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研究
——基于福建省農業職業教育視角

2022-12-27 20:24歐雅洪俞建軍楊聰穎
關鍵詞:高素質培育農民

歐雅洪,俞建軍,楊聰穎

(福建開放大學培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以農業為職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高素質農民人才培養是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基礎工程,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隨著國家對高素質農民培養力度的加大,培育了一大批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多個主體,全國農村實用人才中新型職業農民超過2 000萬人[1]。同時,各級政府根據實際和培育目標,重點強化了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社會服務型等不同類型農業人才的培育,優化了高素質農民人才隊伍[2]?!蛾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2]。以上是國家層面為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基本框架,并為農業領域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建立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導。

2013年以來近10年現代職業農民培養實踐來看,高素質農民的教育培養仍處于“培養目標泛化、培訓內容錯位、培養績效難評估、教育培訓后難以與職業有效對接”等的粗放型、低層次循環狀態,農業生產中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因此,涉農類高校、職業院校及農科院(所)等單位應責無旁貸,以現代農業在鄉務農農民為主體,充分發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培訓模式、運行機制、師資隊伍、優質資源等托底支撐作用,凸顯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及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隊伍培養的社會性作用。

一、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現狀

(一)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現狀

從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開展并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歷經了“十二五” “十三五”規劃,至“十四五”規劃開局的2021年,全國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已覆蓋全國農業縣(市、區),各地統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能力提升、種養植能手技能培訓、農村創新創業者培養、鄉村治理及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培育四大重點行動,2020年共培養高素質農民80萬人。同時,各地靈活開展科技普及和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得到提升。中央農廣校云上智農、農廣在線等2個APP高素質農民注冊用戶近800萬人,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輻射超4 000萬人次[3]。二是農民職業教育穩步推進。農業農村部聯合教育部繼續推進“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全國涉農職業院校通過擴大招生宣傳、簡化考核方式、優化專業設置、創新培養模式,積極為農民群體提供良好的職業教育機會。全國農廣校體系堅持“農學結合、送教下鄉、彈性學制”方式,積極探索面向鄉村振興需要的農民職業教育,2020年職業教育招生近4.5萬人,畢業4.2萬人[3]。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全域智能教學”。我國涉農群體數量龐大、居住分散,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讓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文化素質相對偏弱的涉農群體的“新農具”,豐富教育培訓的信息化手段[4]。通過完善“智慧農民信息化工程”,推進涉農類職業院校、農技科研站(所)等開展“互聯網+農業”在線開放課程和資源庫建設,搭建國家級教學資源開發應用平臺,建立以主要農作物、延伸產品、農機生產設備、裝備等為主的數據化教學資源庫[5],并優先開發基于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資源內容。同時,為提升高素質職業農民的信息化水平、擴大惠農科技推廣的受眾面,國家專門成立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指導,農業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共同主辦的新型職業農民網,已成為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平臺[6]。

2.培育重心由學歷提高轉為職業素質提升。初期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以學歷教育為主,主要依托農林類科研院所、中高職院校、成人高校、高等農業院校等進行學歷教育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為83%,對標生產率來講,僅相當于國內第二產業的1/8,第三產業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以2017年為例,涉農專業高職、中職畢業生分別占全國畢業生總數的1.60%和4.58%,招生入學人數分別占全國招生總數的1.73%和3.24%[7]。從2012年底開始,從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到高素質農民培養計劃,均主要依托農林類科研院所、高等農業院校等構建培養體系,培育重心也從學歷提升轉為職業素質提升,并納入職業技能要素。目前,全國返鄉在“三農”領域的創新創業人員累計超過850萬人,其中40%以上為大中專以上學歷[5],并按“1+X”證書試點工作要求,落實“雙證”畢業,為農村發展注入“書證融通”式新人才。

3.全社會共同參與培育過程。高素質農民培養由主要依托涉農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轉為以農村農業部門為主,整合科研院所、學校及社會培訓機構等,形成全民參與的大培養載體平臺。國家啟動“涉農職教育人工程”項目,積極發揮涉農專業的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站)等教育培養機構的力量,多方協作,培養農業“后繼者”[8];廣泛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制定合理的教育培養方案;推進“三農”領域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養的融合式聯合、協作和發展,形成科、教、產、營相結合的優勢,產生“三農”領域教育培訓工作的最佳效益。

