命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4]

(二)復雜的地形地貌

紅軍在長征途中所選擇的地域和路徑多為山間谷地,為隱蔽行軍痕跡也大多選擇小村鎮。川甘青毗鄰區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地勢為紅軍行軍提供了掩護:甘孜和阿壩兩州屬于青藏高原東緣,地勢較高,境內垂直氣候變化大,紅軍行進過程中經歷了雪山等極限考驗,險峻地勢是紅軍在四川境內停留時間長的主要原因;隴南市和甘南州地勢上整體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溝壑縱橫的地貌為紅軍行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保存革命火種和延續革命精神起到重要作用;果洛州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西北高東南低,多丘陵、高山,復雜地形為戰略轉移和開展后勤保衛工作提供了便利。川甘青毗鄰區地形地勢的復雜多樣為阻擊敵人和進行反擊提供了有利的作戰條件,同樣也為紅軍的主力撤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三)不便的交通條件

川甘青毗鄰區深居內陸,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在地方財力緊缺、國民政府投入嚴重不足,以及地形地貌復雜三重因素疊加效應之下,交通極其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川甘青三省的交通得到了極大改善。據紅色景點消費報告數據顯示,游客在紅色旅游路線選擇中以短距離為主,其中一日路線熱度最高。紅色旅游的主體人群是一、二線城市游客,隨著珍貴文物和遺址的開發和開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借紅色旅游追憶往昔歲月,年輕人也“打卡”紅色景點緬懷革命先烈。而交通的通達性和便捷度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要基礎條件,便利的交通是吸引客源的重要競爭力。[15]川甘青毗鄰區地處西部內陸,經濟條件相對較弱,交通條件有限,對紅色文化遺跡的發掘和開展工作不足。在甘孜、阿壩等紅色景點集中的地區,要發展旅游產業,良好的交通是必不可少的,吸引到更多的周邊短途游客,將更好地促進紅色文化的挖掘和紅色景點的建設。良好的交通是任何旅游資源、旅游景區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對紅色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也是如此。

四、結語

(一)結論

隨著全國范圍內各界人士對紅色旅游關注度的提升,紅色景點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分析探討了紅色景點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結論:(1)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空間分布在市(州)緯度上較集中,呈現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紅色景點數量最多、空間分布最集中,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紅色景點分布最分散。(2)從紅色文化形成的歷史階段考究,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絕大多數源于長征時期,多為紅軍長征途中革命斗爭地點和會址。其次,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空間格局受地勢影響較大,主要集中在山間、谷底等地形復雜地區。(3)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空間分布具有集聚性較強的特征。(4)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分布不均衡,呈現出東多西少的特點。

(二)建議

紅色旅游的興起對帶動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明顯表現為在旅游經濟中占比的提升。近些年,鄉村振興戰略和紅色文化的結合也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不少地方通過對紅色文化的挖掘開發,真正地帶動了當地人民脫貧致富。此舉不僅加快了紅色民宿等旅游形式的興起,也提升了農副產品的經濟效益。因此,紅色景點研究不僅有學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但是在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宣傳和推廣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從以下方面改進:(1)參照全國紅色景點旅游開展與消費情況,川甘青毗鄰區內紅色景點集中區域可開展短途路線,滿足周邊游客對紅色景點觀光的需求。(2)在川甘青毗鄰區建設通達度和便捷性良好的旅游交通網,以促進紅色景點的發展和紅色基因的傳承。同時,提升和完善景區景點基礎設施,爭取吸引更多一、二線城市的紅色旅游者,大力推動紅色旅游經濟快速發展。(3)注重紅色景點的精神內核建設,挖掘研究區各景點的獨特性。例如,青海省的紅色景點建設可以從紅色文化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融合入手,結合當地民眾對黨的革命事業和民族工作做出的歷史貢獻,開展特色紅色旅游。(4)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促進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旅游的聯動協調發展。

(三)討論和展望

本文對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的空間分布做了一定分析和探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這些紅色景點并不是紅色文化的全部。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把握紅色文化資源在各區的差異,明確景點的紅色文化類型,進行統籌規劃,把川甘青毗鄰區紅色景點發展成為有利于傳承革命歷史文化、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紅色基地。在帶動地方經濟、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紅色文化主題的滲透和弘揚,使紅色文化具備更加堅實的底蘊,進而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要塑造川甘青毗鄰區的良好形象,在一定范圍內打造出較高的知名度,促進文化提升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在紅色旅游的教育宣講上做出改革和創新,寓教于游,將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的學習和傳承貫穿于多樣性的旅游觀光形式,建設高質量的紅色景點。

猜你喜歡
紅色旅游景點紅軍
愛聽紅軍的傳說
Red tourism sees boom 紅色旅游正“青春”
李紅軍美術作品欣賞
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打造紅色旅游小鎮 老區遂昌 風景正好
打卡名校景點——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學景點
十送紅軍
倔強的小紅軍
英格蘭十大怪異景點
關于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及發展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