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系統現狀分析*

2022-12-28 21:36南京審計大學梅馨元馮佳霖蔣璽華鄭徐倩仲悅
區域治理 2022年24期
關鍵詞:農產品互聯網+標準

南京審計大學 梅馨元,馮佳霖,蔣璽華,鄭徐倩,仲悅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食品安全在眾多健康問題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農產品的安全,因為在物質基礎豐富的現代社會,人們不再簡單,地要求食物的飽腹感,而是越來越看重食物的品質,農產品作為眾多日常食物的原始材料,對品質的要求必須嚴格,必須保證食物原材料的安全。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擁有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因此在數量上占有優勢的同時也必須保證質量上可靠。但是,近些年,我國頻繁爆發食品安全問題,讓很多人感到了恐慌。因為這種安全問題不僅對人們財產和健康造成影響,而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秩序。從“地溝油”到“瘦肉精”,再到鴨蛋“蘇丹紅”事件,以及2022年發生的“老壇酸菜”事件,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人們生活中普遍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存在過多的化肥、農藥等物質,各種肉類中也殘留過多激素、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在農產品種植和家禽家畜水產品養殖中,一些地區存在生態環境污染、土質、水體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或養殖家畜的問題。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都反映出我國在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管控上的不足。尤其疫情之下,網絡帶貨火爆全網,網絡上出現了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線上帶貨銷售各種不合格的農產品。這些新出現的新型農產品安全問題,可能會把農產品安全問題推到最突出的位置。因此,利用現代科技,人們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建立了農產品溯源體系,而我國“互聯網+”農產品溯源卻仍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且在操作、管理、機制上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二、文獻綜述

我國對溯源系統的創建和推廣相對較晚,在政府的鼓勵下,很多省級和市級單位開始進行相關工作,由此建設了溯源系統,例如:國家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北京市農業局食用食品(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海南省熱帶水果質量追溯系統等。同時,我國學者也開展了很多對于溯源系統的研究,徐龍琴(2011)[1]采用了水果產品生產批次作為“識別標簽,構建了相應的水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邢斌(2013)等[2]提出了將C/S結構的管理系統與B/S結構的溯源系統相結合的應用模式;張友橋(2015)等[3]提出了基于NFC的農產品溯源系統,以解決RFID等技術要求的讀取設備降低成本給消費者帶來的不便;針對溯源技術與方法,張曉焱(2010)等[4]提出了關鍵電子信息技術與化學技術相結合的溯源系統應用模式;在國外,歐盟不斷探索和發展溯源系統和追溯技術,在這方面的研究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5]:歐盟利用動物DNA標記等技術,設計了追溯系統,這種新系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溯源過程中的可靠性[6]。2002年,美國ScoringAg公司把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農產品的追溯上,并以此創建了新的溯源系統,可以很好地把農產品的信息傳送到消費者手中。MThakur(2011)等[7]提出了一套基于關系型數據模型的溯源信息管理系統;BAdam(2015)等[8]提出了全鏈條溯源的概念,其目的是通過對食品的全鏈條追溯,以提升其安全性增加價值;TPizzuti(2015)等[8]為適應食品全球化的流通,創建了一種新型的全球追蹤與追溯系統。日本的RSamarasinghe(2009)等[9]提出,企業經濟效益是影響溯源系統應用性關鍵因素,通過縮小設計與實踐的差距,促進企業積極部署,形成一套完整的TraceabilitySystem系統。

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發展現狀

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疫情迫使諸多產業不得不停工停產,但農業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不能向其他行業一樣暫停,疫情的蔓延限制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范圍,一方面使得大眾無法購買到生活所需的生鮮產品;另一方面使得大量農產品滯銷,不能進入市場,加之在疫情常態化后,不斷爆出物流運輸、冷鏈運輸上攜帶新冠病毒,使得人們在消費農產品上更加小心謹慎。因此,在疫情這樣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產品是否可以溯源,據調查顯示,擁有溯源信息的農產品相比普通農產品更加具有優勢,因為其完備的產品信息,讓消費者覺得更加可靠,食用起來安全質量有保證。同時,疫情之下病毒的傳播迫使人們不得不考慮食材的產地和運輸過程。所以,這次疫情對于我國正在發展的“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

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溯源的開展和應用還處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國農業的生產分布比較松散,大多數農產品并不能實現大規模集中生產,在此條件下建設農產品溯源體系困難較大。不過最近幾年,國家加大了產品追溯體系的建設,運用各種方式和途徑逐步建立和完善現有體系。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開展了大量相關工作,其中就包括監管系統試點工作。除了政府部門外,我國的很多企業也開始進行農產品溯源系統平臺的創建,例如,溯源中國平臺、阿里巴巴“滿天星”平臺等。