(二)福建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現狀

1.總量規模持續增加。福建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持續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助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2016—2020 年福建省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總人數逐年增加,其中2016年為3.58萬余人,2018年為4.10萬余人,到了2020 年達到近 5.0萬人,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5]。由此可見,省內高素質農民培訓越來越受到一線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青睞,高素質農民總量的持續增加、隊伍的不斷壯大,提高了涉農群體的綜合素質能力,為穩固“三農”基本盤、特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年輕化趨勢明顯。2016—2020年福建省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學員中,35歲及以下的學員占比逐年上升,說明隨著專業性的教育培訓融入,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了高素質農民的培訓隊伍,并隨著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涉農產業效益逐步提升,在“三農”領域對年輕勞動力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強,具有高素質的涉農產業群體逐步呈現年輕化趨勢。但也必須看到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而中老年人留守的問題。如在2020年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學員中年齡以45歲及以上為主,占比例為57.1%,40歲及以下的學員只占29.6%,特別是35歲及以下的學員僅占 17.7%。

3.文化程度逐年提升。據調查,2016—2020 年福建省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學員文化程度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如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學員占比由2016年的4.7%上升到2020年的8.3%,而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比卻逐年下降,由2016 年的73.9%下降至2020年的71.7%。由此可見,福建省在全力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后,高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逐年提高,教育培育工作成效初步顯現。

二、高素質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指出,盡管當前高素質農民發展政策環境良好,但由于農業生產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區域性特征,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農民教育培訓的地方重視程度還不夠、體系尚不完善、教育培訓供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等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和改善[3]。福建省在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存在類似問題,如圍繞鄉村振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的產業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鄉土文化人才、鄉村治理人才等培養不充分;針對高素質農民分層分類培養的職業標準及其涵蓋的知識要點、技術指標、技能操作以及職業精神等要素不齊全。

(一)培育模式不健全、組織架構不完善

福建省當前以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為目標 ,積極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和集聚發展的區域化布局 、專業化生產 、一體化經營 、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5]。但省內現行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不健全,組織架構還不完善。

1.高素質農民培養發展過程中存在支撐政策缺乏、監管機制不完善、培育效果有待提升等問題。由于現實存在戶籍政策、土地政策等結構性方面的不足,難以依托單一方式建立系統的并滿足不同培訓需求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加之產業、職業崗位等存在差異,使得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起步較晚[9]。同時,高素質農民培育活動的公益性、社會性較強,培訓資金來源有限,目前多為財政支持,較難有效支撐各基層培訓所需的資金需求。

2.農業生產者的職業標準還沒有參照工業化的崗位(工種)建立與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分類、分級管理相協調的崗位(工種)職級設置。因為只有通過對崗位(工種)不同職級任務的分析,形成分層、分類的農業生產者職業標準,才能形成規范化的培養方案、標準和認證制度。而高素質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離不開相關制度、標準等的支持。

3.未形成完善的培育體制,導致組織架構不完善、教培資源較為分散。在積極貫徹落實高素質農民培育相關政策及實際組織教培活動時,需要農業部門與教育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的深度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教育培訓體系,在統籌農業、教育、人社、財政等部門的工作以及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時溝通、協調不是很充分,常常出現培訓內容重復、培訓對象重復、培訓未實現全覆蓋等情況,這既增加了培訓成本,也降低了培訓效率。同時,因各地區、城鄉教育資源、培育條件差異較大,導致培育效果參差不齊,難以形成合力[10],從而影響了教育培訓效果。

(二)科培教資源不足,培訓內容有待優化

由于農業是集種養加 、產供銷 、貿工農 、農科教為一體的經營管理和運行綜合體,福建省產業集聚融合發展模式 ,勢必需要大量“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的一線高素質人才。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成為大趨勢,農業邊緣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從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大數據來看,涉農職業院校招生萎縮,傳統種植專業多已停止招生。即便就讀涉農專業,學生畢業后不是升學就是“跳農門”,從事“三農”相關產業的寥寥無幾,農業產業領域后繼乏人。

