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著力點

2022-12-23 10:19謝延龍
教師教育論壇 2022年8期
關鍵詞:師德學校建設

◎謝延龍

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把師德建設擺在首要位置。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對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為此筆者認為,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充分激發鄉村教師投身鄉村教育的內生力。

一、把握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顯著特征

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首先要在觀念上把握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遵循師德建設的普遍共性要求,以習近平師德觀為根本遵循;又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特殊性,把握思想政治性和鄉村教育情懷的培育要求。

(一)習近平師德觀是師德建設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師德觀是新時代我國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師德問題發表了系列講話,“系統闡釋了新時代師德的內涵、意義、特征、內容和加強師德建設的舉措”[1],形成了系統、嚴密和完整的習近平新時代師德觀。習近平有關師德的重要論述,提出了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是師德師風的重要論斷,系統、精辟地闡述了以德立教、以德為先、以德育人的“以德為本”師德思想。[2]習近平師德觀指明了新時代教師要努力成為“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和“引路人”;深刻闡明了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師德素養、“四個引路人”的師德使命和“四個相統一”的師德踐行原則;提出了教師既是做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要求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始終把師德師風擺在首位,時刻踐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和以德施教。習近平師德觀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意蘊深邃,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師德師風為什么建、怎么建、建什么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指導性和針對性,開創了新時代我國師德師風建設的新局面、新境界。

(二)思想政治性是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靈魂

“師德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3],政治性是師德建設的靈魂,決定著師德建設的性質和方向。重視思想政治素質,一直是我國教師師德建設的優良傳統。思想政治素質在鄉村教師師德建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鄉村教師既是發展“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教育的中堅力量,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鄉村教育的重要支撐,又承載著在邊遠貧困地區傳播現代文明,傳承社會主流文化,傳遞國家意志的重要使命。因此,鄉村教師師德建設不是單純的個人道德選擇,而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必須牢牢把握黨在教師師德建設中的領導作用,突出師德建設的政治意蘊與價值,堅持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政治方向不動搖,確保鄉村教育的正確導向。一方面,鄉村教師要具有奉獻鄉村教育,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的大德和國家意識,體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鄉村教師要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充分發揮以德化人、言傳身教的作用,做鄉村教育的“大先生”。

(三)鄉村教育情懷是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根基

鄉村教育情懷體現的是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肩負高度責任的人格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性,具有強烈鮮明的道德性,是鄉村教師師德的獨特內容。鄉村教育情懷作為一種內生性精神驅動力,是鄉村教師理性道德自覺的集中體現,能讓鄉村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工作堅守中,增強職業的使命感和獲得感,深刻“彰顯著每個教師內心的教育責任、理想追求及對師德師愛的主體自覺的精神生命力”[4]。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必須立足鄉村教育,培育教師的鄉村教育情懷。其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鄉村教師要積極立足鄉村教育實踐,“愈深愈多地了解鄉村教育的精神內核,滲入鄉村教育的骨髓里去,與鄉村教育心意相通,形成對鄉村教育深沉的職業情懷”[5]。鄉村教師要積極觀照鄉村兒童現實生活經驗,主動融合鄉村風土文化,開發鄉土教學資源,充分開發鄉村兒童的潛在優勢,激發鄉村兒童發展的內在興趣,做鄉村教育振興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其二,關愛鄉村兒童是鄉村教師的道德職責和使命,為此要積極培育鄉村教師熱愛鄉村兒童的優秀品質,引導鄉村教師關心、關注鄉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和有特殊困難的兒童,使鄉村教師與鄉村兒童建立深厚的感情聯結,幫助鄉村孩子健康成長。其三,鄉村教師肩負塑造新時代文明鄉風的道德責任,因此要培育鄉村教師新鄉賢的示范引領素養,讓他們有能力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時代先進文化,“向廣大鄉民大力弘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6],從而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踐行者。

二、強化鄉村教師的師德主體認同

鄉村教師師德認同狀況如何,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的師德情感、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其師德建設的自覺性,最終決定了師德建設的實效。因此,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必須立足鄉村教育實際,從鄉村教師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出發進行整體性建構。