(一)多部門負責的監管系統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由農業農村部等多個部門負責,各個部門在自己職責范圍內管理不同的區間。農業農村部負責每年對全國農產品進行定期抽樣安全檢測,采取的相關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例行監測制度等。相關機構對國內各類品種的農產品進行例行檢測,主要檢測農產品的各種參數,例如農藥、獸藥以及抗生素等,檢測過程和結果的相應信息由官方部門發布;同時,在農產品生產方面,銷售也出現了質量等問題,農業農村部負責調查并解決相應問題,反饋大眾問題和進行信息公開,確保檢測始終處于高透明度的狀態。在監管平臺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門建設了相應的監管平臺,以對農產品進行常態化監管。

(二)法律法規與相關制度基本建成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主體,地方法規作為補充,部門配套規章制度輔助實施[10]。在國家法律層面,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對完整的規定了農產品領域法律的基本內容。其他法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也規定了相關農產品的法律內容。上述國家法律均在所屬具體領域較為細化地規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規范。在地方法律上,2002年,北京市提出了食用食品可追溯制度,并建立了相應的檔案制度,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湖南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上位法制定了《湖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其詳細規定了農產品從種植到生產再到銷售管理的相關要求。

(三)各類標準初步形成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以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核心,以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為補充[11]??梢钥闯?,我國在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標準相關工作時,最早只是編寫相關單項標準,在擁有一定數量后才形成相對完整的標準體系。這不僅邁出了從無到有的一步,而且發展速度相當迅速。截至2019年,農業部制定發布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3742項,其中農業國家標準7326項,行業標準6416項?,F有農業標準體系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和行業標準為骨干、地方標準為基礎、企業標準為補充的4級標準體系結構。

(四)各地區、各企業著手建設追溯系統

2003年,我國開始建設“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歷經十多年,已經能初步滿足農產品的監管。我國的追溯系統管理平臺是垂直的三級架構,從上到下由中央、省、市分級管理。我國的農產品追溯系統又擁有多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分別承擔著不同環節的溯源任務。追溯系統不僅收集并儲存了大量農產品信息,同時也把這些信息做了相應整合,形成了完整的信息鏈條,使得農產品數字信息化大幅提升,使得各種農產品的出產地、物流情況、銷售地點等信息基本實現可追溯查證。我國不斷在各地開展建設農產品追溯系統工作,覆蓋范圍涉及北京、上海等18個省市,同時,政府還積極鼓勵相關企業開展建設,例如中糧集團、光明牧業等企業也加入其中。三級追溯管理平臺體系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鎮、從生產到消費全面覆蓋的農產品追蹤網絡。

(五)技術水平有所提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從事追溯技術的科研人員不斷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產品質量追溯上,使得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不斷成熟完善?!盎ヂ摼W+”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主要應用在農產品產地監管和產品檢測兩大方面。在產地監管上運用的技術包括空中遙感衛星、無人機航拍、地面傳感器等,實現了對產地立體化監管。在產品檢測上,運用了各種微電子機械系統、納米技術、傳感器技術、現場快檢測技術等,其他相關技術還包括風險評估技術、過程控制技術、溯源鑒別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等。

四、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面臨的風險

在面臨當前疫情背景的嚴重情勢下,我國農產品仍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分段監管致使缺乏溯源監管常態化

在農產品行業,追溯監管常態化非常重要。政府主管部門實施的監管必須越來越廣泛地深入到日常工作中。由于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方面,我國實行的是多部門分管,降低風險的同時卻也降低了效率,這些部門包括農業農村、質檢、衛生等。因此,容易出現多部門疏于配合、相互缺少合作的現象。尤其受疫情影響,各部門工作任務量上升,在監管過程中更容易疏于配合,造成監管遺漏。在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這些部門分管不同的領域和環節。如果不能相互協調配合工作,在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相比平時更容易出現“某些環節多個部門重復管理、某些環節無人管理”的亂象。

(二)缺少病毒追溯的相關法律

我國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正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但關于農產品溯源制度上的法律還不夠完整,只有少數國家法律,例如《食品安全法》中相關部分內容有所提及。因此,在開展農產品溯源工作時,缺少足夠的法律保護。此外,我國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是集中對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規范,日前還沒有完全覆蓋全產業鏈。對于農產品的供應沒有太多的法律規范,這就使得農產品在生產標準、市場準入、質量安全認證上出現問題,同時,對不合格產品的處罰以及后續對消費者的補償出現紕漏。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上的漏洞產生的種種不合法現象阻礙了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發展。疫情暴發后,面對頻繁產生的物流、冷鏈運輸攜帶新冠病毒情況,沒有及時制定有關中高風險地區物流運輸追溯的法律法規,沒有劃分責任歸屬,阻礙了對攜帶病毒農產品的追溯工作的開展,使得相關工作缺少法律保障。

(三)缺少針對農產品攜帶新冠病毒的相關標準

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領域的標準體系還不健全,相關標準體系的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F有標準在廣度上不能覆蓋所有領域,深度上還不能比肩國際標準。各個部門制定的相關標準相互不能配套,協調性差。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社會團體相互獨立制定農產品溯源標準,這就使得大多數標準之間不能相互銜接,缺乏互相支持的價值。除此之外,由于在學術上對追溯性等基礎概念的定義以及相關概念都有分歧,這更加不利于溯源標準的統一。疫情后,我國多地爆出農產品攜帶病毒的情況,這對于農產品的生產標準、運輸標準以及加工過程涉及的操作標準都需要考慮現實情況加以修訂,同時也缺少針對農產品進行病毒溯源的相關標準。