高素質農民培養的理論研究、實踐案例等方面整體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態勢。其中,“大”是指農業方面培訓教育的內容豐富,受教培人群體量大、關注度大;“小”是指培訓教育內容相對單一,受教培人群年齡段特殊,關注度小。加上師資力量及適合的教學資源相對薄弱,培育效果難以顯現。

高素質農民培養的培訓內容存在“供需錯配”現象,亟待完善。(1)隨著各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同地區的農民對農業知識的需求不同,甚至是同一地區的農民對培訓知識的需求也不相同,但是,目前的培訓內容呈現“大水漫灌”態勢,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并不能滿足農民的技能學習需求[11]。因此,高素質農民繼續教育與培訓需求的個性化與高等農業大學和培訓機構課程設置的同質化之間存在供需錯位,會導致培訓效果不佳。(2)目前培訓內容的制定脫離農民實際需求,多由政府部門及相關培訓機構制定,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12]。(3)培訓內容并未與時俱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需要一大批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民來支撐產業發展,但是目前的培訓并未跟上時代的步伐,培訓內容仍停留在對熟悉的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培訓,對畜牧養殖、果蔬種植、果樹栽培等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的培訓較少,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建設需求[13]。

(三)缺乏與現代農業相適宜的教育培養方式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且有6個地區沿海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得農業生產呈現“生產規模小、經營范圍窄、機械化程度低”等特點。近年來,省內大部分高素質農民從事的是傳統種養業,其中約兩成農戶從事加工業、休閑業、社會化服務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約六成為規模農業經營農戶(約五成的農戶實現了耕、種、收機械化生產),超過五成的高素質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或與農業企業建立生產經營關系提升生產經營鏈。因此,構建與現代農業相適宜的多元化教育培養方式和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1.培訓方式無法充分調動農民學習積極性。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訓活動的培訓對象是成年農村居民,主要采用較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培訓模式,無法充分調動成年農村居民的積極性,甚至出現抵觸情緒,并且也無法滿足農民對農業知識的需求[14]。同時,主要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而福建省農村地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環境,使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較為分散,生產的農產品也難以統一,使參加集中培訓的農民產生交通、住宿、餐飲等一系列支出,加重了參加培訓的農民在經濟上、精力上的負擔,長期下來會降低農民參加培訓的意愿和積極性。

2.培育項目未形成長期規劃。目前福建省重點開展的“三類”培訓具有短期性特征,時間一般在5~30天,有的只有幾節課的培訓課程,教授內容較為有限,但是培養高素質的農民需要制定系統性、專業性的教育培訓計劃,現行的培養方式較難培養出高素質的農民。而且部分農村地區基礎環境較差、生產設施較為落后,較多農業科研人員不愿去擔任培訓老師,而涉農類職業院校的支農教師組織教學時常用“專業課程”知識點培訓務農技能,專業性不強,缺乏實踐經驗,有的甚至對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導致參加培訓的農民無法獲取實戰型技術,接受的培訓教育仍停留在農業生產的知識技能,且多是理論層面的內容。這樣的培育模式難以培養出現代化農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發展技術的技能型農民,偏離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初衷。

