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兜兜轉轉,每次蓄力都帶來更好的“歸隊”

2023-01-02 05:18楊章池
北京文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松滋歸隊副刊

楊章池

1987年,我高一,因一次寫作比賽“入坑”文學,短短4行詩歌的發表燃起“當作家”的妄念。高三時我和同學江波組織文學社,辦起《星星詩刊》,沒錯,也叫“星星”。別人在廢寢忘食刷題,我們一天到晚忙著籌稿件,刻鋼板,推油印,發樣刊,忙得不亦樂乎,最后江波復讀,我勉強考上了大?!G州師專。在學?!叭牖铩毙缶庉嫴?,實際上沒正經學過新聞采訪與寫作。1993年7月,我憑著在??l表的寥寥幾篇文章,進入剛剛籌備復刊的《松滋報》,成為一名基層黨報記者。報紙是1956年創刊,此番復刊,恰似專等我來。

作為初涉職場的小年輕,我是不敢作聲的。盡管只是一家縣級報社,但社內大多是聲名顯赫的人,楊東魯,熊亞明,張啟躍,蜚聲全國雜文界的“松滋四杰”,我們就有三位,還有一位胡思勇,更是從《松滋報》通訊員一直做到了湖北日報總編輯,前不久剛從一線退下來。每天,全國重要報紙上都有他們的名字,稿費單源源不斷,叫人心生羨慕。

我開始隨張啟躍先生做副刊。文學副刊,名為“甘泉”,文藝副刊,名為“樂鄉”,前者源于本地風景名勝“甘泉苦竹”,后者則是松滋的古稱。以此為陣地,我們團結了全縣的寫作者,后來作者陣營逐步擴大到全國——北京詩人大衛當時還在江蘇某衛生院當醫生,谷未黃每次來稿都是厚厚的一沓,陳蔚文,我還一度弄錯了誤會了他的性別……

我參與了“松滋文化人”欄目,以專訪形式宣傳推介全縣文藝界、文化界人士。我采訪的第一個對象是黃敏,全國十大自強模范、著名殘疾人作家,標題叫《猛志固常在》,引自陶淵明詩句,沒想到黃敏看了大加贊賞,稱這是他所有專訪中寫得最好的。接下來,遍訪全縣文化人,國家一級編劇、京劇《岳飛夫人》編輯作者鄧繼泉,史志學者鄧和平,松滋說鼓子大師沈興亞,文博專家胡青云……因采訪結緣,我與這些老師都成了好友,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積累知識、提高技藝的本領。后來,我獨立出來做《松滋報·教育版》,實際為教育副刊周刊,一個人從組稿到編輯到校對,打全場,辦的副刊叫“洗墨池”,一時收獲大量的中小學生粉絲,每天都收到幾十封來信來稿。

我在回憶時不無欣慰地想:會有不少人受此影響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或與之有關的道路。某年某日,高中生拉家渡臨時造訪我不遇,留下龍蛇飛舞的一封信和一組詩,應和著“全國詩人走親戚”余音。我們的友誼之鎖從此扣牢,伴隨著他上大學、到廣州青年報、南方周末,又成立龍脈文化公司,策劃了“珠江詩歌節”和“聲音共和國詩歌市集”等一系列有影響的詩歌活動。小老鄉朱玲,在荊州外國語學校念書時在“洗墨池”發表一篇散文,得到了4元錢稿費,和同學一起品嘗了人生中第一只冰激凌。她后來成長為卓越的媒體人,先后在《北京青年報》和搜狐文化工作,多次斬獲中國新聞獎,后來辦起自己的文化公司,文筆和成就均勝我遠矣,但多年來仍執弟子禮,反復提及“處女作”的意義,卻叫我慚愧!

縣級報紙做起拳頭產品也用盡全力?!案笨厣背蔀檫@家縣市報的四大特色之一,也成為90年代中后期各級黨報辦報“黨報性質晚報風格”的嘗試,增加了松滋雜文、小說連載,還有社會案例紀實連載等專題性副刊,版面越來越豐富,圈粉不少,也帶來了報社除政府撥款、發行、廣告三大資金以外的收入。