(一)認知認同:鄉村教師師德主體認同的基礎

認知認同是鄉村教師從感性感知到理性接納師德要求的過程,是鄉村教師師德形成的基礎。因此,鄉村教師師德建設必須首先強化鄉村教師對師德的認知認同:一是要建立“主導—主體”互動模式。鄉村教師對師德的認知,最關鍵的外部影響力量是學校,這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身進行師德教育的主導引領作用,制定師德學習的主題、途徑和方法。同時,由于鄉村教師是師德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學校進行的師德引領必須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性,以教師為中心,實現學校主導與教師主體的有機統一,使鄉村教師更樂意接受師德教育。二是要建立“需要—供給”協調模式。鄉村教師對師德學習的真實需要和訴求,是學校提供師德學習供給的基礎。這意味著對鄉村教師師德需求的診斷,應成為學校提供師德供給的前提條件。這要求鄉村學校積極探索基于教師需求的師德供給模式,聚焦教師師德需要的關鍵問題和關鍵點,提供精準化的高效師德學習供給。三是要建立“自主—自覺”內化模式。自覺學習不是外在強制要求,而是教師自動自發地自主學習,因為“自我控制與管理就是自主的核心語義”[7],教師的自覺師德認知是不依賴于外在要求的主動自主過程,學校要充分給教師授權,使教師能夠通過自我控制與管理,主動學習師德,真正內化師德。

(二)情感認同:鄉村教師師德主體認同的關鍵

師德情感認同是教師在長期開展鄉村教育實踐中,獲得積極師德體驗積淀后,對鄉村教育所產生的堅定心理態度,“教師能從工作中獲得自尊,獲得自我以及職業上的滿足感,往往對情感有著非常深的體會”[8]。培育鄉村教師師德情感認同,一方面要以師德的重大理論問題為切入點,結合鄉村教師師德上的理論困惑,在鄉村教師中進行師德討論辨析,凸顯師德內容具有的崇高價值性,明確師德建設所蘊含的扎根鄉村教育事業所要求的高度責任感和深切人文關懷,消除鄉村教師在師德建設方面的種種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礙,使他們真正對尊崇師德、踐行師德感到自豪,產生敬仰,充滿激情。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切實關注鄉村教師師德現實問題,積極創設能夠激發鄉村教師對良好師德產生認同的環境氛圍,使師德情感在環境激發下得到喚醒,并在良好師德氛圍的影響下得到鞏固。另外,“情感認同往往不像理性認知那樣冷靜客觀,它是人們對當下境遇的感同身受”[9],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要引導鄉村教師積極投入到切身體驗的師德踐履中,滿足教師自我深層次的師德需求。

(三)行為認同:鄉村教師師德主體認同的歸宿

行為認同是鄉村教師自覺將師德原則和規范作為行為準則,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自覺踐行的方式表現出來?!敖處熤挥邪褞煹罗D化成行動,并付之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使教師獲得對師德的真正感悟和理解?!盵10]鄉村教師是否真正實現了師德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最終要通過師德踐行行為來檢驗。因此,行為認同就成為衡量鄉村教師師德認同程度的重要標準和尺度。培育鄉村教師師德行為認同,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充分發揮鄉村教師群體和個體兩方面力量。鄉村教師師德行為認同是群體師德行為和個體師德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形成的統一過程。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激發鄉村教師個體道德行為發展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個體師德榜樣的引領作用,以個體師德行為帶動、影響教師群體成員加入師德踐行隊伍中來。另外,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還要以鄉村教師群體師德行為陶染、規范和推進教師個體道德行為,促進教師個體道德行為認同的穩定。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利用鄉村教師師德行為認同形成的兩個階段,即行為體驗調整階段和行為習慣養成階段。在師德行為體驗調整階段,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在教師師德行為嘗試體驗過程中,及時發現師德行為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師德行為,使行為體驗趨于穩定。在師德行為習慣養成階段,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及時采取相關支持措施,并給予適時的評價回饋,促使師德認同行為不斷持續穩固。

三、構建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建設,應從教育宣傳、評價激勵、能力提升和保障支撐四個方面著手,構建由誘導機制、動力機制、培育機制和支持機制組成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一)建立師德教育宣傳的長效誘導機制

教育宣傳的長效誘導機制是以鄉村教師的現實內在需求為基礎,通過教育宣傳進行引導勸誘,使鄉村教師樹立嶄新的師德觀,并朝向新時代鄉村教師師德要求的方向進行完善。就鄉村教師師德建設而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建立長效誘導機制的關鍵在于:一是要了解鄉村教師群體的價值取向、師德覺悟程度、鄉村教育情感等狀況,這是開展師德宣傳教育的前提。二是在強調思想政治素質的同時,更加凸顯厚植鄉村教育情懷的獨特作用。鄉村教育的弱勢短板易使鄉村教師形成窄化關注,即過度聚焦自身稀缺性的不利問題,而忽視鄉村教育本身具有的資源優勢。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聚焦鄉村本土教育資源,通過鄉村教育情懷的宣傳教育,引導鄉村教師結合鄉村教育的優勢進行長遠職業發展規劃,激發鄉村教師持久奉獻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三是要做好師德宣傳教育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從全局出發對鄉村教師師德發展的各個層次和要素進行統籌考慮,使師德宣傳教育貫穿于學校教學、管理、育人的各環節、全過程。四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鄉村教師師德建設的起點,抓住問題就能抓住師德發展中的關鍵點。因此,師德宣傳教育要與鄉村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受關心的師德問題相結合,引導他們在解決師德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師德能力和投身鄉村教育的抱負水平。