(四)信息追溯能力不強

受限于我國現有溯源系統的發展,通過溯源系統收集到的信息存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深度不夠的問題,面對現在我國龐大的消費需求,溯源系統提供的信息并不能準確對應。所以在當今疫情下,不僅要收集農產品信息,還要預防處理農產品攜帶新冠病毒的相關追溯信息?,F有的一系列農產品追溯系統,只是簡單地對農產品產地和運輸過程進行溯源,還缺少對大多數中間環節的溯源,例如農產品產地環境的溯源、農產品加工過程的溯源以及銷售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溯源等,也缺少預防突發農產品傳染病的機制。此外,由于各部門監管分散,更是因為目前國家的生物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從簡單的機器檢測出病毒的程度,在對農產品溯源過程中無法做到全覆蓋、高精度的追溯檢測。

(五)追溯體系缺少終端消費者反饋

農產品最終流向的是消費者,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不能忽略終端消費者的行為。消費者所反饋的農產品追溯過程中的信息,能夠很好地幫助系統進行自我升級。然而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無論是超市還是市場都不能及時提供農產品溯源相關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并沒有參與到整個農產品追溯系統生態中,不能給該系統提供必要的反饋,使得整個系統不能可持續良性發展。

五、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應立即采取合適且有效的辦法解決,并防止未來類似事件的發展與惡化,解決方法如下:

(一)制定疫情背景下的農產品安全追溯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標準

在疫情常態化的現今,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還不能完全滿足疫情之下農產品質量追溯。疫情帶來的特殊社會環境,需要我們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地從事社會活動。在此狀態下我們要在盡量避免大規模的線下接觸的前提下,以完善線上法規及標準為主,為防控疫情以及建設農產品質量的追溯系統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礎。例如,制定相應的攜帶病毒的農產品的處置辦法,出臺疫情中高風險區域農產品運輸、追溯的管理措施等。同時,也要完善疫情之下農產品安全追溯的法律法規。在標準方面,也要根據疫情狀況及時制定或修訂相應標準,完善適用于對農產品進行攜帶新冠病毒檢測的標準,制定不同風險地區用于安全追溯的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標準。

(二)建立適應于疫情下的農產品病毒傳染預防機制

從2019年疫情開始到如今,我國不斷出現多地疫情反復爆發,不但出現冷鏈食品上檢測出新冠病毒的現象,多種生鮮食品上也均攜帶新冠病毒,其中絕大多數為進口食品。面對這種現象,應建立農產品病毒傳染預防機制,在農產品市場進行全天候的值守檢測,全面排查每一份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和檢查每一位進入市場的消費者。尤其是對于國外進口的冷凍食品外包裝應進行全方位消毒,包裝內部更要第一時間進行檢測,內外防疫必須實現雙管齊下。

(三)加大對農戶疫情防控意識宣傳

建設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少不了農戶的積極參與。據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現有覆蓋全國40%以上農戶,大量農戶從事農產品行業,他們的疫情防控意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疫情如此反復的情況下,加大對農戶的知識宣傳和培訓力度已是大勢所趨。應以村為單位,逐步擴大宣傳范圍,秉持著疫情期間不聚集的原則,在集市、市場等地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宣傳,逐步引導農戶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培養農戶在疫情下確保自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

(四)加強溯源技術開發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產品溯源領域更是如此,我國想要建設完整的追溯體系,就必須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國家應根據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評估溯源技術的創新方向,開展技術研發專項。同時,要積極學習農產品安全和可追溯體系方面的理論知識,并且把新的理論知識向實踐科研成果轉化。涉及農產品追溯信息的相關技術包括: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要加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逐步突破從數據收集、傳輸、處理、檢索等方面的難點。

(五)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

在目前“互聯網+”思維下,知識技術是決定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互聯網和農業的結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ヂ摼W可以用于農產品溯源的研究和創新,可以促進農業實現轉型??梢越柚ヂ摼W技術逐漸改變農業生產溯源模式。利用互聯網與紅外傳感器、GPS等技術,研究功能全面的精準農產品生產輔助系統,實現智能化管理。

(六)加強追溯實踐服務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各個農產品追溯平臺往往局限于部分種類農產品溯源工作,這些平臺的服務范圍不僅偏窄,服務能力也偏弱,不能滿足農產品追溯需求。應加強農產品追溯能力,運用“互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立更多農產品追溯平臺,拓展現有和未來平臺的實踐領域,提升服務能力,提升面對不同服務對象的彈性服務水平。服務對象不只限于農作物、家禽、家畜、水產品,還應包括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種子、化肥、用藥等。

猜你喜歡
農產品互聯網+標準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2022 年3 月實施的工程建設標準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忠誠的標準
美還是丑?
一家之言:新標準將解決快遞業“成長中的煩惱”
農產品爭奇斗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