(四)實踐載體不足,后續服務不夠

高素質農民的培育體系不健全,培育模式面臨著單一化、行業區隔、學歷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不兼容等若干基礎性、系統性問題。當前培養模式基本樣態為“學歷教育一條線(進城),技能培訓一大片(下鄉)”。整體上看,社會上仍然存在著“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重經濟、輕技能”的“三重三輕”現象。以福建省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踐為例,一是發揮農產品產銷聯盟 、供應鏈協會等作用不夠,經了解,超過六成的高素質農民通過互聯網購買農資或銷售農產品;二是搭建如建設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等鄉村振興創業平臺不多,不能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訓、實訓機會;三是對“農字頭”的職業技能培訓,在要求、標準及保障等方面不完整、不銜接;四是涉農群體在基礎學歷、創新意識等方面與現代農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有一定距離;五是土地產權細碎化、地塊細碎化、農村組織分散化的現狀與現代農業經營規?;?、集中化、組織化、專業化的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六是高等院校涉農領域推廣人才缺乏、政府農業推廣機構缺失使得具有高素質的農民獲取新技術的渠道不夠通暢等一系列問題。此外,農業生產過程漫長且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及時提供不同的生產技術。但是,由于農民培訓的師資力量不足、農業技術推廣渠道不通暢、實踐培養不足等問題,導致后續的持續跟蹤培訓效果較難實現,較難保障培訓效果,導致高素質農民培育活動流于形式。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對策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推進時需重點關注“政策環境、供給能力、成才通道、共同發展”4個方面。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從產業發展、收入水平、生活保障、社會尊重等方面加快構建有利于高素質農民發展的政策環境;通過強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采取多種措施鞏固基礎支撐力,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在地供給能力;加大涉農類高職高專的擴招力度,持續為高素質農民提供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有效銜接的一體化人才成長通道;強化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地區高素質農民發展制約因素,分類分區、精準施策,縮小地區差異,促進高素質農民共同發展[15]。以“智育”為目的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是精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保證。為此,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育教育體系要與職業標準進行有機鏈接,按照“兩系契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國家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分類體系)與“兩法歸一”(農業產業體系劃分法與專業設置體系區分法)的思路、路徑,構建高素質農民培養的崗位分類;參考技術工人相關職業分類構建高素質農民培養的職級分層;準確把握高素質農民培養的主體需求,系統構建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優質課程;依據在崗實踐實訓標準和要求,分層次建設高素質農民培養的實踐載體。因而,城鄉一體“雙循環”(城鄉上下一體循環,科研-生產-經營-發展融合循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是構建完善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者創業能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就業質量的根本舉措,是適應鄉村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創新性的內在要求。

(一)加快構建“設計、管理、組織”上下貫通、城鄉融合的培育體系

高素質農民培育涉及面廣、內容細,與工業領域的職業教育相比較在內容、質量標準上既有重疊,也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涉農領域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重點應與其生活、生產、經營的方式、路徑相結合、相適配、相促進。所以,按一體化共同設計、集成共同管理、同技共培組織(即職業技能核心內容按同一標準培訓)的思路,針對鄉村振興環境中“三農”的實際需求,通過“培養體系+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的育人模式創新實踐,調整高素質農民培養思路和對策,根據培養意圖、實施對象、基本條件等構建針對高素質農民培養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組織架構。

依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重點應在產業、人才、組織、文化等方面推進質量升級,以“目標引領、項目帶動、科研支撐”的創新模式,探索新業態下城鄉一體“雙循環”的“培訓管理系統+教育培訓平臺+農科技資源”教育培養體系構建,這是提升“三農”群體創業能力、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矛盾、提高就業質量的根本舉措,是適應鄉村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創新性的內在要求。

配套政策要適宜、適地并相互支撐。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都對現代職業農民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地在實施過程中也細化了相應的實施方案、細則或指導意見等,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以高素質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提供明確的指導作用。因此,政府職能部門(農業、教育、人社等)要聯手、科研院校(所)要聯盟、“三農”要抱團,通過農業科技特派員等多種形式促進教育、培訓、科研院校、鄉村四者無縫隙鏈接,實現高素質農民培養領域教學資源、科技人才、保障物資、資助資金“四通”,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要素。

(二)促進研培教相互融合,優化培訓內容

高素質農民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農村本身條件是不可能實現的,需協調城鄉資源,科學推進教育培訓、科研生產、經營發展一體循環,以研培教相互貫通,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城鄉互動,為一體化培訓架構提供支撐。加強與農業相關院校、科研院所等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各單位溝通,科學合理制定培養計劃,共同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基地。同時,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應以“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的第一目標,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出路,依托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種養殖技術、農業科技應用、市場經營理念、品牌培育維護等知識技能的培訓,提升農產品質量、農業科技含量及“三農”人才素質,以生產經營相互順暢,促進產業振興。同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農民需求,有選擇性地明確培訓內容。如某地區符合水產養殖,那么應緊緊圍繞水產養殖開展一系列的培訓教育活動。不同地區不同農民對培訓的需求也大相徑庭,培訓內容應符合當地發展和農民需求,實現供求匹配。