(二)建立師德評價激勵的長效動力機制

評價激勵的長效動力機制是指在鄉村教師師德建設過程中,通過持續不斷的評價激勵措施給師德發展注入正向推動力量,使鄉村教師師德發展從外在走向自覺。建立長效動力機制的關鍵在于:一是方向上要以激勵鄉村教師奉獻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為評價的價值導引。鄉村教師肩負著振興鄉村教育、點亮鄉村文明之光的使命與榮光,這需要大批教師投入鄉村教育。這樣就使鄉村教師師德評價要具有特殊的價值導向,即以奉獻鄉村教育為崇高的道德追求,如此才能使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教育。二是范圍上不能局限于學校中的教育教學表現,而應拓展到服務鄉村建設上。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既要激勵鄉村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師德師風,又要鼓勵鄉村教師真正深入鄉村生活,通曉鄉情民意,充分發揮新鄉賢的示范作用,成為新時代文明鄉風的引領者,以提升鄉村精神風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三是要構建系統的師德評價體系。鄉村教師師德評價應以鄉村教師自我評價為核心,確立教師在師德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鼓勵校內、校外多元相關主體共同參與師德評價。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以思想政治素質和鄉村教育情懷為核心,構建涵蓋教學、育人和服務鄉村的多元師德評價指標體系。

(三)建立師德能力提升的長效培育機制

能力提升的長效培育機制是指按照鄉村教師師德要求,對新時代鄉村教師所應具有的師德意識能力、師德現象評判能力、師德價值選擇與踐行能力進行培養和教育,從而促進鄉村教師師德獲得持久發展。建立師德能力提升的長效培育機制,重點在于:一是要把培養鄉村教師的師德能力作為師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皫煹碌暮诵膬r值在于能指導教師實現‘道德地教育’,而不在于規范教育行為本身。因此師德能力是衡量師德教育實效的標準?!盵11]師德能力是鄉村教師自主發展和提升師德水平的內在決定因素,教育主管部門和鄉村學校開展師德教育要以提升師德能力為著眼點,并將之作為提高師德教育實效的關鍵。二是要在教師職業發展中融入師德要求,把師德能力提升與鄉村教師的發展與成長結合起來,鼓勵教師間進行相互的師德監督。三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教育資源,建設一種以崇高師德為導引的學校生活秩序?!敖處煹膶W校生活交織和反映著教師的德性和倫理?!盵12]高尚的師德源于教育生活,鄉村學校要善于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學校育人特點,加強倫理規范建設,積極為師生創造在學校環境中進行倫理對話和行動的條件,形成以德性為主導的學校生活秩序,從而實現以倫理的學校生活秩序滋養教師的道德心靈。

(四)建立師德制度保障的長效支持機制

制度保障的長效支持機制是通過建立公開的制度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規范、導向、協調和秩序功能,為鄉村教師師德提升提供保障和支持。建立制度保障的長效支持機制關鍵在于:一是要建立健全師德教育學習制度。鄉村教師師德學習制度建設主要應從思想政治學習制度和鄉村教育情懷教育制度入手,聚焦鄉村教師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支持鄉村教師立足鄉村大地做教育,使鄉村教師真正成為鄉村教育振興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二是師德制度建設涉及的具體領域,要能夠全面系統協調涉及鄉村教育活動的各種人倫關系。鄉村教師師德制度建設應以師生關系領域為核心,重點關注鄉村教師的愛生品質,以及對留守兒童、特殊困難學生的關愛。此外,鄉村教師師德制度建設還應包括教育教學活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以及鄉風文明創設活動等領域。三是鄉村教師師德制度要不斷地完善與創新。這主要從師德內容結構層次的三個方面入手:既要有教師崇高道德要求的師德理想表述,又要有指導師德行為原則的要求,更要有結合鄉村現實教育環境,為教師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操作規則。師德制度創新對師德實踐具有決定性和引領性作用,面對師德實踐中主要問題和矛盾的發展變化,教育主管部門和鄉村學校必須以制度創新為根基,推動鄉村教師主動應對這些新問題和新矛盾,即是說通過師德制度創新釋放并支持教師應對師德問題的創新動能,為師德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環境。

猜你喜歡
師德學校建設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實踐思考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呂狂飆:師德建設需警惕從崇高師德簡單轉向底線師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人大建設》建設人大的故事
學校推介
師德“紅線”持續發力還需多方努力
抗震救災中的師德樂章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