我們邀請鄉土作家楊明禮創作《王家大湖剿匪記》,將鄉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重新加工整理,在副刊連載以饗讀者。楊老寫作,故事曲折情節跌宕,但字跡潦草文筆粗糙,每一回連載我們都花大力氣修改。連載之后,一張小報頓時“洛陽紙貴”,不僅松滋爭相傳閱,連松滋到沙市的埠河渡口、車站也慕名前來“進貨”做起了“報販”——其時,荊州長江大橋尚未修建,渡口匯聚了全國各地的舟船車輛、商賈行人,副刊八開小報單期售量就過萬。后來,得知松滋縣瓷器廠下崗工人趙先知在研究明代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傅環,我們要求他寫出幾篇,詳細分析后,覺得他文思縝密、敘述流暢,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適合寫長篇。于是,與同事協調從圖書館、檔案館為他借來《明史》和老版的《松滋縣志》等參考書,鼓勵他寫下去,稿酬從優。長篇歷史小說《參政遺恨》在《松滋報》刊載一年多,收獲無數“粉絲”??上иw先知先生因生計原因,南下打工,一部杰出的作品這樣“中道崩殂”了。

縣報悠閑,私底下,我也繼續寫稿投稿,漸漸地也有點兒和“四杰”們比拼的意思。我的小說、詩歌、散文作品相繼在報紙與雜志發表。某天,《中國青年》和《湖南文學》的組詩,《光明日報》的文化雜談,《中國消費者報》的隨筆同時亮出,《中國婦女報》更是同時刊發了我的散文《我教母親寫文章》和母親的隨筆《永欠慈母一份情》,占了大半版。狠狠地得意了一回。

“副刊特色”正盛之時,在報社待了五年的我寫作中日漸有了名氣,縣委辦公室也相中了我。而在我提前離場后的2003年,發展了10年的《松滋報》在全國報刊整頓中和千百家縣市報一起被“叫?!?。同事們有的“下?!?,有的進了機關,除楊東魯一人堅持辦他那份民間的《松滋雜文》外,其余同仁從此再也不與文字打交道。當年的報人朋友、原《監利報》總編輯余愛明調到省委政研室后,經常到縣市調查,我們聊到湖北縣市報學會老會長晏書成在縣市報解散8年后出版的那本關于湖北縣市報的書《風雨求索二十年》,聊到好漢當年“勇”和敬業執著,都唏噓不已。

2013年8月,荊州市文聯換屆之際招賢,已經在松滋縣委政研室、縣委黨校轉場幾回的我“大齡進城”,當選為主席團成員、秘書長。到崗第一天,我就參與籌辦海峽兩岸現當代詩學研討峰會,熬了一個通宵。峰會對如何以當代詩歌為載體,重視詩教傳統與創新,從啟動靈感、開悟靈感出發,開掘本土人文底蘊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我又與本地詩人鐵舟、陵少聯手,在《荊州晚報》開設《壟上詩薈》詩歌周刊,提倡“發現新詩、喚醒楚辭”,發現、團結了一大批本地作者,并逐漸輻射到全國,壟上詩群成為荊楚大地不容忽視的存在。

在文學文藝和新聞宣傳、調研報告和領導講話領域反復轉場大概是我的宿命吧,2014年,離開媒體16年后,我又被調到荊州日報社負責編務工作。做回老本行,不放“一生愛”。此時,正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我不僅面臨著文藝人向新聞人的再一次轉身,又面臨著在紙媒時代向全媒體進軍的路上,傳播方式、言說方式的全新變化。除了加強新聞業務,我著重提升《壟上詩薈》詩歌周刊質量、覆蓋面和影響力,創辦了詩歌微信公號和系列“壟上讀詩”音頻節目,舉辦了首屆岑參詩歌大賽等活動,也與同事一道,在《荊州日報》開設了“文化荊州”等專版、“荊州作家寫作家”等品牌欄目,以利于文學更好地傳播。個人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選入省宣傳文化系統“七個一批”人才庫和省文聯優秀中青年人才庫……

何以解憂,唯有奮斗;半生雖蹉跎,仍然在路上。對我這樣一個天分不高、愚鈍不靈的人來說,在文學和新聞兩個場域來回奔跑,成果菲薄,但已傾盡全力?;厥酌看温殬I轉換,都深感有所成長,而每次成長,既離不開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的激勵,更離不開自己那顆向上的初心——不離不棄,甘之如飴,持續努力,才能行穩致遠,也才能把每次“轉場”變成游刃有余的“升級”和久別重逢的相遇。

猜你喜歡
松滋歸隊副刊
教育部重點課題研討會在湖北松滋舉辦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松滋禮俗——毛把煙、砂罐茶
松滋八寶鎮龜咀村一瞥
歸隊運動的熱烈,開小差是最可恥的
報紙副刊,還有新空間嗎
守正與出新——羊城晚報副刊的轉型之路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如何正確認識黨報副刊的作用
歸隊運動的熱烈,開小差是最可恥的
獻血者歸隊流程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