整合多學科融合的培訓“資源庫”。鄉村振興需要多方面、多元復合型人才,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教育需立足各區域農業發展的基礎和產業定位,因應“智慧農業”“科技農業”及“觀光農業”等當代農業發展趨勢,圍繞職業教育的素質培育,需儲備貼合緊密的跨界、緊缺人才培養課程、培訓資源,構建以農科院校為主體的培訓教學支撐體系;在專業設置上因地制宜,開設符合地方需求的涉農類專業,課程體系要兼顧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關系,在不同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嵌入鄉村振興的相關課程;在教師隊伍存量和增量方面強化“雙師型”、“二元制”師資建設,引入農業領域創新創業的專家人才擔任創業導師;統籌學校建立實驗場(室、車間)、田間地頭建立現代農業基地等實體教學資源。

(三)構建“系統+平臺+資源”的農技培訓體系及運行機制

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和管理機制實現方面的優勢,為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提供了“互聯網+”模式,針對“三農”領域不同類型的高素質農民人才、不同專業領域的不同培訓教育需求,在涉農領域職教培訓上要以“區塊鏈”的理念進行整合。通過3個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教學培訓質量4個維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形成與現代農業相適宜的教育培養方式。

依托鄉村振興政策,以農林類高校、科研院所師資為基礎,整合各領域專家,憑借遠程教學支撐,發展學歷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等多種教育,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學習服務體系,用“大篷車移動學習教室” “ 室聯網送教入戶”的方式促進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發展。

發揮城鄉一體化的培訓“運行系統”。經營好3個系統,即由各級科教主管單位+各類農科院(所)+鄉鎮農科站(所)組成的“農”字頭系統,由人力資源保障主管部門+培訓院校(中心)+實訓基地的“工”字頭系統,由成人高校(如開放大學系統)組成的“?!弊诸^系統。成人高校、職業院??衫谩霸普n堂、實地教學、專家學者”三位一體的系統辦學和信息技術資源優勢,在市、縣、鄉鎮,甚至到村、合作社,形成全域培訓教學點,形成集培訓、管理、實操(習)一體化系統。

構建“區塊鏈+全流程”的綜合性培訓“平臺”實現多樣化教、學體系。搭建“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線”網絡培訓平臺,整合現有的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省級農業科學院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科學院及在地的國家級、省級農業科研基地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模型一控制一視圖”的三層架構綜合性平臺,平臺應集“面授線下教學+專家異地視頻+在線實時答疑+多方交流互動”于一體,以多樣式終端融合實現對學習的支持服務,多層次滿足學員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打通培訓教學“最后一公里”。

(四)圍繞“政策性項目”強化資源配置和優化后續跟蹤服務

高素質農民的職業教育應以生產活動所需職業技能為支點,重點對中高職(校)畢業生、農民工群體等分別實施專項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類型上,突出在地農業生產技能培訓、農業技術崗位素質提升培訓和創新創業培訓等三大培訓類型,重點依托“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等項目載體,以培養“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致富帶頭人”等為著力點,抓實并形成在地、重組的實驗(實訓)平臺、培訓聯盟及技術支持服務團隊,有機結合“雙創”培訓,為農業科技服務提供“保底性”基礎人才保障,高效服務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谏孓r專業職業教育要求,涉農專業的職業院校應加強與農林類高等院校、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并發揮互補效應,安排科研院校(所)建立實驗室、示范基地,田間地頭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立足于現代農業的生產設備的改造應用、市場經營互聯網營銷的模式創新等新領域,強化各層次資源配置,滿足培訓教育的供給側(服務體系)需求,聚力高素質農民的培養??傊?,高素質農民培育是個系統工程,應以“農民”為服務主體,圍繞“科研—生產—經營—發展”和“教育培養-技術指導-營銷拓展-創新振興”進行職業能力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應以“城鄉培養”同域循環、“科研—生產—經營—發展”融合循環的“雙循環”培養理念,透過“培養體系+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的育人模式創新實踐,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式轉型、農業生產全要素能力提高,助力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猜你喜歡
高素質培育農民
2022年山西將培訓高素質農民6.6萬人
陜西2021年將培育高素質農民2萬余人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全國高素質農民超1700萬人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